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垃圾分类回收的常识

垃圾分类回收的常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30 15:18: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垃圾分类回收的常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垃圾分类回收的常识

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活垃圾减量化为核心,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以垃圾源头分选分投,多途分运为手段,科学化分运、优化垃圾,强化机关、村(社区)、企业干部员工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各自单位环境。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全民参与,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强化机关、村(社区)干部、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村(社区)村(居)民、企业员工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三、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一是围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立足回应社会关切,在机关、村(社区)、企业集中开展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实施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回收的宣传教育,引导机关、村(社区)干部企业员工崇尚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培养积极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

二是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局域网、短信平台、微信群等宣传工具,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介绍,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三是源头抓起、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养成主动分类、自觉投放的行为习惯,在全机关及辖区内形成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尽力、人人作为的良好氛围。

四、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1.机关各办所承担机关落实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主体责任,环整办承担主管责任,负责拟定、完善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制度及办法、管理和职责,负责分类垃圾的回收处置工作。

2.建立垃圾分类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及文明单位创建内容一并实施监督考核,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适时引入专业化、社会化的保洁公司、服务公司负责机关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工作,确保机关、村(社区)、企业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五、垃圾分类小常识

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旧报刊书籍,废塑料,废包装物,废纺织物、编织袋,废金属,废玻璃等。

2.厨余垃圾:主要包括餐巾纸、果皮果壳等,以及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如剩菜剩饭、骨头残渣、菜根茶叶、蛋壳果皮等。

3.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药具、废油漆、废温度计、废杀虫剂等。

4.其他可垃圾:包括除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

四、工作举措

篇2

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减量为突破口,坚持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原则,在全区倡导清洁、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形成爱护环境、减少废弃物的生活习惯。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相关规章制度,加强评估考核,有效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效果,大力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处置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促进城市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高效有序,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三、工作目标

通过垃圾分类试点,增强全社会垃圾分类意识,引导广大市民掌握生活垃圾分类常识,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形成生活垃圾自觉分类行为。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覆盖面,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环境卫生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试点范围

(一)道路:

(二)居民小区

(三)企事业单位

五、分类、收运、处理方法

(一)垃圾分类标准

试点道路、单位和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二分类: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试点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三分类: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

(二)垃圾分类容器设置标准

试点道路、单位、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数量应符合环卫设施设置标准(GB50337-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收集容器的标识参照GB/T19095-200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做到色调统一、标识统一。

(三)收运、处理

1、试点区域垃圾分类投放。试点小区的生活垃圾按照分类标准分别袋装,然后投放到分类容器内。

2.分类垃圾的运输和处理。由物业管理人员或保洁员负责统一收集,可回收垃圾及时进入废品回收系统;其他垃圾由各办事处负责清运到原生活垃圾处置系统;有害垃圾由区城管局统一组织运送到环保部门指定的处理场所。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宣传阶段(2013年4月30日前)

1、选择试点道路、单位、居民小区,并对收集方式、收运单位、垃圾日产量等进行调研;;

2、配置分类收集容器;

3、印发宣传材料,开展宣传,形成舆论氛围,发动社会参与。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1、各办事处组织车辆,分类收运;

2、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基础台账,并调查、记录分类收集的相关数据;

3、征求市民意见,进一步完善分类收集方式。

(三)验收巩固阶段(2013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

篇3

“因为自己的垃圾自己带回家。”

这段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街头采访过路市民的视频最近在朋友圈火了。在日本,无论繁华的街道还是乡村僻静的小道,除了饮料自动售货机旁会设置一些供丢弃饮料瓶、罐的专用垃圾箱外,想丢弃一张废纸,你都找不到垃圾箱。“带垃圾回家”成为国民习惯。

最早提倡“将垃圾带回家”的是有“日本百景”之称的尾濑国立公园。1972年,为了应对难以清理的山野垃圾,而日本列岛山脉蜿蜒狭窄的地势又不方便分散设置垃圾桶进行垃圾回收,外加野生动物们偷吃垃圾箱的垃圾也令人不安,所以公园里的垃圾桶都拆掉了。

随后,这场“将垃圾带回家运动”扩展到日本全国:不仅观光景点、公园等各地公共场所的垃圾箱被拆除,就连街头巷尾也找不到垃圾桶。外出的日本人,大都会随身携带垃圾袋,自己制造的垃圾自己带回家。数年以后,“带垃圾回家”逐渐成为日本人的国民习惯。

这种习惯,从娃娃就开始抓起。日本幼儿园小朋友外出郊游,老师会要求他们必须随身携带垃圾袋。自己的垃圾自己带回家――这件事就跟洗脸刷牙一样,是从小就必须记住的生活常识。当常识成为习惯时,它就是一种理所当然。

不过,垃圾带回家后,也不能随便乱扔:要分门别类,由专人回收。

日本的垃圾分类,可以说已经趋于极致,单从处理塑料饮料瓶上就可见一斑。首先要把塑料饮料瓶盖子扔掉,再把包装纸放到塑料制品垃圾里,瓶身用水涮一下,踩扁扔进塑料饮料制品垃圾箱。

2005年,日本横滨市将垃圾类别由原来的五类更细分为十类,并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其条款有518项之多。以袜子为例,若为一只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领带也属旧衣料,但前提是“洗过、晾干”。不过,这与德岛县上胜町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该町已把垃圾细分到34类,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零垃圾”的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