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未成年人时期,人的成长发育最为迅速,跨度最大。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未成年人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在这六个时期中,品德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乳儿期主要是适应时期,婴儿期为品德萌芽时期,学前期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阶段,学龄初期是品德发展协调性阶段,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阶段,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直观性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直观性就是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这是由未成年人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在未成年人时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假如用讲抽象理论的方法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低龄儿童),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未成年人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未成年人还没有掌握那些高深的道德概念,当然也无法理解抽象的道德理论。思想道德教育要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从具体浅层面的、活跃生动的心理感受人手,逐步达到解决深层思想体系方面的问题,所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直观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的整体安排上,宜先安排较具体的内容,后安排较抽象的内容,不断根据教育对象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在教育的形式上,多采取寓教育于活动、娱乐和其他教育教学中的形式,着眼于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亦即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人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

3.指导性

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他们感到这种模仿很有意思。但是由于未成年人还不能正确区分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他们的模仿往往带有表面性,在模仿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时,一般只是对理想人物的行为习惯和言谈方式等表面性的东西感兴趣,单纯地喜欢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盲目模仿。同时,未成年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往往很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看完“超级女声”他们想成为“超女”,看到“神六飞天”他们想成为宇航员,如此等等。因此,未成年人会经常给自己树立榜样,但他们并不善于选择正确的范例作为自己的理想,他们在模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悲剧。给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恰当的榜样,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应该是一种指导性教育。作为教育者,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除了自身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榜样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帮助未成年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理想范例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使他们认识到榜样人物的主要宝贵品质是什么,以及如何用榜样来加强自我修养。

4.平等性

当代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快,使他们的法制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要求老师平等待人,要求与家长平等相处,要求与自己交往的人尊重自己的人格等等。这些要求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平等性,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与教育者之间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它需要教育者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身份和未成年人平等相处,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多开展互动式教育,使其真正参与教育活动本身。教育中切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说教和训导姿态,要彻底改变传统德育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改变“我说你听”的教育形式,使未成年人由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他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所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产生道德动机,促成道德行为。

5.社会性

篇2

一、加强组织领 ,确实提供组织保障

社区每年都把未成年人教育列入社区工作计划,并成立了未成年人教育成长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按小组划片,落实了责任,进行了党员“一对一”帮扶,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以宣传和法制为重点,积极开展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工作

1、未成年的健康成长除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教育外,社区也是一块重要阵地,社区在办用房紧张的情况下重视阵地建设,设立了“关爱下一代成长办公室”“社区阅览室”等未成年人文体活动空间。

2、配合公安、司法、计生等各部门组织开展好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好各种宣传资料。组织社区老年人文娱队,开展“珍爱生命,拒绝”“反对”“文明城市、文明市民”等活动宣传,邀请了县电影院到体育场放了两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育大片,深受群众喜爱,使未成年人在耳闻目瞩中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篇3

人格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健全、优良的人格。为健全未成年人的人格,师生必须遵循科学的师生沟通原则。

1、平等原则。现代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要求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看待,师生教育关系应该是平等对话关系,而非灌输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宜始终以道德典范自居,要允许学生当仁不让。同时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沟通中的平等地位,把老师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去沟通,增进沟通效果。

2、尊重原则。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他们自己的人,人们都尊重那些尊重他们自己的人。这种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关系是进行未成年人道德人格教育的前提条件。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表达的权利,违背学生意志,强迫其接受和服从一种道德价值的做法,在教育上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或者使“许多儿童进一步陷入价值混乱,无法确定应该相信什么”,或者使“许多儿童变成成人的样子,假装相信某些信条”。

3、主动的原则。师生相处,是一种人际交往。良好的师生沟通,必须是交往双方畅通的互动。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常常是主动的一方,老师的交往行为(说话的口气、用词、音调、眼神等)占主导,决定了沟通的成败。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也应该把握主动,与老师沟通。

4、体谅原则。化与未成年人文化存在冲突,这就要求教育者抛弃绝对权威的角色,提高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师生双方遵循让步的原则,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尽量避免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和一些过激的行为。

(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老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师生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未成年人由于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缺乏客观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具有对老师言谈举止、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加以肯定、认同和模仿,并付诸于个人的道德实践的特征。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我们无法纠正存在孩子身上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我们仍旧在犯。”因此,他建议:“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孩子身上某些东西,我们首先得看看他们是否能在我们身上被改变”。[2]于是,他提倡教师和为人父母者,要认识到无意识影响的一个结果是其人格在儿童的人格形成方面会产生比任何一种说教都要大得多的效果。学校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人格健康发展的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之一,而老师理所应当成为孩子道德人格发展的引路人。因此,老师的道德人格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老师应注重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人格的修养。

1、做好示范者角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主要方法是注重道德的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做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教育学生。”[3]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尚未成形的道德人格。老师要通过继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要严于律已,始终保持良好形象。注重从细微之处入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举止文明、勤劳奉献、宽以待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

2、运用暗示的艺术。未成年人某种意义上的反叛心理,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人教育。因此他们越是感觉到教育意图越小,效果就越好。暗示的艺术在于老师不以道德教育者自居,尽可能采取间接性影响方式。“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这种方式强度虽弱,但效果相当大。[4]因此,老师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科学的运用暗示的艺术。

3、提高移情换位能力。教育者的移情换位能力体现为对学生理解、同情、接纳、信赖。罗杰斯说:“如果教师能如实地接纳学生,并理解学生感情的话,就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人格的建设性变化)。”在这里,通俗地讲,就是指师生沟通的过程中,沟通双方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移情换位对师生彼此团结协作、加强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4、重视个性化的要求。合理的道德教育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对外部纪律”为基本原则。杜威认为,灌输从本质上说是强制性的,这种强制的教育方式由于无视儿童的理智能力和自由意志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健康的道德教育是反对灌输、尊重儿童个性和自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情感生活

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娇惯任性、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同时,对教师、对父母、对社会缺乏正确的态度、情感和观念,与过去的孩子相比确实显得“无法无天”。这固然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关,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不注重实践,远离社会生活,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与用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少儿时期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险猎奇心理,新鲜的社会知识往往先声夺人,后来居上,占领了孩子心灵的“制高点”,这样学生非但对教师、家长的苦口婆心熟视无睹,甚至产生厌恶、逆反心理。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存的环境和背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肯定;少责怪,多原谅,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氛围中,在充满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光彩译.怎样完善你的个性.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70~1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