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18 15:56: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新中考方向】

2018年,新中考除语、数、外必考外,考生可在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选考三门,物理、生物(化学)至少选考1门。

此次期中考试,已有不少学校首次将历史、地理、政治和生物纳入考试范围。

65中副校长占德杰说,往年初一年级期中考试不会考历史、地理、政治和生物,只是期末有测验。此次期中考试,学校明确要求对这些科目进行闭卷考查。4个科目考试时间各定为1小时,题量较适中,大部分属于基础题,也有一些联系实际的原创题。例如该校生物试卷中,就有一则有关电影《火星救援》的题目,要求考生了解土豆植株光合作用,土豆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消化器官等。

还有部分学校以竞赛等形式考查学生对史地政生等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5月3日进行期中考试的27中就展开了史、地、政联合知识竞赛。

英语首增口语测试

【新中考方向】

新中考中,英语口语纳入考试范围,包括朗读课文、听录音回答问题。

此次期中考试,不少学校增加英语口语考试,提前“练兵”。65中使用了统一的英语口语测试系统,老师将口语考试题输入系统,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APP登录系统便可完成测试,测评系统会根据考生的提交结果自行生成分数,计入到英语考试的总成绩中。

27中、广渠门中学等校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利用课后时间,采取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方式,对考生的口语能力进行人工考查。本学期期末,这些学校也将开始使用电脑系统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试。

语文现场考诵读

【新中考方向】

根据本市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要求,语文教学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将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考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11中初一期中考试,语文卷面满分从100分降至90分,另外10分用于考查学生诵读。

诵读考试时,老师现场拿出一段文字,让学生抽签进行诵读,考查学生对文字的理解程度、朗读能力、情感把握。诵读内容课内外均有,或是古诗文,或是散文,或是小说。该校初一年级组5名语文老师评分,如果学生读错字或不流利,都要扣分。

为顺应中高考改革的要求,这学期,11中语文课专门拿出1课时上阅读课,强化阅读训练。学校为学生推荐了15本图书,包括《小王子》《朝花夕拾》《老人与海》《城南旧事》《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每名学生一学期至少要读3本,并记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

多学科知识混搭考

【新中考方向】

各科都将在社会实践中选材,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数学生都觉得这次期中考试很“综合”,很多题目已不是单纯考查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打破学科界限,不同门类的知识混搭考。

例如,27中初一试卷中有一道关于定向越野的竞赛试题。题目给出一张地形图,让学生设计一条用时最短的越野路线。“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能够识别地图上的各种地形,考查的是地理知识;学生还要理解定向越野的概念,考查的是体育知识;最后,学生设计用时最短的路线要通过计算,又涉及到数学知识。”27中书记袁利军解释。

有的学校数学卷子出了一道以《九章算术》为背景的题,题干中给出《九章算术》的一段原文,学生要通过阅读提取出数字条件并进行计算,既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还有的学校地理试卷中出现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某个节气的具体时间和历史由来,并让学生选择节气适合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评价,命题形式的多样性是考试“宽”和“活”的需要,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新闻链接

小学开出科学实践课

篇2

一、努力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

1、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在黑板上专门开辟“每日一句”摘录课文相关的古典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追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的,所以教师要重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3、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打破了以往按文体划分单元的形式,把每一册书分为几大板块。其中有“民俗风情”、“爱国情怀”、“至爱亲情”等,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着导读”等内容和形式。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着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其实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等元素,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在我们的教材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挖掘。

1、提高对精美文本的理解、赏析

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审视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使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美德,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能够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不仅是名家名篇,而且具有某一方面的代表性。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挖掘知识,挖掘艺术,还要挖掘编者的立足点和各种传统的道德因素,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如学习《背影》时,就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细节体会厚重的父子深情,使学生心灵受到传统道德的震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恩和回报。

又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要让学生了解普法战争这一创作背景,同时深入阅读文本感受小弗朗士在祖国沦陷时,发自内心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

2、加强对古代诗文的背诵、品味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着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让学生懂得怎样爱国;从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让学生明白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断追求的人生态度。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让学生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3、拓宽对古今名着的阅读、感悟

在语文学习中,除了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着作,让学生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除了教材中要求阅读和赏析的名着,还补充了很多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科幻作品等。如《稻草人》、《朝花夕拾》、《红岩》、《格列佛游记》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

1、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如:在学习“民俗风情”专题时,可以适时地结合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组织一些征文、演讲、扫墓等活动;中秋节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从而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加强书法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可见国家已经把书法作为一种能力,提到了必须培养的高度。

篇3

《风筝》中“我”鄙夷放风筝,“小兄弟”却最喜欢,还私下“苦心孤诣偷做”风筝,而“我”粗暴地“踏扁”了即将完工的风筝,“傲然”出门,空留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鲁迅一直不能忘却,“心只得沉重着”,很多年后提及此事,对方却是“毫无怨恨”地“全然忘却”。这使“我”的悲哀不仅局限于个人无法得到心灵上救赎的“难过”,更是对人们对历史中“精神虐杀”事件的“集体无意识”和“遗忘”的一种哀叹!

这不禁令人想起《狂人日记》中“长者”和“幼者”之间的虐杀与被虐杀事件: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我无意间吃了自己的妹妹”,再到“我自己被人吃了”“吃人的是我哥哥!”……终于,在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虚妄的幻觉中,“狂人”翻开历史看清歪歪斜斜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缝隙中,满本都是两个字:“吃人”!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呐喊・狂人日记》)

鲁迅在历史阴霾下的一声疾呼,惊醒了一个世纪,启发了人们对“长者”和“幼者”之间的关系错位的反思和内省。

二、“幼本位”的儿童观

中国儒家的伦理纲常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条目。“父父子子”即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子女要有子女的样子,也就是说子女是父母的私有物品,对父母应无条件地服从。于是,便有了鲁迅在《二十四孝经》中提到的“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愚昧典故。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是以“长者”为本位的,成人以自己的准则来规范儿童,向他们灌输四书五经,这无疑也造就了一种变相的“奴化教育”。

“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微丝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

鲁迅对这种“精神虐杀”式的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观深恶痛绝,并写了杂文《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否定“君臣父子”的三纲五常,提出“幼本位”的观念:

“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坟・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

在“以孩子为本位”的基础上,鲁迅对“人之父”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理解孩子,因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二是指导孩子,“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则幼者借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

三是解放孩子,“因为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认为这是父母对子女的义务――“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和“完全的解放”。父母们应“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以便子女们“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三、“幼本位”的素材观

在“幼本位”的儿童观指引下,鲁迅认为应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教育,提出要为儿童成长与发展提供适宜的素材。

1.丰富多样的游戏和玩具

我们应该都会记得中学课本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中冬日雪地里捕鸟的游戏,《故乡》中闰土月下看瓜刺猹的美丽画面,还有《社戏》中的划船、看戏和偷吃茴香豆等场景……鲁迅把“玩”视作儿童的天性,在《风筝》中他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对于中国人不够重视儿童的游戏活动,鲁迅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上海的儿童》中鲁迅描绘道:“公园里外国孩子聚沙成为圆堆,横插上两条短树干,这明明是在制造铁甲炮车了,而中国的孩子是青白的,瘦瘦的脸,躲在大人的背后,羞怯地,惊异地看着,身上穿着一件斯文之极的长衫。”

中国的儿童玩具也是欠缺的,在《玩具》中,鲁迅讽刺道:“姨太太、鸦片抢,麻雀牌,《毛毛雨》,科学灵战,金刚法会,还有别的,忙个不得了,却没有工夫想到孩子身上去了”,而赞赏“江北人却是制造玩具的天才,用两个长短不同的竹筒,染成红绿,连作一排……就是机关枪!”这种“以坚强的自信和质朴的才能与文明的玩具争”。

2.“有益”“有味”的读物

面对新印出的儿童书依然是司马光砸缸、岳飞脊梁刺字等旧故事,鲁迅感叹道:“这些故事出世的时候,岂但儿童们的父母还没有出世呢,连高祖父母也没有出世,那么,那‘有益’和‘有味’之处,也就可想而知了。”

鲁迅认为读物的选择首先应是“有益”的,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其次,读物应是“有味”的,即语言活泼、有趣味。鲁迅主张用白话文写儿童作品,推崇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还亲自翻译了很多童话作品,如《小约翰》《远方》《爱罗先柯童话集》《表》等。

至于如何为儿童创作“有益”“有味”的读物,鲁迅在《看图识字》中指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他想潜入蚁穴。”因而,创作者要“对于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苍蝇之微,都有些切实的知识”,还要以孩子般的想象“想到月亮怎么会跟着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嵌在天空中”。

3.最好的游乐场――大自然

在成人眼中百草园简直是个荒园,在孩子们眼中它却是最美的乐园、最好的游乐场。这里不仅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葚”,更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等等。在百草园中鲁迅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故乡的小河和月下的瓜田里也留下了他美好的记忆。在与小伙伴们一起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儿童收获的不仅仅是乐趣,更是一种“从做中学”的直接经验,让儿童的一生受益。

四、结语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野草・风筝》)

这本该是在故乡温和的春日里见到的风筝却荡漾在“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的北京天空……1918年鲁迅高呼“救救孩子”,1919年写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六七年过去后,长者对幼者的“精神虐杀”和“虐杀”后的“集体遗忘”事件依然在无止境地重演,这对鲁迅不仅是种灵魂的震颤,更是一种对国民劣根性的悲叹!

参考文献:

[1]鲁迅.野草・风筝[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

[2]鲁迅.呐喊・狂人日记[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3]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

[4]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5]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

[6]鲁迅.呐喊・故乡[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7]鲁迅.呐喊・社戏[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8]鲁迅.花边文学・玩具[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9]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

[10]鲁迅.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