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6 15:01: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养结合存在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经济的人口图谱 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DB/OL]. .
[3] WHO. Home-based and long-term care, Report of a WHO study group(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98.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4] Allison M. Williams,Li Wang,Peter Kitchen.Differential impacts of care-giving across three caregiver groups in Canada:end-of-life care, long-term care and short-term care[J].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14,22(2): 187-196
[5] France Portrait, Maarten Lindeboom, Dorly Deeg.The use of long-term care services by the Dutch elderly[J].Health Economics,2000,9(6):513-531.
[6] August ?sterle.Long-term Care in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in Addressing a ‘New’ Social Risk.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J].Volume 44, Issue 4, August 2010:461-480.
[7] Shwu Chong Wu,Chao-Mei.ChuPublic .Attitudes Toward Long-Term Care Arrangements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J].Australian Journal on Ageing,1996,15(2):62-68
[8] Jutta Pulkki, Prof. Marja Jylh, Leena Forma, et al. Pekka Rissanen.Long-term care use among old people in their last 2 years of life: variations across Finland[J].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16,24(4):439-449.
[9] SunWoo.Long-Term Care Policy for Functionally Dependent Older People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4,57(2):47-62.
[10] 吴侃,钱佳慧,罗会强,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构建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6(10):1805-1807,1811.
[11] 刘稳,徐昕,李士雪. 基于SWOT分析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1):815-817,822.
[12] 刘清发.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35(6):94-97.
[13] Nicholas Barr.Long-term Care: A Suitable Case for Social Insurance[J].Reforming Long-Term Care in Europe,2011:3-18.
[14] Cullen T Hayashida.Leading long-term care indicators for planners and policy makers: Developmental efforts from the US[J].Geriatrics & GerontologyInternational,2004,4(1):309-310.
[15] Joan Costa-Font.Reforming Long-Term Care in Europe[J].Wiley-Blackwell,2011(9):20.
[16] Joan Costa-Font, Jose-Luis Fernandez , Katherine Swartz.Transitioning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Long-Term Care Systems[J].Health Economics,2015,24(1):1-3.
[17] Barbara Da Roit, Blanche Le Bihan,August sterle.Long-TermCare Policies in Italy, Austria and France: Variations in Cash-for-Care Schemes[J].Reforming The Bismarckian Welfare Systems,2009:118-135.
尊敬的保副市长、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我委负责的医疗卫生推进组工作近期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根据领导小组指挥部第一次会议要求,市卫生计生委牵头重新拟定了《建立国家植物博物馆和中国**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医疗卫生推进组工作方案(报审稿)》,并报市政府审定。
(二)实施“十百千”工程暨**市卫生科技人才培养项目,截至2017年5月底已遴选出“十工程人员”即国家级临床医学专家18人、“百工程人员”即省级临床医学专家89人、“千工程专家”即市级临床医学专家324人。
(三)支持社会办医。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有关鼓励支持社会办医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扩大医疗服务供。我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预留了社会办医合理空间,取消社会办医数量和地点限制;同等条件下,社会办医优先准入。今年1-5月,全市共设置审批99家民营医疗机构。
(四)推进医养结合。获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市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目前,官渡区、安宁市已成功创建为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县(市)区。确定官渡区、安宁市等16个县(市)区为第一批市级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县区;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社会福利院等18家单位为市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召开了**市医养结合工作启动会议和工作推进会。
(五)推进干细胞临床研究。2017年4月10日,邀请中日友好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莅临市延安医院作学术讲座,并就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的申报和建设与医院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座谈。2017年4月21日,我委具体承办了国家卫计委与国家食药监总局联合举办的全国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人员培训班,并于培训结束后邀请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员和部分专家到市延安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干细胞临床研究指导。积极推进市延安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申报工作,并争取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的第二批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2017年5月5日省卫生计生委已将市延安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申报材料推荐上报至国家卫生计生委。
(六)2017**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工作。一是配合市博览事务局拟订《2017**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工作方案(送审稿)》;二是与市博览事务局上报了《关于举办2017**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的请示》。
二、存在问题
一方面,为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国家、省、市均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扩大医疗资源总量;另一方面,至2016年底,我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8.59张,已超过了《云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2016-2020)》中规定的**市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8.1张的配置标准。我市发展社会办医将受到床位配置指标的制约。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挑战最严峻的国家,如何在“未富先老”、“少子高龄化”的背景下,让每一位老人有备而老、实现健康的老龄化,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当前“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转型时期的中国既面临着未富先老的现状,又面临着传统家庭养老不断弱化,同时社会养老保障压力过大的困境。
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当前养老服务业却没有跟上,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何有效获得基本养老保障、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服务资源,已成为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涵义
随着养老市场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开放与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医养结合的养老领域。医养结合是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即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整合产品和服务,搭建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养老系统。其中,“医”主要包括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等;“养”则主要指老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生活照护、心理关怀、文化娱乐等服务。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2014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成为首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目前,人口老龄化发展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矛盾凸显等诸多问题。
(2)社会养老服务发展需求多元化。目前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有限的医疗和养老资源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已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不同医疗与养护机构会结合自身优势参与市场细分,产品与服务呈现多样化、细致化。
(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兴起。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因其养护化、专业化、特色化等诸多优点,逐渐被广泛接受。该模式可为老年患者进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服务、提供24小时全程精心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浓厚的人文关怀;配备高年资的专职管理人员,对护理员的招聘、培训、使用、管理进行全程的流程指导和规范严格的管理。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医养一体化”趋势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探索中也遇到不少困难。缺少资金、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是众多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拦路虎”,而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则成为养老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的作用研究
(一)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的必要性
(1)公益力量助力社会养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公益慈善,古已有之。在中国“慈”是指纵向关系,如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善”是指横向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尊老爱幼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组织力量的迅猛崛起,人们的公益互助观念不断深化和提升。
(2)公益组织的参与有利于缓解当前的社会养老压力。当前养老的供给和需求矛盾不断深化,巨大的养老需求与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促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养老体系,也成为现代解决养老问题的新趋势。
(3)公益组织参与有利于满足多元主体的不同需求。多元社会的发展促使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不断丰富化和多样化,仅仅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政府支持俨然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社会公益组织由于自身的民间性、自发性和志愿性等特点,可以较为灵活的在小范围内针对不同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
(二)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的困境分析
目前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养老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公益组织与政府的相互关系定位不明确,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机制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社会公益组织的养老服务活动缺乏政策性的保障,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其次,社会公益组织具有自发性,其成员来自各个阶层,从事各行各业,流动性大而且人员结构较为复杂。一些公益组织成员缺乏专业化培训,所提供的服务单一、局限性较大。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又由于其公益性和无偿性,导致部分人才资源流失。近几年来不断被曝光的爱心捐赠挪为己用的丑行使慈善社会认可和信任度降低。再加上社会养老所需的资本投入大,公益组织往往会出现入不敷出、无法支持的困境。
(三)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积极将公益组织的力量引入到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中,针对现存的缺点和困境,利用公益组织自身的社会特点,弥补政府、市场、家庭养老的部分失灵,促进社会养老系统建设和完善。将医养和公益结合,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潜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
(1)积极引导多方力量投入养老产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身养老产业,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制,积极稳妥地把面向社会提供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坚持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消除壁垒,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服务。
(2)探索“社区―家庭―公益组织”多向互动的操作模式。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医疗保险、护理保险有机结合,推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确保健康老龄化的实施。公益组织可深入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符合老年群体需求的文体活动,如义演、普法以及一些老年运动项目等,这样既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素质又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3)明确部门职能分工,避免管理真空。理顺医养结合所涉及部门之间的关系,明晰相关部门具体职责,对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政策。明确公益组织在模式中的定位和效能,界定好医养机构与公益组织之间参与社会养老的范围,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协同发力。
(4)发挥“互联网+”功能,提高养老服务现代化。信息化是助推医养结合、公益助力、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统筹考虑。构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快养老服务的现代化进程,造福更多的老年人。
(5)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了实现医养结合发展目标,必须把增进老年人福祉、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作为主线,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准确把握医和养的有机统一。政府要不断完善分类管理、多方参与、社会监管的养老服务监管体系,倡导社会组织的自我监督
在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养老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它需要政府、企业、家庭、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共同参与解决。结合国情民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当前医养结合之路仍任重道远,公益组织是我们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医养结合,公益助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是我们解决社会养老难题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评述[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与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杨博文,李志刚.社会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