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现代农业体系

现代农业体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26 15:01: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现代农业体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现代农业体系

篇1

1发展现状

1.1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底,秦安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5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8万hm2,粮食总产量21.22万t。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82万hm2,总产量1.27万t,其中,油料0.72万hm2,产量1.02万t;中药材0.1万hm2,产量0.25万t。林果总面积达到6.06万hm2,产量80.44万t,产值33.08亿元。蔬菜总面积0.78万hm2,总产达到23.58万t,产值7.61亿元。大牲畜存栏4.47万头,猪存栏13.73万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猪1.34万头),羊存栏3.8万只,鸡存栏87.46万只。

1.2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2018年,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44家,较2017年底23家净增21家。企业销售总收入149229.5万元,较2017年销售总收入91076.16万元增长63.85%,直接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272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8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079家,累计带动农户8.62万户,助农增收户均450元。新建果蔬保鲜库16处,涉及贫困村16个,全县果蔬保鲜库总数达72座,新增贮藏能力18536t,总贮藏能力24.27万t。

1.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先后建立果品专业市场15个,发展果品营销经纪人3000人,从业人数14320人,带动农户3.3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16户),带动了基地建设,推动了产业发展。秦安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先后进入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20多个,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17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初步形成了产、贮、运、销为一体的果品产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林果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1.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把科技措施的应用与农路建设、果椒基地建设、集雨节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在全县土地规模流转集中区域修建了产业路,解决了灌溉水源,配套了灌溉设施,提高了基地生产能力。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密植树形、科学施肥、果园种草覆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建设,林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0.83万hm2,建立乡村废旧农膜回收点31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了78.2%,果品测土配肥施肥技术应用面积5.01万hm2,有机肥利用率达到33.2%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32.4%;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1%,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10.2%

2存在的问题

2.1综合发展水平还需不断提高

秦安县农业用地质量不高,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并长期受干旱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防灾减灾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较低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2.2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

全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仅有花椒加工企业1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家,粉条加工企业1家,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1家。大宗农产品中,粮食、饲草、蔬菜、肉类、蛋奶类都没有深加工企业。肉类、蛋奶主要是腌制加工且由经营户和农户自行加工,饲草加工主要是养殖户自行青贮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增值幅度不高。

2.3加工企业技术含量较低

调查显示,全县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仍用“家族式”“作坊式”等生产管理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营理念滞后,特别是农产品初加工人才、技术奇缺,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人员,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2.4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部分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同时,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农村真正采取订单收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3发展思路及工作重点

3.1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等服务,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产业融合主体作用。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创办农业企业。

3.2扶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引进

扶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减少农产品在加工中的损失。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充分结合,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减少了产后损失,又使农民得到实惠。

3.3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通过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原料补贴等方面支持,引导鼓励企业开发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4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适应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日新月异和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近20a来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发展和推进提高3个阶段。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山西农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增多、涉农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日益增强、市场销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吕梁太行两山杂粮林果产业区和晋中晋南盆地果菜园艺设施农业区3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心和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县为抓手的加工、流通、基地3大领域13个行业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1]。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科技实体带动型为主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机制。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稳固,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优化,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使全省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山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5000余家,其中33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88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此外还确定了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共计481家企业。并创建出一批如古城乳业、水塔醋业、忠民油脂、六味斋、平遥冠云牛肉等知名品牌。2012年山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6亿元,较上年增长29.7%,带动农户340万户,同比户均增收600多元[2]。这些龙头企业作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2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回顾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全省范围内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在区域内存在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以及整个农业系统缺乏科学的规划没能形成紧密的联系等问题。鉴于此提出研究山西农业产业化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2.1 规模化指标

规模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首要指标,规模越大反映出农业产业化体系越完善,内生效益越强。该指标主要体现在支柱产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龙头企业规模3方面[3]。具体指标有支柱产业占非支柱产业的比重、农业商品基地与其他商品基地的比例、某一资产层以上企业占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比重等(可从占地面积、人口总数、产值产量、建设总投资等方面分析)。

2.2 一体化指标

一体化是指将原来相互独立的若干部分整合在一体,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该指标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农科教一体化程度高低和利益关系上。具体指标有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产业链完善程度、产供销系统的契约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作用、农产品的增值率以及农业一体化服务覆盖率等。

2.3 科技化指标

科技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涵盖农业产业化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要求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中应以科技为导向,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主要指标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就业比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等[3]。

2.4 商品化指标

商品化是农产品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实质是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商业运作,实现产品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农产品商品化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该指标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商品化率、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产品品牌价值含量等。

2.5 效益化指标

效益是农产品价值的综合体现,该指标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主要包括的指标有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产业化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农产品质量达标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纳税额、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影响等。

3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对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它是评价模型构建的重要前提。根据对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的分析,结合山西农业产业化自身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后,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3个基本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目标层(A)是根据准则层各项指标经过计算得出的定量指标,取值范围0~1,1表示发育程度最理想,0表示发育程度最不理想;准则层(B)包括规模化水平、一体化水平、科技化水平、商品化水平、效益化水平,用B1、B2、B3、B4、B5来表示,准则层经过权重处理后可用于进一步计算目标层A的值;指标层(C)包括25项指标,这些指标是准则层的细化,各指标分别以C1~C25来表示。

3.2 构造判断矩阵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评价涉及到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还需要大量可靠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无法做到,因此,本文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及各指标的隶属度,对其具体方法做简单介绍:

3.2.1 确定评价因素集

U={ U1,U2,...,Un,}

3.2.2 构造指标评判矩阵

即评价因素的隶属度,用矩阵R表示:R=(R1,R2,...,Rn)T,式中:Ri为指标Ui所对应的隶属度。

3.2.3 确定权重系数矩阵

C=(C1,C2,...,Cn),ΣCi=1(i=1,2...n),式中:Ci为指标Ui所对应的权重。

3.2.4 计算综合评价值

A=C×R=(C1,C2,...,Cn)×(R1,R2,...,Rn)T。

3.3 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结论

理论上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但在实践中由于专家在认识上的不一致,所构建的判断矩阵不可能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因此可以允许判断矩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取值范围为0~1。

0.00

0.50

0.70

0.85

运用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系数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4]。

4 进一步完善山西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以追求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对山西而言,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发育程度,要进一步推进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重新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系和框架。

4.1 突出战略重点,切实做好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布局

山西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打破小而全、多而杂的混乱局面,在选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加大重点领域的突破力度,尽快制定出农业产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 ,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推进产业板块化发展。

4.2 加强宏观指导,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山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多为“订单农业”形式,这种利益机制一般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导致订单履约率较低,损害双方利益。因此,要尽快发展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目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应鼓励积极探索科学、合理、规范的利益机制,不断创新利益机制新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

4.3 培育企业集群,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化程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群。支持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内外部的全面整合,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5]。通过区域集聚,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外部效应,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竞争力。

4.4 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转变过去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投资模式,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步伐,改进生产加工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对品牌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同时,龙头企业应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5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价值含量高的农产品品牌

品牌战略是经过整合当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要素,基于特色资源优势确定的具有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标识。针对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短板的状况,要做好以实现与国内外市场接轨为目标,在标准基础上加大品牌开发力度,着力培育具有山西特色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创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著名品牌。借助品牌优势提高山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规模和效益[6]。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农业厅发展计划处.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J/OL].山西省农业厅官方网站,2012-11-9.

[2] 贾明进.以“513”工程为核心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J].农业产业化,2013(2):17-18.

[3] 蒋永穆,刘涛.浅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报,2012(12):19-25.

篇3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08-2

1 现代农业的主要体现

一是体现在对资金和农业科技的集中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明显体现在了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以及水和其他资源的产出率,特别是在将资金与技术的集中投入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农业独特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特点。二是体现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影响农业资源配置的诸因素中,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求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关键和主导作用。三是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务工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四是体现在农业产业经营的高度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产供销服务的社会化,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途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和趋势,也符合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设施的装备逐步得到现代化的更新和改造,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得到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用科学的现代经营管理形式和现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 加强山东现代农业建设应把握的要点

山东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当继续遵循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一下三个要点,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紧紧围绕合理增加资金和物质投入这个要点,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有机构成比率。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耕地质量。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不断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紧紧围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要点,大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应着力推广良种、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的科技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深化现行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构建新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紧紧围绕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要点,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科学管理形式。重点是发挥产业优势,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心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完整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紧紧抓住转变发展观念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用现展观念指导农业的水平。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大生态的理念,树立和运用提升城市的理念提升农村、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用培养产业工人的理念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实现形式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要突出以下七种有效实现形式:

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最有效手段。设施农业的效益是传统农业的十倍甚至数十倍,应加大对设施农业的重视和投资建设,围绕区域名优农产品大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大棚菜、设施池藕及设施林果等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质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应重点投入,集中力量,围绕特色和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对粮食、蔬菜、果品及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产业集群,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高、抗风险、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品牌农业。品牌农业事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关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增收。要重视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大力提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努力争创国家级,甚至世界级驰名品牌,进一步提升山东农业的地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循环农业。要重视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进一步抓好对农村沼气池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提高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把发展循环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推广建设循环经济户、循环经济村、循环经济乡镇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域。继续抓好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的推广工作,从根本上制止秸秆露天焚烧,变废为宝,开发形成新的产业。

观光旅游农业。山东观光旅游农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蔬菜之乡”寿光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上大作文章,突出体现田园菜香和生态农业,精心打造出了 “蔬菜之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今后要进一步结合各地区域优势,大力整合观光旅游农业资源,集中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观光旅游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山东的知名度。

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前提。要注重吸纳外资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优化农产品出口创汇的税收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和壮大出口创汇企业的实力,膨胀规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目前山东已拥有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今后要继续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继续扶持现代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5 因地制宜,强化措施,构建山东农业产业新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的上述思想是从全国和山东全省范围内讲的,三个关键要点是现代农业的内涵,具有普遍性,七种有效实现形式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强求一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的快一些,某些行业、产品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围绕上述思路,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优势发展战略,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带。大力调整蔬菜产业,重点规划建设菜、果、菌设施栽培优势产业带和蔬菜出口创汇产业带等特色产业带。强化扶持力度,大力创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对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要重点用在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上,同时积极改进和创新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的补助方式,积极奖励农产品创优和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支持多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的扶持范围,逐步形成运作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富民和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先进技术的入户率,增强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山东农业信息网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向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延伸,积极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新内容。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A].人民日报,2006-04-7.

[2]李娅,刘慧.基于效率的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国土资源情报,2007,(5):47-49.

[3]夏显力,赵凯,王劲荣.美国农业发展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与借鉴[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28(4):467-4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