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4:57: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药理学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
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1]。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2]。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3-4]。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5-7],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2 药动学特点
利奈唑胺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口服后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近100%,可以经静脉给药-口服方法进行序贯治疗。利奈唑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分布容积为40~50 l,每12小时口服给药600 mg后0.5~2 h达到血药峰浓度(15~27 mg/l),血药消除半衰期(3.4~7.4 h)较长,且对敏感菌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可一日2次给药。利奈唑胺在体内被代谢为两种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氨基乙氧乙酸和羟乙基乙酸,给药量的65%经非肾途径清除(可能会有部分药物在肾小管被重吸收),30%以原药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8-9]。利奈唑胺的组织、体液穿透性好,在肺、皮肤、肌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脑脊液中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10],故适应证也较广,临床地位重要。
3 临床应用
美国fda批准的利奈唑胺的适应证为:用于治疗由vre引起的败血症、医院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以及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菌血症。利奈唑胺在临床实践中还被用于治疗分枝杆菌、尤其是耐多药和泛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以及一些糖肽类抗菌药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糖肽类抗菌药治疗的mrsa感染。
3.1 对耐药革兰阳性菌所致严重感染的疗效
郭志峰等[11]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治疗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临床和微生物学治愈率都显著高于糖肽类抗菌药(分别为88.7%、87.0%和83.6%、81.8%)。该荟萃分析结果还显示,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等细菌的清除率也都高于糖肽类抗菌药(分别为86.7%、89.5%、100%和74.0%、87.0%、66.7%),对mrsa的清除率亦高于糖肽类抗菌药(分别为81.9%和69.8%)。杜玉明[1]报道,利奈唑胺治疗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肺部、血液、神经系统以及术后切口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总有效率达81.0%,其中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率为100%、治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有效率为100%、治疗屎肠球菌感染的有效率为83.3%、治疗溶血性葡萄球菌感染的有效率为88.9%。叶香芳等[12]报道,3例万古霉素治疗无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心内膜炎合并脑脓肿患者经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均获得痊愈。郭立涛等[10]报道,对12例糖肽类抗菌药治疗无效的mrsa感染患者经改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均获得临床治愈、病原学培养转阴。
上述数据表明,利奈唑胺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mrsa、中度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e和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enicillin-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rsp)等耐药菌所致感染都具有很好的疗效。不过,并非所有由上述耐药菌引起的感染都应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因为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明显、尤其是长疗程用药时的安全性问题突出,同时该药的售价高、最重要的是须考虑减少细菌诱导选择性耐药的产生。一般情况下,对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若细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仍建议选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若明确为耐万古霉素细菌引起的感染,则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此外,对不能耐受糖肽类抗菌药不良反应或糖肽类抗菌药治疗无效的耐药菌感染也可考虑选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尤其是在国内目前可选用药物较为有限的情况下。
3.2 治疗耐药结核杆菌感染
cox等[5]完成的一项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的成功率达67.9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48%(有36.23%的患者需停药)。schecter等[6]使用利奈唑胺治疗30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结果发现22例(72%)获得治疗成功,还有5例仍在继续治疗中;9例(30%)发生了不良反应,其中3例(10%)需停药。黄海荣等[7]进行的一项回顾性分析则显示,使用含有利奈唑胺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成功率达82%,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2%、25%和6%,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服药者比例是26%。由上述数据可知,使用含有利奈唑胺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和泛耐药结核病有效、成功率高,大部分患者的耐受性良好,但也有患者因血液或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不过,世界卫生组织将利奈唑胺列在抗结核药的第ⅴ组即疗效尚不确切药组,故现原则上不主张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耐单药或耐多药的结核病,而只应在治疗耐多药或泛耐药结核病中当由抗结核药第ⅰ~第ⅳ组的药物不足以组成有效的化疗方案时才可考虑选用[13]。此外,利奈唑胺治疗结核病时需长时期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短期治疗时高,临床上须谨慎。
koh等[14]认为,在治疗结核病时将利奈唑胺的日剂量减至300 mg不会影响其抗结核治疗效果,却可显著减少骨髓抑制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黄海荣等[7]分别使用利奈唑胺300、600和1 200 mg 3种不同的日剂量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结果发现3种不同剂量治疗方案的治疗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时不仅应限于已无其他可选有效治疗药物的耐多药或泛耐药结核病、且需减少日剂量至300 mg,同时密切监测血液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血小板减少、视力改变等。
3.3 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利奈唑胺的肾毒性轻微,经肝、肾双通道排泄,故可用于肝、肾功能减退以及老年人和儿童患者等特殊人群。多篇文献[15-18]证实,利奈唑胺治疗老年人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rsa以及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感染有效,但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治疗时间超过10 d时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老年人(包括肾功能减退患者)感染时应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并注意监测血小板水平变化,至少每周复查1次
血常规,发现血小板减少后即及时予于对症治疗或停药。国内、外的一些回顾性分析[19-21]结果还认为,利奈唑胺可用于治疗由mrsa、prsp和vre等耐药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新生儿和婴、幼儿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有利于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高。不过,也有报道称,早产新生儿因基础凝血功能较差、使用利奈唑胺后更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故建议早产新生儿慎用利奈唑胺[22]。利奈唑胺被美国fda列为妊娠分级c级,即只有在确认其对孕妇的治疗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用于妊娠患者。
总之,对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老年人、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利奈唑胺是可考虑的治疗选择之一,但需注意监测血小板减少、对老年人和早产新生儿尤其需要注意这一不良反应,用于孕妇前则须充分权衡利弊。
成人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更新和社会对于医务工作者及其层次要求的不断提升,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每年我校成人教育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多个专业。药理学是医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特点是内容繁杂,涉及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广泛知识。如何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合理组织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提高成人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认真分析成教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1.较强的学习目的。
一般来讲,成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目前的职业状况,或者为了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总的来看,成教学生目的性较全日制学生更强。尽管他们学习的动机各异,但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社会角色发展的需要。因此成教学生学习特别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希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抗菌药物时,成教学生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和机制学习热情明显不如全日制学生,但是对如何在临床上应付细菌耐药性的手段和措施则特别感兴趣。
2.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由于成教学生具有明确而实用的学习目标,因而他们学习药理学,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药理学知识点,能坚持勤奋学习,并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但同时也带上明显的选择性。成教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像在校学生,一般不会原封不动地全盘接收,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其自身已有的观点、认识和工作经验出发,对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最后有选择地掌握和应用。这有利于其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点,但也会造成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3.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绝大多数成教学生来自基层医院和卫生院,年龄和专业差异大。由于离开学校时间较长,加上部分学生的基础理论较差,知识零碎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4.具有实践经验。
成教学生年龄差异一般较大,二十岁至三十多岁都有,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临床经验。因而他们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好,特别是对一些疾病的认识比较充分,理解记忆药物的用途时,对教学要求联系实际较多;理解力强,尤其是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渴求度较高。
5.学习能力多样性。
成人学生在心理、生理上的成熟,使其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较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概括性。但是,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学习经历不同,职业和生活环境各异,所以其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许多学生由于年龄偏大,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重,注意力易分散,记忆能力较弱,不易于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学习缺乏自信。
二、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药理学教学的对策
1.精心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由于成教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选择性较强,对于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因此,一般的针对全日制在校生的药理学教材,对于成人学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对于与工作相关的内容,他们容易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意选择了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药理学教材。在大课讲授的同时,还可穿插一些临床用药事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理解各种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和不良反应,从而培养他们独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听、闭卷考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深受学生欢迎。
另外,由于成教学生的基础较差,学生之间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合理掌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授课前,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向班主任了解等形式熟悉学生的专业、原学历、工作单位等背景资料。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程度,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以点带面。例如,在学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时,我们紧紧围绕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强心苷类药物,精讲细讲,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精华的内容,获得最多的信息。
2.改变教学方式。
鉴于成人学生基础欠牢固、知识结构体系零碎松散等特点,我们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地复习相关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知识,前后贯穿相互联系,构建了一个以药理学知识点为核心,普遍联系其他相关学科的发散式开放型知识结构体系,既巩固了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对药理学新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温故知新,一举两得。
成教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和临床经验,故而在教学方法上切忌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我们在精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自学等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3.教学手段的改进。
由于成教学生的专业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加上成人授课课时的限制,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和模型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成人医学教育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广泛,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到医学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起着催化剂作用。我们在课堂上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录像、照片、电影片段等方式,将部分复杂、难懂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表达,既节约时间,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易为学生所接受。
4.改进考试方式,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药理学成绩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事求是的反映,不能只凭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定依据,应建立符合成教学生特点的成绩评定体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用能力。成教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强,但记忆能力较弱。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我们灵活采取了多形式、多环节的考核方法,如闭卷考试、课堂测验、作业形式、回答提问等,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考核过程上注重平时性、结果性、综合性等三个评价过程,通过平时的考勤、课堂练习、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等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反馈教学效果,这些平时性成绩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占总成绩50%。针对成人理解力强、记忆差的特点,多考一些贴近临床、涉及多章节内容的综合性题目,少考需死记硬背、内容较局限的题目;另外,通过记录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能力的评价,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总之,成人医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明确的岗位定向的应用型人才。教师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提高自身理论与科研水平,又要调查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真正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经验。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不是理论知识雄厚而不会动手的书呆子,而是需要毕业后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解除病人疾苦的好大夫。针对这个问题,高等医学院校如何使这些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培养,成为与基层需求相符的技能型人才呢?这一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结合药理学自身的特点,分析农村医学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为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1.性格特征
和普专学生不同,他们组织纪律性、自律性相对涣散,中专生年龄普遍偏小,在进入学校之后没有离开过家庭和父母,心理比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性格外向,常常会在课上当场提问很多问题,而且看问题角度多样。药理学教学实践应该充分考虑这一性格特征。
2.知识结构
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初中毕业,没上过高中,这就决定了农村医生专业的学生起点低,基础参差不齐。易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另一部分学生接触到药理学这门基础课,总觉得与以前所学的数理化大相径庭。专业术语大量涌现,且缺乏数理化的趣味性,学生很难接受,导致越学越无兴趣,厌学、逃学等问题产生。
二、药理学特点分析
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由于药物多、药名多、药理作用多、临床用途多、不良反应多,再加上开设这门课程时学生还没有接触临床,理论与实际脱节,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且易混淆,以至对学好该门课程丧失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1)联系临床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药理学之前,临床课还没有开讲,听到相关的病,往往感到陌生,因此只讲有关药理学方面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对相关疾病作简单介绍。如讲授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就要简单解释什么是重症肌无力,讲授强心苷治疗心衰,就要简单解释什么是心衰。
(2)比较教学法
在药理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同章节同类药物进行横向比较,归纳出异同点,如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的比较。对跨章节药物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药物,有助于学生临床上合理应用药物。如氯丙嗪和阿司匹林对体温影响的比较。
(3)讨论教学法
例如,在讲抗心律失常药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能见到这样的病人,因此在课前我先设定了三个题目: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常用抗心律失常药Ⅰ、Ⅱ、Ⅲ、Ⅳ类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再将全班分成三个组,每组抽一个题目,课前让学生到各药店了解常用药物,并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药物的进展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和整理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验实训教学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校药理教研室实施了“三种训练、二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三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二个衔接”是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2)示范教学
要想把农村医生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就要把重点落在实际操作上,故在示范教学中,教师演示过程会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形成生动而准确的操作姿势,有助于学生在实验实训课学习中模仿练习。例如,慢动作演示法,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把操作过程慢慢地展现出来,这样能够使学生观察操作要领;分解演示法,将操作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来分别演示;边讲边演示法,让学生边看边听,有助于学生能够理解加深印象,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理论和实际融为一体。
(3)操作指导
学生在实际操作这一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具体操作极为重要。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讲课形式与专业学习有根本的区别,这一专业重点突出的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尽量让学生适应农村医生专业的学习规律,使学生进入到听一听,看一看,练一练的教学形式中去,让他们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这时老师一定要巡回指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要想把农村医生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德能、智能、技能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不仅要深化理论教学改革,更重要是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