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9 18:19: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营养与食品卫生,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1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56-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部分的内容,是预防医学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占据很大的比例。实验课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和理论课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本文将对目前大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1 教学内容的调整
目前高校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过程中使用的实验指导多过于陈旧,部分院校使用校内自编实验指导,但也多摘录于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实验指导,多年来未做改动。营养学实验内容多为营养素的测定,如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索式抽提法测定脂肪,通过尿负荷试验来测定水溶性维生素,食品卫生学部分开展的实验如酒中甲醇的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这些传统的实验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比如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存在漏洞,它会将所有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统统记作蛋白质,而肉中瘦肉精的检测也急需纳入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当中去。
2 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课程多选取一些经典的实验,如利用凯氏定氮法来测定牛奶当中的蛋白质,这些经典实验的操作步骤在实习知道中都有详细介绍,且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也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每一步做出详细讲解,同时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仪器如何操作都做出详细介绍,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介绍和实习指导中的步骤操作即可。并且由于时间关系,实验老师会提前准备实验中所需仪器,配制所需试剂,学生甚至课前不用预习,只需简单记忆实验步骤,机械的模仿老师的实验操作即可完成实验。这使得学生及时完整地完成实验操作也不能完全理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若出现问题不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课更是如此。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开展中,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膳食调查,我们在学习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分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自主调查,然后对获取的结果进行分析。所有过程结束后进行结果展示,不同组之间相互比较,学习对方的优点,提出对方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对营养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掌握。另外,实验课程的教学地点也并非局限于实验室,比如关于HACCP和GMP的学习,我们就把学生带到乳制品企业,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在好奇和兴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3 完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各高校考核学生实验课成绩主要依照上课出勤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这种考核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一些虽然到课但是没有参与实验操作,课后抄袭同学实验报告的同学拿到了高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甚至有一些同学,在其他同学实验过程中完全不参与实验操作,而是急于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相互抄袭数据。这种考核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对于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实验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一组同学分步骤完成一个实验,带教老师根据其操作情况,结合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进行打分。
4 重视实验结果的讨论
每次实验结束后,都会有学生拿着自己的实验结果问老师自己的实验结果好不好。其实,只要是实验,就会有误差,只要学生对于实验结果做出合理解释、能够分析出误差出现的原因就是对所学内容有了好的掌握。而实验结果的讨论,就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所需理论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而通过实验也使得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总之,实验课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符合国家教育的方针和策略,符合学科发展的自然规律[2]。通过实验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4-0065-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大学科内容,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是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快速增长以及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对新时期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我们对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密切联系实际,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和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课程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有必要及时更新授课内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我国当前营养和食品卫生的现状,与时俱进,舍弃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转变,人们对于健康的观念从临床治疗逐渐转为疾病预防,作为与人的饮食健康密切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医疗和预防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而,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如增加了饮食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预防的相关内容,补充了食品营养标签内容的解析等。此外,由于课本知识相对于学科的研究现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学员仅从课本获取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在课程教学中,教员可以大量浏览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开阔学员视野,满足学员的求知欲望,并为学员以后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具体典型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式教学重在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科学性、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许多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涉及较多实际案例,在讲授相应内容时,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员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事件过程,深入分析案例,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相结合的目的,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食品添加剂”这一章节时,教员会给出影响广泛的瘦肉精事件、红心鸭蛋事件、饮料塑化剂事件等案例,将学员按每组4~5人进行分组,学员需要查阅资料以全面了解案例,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解决方案,并准备好PPT。针对案例,学员不仅要查阅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概念、种类、在食品工业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了解目前有关食品添加剂存在的各类安全问题、可能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以及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方法,最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预防措施。学员讨论汇报结束后,教员对学员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对其中涉及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员只是启发和引导,学员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了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2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员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员到相关场所开展教学活动,脱离教室和纯理论的学习环境,将实际事物直接作为教材,学员面对真实事物学习,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际[3],有助于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这一内容时,我们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该内容涉及一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等内容,相对单调枯燥,不易记忆。在授课之前,教员首先联系了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口碑较好的上海某食品有限公司,并提前进行现场调查以熟悉环境,结合教学大纲,制订授课内容。授课当天,教员带领学员进行现场参观和实地了解,并观看了瓶装饮料生产的全过程,在参观过程中讲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内容,学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现场提问非常积极,并总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场教学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即现场性和直观性,学员身临其境去感受和理解这种本来枯燥乏味的标准和规范,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2.3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法是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某一教学内容中以问题为导向,根据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分析及辩论,从而获得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4]。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辩论式教学更注重学员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引入辩论赛,营造竞争与合作的气氛,更能培养学员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我们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如食品新技术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教师提前把辩论的题目和相关的规则告知学员,设计好辩论的程序和环节。学员通过翻阅大量的图书和资料,整理归纳,选取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通过小组讨论制订策略,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不仅要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随机应变反驳对方的观点。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协助者,起导向作用,只对辩论内容和效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学员是主角,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上的热烈辩论充分唤起了学员学习的热情,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员积极向上、竞争与合作的精神。辩论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深化,有利于学员对疑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最好的体现,实践教学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研究创新的能力。为了加深和巩固学员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而以往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多为验证性、模仿性实验,学员只需根据实验讲义的步骤操作就可以完成,限制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采用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前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教研室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设计实验课题和研究内容;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并进行分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并讨论实验方案可行后再实施,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用PPT汇报结果,并撰写论文。研究型实验教学不局限于一堂课,有可能贯穿于整个学期,让学员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和修改实验方案,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并让更多的学员广泛参与实验过程,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提高其综合能力,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提升学员综合素质
在科学技术和知识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不被淘汰,仅仅依靠课堂所学远远不够。为了丰富学员的课外知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强化实践应用能力,我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由感兴趣的学员自由报名参加,由两名教员全程指导,时间为一学期,活动内容实践性较强,如食堂食品卫生的监督调查、某个班学员的营养调查等,一般分为3个阶段:方案制订、具体实施和整理总结。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也可能是学员未来工作中所要掌握的技能,学员普遍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整个活动过程积极性非常高,在遇到困难时,也总能齐心协力想出解决办法。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员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
5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营养与食品卫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实践技能过强、综合素质过高的新时期医学人才,是国之所需、民之所求。为此,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更新了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强化实践技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周喜,高雪萍,李海燕,等.案例式教学法在食品专业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5,44(13):130-131.
少年阶段的良好的营养是以后成人的健康的基础。合理的营养是促进儿童正常发育和预防各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此外,营养不良也有着一定的发生率,这势必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发育。为配合健康教育,对学生普及营养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合理营养的观念,现于2010 年6 月对我地区600 名中小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的知识、态度、行为的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菏泽地区某中小学60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组学生身体状况良好,排除急性感染、应激、肿瘤及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学生。其中男310 例,占51.7%;女290 例,占48.3%。年龄7~13 岁,平均(9.9±2.5)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并经专家审核通过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的母亲、调查人员及调查者本人共同填写,调查前班主任详细讲解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解除学生的顾虑。问卷内容包括:①学生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校、身高和体重等;②营养与食品卫生:包括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早餐、早餐的地点、课间餐及课间奶、零食以及营养保健品的摄入情况)。本次共方法问卷600 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600 份,有效率100%。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该组中小学生在营养素、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方面的知识有较好了解,其中知道食糖过多或引起肥胖者有372 名,占62.0%。知道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者有480 名,占80.0%。知道富含维生素食品者有510 名,占85.0%。知道富含钙元素的食品者有498 名,占83.0%。知道富含脂肪的食品者有有480 名,占80.0%。
学生对某些营养知识的了解较为缺乏,其中知晓富含蛋白质的食晶者有348 名,占58.0%。知道缺铁与贫血的关系者有330 名,占55.0%。知道缺碘与甲状腺肿大的关系者312 名,占52.0%。知晓富含纤维素的食品者有270 名,占45.0%;知道知晓富含铁食品者有246 名,占41.0%。知道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者有222 例,占37.9%。知晓高血压与食盐的关系者有172 名,占29.0%。对膳食宝塔的了解相对较差。其中有24.0%的学生了解,48.0%的学生了解,28.0%的学生完全没有听说过。
2.2 态度
该组学生中对营养知识感兴趣者有432 名,占72.0%。认为早餐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者有492 名,占82.0%。平时看电视、广播获得营养知识的学生有560 名,占70.0%。
2.3 行为
①早餐:有89.0%的学生吃早餐,11.0%的学生不吃早餐,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为没有时间者占58.0%。有83.3%的学生在家吃早餐,75.0%的学生在学校吃午餐。②课间餐、课间奶:有60.0%的同学吃课间餐,50.0%的同学喝课间奶。学生不吃课间餐、课间奶的原因见表1。③零食:不吃零食者占8.0%,偶尔吃零食者占56.0%,每周吃1~2 次者占15.0%,每天吃零食的学生占12.0%,每吃3~4 次者占9.0%。④营养保健品:有55.0%的学生在吃营养保健品。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富含钙、维生素、脂肪的食品及对食用过多甜食和缺乏钙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方面的知识较为了解,对其他了解率均不理想,尤其对膳食宝塔的知晓率较低,仅有24.0%的学生了解。这可能与目前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多种途径,如:广播、电视、报纸、讲座的形势宣传,包括基础营养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与健康[2]。中小学生处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早餐质量对健康和学习效率都很大的影响[3],结果显示有89.0%的学生吃早餐,情况总体说来较为乐观。虽然有的学生认为吃零食过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但该组学生中不吃零食的学生仅为8.0%。另一方面,学生食用课间餐和课间奶的比例还未达到理想水平,课间餐和课间奶有利于及时补充学生消耗的能量。调查原因中显示,学生不吃课间餐、课间奶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不提供,因此,要改善这一情况,学校必须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营养早餐或者课间餐,,促进生长发育,在预防营养不良的同时,控制超重和肥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