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14:49: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

一、瓦房店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自古而来不断发展。然而在开展乡村旅游之前,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似乎并不能为农民创造太多的价值。而乡村旅游的开展则把这一切纳入到旅游市场中去重新估价。展现了农业在旅游产业中作为旅游资源而存在的价值性。近些年来,乡村旅游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爱。大连瓦房店市响应国家的号召,并紧紧跟随社会大众的潮流,重点着力于开展乡村旅游活动。

现今瓦房店市开发的较好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有汇龙生态园、崔家村桃花园、辽南农家院、炮台镇鲍家村垂钓休闲中心、东马屯生态园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瓦房店市现已开发十四个旅游景区。现有农(渔)家乐大约3500多户。其中星级农(渔)家乐仅120多户。而四星级农家乐只有许屯东马屯村寺沟农家院等8户。201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大连瓦房店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3.3万人次,旅游方面综合收入4.75亿元。在这其中农家乐接待人数仅6.63万人,营业收入116.8万元。在这样的总体大背景下来看,瓦房店市旅游总体发展水平提高,但乡村旅游发展仍不健全。(见表1)

二、瓦房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1.水资源丰富

瓦房店市在温泉旅游资源方面极为丰富,现有亚洲唯一一个将动物园温泉的水上乐园――房店谢屯镇香洲水上乐园、仙浴湾温泉度假村、安波温泉度假城等众多温泉旅游京都景点。其中一些温泉度假村结合温泉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利用自己自身的“水”资源优势,做大“水”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足以撑起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片天。

2.果蔬资源丰富

瓦房店大连市瓦房店位于辽东半岛,四季分明,适宜果蔬的生长,是我国主要的水果产地之一。有着“苹果之乡”的美誉。瓦房店市种植优秀品种繁多的苹果,种植面积达3.3公顷之多。种类繁多的苹果和广阔的果树种植面积为瓦房店发展乡村采摘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另外瓦房店市还有得利寺大樱桃种植基地、万家岭苹果采摘园、草莓采摘园、蔬菜播种采摘园等远近闻名的采摘圣地。

3.空间资源丰富

瓦房店旅游资源空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西部海岸、北部、东部和南部。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尤其是西部海岸的海岛、海滨浴场、奇景奇观和古迹遗址,类型极为丰富,品位高端大气。是瓦房店市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主要开发的区域之一。

4.资源类型丰富

根据国家标准和规定,资源类型共分为三种,即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瓦房店市拥有主类8个,占全国比例100%。亚类24个,占全国比例77.4%。基本类型 54个,占全国比例35.3%。而瓦房店旅游资源的类型全面,丰富度充足,是一个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容并蓄的旅游目的地。

(二)政策优势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旅游业,并将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党的“十”提出,加速我国土地利用、社会平衡、环境资源、城市发展四大问的城镇化件事。《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还提出积极推动各地旅游投资建设,设立旅游产业基金的相关政策。在此契机下,抓住政策优势,加大乡村旅游相关财政支出,加强政府主导型乡村旅游业建设。在发展建设瓦房店乡村旅游中,市、镇、乡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是当地发展旅游的村落里的指路明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在安全、规划土地、道路交通、水电、价格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在此政策环境下,瓦房店市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实施,也给出了一定的响应。2015年,旅游局在旅游业管理与服务共支出131.7万元, 旅游宣传共支出60万元。并出台了《瓦房店市2015年度创建星级农(渔)家乐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2015年,在全市发展星级农(渔)家乐100家的工作目标。

(三)文化优势

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对游客就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而言,很大程度上是有影响的。在渤海湾地区还未开发之前,瓦房店市复州古城是当地的海防重镇、商贾云集之地。复州古城拥有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名刹永丰寺(始建于唐)、辽代的永丰塔(大连市重点保护文物)、学府横山书院(清道光年间的辽南最早),以及一株龙爪槐(已有400多年历史)等景观。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风景名声为瓦房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纷纷踏至而来感受学习瓦房店当地的民俗文化。

(四)市场优势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度E,出游人数猛增,旅游市场迅速扩大。近年来以环保低碳方式进行旅游活动的乡村旅游备受欢迎。城市居民短暂休闲旅游的需求量较为广阔,而一般存在较大客源需求的区域就是拥有知名度较高的景区附近的乡村以及城郊一带。依据《“大大连”城市总体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应达到4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94%。由此可见,对乡村旅游有需求的的人数将在很大程度上明显提高。瓦房店所在位置,南面距大连市内104KM,北面距沈阳市292KM。并且拥有十分著名的旅游景区――复州景。更有人曾说道“瓦房店是到大连旅游必不可少的一站”。数据显示,85%到大连旅游的游客都会选择到瓦房店游玩1―2天。

三、瓦房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单一、营销环节薄弱

对发展乡村旅游而言,雷同的产品、类似的资源、重叠,这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上缺少了核心竞争能力。瓦房店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单一,主要以农家乐和水果采摘游为主要方式,旅游开发方向相同,没有模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突破。另外旅游营销力度薄弱,在市场营销方面形式老旧。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度低,营销范围小,使瓦房店市发展乡村旅游受到明显的阻碍。

(二)企业和农民之间存在分配矛盾

瓦房店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大多都是采取企业与农民合作,政府协作的经营模式。虽然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公司和农民之间有成文的协议规定。但是农民方面不能够获得其期待的收入份额。这一问题使得企业和农民之间在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期间,工作配合不能够得心应手。其主要表现在资源所有权、旅游经营权、公司的用工、门票收入分配等方面。而企业对农村发展的责任心不强,在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略政府有关带动村民发展,承担部分公益事业的要求。

(三)管理老旧,服务档次较低

瓦房店大部分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的村落都采用企业与农村相结合的方式,服务人员多为本地区农民。而这其中大部分农民并没经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以至于造成了整体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自然服务质量欠佳。还有一些当地的农民在景区内胡乱摆摊设点,尾随游客兜售物品,导致前来消费的客人产生厌倦的心态。这严重影响了游客对该地区满意度,从而丧失了回头客的来源。在实际的运作中,相关部门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对本地区村民加以规范。造成企业、行政组织、个人在开发经营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四)顾客消费弹性较小

瓦房店乡村旅游购物品结构简单,购物品主要集中于需求弹性小、效益较低的饮食、交通、住宿商品上。旅游购物品单一、季节性强。以海产品为主,主要是海鲜、贝类艺术品等。旅游产品大多相仿,缺少针对性,为主的还是传统的旅游工艺品。这些产品缺少特色特点,对游客的吸引力已经明显减弱。单一的旅游购物品对游客而言索然无味,也就无法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五)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

在瓦房店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村落里,常见的乱倒乱扔生活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现象十分严重。另外厕所设施简陋,以及“院内鸟语花香,院外垃圾臭成堆”等也是普遍现象。随着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的不文明现象以及本地区环境保护意识差对瓦房店市生态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瓦房店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对于生态环境的正面保护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四、瓦房店乡村旅游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以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为契机,顺应现代都市人体验生活,回归自然为趋势的旅游潮流。依托瓦房店的天然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自然条件,推进开发垂钓,水上运动等休闲体验项目。配套“住在农家屋、吃在农家饭、享在农家乐”等活动,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做优、做大、做强家庭旅馆产业,带动发展休闲体验产业。

(二)做大企业规模,给农民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

在餐饮方面,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挖掘瓦房店特色饮食文化,建设大规模的海鲜养殖区域。在购物方面,重点突出特色海鲜,从品种、包装、口味等方面下功夫。同时深加工有特色海鲜。并组建销售队伍,扩大市场份额,打造海鲜特色品牌。在游乐方面,重点依托企业公司,开发水上降落伞,摩托艇,蹦极等水上运动项目。大力发展休闲体验产业,形成吃、住、行、游、娱、购等一体化的大型产业链。进一步规模发展家庭旅馆,争取做到每个度假村落80%以上农户有家庭旅馆。坚持舒适、温馨、整洁、休闲的服务特色,完整联合经营体制,逐步形成产权式休闲度假基地。同时,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加快提高水上运动企业的发展的速度。

(三)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水平

1.瓦房店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知识和管理知识加以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日常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时常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其他地方吸取经验,引导他们不断树立新理念,进一步增强市场观念。

2.组织培训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要针对瓦房店的当地实际情况,使村民的接待服务方面的能力逐渐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都要严格规范管理。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时常到各旅游景点组织学习讨论,努力提高服务档次和质量。

3.对于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从业人员更要深透的发掘和发扬。要让瓦房店乡村旅游与本地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前来游玩的旅游者真正的体验瓦房店别具一格的风土文化。

(四)刺激游客自主消费欲望

1.“物美价廉”、“返璞归真”向来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卖点。所以,乡村旅游注重的该是“薄利多销”。乡村的蔬菜、果实、农作物等天然无公害,最受前来旅游者的追捧。农民可以将自家的作物、甚至是家畜当做旅游产品像前来的游客销售,提高旅游收入。

2.大多的乡村旅游在模式上基本相同,让游客总是缺乏新鲜感。开展乡村旅游的村落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传统,增加一些独特的活动、另类的表演等。使得游客不会对单一模式的乡村旅游感到厌倦。以此提高回头客的概率。

(五)加大环保力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增强宣传,提高认识。近几年,残害动物、砍伐森林、古老建筑失修,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是刻不容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实施保护会使旅游资源得以延续发展。

2.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维持乡村生态系统的不断平衡,建立高质量的旅游自然环境保护区。这就需要对乡村旅游地区加大资金、人力等的投入。对此而言,国外的经验建立基金或社会捐赠等机制很值得借鉴和消防。

3.评选、建立乡村旅游环境保护示范区。选取优秀的乡村旅游村落,授予旅游模范村落的荣誉和一定的奖励。呼吁其他村落以其为榜样,对其在经营、管理、科研、体制等方面学习进取。

4.增加完善的环保规范制度。有关部门应对环境的保护加以规定制度化管理。对开展乡村旅游地区的实况,制定统一的程序和内容要求,并且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想落后,难成规模

首先,北碚乡村旅游分散性强,规模小、个体经营占主体地位,缺乏行业或协会的统一管理与组织,散兵游勇,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其次,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结构不健全。再次,我国乡村旅游一般以村、户为单位,没有做长远、有效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故步自封。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原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而作为旅游盛地后,游客的“井喷式”涌入,致使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设施严重不足,不仅助推了环境脏、乱、差,更无法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体验,无法吸引并留住游客,直接影响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民俗旅游经营者安于现状,不舍得投入资金提升自家软硬件接待环境。首先是在营销宣传方面,总认为宣传方面花的都是冤枉钱,马上要看到效果,万一不来人,钱就打水漂了。 另一方面北碚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经济收入不高, 旅游开发资金不足,使得已有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如停车场地、道路、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等都在一定程度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人才储备和管理缺失

北碚乡村旅游普遍缺乏懂得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产品创新开发、市场调研等方面的人才。目前北碚地区从事乡村旅游的主要人员是当地人,他们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先进经营管理不懂,信息更新滞后,文化水平有限,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服务、市场前景分析、营销方式等思想陈旧。

(五)乡村旅游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产品消耗严重

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行为也缺乏规范,在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食品袋等垃圾。旅游者的随意采摘与践踏,使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面积减少,游客和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丢弃的建筑垃圾造成了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恶化,原本清新自然的空气与绿色环境被污染,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会下降。

二、构建适应北碚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化旅游体系

乡村旅游要适应市场需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过度开发,少走弯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使乡村旅游沿着科学、有序、高效、可持续的道路健康发展。

北碚中心城区、蔡家半岛综合开发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澄江新技术产业区、金刀峡都市农业发展区;还规划了缙云山自然保护带、中梁山生态修复带、龙王洞山生态涵养带、金刀峡生态涵养带,来保护好北碚的资源优势。打造一定数量的特色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形成以古镇古村文化、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特色庄园旅游等为主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全面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框架。

三、保障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举措

(一)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政府,抑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应该全面提高对乡村旅游的思想认识。提高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避免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

(二)制定整体规划布局,优化产业持续发展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突出资源互补,相互补充的局面。以古镇古村为依托的偏岩古镇突出古文化、民俗风情、民俗节庆等主题的乡村旅游;而以金刀峡、缙云山为景区景点依托的乡村旅游充分景区景点配套的优势,打造适合本地的乡村旅游产品。

(三)政府主导宏观调控,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各个民俗村特点,对沿街房屋墙体外立面改造、提升,切记不要雷同化设计,对公路沿线及村庄街道进行绿化、美化。利用当地瓜、果、粮、菜等干鲜农产品及其艺术制品装饰院落、客房及餐饮场所。在服务风格上突出亲情和乡情,为游客提供周边景区、?摘、娱乐等资源信息,促使密云农产品及其深加工艺术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销售,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美誉度与知名度,增加经营收入。

(四)拓宽融资渠道,利用有限资金完善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24-02

乡村休闲旅游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通过自由、轻松的旅游方式,游览农村的自然风光、观看农村的风土人情、呼吸农村新鲜的空气、感觉不一样的生活节奏。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空气质量逐渐减退的情况下,利用闲暇时光去农村走走,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而乡村旅游的点多、面广、线长,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对开发乡村旅游应有长远的思考,重点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的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吃、住、行、娱乐等,另一方面应加大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的宣传和引导。

1 六盘水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

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但是随着“中国凉都”旅游品牌的建立,旅游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位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六盘水市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经济来源。乡村旅游、城郊旅游成为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亮点。六盘水市以“以旅促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主题,受到世人的关注,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2015年7月,贵州省农委和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命名2015年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通知》中,六盘水有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园、钟山区大湾镇茂霖休闲度假农家山庄、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及盘县妥乐古银杏示范园4个单位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这对拉动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 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根据中国科学院等权威专家对六盘水市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六盘水的气候资源,得出了六盘水的气候特点“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六盘水市雨量充沛,气温适宜,整座城市坐落在海拔1 800m以上的高原,紫外线适中。2013年被评为全国10大避暑旅游城市。六盘水现有的特色资源如:钟山区的麒麟洞公园、生态民俗长角苗博物馆、北盘江峡谷奇山夜景、盘县千珠古银杏、老厂“万亩竹海”、南开苗族跳舞节、玉舍火把节等,为六盘水市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交通便利,构建快捷 六盘水市作为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和装备去制造业基地,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市共有少数民族44个,人口约84万。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服饰、不同的民族习俗,再加上三线建设的历史文化背景,将为六盘水是的乡村休闲旅游提供足够多的元素。我市处于川滇黔的结合部,有4省立交桥之称,贵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等经过六盘水。方便的交通、快节奏的生活,把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连成一条绿色产业链。

2.3 领导重视,政策扶持 六盘水市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逐步走上正轨,整个旅游业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在“十三五”开启之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的旅游发展主基调,并相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荐六盘水市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吸引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的人才。六盘水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到了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质量,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以中国凉都为品牌,打造消夏避暑、休闲旅游、宜业宜居、高原运动城市的特点,推进避暑旅游和区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因此,市委市政府对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3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六盘水市城市发展规模较小,交通极为便利。目前六盘水市旅游发展的总基调是“大产业、大数据、大健康”,建议将六盘水市的休闲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为“快乐怡情”。这强调的是一种中小城市才能体会到的快乐、悠闲、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和今天人们所倡导的时尚、生态、度假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为促进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有以下的相关建议可供参考。

3.1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实施整体规划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缩影,也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当地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纳入整个旅游发展的规划当中来,明确乡村休闲旅游在六盘水市旅游规划当中的作用和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方向。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不成熟、附属产品质量低且与市场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需要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委政府大力支持,无论是在政策上、资金上、扶持力度上进行大力支持与帮助。因此,要使乡村休闲旅游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合理充分地利用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从而发展乡村经济,更好地提高农民收入。

3.2 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文化内涵 景区(点)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1]。然而对于六盘水市而言,六盘水市旅游局、各县区旅游局及农业部门、发展部门应加强沟通与联系,根据各乡镇的旅游资源、气候、农业、交通、文化资源等特点,创新性地开展符合本地区特有的旅游品牌,同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的展示。从大的环境来说,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围绕中国凉都――贵州屋脊、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三线建设及水城煤炭等要素,进行精心设计、重点打造,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六盘水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氛围。此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的时候,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艺术格调,还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土人情,突出田园风光这个开发的亮点、特点。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针对目前乡村休闲旅游档次低、服务人员水平有限、服务理念落后、管理不科学、经营理念落后的问题,应该开展层次多样、培训方式灵活的服务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人才队伍的素质。加强休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包括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培训,创新开发一套适合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培训体系,创新引导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理念上转变,更能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提升六盘水地区整体的休闲旅游产业。

3.4 开发相关的旅游休闲产品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吃、住、游等是必须的,但是相关的配套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够给乡村休闲旅游带来一定的影响力,同时能够提高整个景区的旅游收入。与传统的产品不同,旅游景区的产品应该集合景区的文化资源、气候特点、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与设计,从精神层面给游客一种直观的感受,给游客一种回味无穷的体验。产品的设计应注重品牌效益,注重打造乡村原生态旅游精品,通过挖掘本地区原始生态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资源,从而提高品位与品牌的的知名度[2]。

3.5 倡导低碳旅游,注重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开发的前提,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我们看到很多的旅游景点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污染日益加剧,这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六盘水市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应该倡导低碳环保的原则,开展的旅游项目都要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景区的规划和开发过程中,树立低碳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人们向往乡村休闲旅游,向往的是乡村特有的感觉,向往绿色、向往原生态。因此,六盘水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走环保之路,才能使乡村休闲旅游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产物。六盘水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乡村休闲旅游,找准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具有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的旅游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相关部门大力沟通、共同努力,才能把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具有六盘水市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带动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崭新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