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茶文化的看法

对茶文化的看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09 17:19: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茶文化的看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引言

英语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体现出英语的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中国人民以及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篇2

高职教学管理在高职教育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由于起步的时间较晚,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是,在管理方面还不很成熟,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一直都在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我国的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茶文化中有着许多人生哲理和管理理念,借鉴茶文化的思想,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实践,从中探索高职教学管理领域工作的难点和热点,对更好的发挥高职教育的功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茶文化的特点,提出了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些观点。

1当代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全面来临,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与此相联系的,就是我国人才结构的变化,用人单位有选择人才的时候,由过去的重学历理论向着重技能实用方向发展,而高职教育也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社会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教育迅速增加,大量高职毕业生已经进入社会并成为工厂的骨干人才,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高职教育的实用性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教育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研究解决。

1.1高职院校缺乏必要师资设施,教学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大部分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设施不健全的问题。由于办学资金紧张,大部分高职院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用于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在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着师资力量、实习基地、教材建设等不足问题,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存在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教育方法简单粗放,缺乏创新,致使师生关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裂痕,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需要想方设法加以改进和完善。高职教育是我国近年来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育了大量的职业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短、平、快及其实用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1.2社会认知不统一,制约教学效果

社会上对于高职教育褒贬不一,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由于人们过去一直崇拜高学历、研究型的人才,而对于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工厂实用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偏见,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考取研究型的院校才是进入了正规的高校,而考取职业教育院校则是一种无奈,而社会上则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只有素质较低、学习能力差、不守纪律的学生才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在这样的传统认识之下,高职教育院校一直受到了生源问题的困扰,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同样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的用人单位更是从潜意识中拒绝高职院校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当前整个社会培养过程中所急需的人才,但是由于当前学生教育过程中,其对职业教学的开展价值认知不到位,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经营管理效果。

1.3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缺乏有效创新,文化内涵相对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经营管理活动开展来说,无论是文化内涵缺失,还是管理体系的完善度,其都需要系统化认知,通过对当前整个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由于文化元素的缺失,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限制了整个高职院校管理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相对于传统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来看,当前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需要整个高职院校经营管理者优化自身经营理念内涵,进而影响了整个高职院校的经营效果,因此,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就必须将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系统化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整个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的理想效果。

2我国传统茶文化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实践的融合

我国是茶文化大国,几千年的东方文明,缔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精髓在于“和”、“静”、“怡”、“真”。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茶文化不但是迎亲送友、商旅交往、休闲怡情的有效方式,也蕴含着教学育人、修身养德的深刻道理。将茶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中,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2.1结合茶文化理念内涵,实现师生关系良性互动

借鉴茶文化的“和”之道,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这里的“和”,指的不仅仅是教师之间要和,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要和。“和”为君子相处之道,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已臻成年,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交友之道,而大部分又仍处于叛逆期,思想方式比较特别,而一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个别人会感觉到低人一等,不愿意接受自己是职业院校学生这样的事实,思想上存在厌学情绪,对学校、老师产生反感情绪,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则应深刻理解我国茶文化之中的“和”字的深意,将自己融和到学生的群体当中,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思维角度,来探寻其内心所思所想,以融和的态度和学生交朋友,设身处地的替学生着想。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这样的师生关系,也会主动的和老师成为朋友,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则学生会主动的向老师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则教学效果会迅速提升。

2.2结合茶文化理念,丰富学生内涵

借鉴茶文化中的“静”之道,用耐心来改变学生,用静心来培养学生,让其放弃浮躁,潜心学习,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静讲究的是沉静,静心。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时期,内心浮躁,渴望表现,甚至在学生当中也会因思想浮躁而导致的学业进步时出现厌学、逃学等,或者沉迷于网络等虚幻世界,不愿接受现实社会的人或事,这是学生不够静心而招致的结果。而高职院校当中,个别老师也会因学生素质差异较大,而出现不够耐心,不够静心等现象,对于个别学生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或者因课堂秩序等原因产生急躁情绪,甚至影响到师生关系,这同样也是没有受到茶文化“静”之道的熏陶,内心不够沉静而出现的情况。笔者认为,在高职教育中,应当适当加入修心养性的内容,教育师生要平心静气地教学和学习,特别是对于学生急于求成的思想,要耐心向其灌输“欲速则不达”“日进有功”这样的人生道理,使其能够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教育效果,而对于老师而言,则更应平心静气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用耐心来改变学生,教育学生,实现教育目的。

2.3茶文化理念能够为整个校园文化开展,实现最佳经营效果

借鉴茶文化中的“怡”之道,鼓励师生之间开展各种欢快愉悦的文体活动,活跃学校的文化生活,增加学校的吸引力。茶文化的“怡”之道,是和悦、愉快之意,意思是借茶为媒,交朋结友,不拘一格,追求欢乐愉快的生活感受。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当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古板的、严肃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老师的尊严和威信,才能让学生信服,而事实上,这样的师生关系早已不适用于当今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尽管不善于念书,但是却有着其它方面的天分,而这种才华,只有在平常的文体活动中才能被发现,只有学生在真正快乐的环境当中,他们才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才能真正的愿意将学校当成家园,才能爱学习,爱老师,爱学校,而这种氛围的养成,则需要学校在日常生活当中,刻意安排师生之间开展有益于教学的踏青、歌舞、体育、表演之类的活动,给师生创建展示自我,能够带来欢乐的文体活动,使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而非死气沉沉,这样,无形中会提升学校的吸引力,也会在社会上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改变全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不当看法。

2.4茶文化理念能够为高职教育开展提供良好基础和前提

借鉴茶文化中的“真”之道,建立真诚的师生友谊。“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其终极追求。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等道理,而高职院校的教育,也要讲“真”,即教学要真教,对学生要真诚,特别是师生之间,由于老师是面向学生的直接发言人,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决定了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只有真诚的对待学生,和他们交真心,育真才,才能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好感,才能提升他们对高职教育的看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育的效果。茶文化理念是当前高职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欠缺的内容元素,而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职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

3结语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要生存和发展,还有着相当多的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必须不断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优良传统来改革创新,用更加新颖的教学育人方式,培育出更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随着当前我们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价值内涵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元素,从而创新高职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丘丽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实践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6):247-249.

[2]张家宁.论文化导入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8):179-182.

[3]刘友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32-36.

篇3

我国是“茶”的国度,茶文化发展至今,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古代出现了很多传统茶典籍。事实上,茶典籍是古人对茶文化的记载和总结,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世界上第一本茶书,《茶经》记载了唐代及唐代之前的制茶工艺和饮茶风俗等内容,使我国茶文化正式以文字的形式得以流传。我国传统茶典籍是对华夏大地茶文化的再现,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学是有关“美”的学科,美学与翻译有着较大的渊源,要想真正使译文被国外读者接受,译者在翻译茶典籍的过程中也应该将美学思想考虑在内,确保文字表述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英文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本文仅从我国传统茶典籍的英译文本出发对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

1美学与翻译

1.1美学概念

西方哲学家鲍姆加登于18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美学的概念,在其看来,美学的研究面向为“人类情感规律及感觉”。从字面上来看,我们不难理解,美学是围绕“美”所展开的学科,由于美学是对人情感规律的研究,因而其在某种意义上发端于哲学领域。美学思想一经提出,就在当时的哲学界引起了激烈讨论,随后包括伊曼努尔•康德在内的哲学家对美学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并使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事实上,美学有着多种形态,比如语言论美学就是其中一种具体美学形态。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方美学思想在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运动传入国内,并对当时人们的认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及西方美学以及自身对于美学的态度和看法。

1.2美学与翻译的联系

古人曾就翻译发表过诸多观点,比如学者严复曾将翻译要点概述为“信”(客观明确、忠于原文)、“达”(自然流畅、通顺明了)、“雅”(文字优雅)三点。事实上,“信达雅”这三字真经既体现了古人对于翻译的看法,同时也透露出自身对于“美”的一种追求,这其中事实上就蕴含着翻译与美学的关系。国际知名学者刘宓庆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中就提到了“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的观点。翻译时两种文字的合理转换,是译者的脑力劳动过程,因而翻译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翻译不仅应该遵循原文(源语)的内容,而且还应该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对文字进行处理,从而使译文更能够被受众所认可。除此之外,人们需要注意不同的文体,比如文学类文章(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科技说明类文章(科技著述)等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译文风格,确保译文能够使读者产生阅读欲望。基于现代美学视角,译者在翻译文章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主体,从而使之符合美学理念,更好地深入到每一个受众的心中。

2传统茶典籍翻译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传统茶典籍(隋唐到清代)不下100本,比如《茶经》([唐]陆羽)、《煎茶水记》([唐]张又新)、《采茶录》([唐]温庭筠)、《大观茶论》([宋]宋徽宗赵佶)、《茶录》([宋]蔡襄)、《茶疏》([明]许次纾)、《续茶经》([清]陆廷灿)等著述就颇具代表性。这些传统茶典籍是对我国茶文化的反映,透过茶典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脉络,并自觉树立文化传承意识。根据近年来国内茶典籍的对应译文来看,其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问题:

2.1译文对“美”的重视程度不够

茶典籍是我国茶文化产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古人在撰写茶典籍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语言的美感,这主要体现在“用词考究”、“句式工整”、“韵律和谐”、“修辞准确生动”等方面。比如,在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这句话对比鲜明,句式对仗工整,隔行交互押韵,给人一种形式和音律的美感;“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这句则注重排比和押韵,朗朗上口。我国茶典籍乃古代文人雅士撰写而成,茶典籍的语言几乎到达了古代文学语言用词的程度,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对原文充分理解,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句式、修辞和用词等方面的特点。但是纵观时下一些译者的译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对“美”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说,译者在翻译茶典籍时并未对原文的语言美、句式美、音律美等加以考虑,他们只是运用最为通俗的语言将其译出,导致原文的美感大打折扣。

2.2忽视茶文化的比重,使外国受众不明就里

中外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每一种语言背后都对应着特定的文化。因而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受众来讲,理解我国茶文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之处。正是由于茶文化的存在,茶典籍才洋溢着美的气息,浸润着美的氛围。可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很多茶典籍译本都未对茶文化加以考虑,译者只是简单将原文译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的词汇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比如说,很多译者将茶典籍中的“五行”译为“fivephases”或者“fiveelements”,事实上这种译法会让外国受众一头雾水。五行是我国古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用以指代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要是简单按照字面含义进行翻译,那么外国受众就无法深入了解我国的茶文化。再比如说,对于诸如“水方”、“漉水囊”、“鹾簋”、“熟盂”等在内的茶名、茶具名的翻译,译者要么采用音译(汉语拼音),要么用外国物品对应的某一词汇进行直接替换,这种生搬硬套的翻译方式使原文中的文化美感大大流失。

3美学视阈下我国传统茶典籍的翻译方法

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身的美感,当然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其在发音、字形和含义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美感。译者在对我国传统茶典籍进行翻译时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确保译文能够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并最终上升到艺术范畴。本文仅从以下三方面对美学视阈下我国传统茶典籍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3.1把握译文“音律美”

音律美是文字的“声韵规律”,通过文字发音的改变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国古体诗就十分讲究音律美,诗人在诗句末尾运用相同的声韵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当然,传统茶典籍也不例外。大部分古代茶典籍都由文人雅士撰写而成,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字功底,在行文过程中也十分重视音律美的把握。比如说,“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茶经》)押尾韵“uan”;“金乃水母,锡备柔刚,味不咸涩,作铫最良”(《茶疏》)押尾韵“ang”;“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大观茶论》)押尾韵“i”。在翻译此类具有音律美的句子时,译者同样应该对译文的音律加以考虑,灵活运用英文中的头韵和尾韵进行翻译,确保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和谐通达。3.2注重译文“形式美”

就传统茶典籍来看,其中很多句子对仗十分工整,比如运用四言短句进行列举和说明;还有一些通过长短句式的变换,使原文读来更加明快有力。举例来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茶经》)就按照前四后三的形式进行排列,使读者一目了然地明白不同地区的茶叶在色泽上的区别。“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开口以待”(《茶疏》)按照四字小短句进行排列说明,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当然,译者也可以按照原文句式的特点进行翻译,将句式的对比、对仗和变化展现在外国读者眼前,使他们同样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但需要注意的是,译者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形式美”,而应该在不破坏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对译文句式特点进行处理。

3.3表现译文“意境美”

古人在饮茶过程中十分讲究饮茶环境,他们试图通过饮茶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饮茶环境事实上与饮茶意境是相挂钩的,自然的饮茶环境会使人沐浴在一片宁静和谐的氛围中,给人的内心带来美的享受。我国古代茶典籍除了记录制茶工艺和茶具茶名发展历史之外,还对饮茶活动和饮茶意境等进行了描写。事实上,饮茶意境不仅与饮茶环境(茶室布置)相关,同时还与茶自身的色香味等因素相关。古人通过观茶色、嗅茶香、品茶味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由衷地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要想将茶典籍中的意境美展现在外国受众面前,事实上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茶意境源自我国饮茶文化,而外国受众处于其他文化背景中,这就给他们理解茶文化和感受茶意境带来了一定的难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为了确保外国受众真正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的魅力,译者在必要时应该加入注释说明。

参考文献

[1]赵素娟,董国栋.略论茶典籍的对外翻译与文化传播[J].福建茶叶,2016(8):313-314.

[2]姜欣,刘晓雪,王冰.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291-296.

[3]王君.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