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9 11:09: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瘫痪病人康复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首先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如抑郁、焦虑、狂躁行为、外表淡漠等,以便对症处理,对言语障碍的患者要注意体态语言、手势、眼神的理解,满足其需要,注意饮食护理,以及药物的副作用。注意观察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思维、注意力、理解力、复杂操作能力,以便制定正确的训练计划,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功能评定,并注意其有无癫痫的发作及时作好防范。
2 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 对有情绪、行为障碍的患者,应多与患者交谈,并应用行为矫正疗法对患者进行系统脱敏治疗,使患者学会放松自己,逐步的消除焦虑、恐惧与抑郁,应鼓励患者多与病友接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树立对生活的兴趣和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
2.2皮肤护理 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每2h翻身一次;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垫一软枕或海绵垫等;应经常保持病人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经常用温水擦洗皮肤,经常给病人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大小便浸湿后随时更换,供给病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食物,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况,以维持正氮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果出现局部瘀血、红肿等早期褥疮的症状,首先寻找受压因素,解除压迫,防止进一步恶化。
3 功能恢复
3.1肢体瘫痪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注意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维持合理,以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预防关节挛缩和足下垂。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耐心和自立自强的信心,让病人了解锻炼会使肢体肌肉不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有希望恢复生理功能,坚持运动,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范围由近到远,由被动到自主运动,直到完全恢复。只有依靠自身长期不懈的锻炼,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1]。
3.2语言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可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口语的训练是从提高听理解力开始,如准备一些图片,说出单词名称,让病人指出相应的图片。随着病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可适当增加图片量,这样通过反复刺激可激发大脑语言功能代偿,使病人做出反应,然后从单音字训练开始,逐步向简单句子过渡,可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恢复,经常收听广播、音乐对训练听力、语言发音有一定帮助,逐渐恢复日常用语的表达能力。
4 其他康复治疗方法
作为整体康复的综合考虑,病情稳定后,可对脑部及瘫痪肢体进行物理治疗。对脑部病灶的理疗,有利于脑部病灶的吸收,消散及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常采用碘离子直流电导人法和超声波疗法,对瘫痪肢体的理疗可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延缓和防止肌肉萎缩,常用超短波治疗痉挛肌,电刺激疗法中频电疗法、水疗等均有一定作用。针灸对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有一定疗效。除体针外还可应用头针、电疗等,按摩、气功等对瘫痪肢体也有一定效果[2]。
目前,对肢体瘫痪的治疗还未找到更理想的方法,颅脑损伤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病人的康复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过程,康复护理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肢体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对康复护理的正确认识问题。同时还需要人为资源、经济资源、设备条件和家庭、社会的广泛支持以及病人、家庭、医师、护士的相互配合,才能使病人在身体状况、个体活动水平和社会参与水平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肢体功能障碍。
1.2方法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患病48 h后可采取抗痉挛,一旦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可进行肢体被动和自助被动活动。康复护理原则:①实施康复护理前,必须向患者家属交代护理注意事项,增强认识,减少或杜绝病人家属的误解。②按照瘫痪病人的恢复顺序,先躯干后肩胛带,先下肢后上肢,先近端后远端进行。被动运动和自助被动运动交替进行。
1.3康复护理措施
1.3.1翻身通过仰卧位、侧卧位不断交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一般2 h变换1次。
1.3.2保持抗痉挛仰卧位时头枕在枕头上,不要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稍垫起,防止肩后缩,患侧上肢伸开稍外展。前臂后旋,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防止后缩,患腿外侧垫一枕头,防止股外旋。
1.3.3健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不让向后扭转,躯干呈垂直状,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和腕伸展,上肢置于前胸,患侧髋、膝屈曲置于前面似踏出一步远的枕头上,足不悬空。
1.3.4患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一枕头,避免患者肩受压在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后旋,手自然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健侧腿屈曲于前面的枕头上。
1.3.5肢体被动运动①由护士摆放肢置,进行运动训练。先从健侧开始,参照健侧的活动范围及幅度再做患侧肢体运动,并依照瘫痪自然恢复的顺序进行。开始活动量要小,在不引起异常反应和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可逐渐增加活动量。②肢体自助被动运动。上肢运动: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带动患侧的活动,先上举3次,再向左右旋及外展各3次,可与被动运动交替进行。下肢夹腿运动:双腿屈曲,足踏床面先把两膝分开呈外旋位,然后让患者主动伸屈健腿数次,缓慢诱导患肢伸展,嘱病人不要过于用力下蹬,以免出现内收内旋。③床上翻身。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同时可伸向侧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屈曲的双腿倒向该侧位至侧卧位然后呈仰卧位,在以同法翻向另一侧,每侧进行3次,注意翻身时头一定先转向该侧。
2结果
肢体功能评定是根据偏瘫分级法判定。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别无变化。本组50例病人中,显效13例,占26%;有效18例,占36%;无效19例,占38%。
3讨论
脑卒中多数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其功能改善取决于运动功能恢复。早期的运动功能与远期的生活能力密切相关,两者属不同障碍层次,不能相互取代,前者恢复级别越高,后者改善程度越明显[2]。康复护理注意事项:康复护理开展的时间越早越好,应在保障头颅不受震动的基础上,以翻身拍背被动运动瘫肢及正确摆放瘫肢为主;无康复科且康复须早期进行时,康复主要由家属或陪护完成,必须重视对其进行康复知识、技巧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注意动作完成的质量,特别重视正常步态训练,提高步行质量,而不是单独注意肌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脊髓损伤截瘫;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常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及部分脏器的功能障碍,造成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脊髓损伤截瘫患者193例,经过有效的康复指导与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脊髓损伤截瘫患者193例,男161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其中颈髓损伤116例,胸髓损伤50例,腰骶髓以上损伤27例,均为外伤引起,其中不完全性损伤131例,完全性损伤62例。
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脊髓损伤后除损伤部位疼痛外,立即出现下肢或四肢瘫痪,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产生剧烈的心理波动,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病人绝大多数产生性格孤僻、悲观失望、情绪异常低落。伤后心理状态演变:震惊―否定―抑郁―对抗、独立―承认、适应[1]。护士应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针对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积极主动沟通、交流,迅速与患者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引导患者逐步脱离消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家属对此有深入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向家属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取得家属配合,使家属对康复训练树立信心,以利于协助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
2.2 饮食指导脊髓损伤后病人食欲缺乏、腹胀,应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必要时行胃肠减压,减轻腹胀。截瘫发生2~3周,病人肠蠕动恢复后,嘱病人进食高蛋白、糖类、富含维生素、易消化,少渣或无渣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后期则要进食高蛋白、糖类、富有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以预防或治疗便秘。
2.3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3.1 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作深呼吸和用力咳嗽,协助翻身、叩背、有效排痰。对于痰液黏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减轻呼吸道水肿 ,同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对流、温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预防肺部感染。
2.3.2 预防尿路感染病人因长期卧床、留置尿管等极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一般持续导尿72小时后,尿内便有细菌生长繁殖[2]。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应注意以下几点:(1)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2)导尿管选择应粗细适中。(3)每日定时用0.15%碘伏溶液消毒尿道口。(4)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色是否正常、有无结晶、混浊等,必要时给予膀胱冲洗,同时嘱患者每日多饮水。
2.3.3 压疮的预防护理人员应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压疮发生的原因、好发部位,压疮与压力、受压时间的关系,压疮治疗的各种方法等。每30~60min翻身1次。每次翻身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汗湿或大小便后及时将皮肤擦干。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减少局部摩擦,避免潮湿等物理性刺激,保持皮肤的完整性,使用气垫床。
2.3.4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脊髓损伤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下肢血流缓慢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47%~72%[3]。应在骨稳定的情况下鼓励病人活动,鼓励病人戒烟,因尼古丁可引起血管收缩易诱发血栓形成;尽量避免在瘫痪的下肢进行静脉穿刺;每天观察双下肢,比较测量双侧的周径以及有无局部红、肿、热现象;对疑有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在确诊前要嘱其卧床休息,减少肢体活动。
2.3.5 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让病人肢体处于功能位,对颈髓损伤病人应使上肢保持内收伸直位,以防止上臂外展、前臂屈曲的异常;下肢髋关节保持伸直位,外侧放置枕头或砂袋,以防髋外展、外旋;膝关节下可垫一毛巾卷,使膝微屈;踝关节处于90度中间位;可在足下与床架间加用软垫,防止足下垂;按摩肢体,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挛缩、畸形等。
3 康复指导
3.1 肢体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的病人,早期要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活动,以防肢体废用性萎缩。(1)伤后2~12周骨折尚未愈合,宜作头颈、上肢锻炼。练哑铃、拉吊环、弹簧拉力器、健身球等,增强上肢及背肌力量。对瘫痪肢体每日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用砂袋将足托起,预防足下垂。(2)伤后或术后13周开始在床上进行全面锻炼 ,起坐,上轮椅,为离床打基础。坚持局部肢体训练,起坐锻炼。(3)站立期:能在床边坐稳时开始锻炼。继续前两期锻炼,开始时借助站立床练习站立,一般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4)行走期:能站立即可行此期训练,坚持前三期训练,行走训练:先练习骨盆部的左右旋转。此期训练应注意安全保护,防止摔伤、骨折;轮椅训练:部分患者需终身依靠轮椅,训练的重点是上肢及腰背肌。
3.2 膀胱功能训练对留置尿管病人实施夹闭定时开放,在最初的1~2周内持续开放,1~2周后改为3~4h开放1次,夜间4h~6h开放1次。无菌性间歇导尿每隔4~6h导尿1次,每次导尿完毕即拔出尿管。在两次插管之间嘱患者自行排尿。指导病人于每次排尿时有意识地作正常排尿动作,使协同肌配合,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能站立的病人指导站立排尿意识训练,利于膀胱内沉淀排出、残余尿减少、膀胱感染的引流。对不完全瘫痪病人,应训练加强括约肌的控制,如有意识憋尿、加强骨盆底部肌肉力量。
4 结 果
经过有效的康复指导与护理,我科收住的193例脊髓损伤的患者均无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5 护理体会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后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是加速和最大限度恢复功能的有效方法。但脊髓损伤的康复是一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康复护理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中,保证病人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康复训练,以达到康复的最终目标――发挥残存功能的最高水平!总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基础护理极为繁重,做任何操作前,都应耐心细致的给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