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学护理

中医学护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学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医学护理

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养生、疾病的预防、治疗疾病用药的副作用愈来愈重视。而祖国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在这些方面有独到之处,从古到今重视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治未病的思想,许多中药经研究能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有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中医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穴等护理具有现代护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目前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众多老年人迫切要求了解传统的中医护理知识。许多传染性疾病正在危害人类健康,例如甲流、手足口等疾病,这些传染性疾病重在预防,而中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及护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设置的体会

一般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能在各级医院、基层、农村医疗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及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工作。而中医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护理人才,应该在掌握现代护理观的基础上,掌握最基本的中医护理知识,更好地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以满足社会对中医的渴望,适应当前社会医学的形势。然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将中医护理学设置为考查课、选修课、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那么培养出的护理专业的学生连最基本的中国传统医学知识都不懂,或者了解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该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的缺乏或缺陷,就很难适应目前社会医学的形势。建议医学院校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本专业师资状况水平,逐步开设这门课程,并逐步将中医护理学列为选修课、考查课、考试课课程体系。

3.中医护理学教学体会

3.1 加强中医传统治疗与护理方法的教学与实践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预防保健及社区护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一方面,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知识领域。然而在预防保健及社区护理方面,中医传统治疗及护理方法例如针灸、推拿、刮痧等,疗效较好,较西医预防及治疗无明显的副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社区的喜欢,已经成为康复保健治疗的重要部分。鉴于此医疗护理人员就需要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知识理论体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就应突出对中医传统治疗与护理方法的学习,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且加大针灸、推拿、刮痧等方法的实践力度,可以到实习医院进行见习观摩。

3.2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即PBL教学,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基于本科生思维能力较好,反应较为敏捷,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将中医内科疾病的护理采取此方法的教学。具体是提前选出病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病案及讨论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收集资料。几天之后进行病案分析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患者病因病性、辨证分型、邪正盛衰、治疗的原则,从而提出该病人护理对策、健康指导等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对问题进行补充或纠正。

篇2

1 中医学护理在女性痛经与月经不调临床护理中的优势

 

长久以来,痛经都是困扰女性的一种常见妇科病症,而且随着近年来人们的身体素质下降,这一病症在女性群体当中变得更加普遍。症状较轻的感觉下腹坠涨,影响简单的日常活动,如:长时间站立、跑步等等。较为严重的患者会感觉下腹持续性痉挛,更甚者伴有恶心干呕的症状,只能卧床静养甚至卧床都无法减轻症状。这些症状之外,多数患者还会受到月经不调的症状困扰,经期时间、经期排量等不呈现正常的规律性,时常会让痛经症状随之加剧。

 

我们常说“西医治标”,而且见效快。这种说法放在痛经及月经不调的治疗上来说就不完全准确了。西医对于痛经及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案分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指在症状出现时及时服用止痛药,但是因为体质差异,服用药物后的效用也差强人意,而且会伴随副作用。物理治疗即通过手术疏导被堵塞的血管,存在一定的风险切复发率较高。这两种方法只能对痛经现象进行暂时的缓解,并不能根治。对于月经不调的疗效也是如此。

 

而中医则讲究“标本兼治”,既要见到疗效也要从根本的病灶上进行调理改善从而让患者完全脱离病症的困扰。中医对于痛经及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案有药理治疗、物理治疗及护理治疗三种。在中医上将痛经的症状细化为四大类: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和气血虚弱。针对不同的痛经及月经不调类型,再结合患者的体质订制中药药方,让患者在经期前后,或按月周期性的服用几个疗程,从根本的体质上去改善和根治痛经的及月经不调的症状。中医的物理治疗主要是对轻微痛经症状加以缓解的治疗手段。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受寒或体寒所致,因此主要的物理治疗手段就是对坠涨及痉挛的区域进行热敷。短暂缓解疼痛的症状。再有就是护理治疗,通过中医学中个独特的护理疗法针对病灶处进行护理,短期内就可以感受到护理疗效,长期还可以辅助药理治疗根治病灶。

 

由此可见,想要彻底的摆脱痛经及月经不调的症状困扰,选择中医比西医更具有优势。

 

2 中医学护理的女性痛经与月经不调临床护理方式种类

 

前文中我们提到了中医资料痛经和月经不调主要分为药理、物理和护理三种方式。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中医学护理在痛经与月经不调的临床上的护理方式。

 

(1)推拿按摩。中医中常说“通则不痛,通则不痛”。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子宫丰富的毛细血管组织中发生了阻塞造成的。推拿按摩护理主要是借助推拿的手法,用外力帮助患者在病灶处加速血液的流通,短时间内环节痛经的症状。这种护理方式见效快,结合穴位推拿还可以对月经不调的症状进行缓解。现在比较流行推拿与药物精油结合的方式对女性子宫及卵巢进行护理,不但能缓解治疗女性痛经及月经不调,还可以帮助女性排毒养颜。

 

(2)穴位护理。所谓的穴位护理就是与物理疗法相结合,通过针灸、艾灸和局部的穴位拔罐护理方式来治疗痛经与月经不调的症状。针灸主要借助的物理器材为中医的银针,在相应穴位进行点刺加速血液流通。艾灸与针灸原理类似,借助点燃的艾藤悬于相应穴位的上方进行热灸来加速血液的流通。拔罐又分为火罐和气罐两种。火罐属于较为传统的拔罐方式,利用明火将罐体内的空气燃尽,借助气压将罐体固定在穴位上,主要的力道控制通过烤罐的时间和罐体的大小来控制。气罐则是通过抽取罐体内空气的方式,借助气压差将罐体固定在穴位上,气罐通过抽取空气的多少来控制力度,整个过程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都更高属于现在较为推崇的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治疗方法和护理方式都是依据病患的个体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让疗法与病症更具有针对性。

 

3 中医学护理对女性痛经与月经不调的治疗效用

 

我们通过与西医的对比和护理方法上对中医护理学在痛经及月经不调的临床优势和方式上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接下来就结合几个具体的临床病例来实际检验一下它的治疗效果。

 

患者一:何某,学生,20岁。长期患有痛经症状,主要症状为经前乳房胀痛,经期经行不畅,常伴有血块,小腹持续性疼痛难忍,偶尔还伴有呕吐症状。经期前和经期中心烦气躁。长期服用止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此次经期因情绪激动产生晕厥现象,初步诊断该病患的痛经类型为气滞血瘀型,应通过理气活血的方式来祛瘀止痛。主要采用针灸护理取血海、太冲、合谷、三阴交、阿是穴进行针灸,配合中药调理。三个经期后症状有效减轻。

 

患者二:张某,未婚,25岁。经期前在冷水池游泳后食用冰淇淋。近期第一天手脚冰凉、下腹剧痛、头晕呕吐的症状严重。急症初判为寒凝血瘀,应尽快温经暖宫、祛寒止痛。因为患者不愿接受针灸,采用温和艾灸额方式,取关元、地机、三阴交、阿是、终极穴,经处理症状明显减轻,结合患者体质,配合服用乌鸡白凤丸和羊汤。第二次经期复诊后症状已完全消失。

 

篇3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最早的经典医学著作《内经》中就有很多关于医学心理学的论述。

剖腹产是经腹壁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一种手术。剖腹产病人与其他的病人有所不同,剖腹产孕妇和家人总是担心手术是否成功,担心能否获得一个所期望的“优生儿”,这是一个喜悦、紧张与痛苦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此时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紧张有序的心理护理,使她顺利而愉快地渡过这一难忘的经历。手术室对于剖腹产病人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而又冷清孤独的环境,而手术室护理人员跟病人接触时间又有限,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呢?根据十余年的工作实践及所学的中医学知识,笔者谈点个人看法:

1、暗示转移法――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

陆渊雷前辈曾谈用百合治百合病,此乃暗示,前辈谓“非百合之功也”。手术室要整洁清净,床单物品上无血迹,手术器械放在隐蔽处,手术室护理人员各种操作均要做到稳、轻、快,尽量缩短各种操作时间,以减少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创伤,这些均给病人一种轻松的暗示,从而避免其紧张焦虑,以更好地配合手术。

2、说理开导法――术前疏通病人紧张情绪

《灵枢・师传篇》“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每个手术病人在进入手术室之前,经管医生都已经完成了术前告知,但由于病人对将要实行的手术缺乏认识,往往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剖腹产孕妇,或怕手术疼痛、或怕自己及宝宝发生意外,或怕宝宝性别不如所愿等等。因此作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应通俗地向病人解释剖腹产手术方面的知识,运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消除病人的不安和担心。对病人采取的的任何措施和操作都应尽可能争取得到病人的理解和合作,如脱衣裤、、给氧等,必须先对病人说明目的、步骤,争取病人的积极配合。

3、情感相胜法――术中关注病人情绪变化

《内经》“百病生于气”、“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情绪偏激或持久过度,可以损伤机体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使之升降失常,功能紊乱。剖腹产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心理变化及心理活动的丰富是其它任何手术病人无法比拟的,她们既担心自己的安危,承受手术的痛苦,又要担心宝宝的安危、健康及性别是否如所愿等等,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剖腹产病人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宝宝取出之后,护理人员可以在病人耳边温柔地告诉她“宝宝很健康,放心吧;宝宝很可爱,胖乎乎的”,以此来稳定病人的紧张情绪;若观察出病人很渴望男孩或女孩,但性别不如所愿时,一定要耐心诚恳地劝导病人“没关系,还年轻,我们还有机会的;别太在意,最重要的是母子(女)平安就好”。一定要做到急其所急,给其所需,“以情治情”或“以情胜情”,有意识地用我们积极乐观的情感活动去控制调节病人消极失望的情感活动,以顺利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4、定志安神法――术后交待病人手术情况

《内经》指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护送病人回病室过程中,对清醒的患者应告知手术进展很顺利,一切正常。做好保护性医疗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配合,共同搞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精神乐观,情绪安定,以利于术后康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