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9 11:09: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一,是现代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新闻学起步较早,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值得我们进行学习、研究与借鉴。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趋势。
随着新闻装备、人们思想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新闻传播学得以飞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与特点。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交叉融合。传统的新闻学研究突出实用性质,淡化理论性。传播学被引入新闻学界以后,新闻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体或形态,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的内容。这种融合不仅是原来两个学科的融合,而且与传媒活动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这就要求必须创新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划分方式,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
(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张。近年来,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传播业急速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增多。因此,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传媒经营、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
(三)、新闻传播学的内涵不断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从行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三个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格局,中国电视产业呈现三大发展趋势:政府导向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形成区域性传播中心。
二、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渊源。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在近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闻传播学教育源远流长。
(一)、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较早。
英国最早的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于1702年,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双面印刷并分栏、较早形成近代日报形式的报纸;1851年出现在伦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诞生的新闻通讯社之一;1922年以民营形式组建的英国广播公司于1927年改组为公立(BBC)以来,已成为西方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1936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的电视台是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英国人的观念中,掌握实际本领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践,从实际接触中学习其中的技巧,新闻传播教育也不例外。这种理念影响着早期的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奠定了英国新闻传播学的地位。
(二)、传播学发展先于新闻学。英国的传播学出现在新闻学之前。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一些社会科学家便开始对媒体效果研究产生兴趣,传播研究与传媒研究院系应运而生。西方新闻学的研究领域很早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范围更加宽泛,设计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内容,以及广告研究,公共关系研究,媒体经营研究等。在英国传媒教育领域颇具盛名的城市大学新闻系被规划入该校的艺术学院,而另一所著名的维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却在同一个学院,还有一些院校的传播学被划入英语学院和商学院。
(三)、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起始较晚。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方面,伦敦大学曾率先开设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非学位教育);最早开设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学,于1971年开始进行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伦敦城市大学于1976年开始辨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但本科学位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英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较晚,但英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教育传统和发达的传媒业等基础,在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教育与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
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面的教育,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区别较明显,而且整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总体上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新闻传播学强调专业实践性。从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角度来讲,英国新闻学教育领域的学位点,虽然提供宽厚的理论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强化专业新闻实践。无论是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实务细分的专业方向设置,还是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划分较宽的专业方向设置,均要求学生深入某种媒介领域进行大量练习。而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则侧重于传播学、文化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争议点、研究方法等,以便为研究生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奠定宽广的理论基础。
(二)、新闻传播学教学要求严格。关于整个学科领域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有欧美较为常见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型之分,而且还有研究与课程(教学)型,而且对课程学习的数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Degrees”来说,不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点在时间分配上以研究为主,并对开题报告、研究项目和博士学位论文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论文达到8~10万,并强调博士论文对于专业的独创性贡献,而且该专业的哲学硕士点(A型)也要求学生聚焦于选定的研究领域并撰写4万词的学位论文。而该专业属于教学型(“TaughtProgrammes”)的硕士学位点,则要求研究生修满4门课,撰写1万词的学位论文。
(三)、社会科学特征明显。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比如《新闻理论》,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超级秘书网
但是,“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四)、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突出。此类学校师资构成较为国际化,不少教师来自国外;其学生结构更呈现出国际化特征,约50%的研究生是外国留学生。这种师、生构成的国际化特点带来的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彼此间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同时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着其对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学习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学科的跨学科性质,在当今时代传媒的传播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跨学科、个性特色突出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也有利于对于传媒实践的深刻理解。
四、结束语。
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新闻传播学强调专业实践性、新闻传播学教学要求严格、社会科学特征明显、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突出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特点,抓住了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精髓,对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审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质。尽管目前对“民族新闻”概念的界定尚存争议,但关于“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和“民族语言媒介的”的研究,构成了民族新闻传播的基本研究范畴。而这里的“民族”之称,当然特指“少数民族”,而非广义的“民族”指称。“民族新闻事业”的特质,就在于建立于中国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特殊环境之上的新闻事业,在很多方面突出显示出不同于中国非民族地区汉语语境下新闻事业的特殊性。无论其历史文化环境、政治生态,还是媒介语言、传播方式等,都与中国国家的主流大众传播有显著的区别。主流的新闻传播研究框架和理论,已不足以诠释少数民族新闻的历史和现实,就有必要开辟出新的学科体系,完整地研究少数民族新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
新闻传播之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在进入21世纪以来愈加凸显。在国际视野中,民族的冲突和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难题。新闻传播在民族问题的衍生和化解中,扮演着文化和政治“导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家民族政策的风向标,并驾驭着民族问题的走向。在中国、新疆发生的“3.14”、“7.5”事件中,媒体功能的重要性,已经达到极端敏感的程度,甚至因为对时局影响至巨,媒体是否关闭,又如何传播信息,竟引发巨大争议。对民族地区而言,新闻媒体不仅是国家民族政策和各种信息的平台,而且是传承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传播民族真实形象,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的文化媒介。
民族新闻传播已有的研究基础,为“少数民族新闻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新闻”的概念虽未确定,但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现象,却为学者和大众所认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历史研究的完整成果,基本完成了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发展历程的梳理,不仅构建了历史框架,而且积淀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经验和规律,蕴藏着少数民族新闻的学理基础。实际上,历史往往是理论的前夜。而关于少数民族新闻特殊性的多维探讨,也在逐渐酝酿着少数民族新闻的实践操作体系。以历史研究为标志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实绩,实际上已搭建出“少数民族新闻学”学科框架的雏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he Mistakes of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in Domestic Colleges
WU Xiaoling
(College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Abstract The lack of positioning awareness,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journalism followed,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llow suit so that neithe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and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and effective segmentation,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d not achieve the necessar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segment.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and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and cross professional overlap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in a certain degree of homogeneity tend to weaken the independence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nd academic valu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xacerbate the news media specialty employment market saturation, resulting in was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positioning
在国内的高等教育中,传播学专业是一个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的专业。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新闻传播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明确了传播学专业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新闻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4个本科专业,后增设传播学、媒体创意等专业,逐渐明确了传播学专业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在迄今为止的十余年间,传播学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专业定位不清、课程体系陈旧、教材水平不高、师资力量不配套、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所谓定位,就是确认某一事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独特位置或形象。定位这一概念在市场营销领域使用频率较高。市场定位的根本目标是寻找不同于竞争者的优势特征并进一步确立这种优势特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通常要包括目标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两个方面,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定位虽然不能简单套用市场定位的做法,但其基本理念具有启发性。诸如:只要有竞争就应该有定位,定位是达成目标的重要环节;确立不同于竞争者的优势是定位的一般做法;定位需要随竞争者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对照目前国内高校传播学专业的办学情况,能够更清晰地发现将市场定位的基本理念引入传播学专业建设的必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传播学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之一,出现了一定的饱和度,传播学专业和新闻学等相关专业、传播学专业内部形成了一定竞争;与此同时,传播格局和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高校如果要将传播学专业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就必须对变化中的传播格局、其他相同和相关专业、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跟踪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自己的专业定位。这对于传播学专业领域的跟随者显得更为迫切。
传播学专业的快速发展为其奠定了规模基础,但质的提升却是一个更为紧迫的任务。反观目前国内高校的办学情况,发现部分高校的传播学专业定位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其一,在传播学与相关专业之间,未厘清传播学专业和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等专业的关系,用办新闻学或大众传播学的思路来办传播学,导致传播学教育与新闻学教育的过度交叉重合,或将传播学简化成大众传播学,未实现传播学专业和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的有效区隔。
在国内,新闻学比传播学起步早得多,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一定的社会认同,师资力量较丰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传播学专业的开办和发展提供经验和人才支持,但客观上也可能使传播学专业过多地沿袭新闻学专业的办学思路,加上国内学术界对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的各持己见,从而导致传播学专业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传播学而言,传播学与新闻学边界的模糊不清,核心理念与学术立场的模棱两可,使当前中国的传播学教育尚处于思考与探索阶段,未能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①
不少高校院系在设计传播学专业课程体系之初会将传播学专业视作新闻学专业的“扩展版”,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采、写、编、评和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的部分主干课加上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便构成了传播学专业的专业课。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学专业似乎成了以新闻学为核心而涵盖面更广的大众传播学,而本来在传播学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政治传播等课程反而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在课程体系中要么没有体现,要么仅有一两门概论课一带而过,从而导致传播学教育与新闻学教育的过度交叉重合。“目前中国绝大多数新闻与传播学院都开设了传播学的相关课程,如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学等等。但总体而言,新闻学与传播学在课程设置与教育理念上并无太大区别。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本质差异也未能在各阶段的教育中得以体现。在本科教育阶段,传播学课程数量较少,大多作为实务类课程的补充,以概论性课程为主。”②
其二,在传播学专业内部,部分高校的传播学专业未实现与其他高校传播传播学专业的必要区隔,存在同质化的现象。
查阅各高校关于传播学专业的描述,会发现其中不少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如:面向现代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备传播学、新闻学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广告、公关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看起来都对,但在这样大同小异的官样描述中,我们看不到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明确的教学目标。
定位意识的缺乏、定位策略的失误,导致传播学专业与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的过度交叉重合和各高校传播学专业之间的同质化倾向,其不良后果已经开始逐渐显现。第一,作为后起之秀的传播学专业没有实现与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的有效区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传播学专业的独立性和学科价值,不利于传播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发对本科阶段开设传播学专业的质疑。“教学上从一开始招生到四年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直至毕业去向,几乎与新闻学专业没什么两样,导致师生与用人单位一片困惑,越来越多的人士甚至质疑:照这种路子走下去,本科生阶段还有必要设置传播学专业吗?”③第二,加剧了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饱和度,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传播学专业开办之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已日趋饱和。如果其后开办的传播学专业是对新闻学专业的简单重复或扩展,难免使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的时候仍然将注意力集中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大众传播领域中,而对本来有较大需求的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领域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传播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的低水平竞争,加剧就业市场的饱和度。
与国内传播学专业根植于报学―新闻学的发展背景不同,国外传播学专业则较多地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中吸收营养,从创立之初就与新闻学专业有较清晰的分野,并在各自的领域中拓展空间、形成核心竞争力。比如美国,其“传播学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与新闻学教育的胶着关系,建立了以社会学为依托,在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又注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④美国的经验对于国内后起的的传播学专业建设颇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为2009年西南交通大学教育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理工科背景的传播学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石义彬.关于中国传播学教育的几个问题.新闻大学,200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