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孟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孟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孟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孟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篇1

一是“引而不发”和“自省自得”。“引而不发”是针对学生自求自省后可自得而言的,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思、行发展主体能动性,从而促进完美人格形成。因此,“自求自得”是孔子眼里最理想的教学形式。

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2]是说教师要像射手一样,满弓搭箭而不发,做跃跃欲试样,以此启发和诱导学生,让他们领会“习射”的关键。“引而不发”是一种不具体涉及学习内容,只指示目标、范围和方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求自得”的形式。

二是“愤悱启发”和“适度启发”。“愤悱启发”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以产生“愤悱”为逻辑起点,学生自求自省后仍无法解决疑难,由此产生“愤悱”心理。孔子然后才“开其意”、“达其辞”。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又如,问政、问礼、问事君、问为邦等,均由学生发问,孔子应答。近代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对“愤则启,悱则发”都有过强调与阐释。指出:“做教员的,不可一句句或一字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3]

启发之后,有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说明目的已达到;但学生在启发后仍不能得,这时教师“则不复也”,交由学生再学再思。“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4]。

综上所述,孔子的启发形式教学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索,有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我们亦可从圣人的言行中汲取一定智慧。我认为可以有如下启示: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情绪感染力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愤悱”就是这种激情的外在表现。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情绪的感染性这一特征,让它传导至每个学生。

思想政治课本身就肩负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重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我国政党制度教学中,提到民主人士闻一多,我带头引唱《七子之歌》,声音哽咽了,眼睛红了,在这种情绪感染下,学生哭泣,捶胸顿足,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自此之后,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明显提高,课间喜欢围在我的身边,除了询问学科难题外,更多的是阐述对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的见解,聆听我的观点。由此可见,丰富的情绪感染力是教师启发式教学的一大法宝。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待弟子出现“愤悱”之后,适时启发,如果弟子继续追问,孔子就会给出更深一步的解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显然是在出难题,而孔子没有表现出丝毫犹豫和迷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孔子本身自我省悟力高,加之丰富的社会阅历,是博学的圣人,这样才能在学生提出各类问题时应对自如。

部分教师专业修养不足,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提问尚且无法解答,更不必说学生提出的课外问题。这样一来影响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尊严,二来启发式理念更无从谈起。

在文化生活某课中,学生进行了德与才的辩论。有学生咨询我司马光的观点倾向于哪个,我回忆略带讲解《资治通鉴》的内容,列举晋国智瑶灭亡的例子,说明司马光更倾向于德。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文史类学科涉及范围广,知识衍伸性强,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多多了解诸如经济、社会、哲学、军事等各科常识。这样在学生需要启发的时候就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有严密的逻辑分析归纳能力

解读《论语》,乍看之下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其实看似不合逻辑的事,往往却是最合乎逻辑的。阅读《论语》中的言论没有丝毫前后自相矛盾。仔细分析孔子的启发式过程,实则存在两种逻辑特点:

第一种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逻辑,也就是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孔子直接给出结论性普遍定义。如交友问题上,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另一种是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逻辑。一部短短的《论语》,“君子”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先是要求弟子努力成为君子,然后一步步教育弟子,君子应该有哪些具体言行标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卫灵公》

篇2

当前高三语文复习模式一般为三轮: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查漏补缺。在第一轮时以专题形式展开复习,进行系统化,精细化教学。进入高三第二学期后,语文教学一般进入了二轮复习即提升能力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定位发生了一些细微变化。此时的高三学生经过较长时间专题复习和题海训练之后,各考点的细实落实基本完成,学习相对枯燥,效率低下。在笔者看来,此时的复了各考点本身的纵向继续落实之外,更应该注重点面结合,即以考试说明为基础,以考纲要求的语文学习能力层级为核心,抽取各专题之间的规律性东西进行整合,借此优化学生解题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从这一角度,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了以下一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环节展示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选自《孟子・粱惠王下》)

[注]①运:转

1.请学生读该文段并断句(限6处)。

2.说明断句的依据,并翻译断句处文言文。

3.在上述材料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概括?

明确:本语段是齐宣王和孟子之间关于战争的对话。在对话中,齐宣王和孟子两人在伐燕胜利后的态度截然不同,孟子认为应该以燕民的意志为转移也即:民悦则取,民不悦则勿取。同时在这里孟子也提出讨伐的对象必须是政治腐败,暴虐无道者(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章句下》)。孟子的战争观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4.联系我们学习过的《先秦诸子选读》中关于孟子思想的内容,说说选段的思想和孟子的哪个思想是一致的。

明确:孟子的战争观是其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思想的体现。

5.在我们学过的《先秦诸子选读》中,与选段内容相关联的还有哪些思想?

明确:主要是孔子的“仁政”思想: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还有墨子的“非攻”思想: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墨子.非攻上》

6.在此基础上,请按照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要求给这个文言语段拟题目,并配有相对应的答案和拟写的评分标准?

二、课后教学反思

在高三第一次市统考之后,笔者统计学生得分情况时意外发现学生的文言文得分和传统文化经典的得分较低。其中文言实词、翻译和传统文化经典第二题失分非常严重。通过实际观察,较多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大,特别是在进行文言文中部分字词细致讲解的时候,课堂十分沉闷,效率不高。这就要求立即调整教学策略,吸引学生对该类题目的注意力,以此实现在细微处得到更多的高考分数。

笔者所选的《孟子・粱惠王下》篇幅短小,既是文言文,同时也承载着经典的文化思想。篇幅小,学生的畏难意识就不强烈,内涵丰厚,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此笔者主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整合:

1.以问题式教学为主线。本次微课主要以六个问题贯穿,按照思维规律层进。先是感受与鉴赏古文,在阅读作品,品味语言中,感受其思想,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微课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涉及到了《考试说明》中的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层级为C。再是思考与领悟,通过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对材料进行鉴别、赏析和评说,第三题涉及的能力层级是D。

2.综合运用了研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显示: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听课效率最差,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剩5%,其次是阅读10%,声音/图片20%,示范/演示30%,实际演练/做中学可以高达75%。而实践证明以拟题代替做题这种反弹琵琶式的复习模式在高三二轮复习中有非常好的效果。第五题和第六题就是在这种理念下诞生,涉及的能力层级是F。

从最后学生呈现的课堂展示来看,这次课的应该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按照2016年《浙江考试》中的语文参考试卷,第23题、24题是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学生在拟写题目是最终也是按照两题问答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展示中,角度非常多样化,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可以说他们经过了比较细致全面的思考,对自己的相关知识结构做一个很好的整合。如有学生的问题是《孟子》是“四书”之一,请写出“四书”的其他三部。同时两个问题基本能呈现阶梯式上升难度。如有学生的两个问题分别为:这段文字体现的孟子的战争观是什么?结合《论语.颜渊》中子贡问政的片段,说说孔子与孟子的战争观的异同。在拟写答案和评分标准部分有同学拟了:“请评析孟子的战争观与墨子的战争观的异同”一题,他给了详细的评分标准(相同点1分:二者都反对战争,认为战争不合于“义”。不同点2分:孟子和墨子代表的阶层不一样,孟子反战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墨子反正思想的核心是“兼爱”。)这样的展示充分显示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答题思路,为教师有的放矢的复习指明了方向。

以上这堂课就是文言文与文化经典的整合,在笔者看来在高考复习中,分专题精细化的教学自有其明显优点,整合教学则在二轮复习中能很好的提升学生语文能力。高三二轮复习中可以整合的专题涉及方方面面,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72-02

长期以来,由于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理论性过强,加上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照本宣科”的现象,缺少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结合,形成理论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很枯燥、乏味,甚至“太假、说大话、说空话”。这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或多或少存在“冷场”的局面。课堂教学陷入被动。为了改变“冷场”局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实施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述及其起源和基本要求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简而言之,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启发”一词,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了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也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了还是想不通,就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著作是《学记》。他也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在《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明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是不要硬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学生,但是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是不要代替他们得出结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二、故事启发,抓准好奇心,激发兴趣

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笔者长期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着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思考和分析所发现的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初中生大多十几岁,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较欠缺,社会经验也比较不足。但是,他们充满着好奇心,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极其强烈。而且中国的孩子大多数从小就喜欢听长辈们讲故事。小小的故事,往往都蕴含着大道理,并且能够启迪智慧,引导人生。另外,初中生也有自己的想象力。有时候,他们的想象力超乎我们这些成年人的想象力。基于这些,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前设计课堂教学时,在故事结尾要有意去设置悬念氛围,借用悬念氛围去启发教育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动脑筋、努力探寻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只要你的故事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想象的空间,再实施启发式教育,就决不会出现“冷场”局面。相反,学生的讨论,总是会给出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和惊喜。比如笔者在讲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中“知识助我成长”时,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学者到我国西部地区考察时,与一位放羊娃有以下对话。学者:你放羊是为了什么?放羊娃:挣钱!学者:挣钱后做什么?放羊娃:盖房子!学者:盖房子后做什么?放羊娃:娶媳妇!学者:娶媳妇后做什么?放羊娃:生娃!学者:生娃后做什么?放羊娃:买一群羊,让他接着放羊!(学生听完,大笑)师:同学们,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生活状态。学生有说枯燥的,也有说单纯的,也有说没意思的,还有说无忧无虑的……总之五花八门,但是热情很高。教师点评,放羊娃作为一位牧民,作为一位劳动者,他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放羊的这种劳动,也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这种生活是一种简单的、生命的轮回。这种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的悲哀与不幸。此时,当学生正沉浸在教师的中肯、客观点评之中时,笔者抓住时机,启发学生问道:“同学们,如果放羊娃接受教育,考上大学,走出大草原,那他以后的人生,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时,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答案真是相当的丰富多彩,相当多的答案都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落实到教材知识点上: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八年级下册教材P60)

三、新闻事件启发,激活课堂,培养社会责任感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传媒发达的年代。但是,由于学习上的压力,初中生每天忙于作业、小测、背诵听写、考试等,让他们没多少剩余时间去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给他们讲或者播放相关视频,他们又显现出对新闻事件特别感兴趣。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作为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就不能只停留在教授课本的知识点上,更要教学生做人,其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是要担起这份责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社会新闻热点,甚至引导他们主动去关心社会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而中学生的现状却是: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尤其一些女生根本不关心时事,认为关心时事是浪费时间,那些事与自己无关,还不如把时间花在逛街购物、吃零食、听流行音乐等娱乐休闲上。既然他们做不到“主动地”去关心社会新闻,那么我们教师就让他们“被动地”知道社会新闻。他们也就慢慢地知道社会上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再用课本知识去解释或者讲解,更体现出一种知识性、科学性与时代感,更具有说服力。否则,光说课本知识显得枯燥,甚至知识点在说服力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几点,把新闻事件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用新闻事件启发教育学生,让新闻事件为教材知识点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一种社会责任感。比如,笔者在讲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三课中“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时,讲了一起新闻事件:2013年3月4日,长春婴儿随车被盗案。(播完视频)笔者启发学生问道:犯罪嫌疑人周喜军的行为给谁造成了什么伤害(不良后果)?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考角度,笔者给学生一个提示:这题有两个挖掘点,一是给谁;二是什么伤害(不良后果)。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各种角度的答案。如:①给婴儿造成生命被剥夺的伤害;②给婴儿的家人造成失去孩子的伤害;③给周喜军自己造成要负法律责任的后果;④给周喜军的家人造成在左邻右舍面前丢脸的后果,因为家里出了这样一个凶残的人;⑤给长春市民,尤其是有婴儿的家庭,造成心理阴影或恐慌等。学生的答案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答案出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落实到教材知识点上:①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②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既损害了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损害了自己,行为人要依法受到相应的制裁。(八年级下册教材P30)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培养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就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原则,就必须启发、教育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特别需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借用情境氛围去启发、教育学生。这个情境氛围可以来自有思考空间的故事,也可以来自人们热议的社会新闻事件等,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与进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11.

[2]刘守旗.教育的艺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43.

[3]张燕,朱卫姝.感受真情?摇激发兴趣?摇体味乐趣?摇享受快乐[J].教育现代化,2006,(1).

[4]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