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社会环境的看法

对社会环境的看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30 15:18: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社会环境的看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道德内化生成的社会环境氛围指的是借助社会舆论和各种利益机制,营造一个有利的道德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道德主体进行道德实践。积极营造良好的道德内化生成的社会环境氛围,让道德主体在“润物细无声” 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实现道德内化。

一、社会环境氛围: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外在条件

道德主体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被其感染并受其影响。如果社会道德环境氛围与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相冲突,那么道德主体就会产生心理矛盾,产生心理阻隔。但是如果我们主动创设环境,使现实社会环境氛围与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相协调,那么,就可以凭借社会环境的力量对道德主体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道德内化的实现。由此可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是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可以使道德主体的“义”与“利”统一。[1]我国传统思想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如孔子所言孔子:“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几乎使所有人不敢轻易言利。然而,在我国社会深度变革的转型时期,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重利轻义的倾向,滋生了“一切向钱看” 的思想,逐利弃义的不义之举逐渐增多。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道德主体自身的合法利益,在全社会营造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辩证统一起来的社会氛围,讲利,保障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讲义,保障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不受损害。这种社会氛围的形成可以使人们在对待“义”与“利”的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标准,使道德主体走出自我奋斗的小圈子里, 不跌入个人主义的范围之中。

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可以使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统一。正确的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的前提,然而如果道德主体所处的社会道德环境氛围与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相冲突,那么道德主体就会产生心理矛盾,道德主体的行为可能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积极的、主流的道德价值理念受多元价值理念的冲击,道德主体的道德观念也从一元化变为多元化。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的形成有助于道德主体道德认知的巩固和内化,在道德认知上真正从心底认同当今社会的主流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 并在实践中践行,让道德主体在“润物细无声” 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实现道德内化,真正实现道德主体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二、 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

价值导向属于道德领域,它作为道德信念发挥作用,表达的是“ 应当” 怎样的智慧,实现的是道德底线和高尚价值信念的统一,将引导社会发展走向和谐。舆论导向是社会文的反映,其通过对社会上某些事件或者某些人的思想、行为的评述,造成一种氛围,直接影响到道德主体道德内化的生成。[2]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是良好的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因素。

道德主体的价值观决定着其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对道德内化的生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将金钱的聚敛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手段,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将享受荣华富贵、追求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行为,直接影响着道德内化的生成。在我国现阶段,传统的价值理念正在逐步消退,而新的、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价值观尚未想成,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了道德内化的生成。我们应当坚持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追求的原则,将道德底线和高尚的价值信念有效结合起来,消除道德主体价值观念上的不和谐因素,塑造健康、文明和完善的价值观,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为道德内化的生成提供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持。

舆论是指社会上人们的意见、议论,其通过宣扬不同阶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的问题的态度和对社会上某些事件或者某些人的思想、行为的评述,造成一种氛围,进而直接影响道德主体道德内化的生成。[3]在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对正确舆论导向的培养要高度重视。积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和其他媒体进行宣传和引导,同时保障宣传的统一性和导向性,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让道德主体知道应该践行那些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习惯,排斥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习惯。

三、营造积极践行道德的社会氛围

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或实践精神,道德内化的终极目的在于道德主体将自己已经形成的道德认知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为,并养成践行道德实践的习惯。积极践行道德的社会氛围能起到同化的作用,有利于道德内化的生成和道德内化终极目的的实现。

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通过实践表现出来。道德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道德规则,实现道德内化,形成道德品质,并在社会实践和履行义务中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检验和进一步的提高。[4]我国的道德具有知行统一、实践性强的特点,社会实践是造就道德主体道德品质的真正熔炉,应营造有利于积极践行道德的社会氛围,促使道德主体践行道德的积极性,实现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我国现阶段,道德主体“知行”还没有得到有机统一,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应积极优化道德践行的软环境,使道德主体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和强化自己的道德认知,自觉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进而促使道德内化的生成。例如,对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道德的主体进行激励、表彰,树立道德榜样或榜样群,这样不仅被表彰的道德主体会被社会肯定,其他道德主体行动标准也会有所依,事事加以模仿、学习,即使榜样不在身边,也能从积极的方面(希望被肯定或称为英雄)遵循道德规则,参照榜样的标准行事。总之,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给道德主体践行道德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实践中,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预测后果、做出并执行道德决策的能力,强化道德主体的道德情感、道德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践行道德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关娜.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J].商业时代,2011,(21).

篇2

作为教师,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运用榜样激励法,要重视见之于行动,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四、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五、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

篇3

1.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或特定的社会环境描写,来创造小说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祝福》的开头:“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2.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舞台,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例如《边城》:“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这一段环境描写就烘托了翠翠的形象。忙碌了一天的翠翠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惆怅涌上心头,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把一个天真无邪、春心萌动少女形象写得活灵活现。

3.推动情节发展。在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总是出现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描写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环境描写有时能够推动情节的不断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中风雪的描写推动故事一步步发展,因风雪而去买酒,因买酒而遇山神庙,躲过草料场压塌一劫,因暂住山神庙而闻一场密谋,而见火光冲天,继而奋起反抗,直奔梁山,完成了人物性格的转化。这一切与环境描写密不可分,环境推动情节发展,令人拍案。

4.暗示社会环境。一般说来,自然环境的描写都带有作者浓厚的感彩,都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社会环境实际上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方方面面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常在小说中起着交代背景、社会风貌的作用。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我”“鲁四老爷”“柳妈”“婆婆”及鲁镇上的人们那种残酷的、冷漠的人际关系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而鲁镇,就是前后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5.深化作品主题。“主题来源于作品的整个内容。”既然环境描写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也显然是为主题服务的。环境描写对主题的表现虽不是直接的,但也起到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如《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月光如银子”,充分表现了月色的明亮;“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动衬静,将湘西的夜晚渲染得宁谧而又不乏生机,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为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当年的爱情故事提供了一处美妙的背景。这正体现作者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主题。

二、小说典型环境作用答题思路及步骤

分析环境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1.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渲染。小说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人物活动的处所,渲染气氛。创造一种特有的氛围是小说能够感染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2013年高考山东卷余华的《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既包含自然环境描写,也包含社会环境描写。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①“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境,及女人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融合成了老人乡间生活的环境,写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②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涵着“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结构上,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任务。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阿城《峡谷》: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鹰”在文中是一个次要形象,作者对其进行描写,其用意是为了突出“骑手”这一形象服务。分析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进行,如“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那鹰又出现了”等。可以从对环境的烘托与对骑手这一形象的作用两个方面考虑。

3.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在小说中,环境对人物和情节起作用,规定和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活动的展开,是人物命运形成和演变的客观条件和原因,特别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调环境对人物及情节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而环境在小说中的这种推动作用会更加明显。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阿根廷]莱•巴尔莱塔《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要答好此题主要把握作者通篇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描写,很给人以阅读冲击力。饭店里,寻欢取乐的人与这个江湖艺人的对比。江湖艺人自身也在对比,人前强颜欢笑,人后独自悲叹心酸的艰涩,通过强烈的对比将文明与野蛮、逗乐与痛苦交织在一起,写出了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穷苦人民的悲惨境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