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4:49: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焚烧垃圾的坏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齐志海同志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德育处、各年级班主任为成员的创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把创绿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年拨专款20万余元创建环保专栏、购置环保图书、订阅环境报、扩增绿地、种植花木、参加上级组织环保培训、举办环保图片展等极大的完善了学校育人环境,先后被评为:省消防工作先进单位、省规范化学校、市文明单位、市卫生先进学校、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学校坚持环境育人、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的育人的原则,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2.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学校重视学科环保知识渗透,在语文、物理、化学、外语、政治、地理、生物等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环保内容。从学科计划、各科上课、测试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育人环境。通过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让绿色信念走进课堂,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通过学科学习,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什么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理解了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控制减少污染,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通过播放沙尘暴、泥石流、酸雨、土地荒漠化等宣传图片,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建立学校环保活动室和班级垃圾回收站
每班设立环保委员和垃圾回收站,每周有各班在环保委员的带领下进行环保活动,做好活动记录。以此推动学校环保行为,全员、全程做好服务。
二、以活动为载体,注重环保活动的落实,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在醒目位置贴环保标语;设立绿色环保专栏,并及时更换内容;班级增设环保委员,在班级风采中增设绿色环保内容;学校举办绿色环保知识讲座、环保图书展、环保小制作比赛、手抄报比赛、环保征文比赛、开展了拒绝“白色污染,环保从我做起”;利用6.5环境日、植树节日等重大节日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组织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思想
学校有环保志愿小分队,班级有环保小组,他们积极活动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通过发放环保宣传材料、环保征文、环保黑板报等形式参与环保活动,普及率达98%以上;经常组织进社区、进工厂,考察野外环境状况,参观污水处理厂等;利用放假开展社会调查,宣传秸杆焚烧的坏处,农村沼气的得利用等,实现了小手拉大手。
节能减排深入人心,我校师生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能做到人走灯灭,节约每一滴水,深入社区、工厂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在市组织的节能减排“金点子”活动中获中学组二等奖。
四、积极创建绿色环保基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创性的开展环保工作
1.绿色大地园林公司是我校的绿色基地。学生在这里劳动实践、听讲座,并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县植物园是我校的绿色服务基地。每学期我们的绿色志愿者小分队都会到这里来进行捡拾垃圾、宣传环保、检验水质、种树护树的活动,受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效果。
3.黄河,是我校学生的又一环保基地。学生到这里保护草皮,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还给河务局、水利局提出了众多合理化的建议,其中,初三学生贾友娟、于鹏,初二学生刘彤彤、高洁的金点子被评为县一等奖。
五、家校联合,共创绿色学校新环境
1.家长会增设环保宣传内容。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研究环保宣传内容,学校发放家庭环保倡议书,引领并发动家长积极投入到环保活动中来,积极宣传环保,不适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节约每一度电等等,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农村;垃圾;垃圾分类;立法措施
一、调研样本情况
贫困县下的农村———江苏省盱眙县兴隆乡金陡湖村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2.访谈调研对象:1.村民;2.村支部会计调研时间:2015.08.01———2015.08.15调研情况:作为贫困县的附属乡镇的一个村,金陡湖村可谓是一穷二白,没有任何支柱型的产业,而且人员流失严重,几乎所有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正值暑假,不少孩子被接到父母打工地过暑假,而老人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让他们独立填写问卷显然不科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老人们的交流能力也比较弱,很难得到有效的信息。于是我们只能放弃调查问卷这一方法。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基础设施。垃圾桶,在这个村每隔500米便有一个垃圾桶。这样的设施或放在路边,或放在之前的垃圾集中丢弃地。据了解,这个设备在之前并未出现,也就是最近一两年才被布置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显然,这个垃圾桶有效的控制了村民乱丢垃圾的行为。垃圾集中池,我们看到并没有很多垃圾在里面,而这个池子也没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也就是说这之前收集的垃圾并不是以焚烧的方式处理掉的,这就是我们产生了疑问,那这些垃圾的最终去向是哪里呢?带着疑问,我们来到村支部,许是暑期的关系,只有村支部的张会计接待了我们。表明了来意,张会计非常热情的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而我们的疑问也随之得到解答。垃圾桶等设施都是乡政府派发下来的,村里只负责安排人员将它们摆放到相应的位置,至于具体是哪个部门分派的任务,张书记并未说明。而垃圾池只是村里垃圾的中转站,乡政府会定期安排农机将垃圾池的垃圾集中,然后进行压缩,压缩后在统一运到县里进行处理。
据一些村民介绍说,村里在治理垃圾上花了许多的精力和金钱,还专门发过小册子来教会村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现在大家都自觉的把垃圾丢入离家的垃圾桶,但是在垃圾分类这一块并没有采取很好的效果,有些村民也是一头闷,全部一起扔,有时候垃圾处理员来的晚的一些,有些垃圾桶就会溢满出来,有些还随意的扔在垃圾桶旁边,惹得苍蝇乱飞。据村委会成员说在近几年村民对如何处理和分类垃圾有了关注,垃圾也不随意的扔在村口或者树头下,村委会也会对一些乱扔的村民进行教育,告诉他们正确处理和分类垃圾的好坏处,这样就会减少村民乱扔垃圾的可能性,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和改善村里的环境卫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过在情势一片大好的背后似乎也还隐藏着一些形式化的问题,据一些村民反映,村里曾经组织村民突击清理垃圾,而且是直接按小时工的工资计算。村内大多为老人,这个活儿有很轻松,如果长期进行也不失为一个好决定。然而这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个紧急措施,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位村民不顾身体状况,在劳动过程中还突发疾病,虽然村内也积极表明了态度,承担了部分的医药费,但显然暴露了一些问题。同时,对于垃圾只是简单的集中,并未进行分类,这既是资源浪费也极容易造成污染,尤其是农村的可种植土地面积大,范围广,一枚小小的电池便会污染大片土地。如果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没有注意,很容易忽略散落在地的电池,以至于污染大量土地。而且这个村子明显大于一个普通小区,至少有十个垃圾桶,每天保洁员需要将垃圾桶里的垃圾集中到垃圾池内还要保持村内的整洁,工作量显然过大,而相较之每月仅500元的工资显得太过低廉。而如果多雇佣几个保洁员,他们的工资无论对于村内还是上级乡镇而言都是不能也不愿意承担的额外负担。
更令人担忧的是,村内的现状基本是靠上级检查来激励的,而这种检查显然无法长期持续。那么一旦检查结束之后,这种集中管理垃圾的积极性如何保持。即使不会立刻消退积极性,那么等这一批设备破损到无法使用,维修的资金该从哪里来,如果没有相关部门专门负责,金陡湖的环境又将何去何从?根据走访的其他地点,我们还发现了更严重的个案,农村的垃圾都是自家先堆放垃圾到一定程度,然后再拿到附近的垃圾集中点,垃圾都基本没有处理,除了可以喂家畜的可食用的,剩下的都是生活垃圾。这个农村在公用道理上都是泥土地,道路两边都是草堆,仔细看会看到一些塑料袋和一些难以降解的垃圾,严重影响泥土的分解,同时也给人不好的印象。这不禁让人深深担忧。但是未来无法预见,这一切也只是我们的猜测,而现在金陡湖村呈现的状态也让我们一直模糊的新农村垃圾集中管理模式渐渐清晰,安排村内的剩余劳动力担任保洁员,特别是劳动力较多时可以安排轮流值班,定期更新垃圾桶等设施,这些费用完全可以通过村支部的公共财产支出。同时,在集中垃圾时应注意垃圾的分类,一些生活垃圾完全可以通过家禽将其完全消耗掉,而剩余的无法自行消耗垃圾才需要进行集中处理。在这些集中处理的垃圾中可以回收的一定要联系专业的人员进行回收,显然,这样做的成本是一个村子无法承担的,但是对于一个乡镇乃至一个县是完全可以承担这些成本的。如果这能够实现,相信着节约的资源会远远高于成本,因此国家应该大力支持这种模式的建立。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一)垃圾没有集中投放点,缺乏人员管理,村民自觉性弱;
(二)垃圾集中管理缺乏科学性,即使有集中投放点,也没有专业人员或设备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回收;
(三)垃圾集中管理缺乏合理机制,没有激励和保障机制,集中管理的设备和经费来源存在困难。
三、解决措施
对于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增强农民们对垃圾必须要处理的意识,长久以来养成的随处扔垃圾而不在意的心理暗示必须要被改变。那么改成什么样的呢?我认为正如城市中最初的改革一样,先从垃圾分类开始做起,在农村我觉得垃圾分类更有实行的必要性,我们知道生活垃圾在农村有多种的用途,如喂牲畜,当肥料等等,而农村有广大的山林、耕田、荒地,可以说是填埋做肥料最好的地方。而其他的不能的分解的垃圾,例如废弃家电、陈旧衣物、损坏的电池类的、白色垃圾等等,这些都必须村委会来管,无论是教育村民,或者采用奖惩的方式,都必须有合理的方案来解决。可以说新农村的建设中,要想农村干净、卫生、美观,垃圾必须做好处理。目前的农村存在着特殊垃圾的处理,这些可能是村民在自身的利益受到集体损害的条件中做出的反应,但是我觉得这已经是农村垃圾不得不出来的危险信号了。同时经过样本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农村的卫生情况与该农村的硬件设施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农村的硬件设施好,对于农村的垃圾处理与分类才会有更好的处理,软文化也会得到更好的提升,村民素质的提高才会更自觉的处理家里与村里的卫生状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各类政策也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也就是农村整体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当然针对上面发现的其他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009年9月10日
这个结论似乎十分荒谬。但我到东京两天之后就不得不总结填饱肚子的经验教训了。
日本人很节约,精打细算,能省则省,至于客人会不会认为他小气,他们根本不予考虑。
――从成田机场到宾馆的路上,已是下午2:00,一上大巴车带东京分团的山西女士(山西是日本人的一个姓,跟山西省没有丝毫关系)就给每个人发了面包和水,我以为只是充当点心的,等会儿还有正餐,而当时也不算饿,就没有吃。下车时,山西女士说:“没有吃完的面包怕坏了,交回来我保管吧”,我把秋毫未犯的包裹给了她,没想到那是我今天中午唯一的午餐,下午接连不断的会议才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只得用自己随身带的小饼干和同伴支援的一根火腿肠渡过难关。我才沉痛地发现,在日本你要是想在“吃”这方面发扬风度,就等着饿肚子吧。
――9月9日一大早山西女士就告诉我们今天中午吃中国菜,本以为可以吃得正常一点了,没想到……一个五星级豪华酒店“中国名菜”,9个人只上了三道菜:糖醋里脊、麻婆豆腐、洋葱炒虾仁,外加一道甜品――日本豆腐和一道汤――蛋花汤。这么听起来好像不错,可惜菜是一道跟着一道慢慢端上来的,一开始并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于是大家纷纷狂抢,在这方面我当然不是高手,好在食量也并不大,也没真的饿着。
――9月9日晚是中日青少年交流晚宴,很多日本菜,种类丰富。司仪让服务生给我们提供饮料(当然是冷饮),我试着用英语请服务生给我一杯热饮,他听懂似的让我“Wait a minute”(请稍等),果然一会儿就给了我一杯红茶,激动得我狂说“Alegado”(Thanks)。一气喝下,当司仪大声说“现在让我们一起举杯,为中日两国友谊长存干杯!”,我顿觉无语,自嘲地拿空杯子在日本女伴M眼前晃了几晃,她无需任何解释就咯咯地笑起来,并把这个笑话讲给旁边同学听。
终于开始用餐了,我绕着圆桌子走了一圈也弄不清从哪里开始排队,后来找到山大附中一同来的女生Z,在她那儿找到了一支小小的队伍,拿了盘和刀叉,又发现那个小队伍竟仿佛完全不向前移动,盯着眼前几盘诡异的菜,还是下定决心继续排下去。半小时以后,我终于搞到了一碟貌似正常的菜,吃得很饱(但不算好吃),心满意足地开始看节目。
――日本人餐餐生冷。这是我无法忍受的一件事,好在他们考虑了一下外国人的胃口可能不算太好,于是生菜生海鲜比较少,但冷是一定要保证的,连牛奶和茶都是冰镇的,旁边还放了一桶冰块让你加,鲜蔬菜和水果也像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牙。好在我总能挑到热菜,找服务员要一杯热饮,就是免不了跟人家解释一下“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my stomach.”
――日本菜我只能吃下天妇罗。天妇罗是我唯一信赖的日本菜,味道正常。9月10日晚吃日本料理时先慎重地选择了好几种都尝了一遍,最后痛苦地发现,我只能吃下天妇罗和另一道可能是山药拔丝的菜,还是不错的,很有中国味。
七、参观
无论眼前的风景让你多么留恋,但心中总有故土热切的呼唤,我始终记得自己最初的使命,我始终记得自己的灵魂只属于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2009年9月9日
我看到日程表时以为这是个没意思的地方,但沉重的思考竟然在垃圾中产生了。
我们参观的是一个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工作设施和体系,叫做“东京临海副都心管路收集输送施设”,归属东京23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有明清扫工场”。
东京23区临海副都心是填海造地形成的。在城市规划时启动了一个使市民世代受益的工程:在地下埋下了遍及全区的垃圾管道,同输气送水管道一起构成地下网络,并在几个重要地区兴建了大型垃圾处理厂,从此一切变得不可思议。这个系统不仅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而且,垃圾最后都变成了人们需要的东西。
令人特别感兴趣的是,垃圾是如何变成人们所需的呢?
1、市民将自家垃圾按可燃、非可燃、资源型和大型分类扔进不同地方:可燃――扔进管道;非可燃和资源型由专用垃圾车运走;大型垃圾要给处理厂打电话,自有人把它抬走,但要付钱。扔垃圾竟然也要付钱?这是日本处理垃圾的“3R”理念之一“reduce”。从根源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政府是不鼓励市民扔掉自家的冰箱、洗衣机、大衣柜的,然而对于垃圾的分类是没有奖惩制度的,市民之所以自觉遵守,是因为当初他们每家都领到一份报纸,详细介绍如何分类并补充告示:如果分类分得不好,不予回收。由于每只垃圾袋上都标有主人的名字,所以如果你的垃圾长期堆置在公共垃圾存放处的话,你的名字会长期堆在垃圾上,挺丢人的。不好意思,您呀,还是拿回去重分一遍吧。
2、垃圾处理厂将垃圾分类集中屯放在仓库里,有一只大铁爪子把它们抓归各位。我们去的地方叫有明垃圾处理厂,挺有名。可燃垃圾焚烧后用于发电、供热,还供着厂子后院的一个温水游泳池,除垃圾厂自用电外,多余电力可卖给电力公司。焚烧所得灰渣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如玻璃、石灰砖等。非可燃垃圾一般把它还原成原材料,如金属、陶瓷,厂子的展柜里放着几双流行款式的滑板鞋、皮手套、T恤衫,你无法想象那都是垃圾做的。
3、还有专门回收本产品的名牌商店,如佳能会在店门口设个箱子,写上报废的佳能产品往这里扔,那些电子设备就可以重新回收利用。
可惜,即使有如此完备设计的工厂仍然年年亏损,需要政府补贴,用税收像公民福利项目一样养着,当年建厂时的高科技设备、厂房建筑、人才职员,这些成本到现在还没收回来。1995年建的,14年了吧。我们经得起这样的亏损和补贴吗?不得而知。临走时,工厂管理员说:日本是个没有资源的国家,所以必须要从一切可能的地方找资源,而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非常宝贵的资源。这也难怪,其实日本在资源方面技术超前那是逼出来的。如同一个富翁,知道自己很有钱,花钱大手大脚,最后成了穷光蛋;而原本一穷二白的家伙,绞尽脑汁想省钱的办法,像老葛朗台那样的,最后也能变成富翁。中国地域辽阔,遍地是矿藏。据说山西的煤一挖就够全世界用几十年,所以我们从不吝惜,其实我想在资源方面我们跟日本一样穷,只可惜现在还很少有人真的相信。
从垃圾处理厂出来,同伴L在我旁边赞叹,日本实
在太干净了,连垃圾都这么有用,这儿的人真幸福死有了。你看看咱太原,比较起来那还算人住的地方?我漫不经心地问:难不成您将来要在这儿定居吗?她犹豫了一下,说我还要去美国去西欧,看看哪儿更好。我心中冷笑,不觉调侃道:“这恐怕不是中国政府派你到日本来的初衷吧?如果人人这么想,那包括尊父母在内的中国人民也用不着这么费劲地培养你们这些人了吧?”她鄙视般地斜着眼睛慢条斯理地说:“还轮不上你教育我呢!不跟你说了,我要听歌呢。”我摇头叹息:“是轮不上,轮不上啊。”回到车上,我陷入沉思。当然,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只要不危及集体和国家,没有任何理由限制别人追求幸福。L的想法在日本是天经地义的,但我也深深地懂得,要让一个落后的国家强大起来,是需要理想者和牺牲者的。鲁迅、钱学森、谈家祯,正是他们这样许许多多的人,放弃了个人幸福才换来今天中国来之不易的每一点进步。我希望做像他们一样的人,无论眼前的风景让你多么留恋,但心中总有故土热切的呼唤,我始终记得自己最初的使命,我始终记得自己的灵魂只属于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或许还有件事值得一提,现在高二这个阶段,有许多人学雅思、学托福,英语老师也大加鼓励,说起来也真像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我并没有对它们抱有太大兴趣,一方面是懒得费力气,另一方面我从没想过长期呆在国外,要这些高级英语证书没有用。我就在自己的国家考大学,参加工作,我以为这就是幸福了。我其实并不排斥出国,只是在外的游子不管走多远,也都是要回家的。
(记于日本东京23区临海副都心)
八、体验
相对于我们的情况,这种全民动员的防灾意识、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以及完备细致的预防措施,确实令我汗颜。
2009年9月10日
9月10日下午去了位于东京都丰岛区西池袋2-37-8的池袋防灾馆。这是日本中小学生接受防灾教育的地方,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达到模拟灾难现场的目的,然后用实践的方法掌握防灾要领。
我们体验的内容有四项:灭火、烟雾、抗震和3D电影,我每项都参与了,很有意思。
灭火这项最假,是每人拿一个灭火器高呼Kajida(日语“着火啦!”)随后对着屏幕上的火苗狂喷,国内也有类似的设施,我是第二次玩这个了。烟雾要有趣一点,是用衣袖捂着嘴(不能用纸巾、很容易吸烟),弯腰至1.2m以下(真实情况下应在0.8m以下,几乎是手脚并用往前爬了),从一个迷宫似的通道穿过,里面弥漫着“烟雾”(据管理人员说那其实是从食物中提取的成份,可以放心猛吸),通道里光线昏暗,有些门可以打开,有些不能,要找到标有“安全出口”的绿色标志灯,我们的任务是分成三队,有序撤离“火灾现场”。那些门中应该有一个是热的,即火源,绝不能打开,只可惜我没摸到。管理员说这模拟的是大火烧毁电路以后,那个“安全出口”的指示灯还能在停电的情况下坚持20秒,要尽快找到它到安全的地方,然后把门关紧,堵住烟雾。
六级地震躲避是最刺激的,在一个房间里按餐厅厨房布局,灶上烧着水,六个人坐在桌边聊天,桌上每人有个小垫子,我和X老师一组,他进去以后故做放松地对大家说:“地震还没来大家应该干啥干啥,该写作业写作业,该聊天聊天,就是要迅速反应……”突然,一阵剧烈地摇晃,X老师果然敏捷地第一个钻进桌子,还不忘伸手拉起一把跌倒的椅子。在房间外面看监控录像的同学们笑得东倒西歪。我蹲在桌子下抓住离我最近的桌腿,本想拿垫子护住头部,可是想到头上有桌子但朝桌外的一侧身体没什么保护,就像盾牌一样挡在左侧。我右边那个师院附中的男生最搞笑,在桌子底还摆Poss,对着外面拍照的同学大叫:“快点,再来一张!”水壶“咣”地一声掉下来,室内灯也灭了,地板第三次剧烈摇晃了几分钟,我们就可以出来了。因为是在五楼,没法模拟上下摇晃,只能左右摇晃。对于灶上烧着水,以前防灾馆的教育是先关煤气,再钻桌子,但现在取消关煤气一项了。因为日本普通家庭都装有“地震阀门”,一旦震级超过五级,煤气自动断掉,不会发生火灾或煤气中毒。
3D电影是关于多年前发生在东京的关东大地震的,因为没有准备,当时死了14万人,我们观看时戴着一副特殊眼镜,看起来有立体效果,那些花盆、碎玻璃片、砖瓦好像正往你头上砸。
晚上我们住在立川市(隶属东京都)的PALACE HOTEL。在去往PALACE HOTEL的路上,山西直美询问供职于日本国际协力中心的TX:你家的家具有没有固定?有没有在地震躲避的房间里准备手电筒、饮料和压缩饼干啊?TX惭愧地说还没有,每次下定决心去买却没有买,但我和先生、女儿约好一旦发生地震,在女儿的学校操场见面。这里补充介绍一下TX,她是中国人,从小在北京长大,但嫁给一个日本人以后就跟丈夫姓,姓村中(日本也有跟夫姓的习惯),生了女儿从此在日本定居,在日本的国际协力中心工作,处理外事。由于中日语都讲得好,成了很好的翻译,我觉得她很了不起,但想不通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日本人!据她介绍,由于在日本随时可能发生大地震,所有人都随时准备着应急物品。她女儿的小学要求每个孩子带一块“防震巾”――一条厚毛巾似的东西,平时系在教室的板凳上,地震时解下来保护头部。相对于我们的情况,这种全民动员的防灾意识、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以及完备细致的预防措施,确实令我汗颜。
我离开防灾馆时买到了一条特殊的塑料毯,600,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美国宇宙航天局的科研产品,有金银色两面,银色朝外披在身上降温,金色朝外则保暖,防水防湿,地震时也用它裹婴儿,但它是可燃的,火灾时是不能用的。晚上,我在PALACE HOTEL看到一架自己弹琴的电钢琴,惊得目瞪口呆,弹的还是《音乐之声》的曲子,一首接一首,那些琴键自己按下,踏板也跟着节拍起落,真是太奇妙啦。
(于日本东京都立川市)
九、菅生高中
这也许就叫做因祸得福吧,流感给未被传染者带来的好运,看来要远远大于可能带来的坏处了。
2009年9月11日
我看到这个学校名字,心中一乐:不知是这校名起得好,还是这词组得好?草菅人命的“菅”,再加上“生”,可真够逗的!更可笑的是随团同来的某君大叫一声“营生高中”,日语翻译没听见似的照翻不误,就是中国学生肚里好笑。
其实,人家学校的全名叫做“东海大学菅生高等学校”。据我们的分团组长X老师介绍,这不过是日本的二流中学。当时刚进校门以后有种年久失修的感觉,墙、地面、教室都还没有太原五中的好,奇怪的是竟然得了如此之多的奖,奖状、奖杯放了一墙。刚进门大家都被要求换上拖鞋,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那拖鞋比我的脚大了好几号,光滑的塑料和我的丝袜之间几乎没有静摩擦,上下楼梯简直是太危险了,连走在平路上都费力气,一天下来脚疼死了。我觉得都不如脱了鞋光脚走,可是太impolite,没敢。中午在他们那个食堂吃饭,饭不坏,就是得站着吃(一开始我以为是这样),后来发现可以坐,但不能在桌子的座位上(那是给老师坐的,日本人等级森严),未来两天的民宿交流(住在日本女伴家中体验日常生活)日本女伴M以及西班牙女孩I热情不高,不像中国同伴Y和L那么黏黏糊糊的。我在桌上发现了一瓶类似炼乳又类似酸奶的东西,在日本还一直没喝到酸奶呢。我一激动就倒了一杯,颇不放心地问I这是什么,她和M对望一眼:“我也不知道,以前也没在这儿见过它。”我耸耸肩,勇敢地喝了一口。事实证明我确实很勇敢――那是一瓶沙拉酱。
吃完饭参加大会,我作为中国学生代表之一用英语发言。然后,分成几个小组中日学生开始交流。我送给两手空空的M和I 每人一张剪纸风景,然后以I为翻译,每人手里拿个电子词典开始聊起来。聊到两点多,我就盼着M她老妈来接我们,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中日学生忽然都被要求戴口罩。我、M和I分别戴蓝、粉、白三色口罩,看起来不错。
接着就有消息说,中国学生当中有四人体温超过38℃,要送医院检查,让日本学生马上离开到另一房间,中国学生原地待命。气氛顿时由兴奋变得紧张起来。
我只好扬着刚在纸上写好的“山口百惠”和“濑田裕子”的名字,与M、I两人告别。
其实为防H1N1,在首都国际机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戴着统一配发的蓝口罩,看起来很想让它像盾牌那样阻挡细菌,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机场和海关的工作人员大多也戴着口罩,大家都呼哧哧地喘着粗气。
原以为警报会很快解除,但最终大家在那个会议室等了整整一个下午。那天的民宿活动也取消了。我们无聊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幸亏有架电钢琴放在那儿,话筒还都可以用,我和W承担了给大家找点乐子的任务,轮流开始弹琴,把能想到的大家都熟悉的曲子弹了个精光。我俩还想研究四手联弹,只可惜水平不行,越弹越难听,只得作罢。随团的《光明日报》的记者狂问我们学了几年、考了几级并连连忽悠:很厉害啊很厉害。供职于日本国际协力中心的TX又来给我们量体温。由于刚才过度兴奋,又出现好几个37℃以上38℃以下的,我虽然体温正常却有点头晕,赶紧又弹一首《摇篮曲》试图冷静一下。
到晚上6:00时,M、I和Agason(日语“妈妈”)一起来了,大家合影后就要分开了,我连忙狂奔到楼下给她们拿礼物,是那个《兰亭集序》的竹简。M说她正学《兰亭集序》,兴奋不已地给我看她的课本。看来我送这礼物还真是适逢其时、适送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