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9 15:16: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司马光课堂笔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81-01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这并非是某个领导或教师决定的,这是教育规律。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环节蕴含着不少的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等资源,教书与育人犹如形与影、光和热、密不可分。对于安全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为其它渠道所不能替代。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利用在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大力融入安全教育知识,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系数。
一、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融入交通安全知识重要性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途径多种多样,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思品课是学生接受交通法规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教学内容和隐性教育因素的独立的主学科。因此教师也要熟悉大纲,钻研教材,也要把握知识点和能力点,使交通安全知识得到有效的强化。在教学设计中,执教者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脱离实际单纯灌输的陈旧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采用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趣味性的组织教学。如:《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自己调查到的发生在大街上的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不文明现象,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事进行评论,使他们通过汇报交流,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提升。学生讨论说要注意安全,在马路上不能追逐打闹、不闯红绿灯,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显然,课题中蕴含着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教育内容。由于教师教书不忘交通法规的融入,将教材得以延伸,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交通法规、交通安全知识。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小学生识字“灭”时,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这一画面,启发学生:“画面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又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就相机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四、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认识到丰富安全教育知识的重要性
除了充分挖掘小学教材中的安全教育教材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外,还动员学生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书籍,积累安全知识,收集安全故事。组织学生们做安全知识笔记、安全知识宣传;绘画安全标识图,创作安全知识儿歌、顺口溜等。还可以在班会课上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进行了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这样,既把安全教育寓教于乐,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课堂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教材资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积极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总之,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地融入安全教育,时时抓、事事抓,及时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寻找突破口,以增强学生的安全自保意识,才能达到防患于未然,起到预防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 旭,浅谈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J],科学咨询,2010(12).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一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唱独角戏,坚持填鸡塞鸭式的满堂灌是一种硬性的灌输方式。教与学分离,“传道,授业”不“解惑”。因此,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诱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二要变“传授知识”为“生产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应满足于传声筒、过滤器的作用,每一个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应注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既是一名:消费者,又是一名生产者。三要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交流”。一改过去单纯由教师板书,学生抄笔记和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要强调教与学的双边交流、教师不是就事论事的做法,而是启发学生,使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深入本质。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人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蕴涵在这种心境之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其中一名学生问道:工人是怎样由外洞到内洞的呢?我和蔼地告知学生,当时工人是仰卧在小船上,用手扒着岩石过去的。之后笔者又抓住这一点以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寻问学生:工人还有什么办法过去呢?学生议论开来,有人建议可以趴在木板上划过去,有人提议可以弯腰涉水过去,有人说可以潜水过去。虽然这些办法不一定是好办法。但确实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三、发掘素材,激励创新 语文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在教材中发掘创新因素,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蕴涵的创新因素。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救人不仅要有勇,而且要有谋,进而从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按定式思维方式救人,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入。如果教师发掘出了这一创新因素,通过训练,既使学生受到了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又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们领会“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奔而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写得生动传神,很有美感,表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有一个学生利用日常积累讲述了一个关于彩虹的传说,说明彩虹实际上是一座桥,一座象征着蒙汉两族友谊的桥梁。
教育是复杂的,因此它是艺术更是科学的。它是生动的生命组合体,值得我们去实践、去研究、去反思。
本人有幸听了一节八年级思想品德(鲁教版)下册第十五课第二课时“搭起创新的桥梁”的市级公开课。开始教师用故事导入:我国的学生到美国读大学或研究生,非常用功,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时,老师讲了六点学生绝不会答五点,保证把教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自然是满分,可是在美国至多是B,一般情况只能给C。而另一些学生只答了部分要点,但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思考出来,老师却给了A等。我国学生不理解,去询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回答:你答了六点不错,可这六点我都讲了,我讲了你还说他干什么?我讲的六点是我的思考,他们只讲了一点、两点,那也是他们的思考,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自己的思考,得到你自己的答案。这样就很自然的导人了新课。同时学生也显得有兴趣、积极、活泼有灵气,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汇总收集到的外国和中国一些发明创新的小故事,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举出了外国的有:瓦特在发现水烧开时,把壶盖顶起的现象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诺贝尔是炸药的发明者等等。中国: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曹冲称象;张衡发明地动仪/浑天仪;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7位等等。
在巩固训练提升环节,教师首先出示了两个游戏题。题目一:一条船上载着95头猪63只羊,那么请问:船长的年龄是多少?试题刚一出示学生同位之间相互交流,立即举手驳斥了老师的试题。两个条件都与船长没有关系,本题是错题等。题目二:砖有哪些用途?学生经过一分钟思考后,有的说砖能浦路、砖能盖房子美化我们的环境;有的说别的动物咬我们时,进行自卫的工具;有的说我们对付坏人时是正当防卫的工具,有的说坏人作案时的工具等等。由此看来,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巩固训练题目:在北京上八年级的学生孟伟,准备今年暑假跟着家人,到南京古城去旅游。请你为他们设计去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注意:路上他们想看一看自然风光)?哪一项是高科技的成果?能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有多少?孟伟是一个天好者,你认为哪些地点是他们必去的地方?这道题是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灵活地与现代科技以及地理、历史的知识的一个整合,综合性和灵活性都比较高。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考、探讨、回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节课我体会到:
1.自学问题的设计要具体,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围绕设计的具体问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自学活动中去,边自学,边思考。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及时标记,以便寻求帮助。对传统知识性的知识和问题,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一律不讲。自主学习贯穿课堂的始终。(学习心得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有学会变得会学。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获得知识、学习的方法。
2.合作、探究、释疑要适时,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在进行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同位之间质疑答疑,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还可以向老师质疑,由老师答疑。当深入研究有困难时,可以教师向学生质疑。释难解疑的首先是学生,然后是老师,教师必须退到最后一步。这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