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野生动物保护建议

野生动物保护建议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2 11:35: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野生动物保护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野生动物保护建议

篇1

收稿日期:2011-09-26

作者简介:陈华南(1974―),男,江西赣州人,主要从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S8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18-02

1引言

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均具有显著且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及珍稀物种,因而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与保护。同时丰富稀有的野生动物使得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建设有了更为明确、严格的要求,因此一旦管护不及时、监控不完善便会引起野生动物大面积爆发不良疫病,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野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人畜共患病等,不仅给动物物种生存延续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还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其存在的问题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疫源疫病工作主要指对野生动物种群、物种展开实时监测,发现其存在的异常行为或不正常死亡现象,对其物种生存信息进行完善记录、科学取样,细化检测并完善报告结果,制定应急处理预案,面向社会大众疫情状况的全过程。针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产生的疫源、疫病进行完善监测控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水平的技术要求,且内含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需要实施高度时效性工作与完善科学的实践管理。

基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的丰富性,对其进行疫源、疫病的有效防控管理形式较为严峻,需要实施监测管理的范畴不断拓宽。现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管理工作需要交通工具的大力辅助支持,同时需配备完善的监测设施设备,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监测技术,否则难以满足监测工作需求。同时当前从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相关工作人员由于没有经受专业技能、技术培训,因而缺乏疫源疫病防控监测知识与实践技能。再者由于我国针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的野生动物监测疫源疫病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经验不足,欠缺良好的实践管理策略流程,因而需要进一步提升处置应急能力,为有效预防控制动物疫源、疫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完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病控制体制建设

3.1全面提升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我国自然保护区相关政府部门与基层单位应站在战略化的全局高度、认真贯彻落实林业部门、省政府以及国务院关于有效防控野生动物产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相关工作部署,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代表核心思想,由先进性角度出发,树立对国家、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态度,进而全面提升针对野生动物产生不良疫源疫病的科学防控监测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认识,将该类工作全面纳入核心、重要议事日程中,做到思想认识科学到位、领导组织准确到位、工作流程措施正确到位、制度责任细化到位。切实强化对监测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领导管理工作,实施科学的引导辅助。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实践措施,降低野生动物产生不良疫情的风险,杜绝由于防控管理措施不到位引发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情的持续扩散与不良交叉传播,进而确保动物卫生、动物产品安全,营造良好的自然保护区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完善体制建设,促进相关制度的不断更新

依据我国林业部门要求,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应加快组织建设、科学编制、规划野生动物监测疫源、疫病的工作管理体系,进一步密集发展监测点建设,扩充工作范畴,进而合理消除监测防控盲区,将针对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控制同保护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实践管理、检测鉴定、鸟类环志、生态观测与教育宣传等功能有效整合,实施一站多能的科学建设目标。实践管理中应本着基于当前、长效建设谋划的原则,细化制定研究防控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体系规划,将其合理纳入应急公共体系的建设实践中,进而持续提升监测控制能力与应急管控处置能力,从体制层面构建成为防控监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应实施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管理、监测巡护、科学教育培训,发挥应急职守能力,履行信息上报与反馈体制,进行完善的督导检查及工作考核,对、拖沓冗余的工作人员应追究其责任。进一步促进各项管控制度的持续更新与完善制定,面向广大工作人员进行上墙公布,使其在实践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突发疫情进行良好、完善的处置管理。

3.3健全机构,加强重大野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

(1)设立专业监测管理机构,主体针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单位,设置科学监测规划、设计管理措施与年度监测计划。同时依据自然保护区构建特征及自然环境特点适应性布设试验区及观测点,完善确定试验项目、监测任务,针对野生动物丰富资源构建全面的信息档案。

(2)针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展开相关科技知识的推广及普及,全面开展免疫管理工作,强化监测疫情报告环节,科学实施24h不间断的轮岗值班管理体制与实时报告监测体制,及时全面的掌握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动态疫情发展。倘若在监测管理中发现了可疑状况必须立即向相关林业单位、管理部门报告,通过工作人员深入现场的初步核查确认、监测单位的正式确认后,面向政府部门以及野生动物疫病防治监督单位进行如实、细致的报告。

(3)强化应急准备,实施规范、科学的应急程序,进一步加强值守应急管理,进而在做好针对重大动物疫情疫病综合防御控制管理的同时,深入强化对人畜共患疾病的预防控制。

3.4采取多重管控形式,提升监控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工作的宣传力度

为提升教育宣传力度可广泛利用、报刊、网络媒体的报道宣传职能,主体采用活泼生动、易懂通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野生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知识、相关保护知识以及疫源疫病防控监测知识的大力宣传,进而培养广大群众的主动防御庇护能力。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庄以及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展开宣传材料的有针对性、广泛性发放,在公共宣传栏张贴宣传挂图,定期组织开展现场公益性讲解,使民众了解野生动物存在的疫源、疫病的可预防控制性,进而消除他们的恐慌心理,有效提升全社会民众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科学防控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

3.5逐级落实岗位职责,联合开展监控工作

(1)结合实际情况依据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从事的集群活动特征以及生物学习性,展开各项工作的细化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策略及措施,完善健全疫情疫病实时报告的岗位责任制。

(2)合理明确监测控制范畴、划定重点防控区域,明确检测管控对象,细化落实物资储备与监测人员的责任到位管理。明确各项管理工作责任,对各监测区制定第一责任人,实现责任体制的层层落实,全面履行各部门职责,避免管理漏洞。

(3)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对各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并逐级建立追究责任体制,严肃各项工作纪律。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监测站的野外监测工作,合理利用监督站驻场资源、木材检查站、森林管护站、林业工作站与防火检查站、望台等设施及单位将野生动物存在的各类异常状况及时报告当地相关监测部门,起到良好的辅助管理与联合监控作用。

3.6扩充投入资金提升监测人员综合素质

(1)为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控制执行效力,应合理扩充投入资金,构建长效经费支持机制,确保经费投入的落实到位。对政府下拨资金进行良好科学的统筹安排,强化监测站基础建设、完善设备设施的购置配备、防控监测物资应急与交通工具的完善配备,合理改善办公条件,升级野外勘察设施设备。同时主管单位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自然保护区从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管控监测经费应用分配情况展开实施监督,杜绝违法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倘若发现违规现象应依据财政制度深究到底,进而完善保障自然保护区监测预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投入经费的专款专用。

(2)收集监测情况,从分析、报告与处理调查等层面入手给予工作人员精心的指导,注重对他们的业务培训。通过丰富开展知识竞赛、针对干部职工组织专项学习、深入研究有效的防控措施、准确鉴定疫病程序及方法,提升全员的综合监测管理素质。为进一步扩充监测力量,有计划地招收自然保护、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野生动物方面的专业人才,进而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控制监测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构建完善的人才力量支持。

4结语

为有效防控自然保护区各类野生动物大面积产生疫源疫病,本文从优质的监测管理入手,通过强化认识、夯实建设、完善体制、合理防控、扩大宣传、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整体素质等完善的策略制定,展开对野生动物疫病控制的科学研究,对丰富管理经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营造和谐、良好、优质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篇2

随着“禁猎”、退耕还林以及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实施,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端东坡的周边集体林植被得到了较大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如野猪、黑熊、猴子、蛇类等种群的数量有明显增长。随之而来,野生动物毁坏庄稼、伤害人畜等事件时有发生,对保护区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2013年至2016年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端东坡及周边社区动物肇事羁觯对缓解野生动物和人类冲突,进行一些思考、探讨,提出减少野生动物肇事、避免野生动物伤害人畜的对策和措施。

一、研究地现状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面积约280万hm2。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物气候垂直带谱自然景观、多种植被类型和多种珍稀及濒危动植物种类为目的。据不完全统计,高黎贡山地区有脊椎动物699种,其中有兽类154种、鸟类419种、两栖动物21种、鱼类49种,无脊椎动物中仅就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做了少量研究,到目前共记录有昆虫1690种。

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南端东坡及周边社区野生动物肇事类型可分为损坏庄稼、伤害畜禽、伤害人员3类。

二、野生动物肇事现状

1.主要肇事的野生动物

在高黎贡山南端东坡的野生动物肇事者主要有大型食肉动物,如黑熊。灵长类动物,如猕猴。鸟类,如越冬候鸟。有蹄类动物,如野猪。

2.野生动物肇事情况

本文中收集和采用了2013年至2016年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端东坡野生动物肇事情况的记录资料。据统计,从2013年至2016年,高黎贡山东坡共发生野生动物肇事129起,肇事动物主要是黑熊、猕猴、毒蛇等。2013至2016年共发生野生动物伤人事件7起,均为毒蛇伤人,致死1人 。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端东坡及周边社区的野生动物肇事率最高的是黑熊。2013年黑熊的肇事次数最多,2014年黑熊肇事下降较为明显,2015年和2016年又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2013年―2016年发生的野生动物肇事,共造成财产损失328644.18元,造成人员死亡一人。造成庄稼损失40.65吨,造成家畜损失23头。黑熊肇事造成损失95505元,猕猴伤害庄稼造成损失65040元,毒蛇伤人造成损失168099.18元。

3.野生动物肇事的原因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端东坡及周边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原有活动区域内的食物不足和活动空间缩小,野生动物势必需要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由此形成了人类和野生动物在资源享有、空间占用上的冲突,表现为伤人、伤畜、毁坏庄稼等野生动物肇事的发生。

三、高黎贡山南端东坡野生动物肇事的探讨

1.野生动物肇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2014年至2016年,随着“禁猎”和公益林保护的实施,人类的干扰活动显著减少,黑熊和一些灵长类等动物数量逐年增长,野生动物为了生存而扩大觅食的范围,黑熊和猕猴由保护区森林下移到集体林活动的时间、区域逐渐扩展,进入农地、与人畜遭遇的几率增加,形成了动物肇事逐年上升的趋势。

2.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经济损失

2013至2016年高黎贡山肇事的野生动物主要是黑熊、猕猴、毒蛇,造成经济损失最多的为毒蛇伤人肇事。黑熊和猕猴肇事主要是毁坏庄稼和伤害家畜,没有发生伤人事件。

3.其他野生动物的肇事

在高黎贡山及周边社区存在很多啮齿类动物(如松鼠、鼯鼠等)在半山食用农户的核桃和板栗的现象,且在农田也存在鸟类(如红耳鹎)和过冬候鸟损害庄稼的现象,但由于数量少,且农户对动物肇事赔偿了解不足,很多动物肇事事件都没能上报。

四、减少和避免野生动物肇事和伤害的对策

1.开展宣传教育

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做好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野生动物的防范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开展高黎贡山及社区周边野生动物数量的调查

了解高黎贡山及其周边社区的动物种群、数量及分布状况,制订可行的保护计划和措施。

3.加强管理

加大森林巡护和实施规范管理,禁止当地居民进山采集非木材林产品,减少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遇见率。

4.调整植物种植结构,减少肇事危害

通过调查了解,高黎贡山及周边的动物肇事主要为黑熊和猕猴吃玉米等肇事,所以针对主要肇事动物的食性,改种其不喜欢的或不吃的庄稼和作物,以减少动物肇事的危害损失,如可改种高粱、豆类等。

5.扩大生态公益林

集体林实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扩大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范围、面积,将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集体林纳入公益林范围。以此来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87-04

收稿日期:2013-06-03

作者简介:李倩(1986―),女,黑龙江绥化人,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野生动物可持续利用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学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2005年复旦大学生“虐猫”事件,2011年北京大学生“虐杀小猫”事件以及菲律宾高校学生虐待动物入罪等一系列大学生虐待动物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何高校虐待动物事件频发?从高校虐待动物事件反映出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的哪些问题?近年来社会热点关注的“活熊取胆”、“动物狩猎权拍卖”等关于动物保护与利用的争论,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等在主流媒体倡导的动物保护思想如何科学地理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和领导力量,他们对动物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将对动物保护行动乃至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那么,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方面,尤其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这个国内外最为关切的问题上,该如何做,才能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生态意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自然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那么,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保护教育则是高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目前我国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动物园保护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游客利用园区说明牌、对动物的认知度和对观赏教育效果等方面的宣传教育[1-6];另一方面是对中小学生生物学知识普及和爱护生物的角度研究,而在大学教育中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的研究较少。本文有针对性地选取大学生这一群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分析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寻,来探讨高校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的必要性,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本调研于2012年6月到10月根据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讲座对东北林业大学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来对比在同一样本条件下,讲座前后学生对若干相同问题的不同态度。讲座共有253名学生参加,有效问卷242份,占总人数的95.65%,其中男生115人,女生127人。问卷包括背景资料和主体问卷两部分,背景资料包括:性别、来自省市、年级、专业、是否素食、是否有、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途径等方面;主体问卷以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对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人工养殖野生动物[7]、养熊取胆的利弊[8]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9-14]、狩猎[15-16]、执法查没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利用[17]、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态度等七个方面去陈述[18],最后加之学生对媒体舆论宣传态度的调查。其中将变量分类为消极因子、不能协调发展、积极因子、能协调发展和媒体舆论宣传这五类(见表1)。对每个陈述,学生可以选择五种可能中的一种: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知道、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将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为5、4、3、2、1。消极因子、积极因子和媒体舆论宣传的值即为各自所包含项目的平均分。

表1 变量名称表

在样本分布特征分析中: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讲座前后效果的差异显著性;用相关分析,判断讲座前后的积极因子和消极因子分别对保护与利用能否协调发展的相关性。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基本信息对积极因子、消极因子、媒体舆论宣传等有无显著差异。用多重响应分析找出学生获得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主要途径。数据分析均由SPSS17.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完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保护教育讲座前后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变化

从表2可知:从消极角度陈述的各个变量得分讲座之后均低于讲座之前,即趋向于不赞成,其中利用、养殖、养熊取胆、冲突、狩猎这五项与讲座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

表2 保护教育讲座前后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变化(x ± s)

(二)影响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对其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影响分析发现,性别、专业、素食、宗教等四项在讲座前后对积极因子、消极因子和媒体舆论宣传均没有显著的影响。年级对积极因子(P=0.01,0.04

表3 不同基本信息的学生对各项目的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

图1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讲座前后对媒体舆论宣传态度

在做积极和消极两种因子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性分析时发现:积极因子与积极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存在差异显著性(P

表4 两种因子对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态度的关系

(三)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主要途径

电视、网络和学校是学生获得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最多的三个途径,电视的响应人数为202,所占的个案百分比为84.2%,响应百分比为27.1%;网络的响应人数为154,所占的个案百分比为64.2%,响应百分比为20.7%;学校的响应人数为121,所占的个案百分比为50.4%,响应百分比为16.2%(见图2)。

图2 学生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途径

三、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一直在进行,但随着社会背景的逐步变化,人们的保护观念却仍只停留在单纯的保护层面,只认识到了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却缺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策略、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认知,导致了对野生动物合理利用的误解[19]。对大学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普及野生动物保护观念,探索影响大学生保护观念的因素,对构建野生动物保护教育体系,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基于当前野生动物保护实际情况,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相关资料,对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是否关注野生动物保护时,有90.1%的学生的选择是肯定的,但综合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看,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的均值多在3分(即“不知道”)上下浮动,说明虽然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有一腔热情的关注度,却对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本质和内容理解不够充分。在讲座之后得分都向着预期结果进行转变,说明经过教育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认识有些许提高(见表1)。可见,对大学生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是改变大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认识误区的前提条件。调查结果表明,利用野生动物、人工养殖野生动物、养熊取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狩猎、执法查没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利用等6个因子变量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能否协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见表4)。说明学生对这6个因子变量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态度,而学生能辩证地看待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正是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学生的年级和来自的地区是影响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见表3),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态度有所不同,年级越高学生受舆论宣传的影响越小,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舆论宣传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时候要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调整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当今主流媒体正在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取野生动物保护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84.2%)、网络(64.2%)和学校(50.4%)。当前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在激发公众保护热情的同时,客观上形成并加强了舆论对野生动物的绝对保护思想,特别是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借助发达的媒体进行的“将野生动物全部放归野外”、“尊重所有动物的生命”和“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等片面引导,使得舆论对野生动物的绝对保护思想更趋于坚定。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例来分析,“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作为引导国人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语,其动人之处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通过拒绝消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使动物免遭杀害。可是,经问卷调查显示,杜绝一切利用野生动物及产品能否实现这一问题,有26.7%的人群认为是可以实现,67%的人群认为不可以实现,6.3%的人群选择不知道,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绝利用一切野生动物这一问题是不够现实的。如果姑且认为人们都拒绝消费,那么就能免除杀害吗?事实上动物界内部的杀戮是普遍存在的,否则,哪有生态平衡。其实我们可以把这句似是而非的广告词改写成“没有非法买卖,就没有非法野生动物的杀害”这样的公众教育宣传也就不会引起似是而非的误导了。舆论中反映的许多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已经超脱于生态安全之外,背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对这些保护理念稍微作一番深入思考,便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片面、孤立并可能制约生态安全等不科学问题。如果非科学、非理性的绝对保护理念一直占据上风,将会误导野生动物保护的方向,阻碍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科学化进程,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面对人与野生动物的问题上我们不能过于极端,应理性地去看待野生动物保护,消除以往对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以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使野生动物野外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使野生动物的生态效益显著增强,使野生动物的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最终达到在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兼顾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真正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生态平衡状态。

四、加强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建议

从研究结果可知,在东北林业大学如此小范围内所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在讲座前后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说明:1.大学生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仍具有可塑性,建议在高校开设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课程。2.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性,即野生动物保护的科学性根基不稳不扎实,易受极端片面的宣传思想误导,建议在高校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的同时,也应从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即中小学开展教育,打好野生动物保护的科学性根基。

参考文献:

[1]吴兆铮.现代动物园应积极践行教育保护功能[J].生命

世界,2008,(2).

[2]余锦平.保护教育――现代动物园的核心使命[J].生命

世界,2008,(2).

[3]田秀华等.中国动物园保护教育现状分析[J].野生动

物,2007,(6).

[4]Clayton S,Fraser J,Saunders C D.Zoo Experiences:

Connections and Concern for Animals[J].Zoo Bio-

logy,2009,(5).

[5]Mony P R S,Heimlich J E.Talking to Visitors

about Conservation:Exploring Message Communica-

tion through Docent-Visitor Interactions at zoos

[J].Visitor Studies,2008,(2).

[6]Hutchins M.Zoo and Aquarium Animal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Challenges[J].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2003,(1).

[7]潘紫辰,张伟,周学红.发展野生动物产业的必要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5).

[8]高耀亭.从猎熊取胆到养熊引流胆汁[J].动物学杂志,

1992,(2).

[9]周长庆,齐海山.野生动物伤害人畜谁来买单[J].记者

观察,2002,(12).

[10]张慧珍.宝鸡市野生动物伤害人畜和毁坏财产的现状

与对策[J].野生动物,2004,(6).

[11]翟尚文.汉中市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对策浅析[J].野

生动物,2004,(3).

[12]程伯仕,曹晓凡,苏倪.野生动物致损害之经济补偿机

制的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13]吴兆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0.

[14]韩联宪.理智对待野生动物[J].大自然探索,2004,

(11).

[15]Sun L,Kooten G C.Demand for Wildlife Hunting

in British Columbia Canadian[J].Journal of Ag-

ricultural Economics,2005,(1).

[16]William E.Hammitt.Wildlife Management:Managing

the Hunt versus the Hunting Experience[J].Env-

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4).

[17]周学红,张伟.查没野生动物产品的妥善处理[J].东北

林业大学学报,2005,(6).

[18]孙长虹,汪青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思考[J].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