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1 15:57: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抵销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借记“应付债券(发行方应付债券期末数)”,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购买方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数)”
(2)抵销内部债券的利息收益和利息支出。借记“投资收益”, 贷记“财务费用”。
(3)抵销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借记“应付利息(应付债券)”,贷记“应收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
当债券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时,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的抵销为:借记“应付债券”;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
上述为债券抵销分录为债券发行价与购买价相等时的抵销分录处理,当债券的发行价与购买价不等的情况下,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的金额始终为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的乘积,不会产生差额,但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摊余成本的抵销以及内部债券的利息收益和利息支出的抵销必然会产生差额,那么企业集团债券抵销分录的核心问题就是发行价与购买价的价差如何处理,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摊销额的差额如何处理,以及内部债券的利息收益和利息支出的差额如何处理。本文从债券购买价大于发行价时债券抵销分录和债券购买价小于发行价时债券抵销分录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二、债券购买价大于发行价时债券抵销分录
当债券的购买价大于发行价时,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抵销分为发行时的抵销和本期摊销的抵销两个进行处理,由于发行时的价差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本文认为应确认为企业集团的损失,计入“投资收益”的借方,当债券为折价发行时,应付债券产生的财务费用必然大于持有至到期产生的投资收益,应付债券每期摊销额必然大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每期摊销额,这两者的差额在当期应该可以借贷冲销掉;当债券为溢价发行时,应付债券产生的财务费用必然小于持有至到期产生的投资收益,应付债券每期摊销额必然小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每期摊销额,这两者的差额在当期应该可以借贷冲销掉,作为企业集团的业务。具体如下:
(1)抵销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发行价。 借记“应付债券 (发行价)”、“投资收益”, 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 (购买价)”。
(2)抵销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当期摊销额。当债券为折价发行时:借记“应付债券 (发行方应付债券本期摊销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 (购买方持有至到期投资本期摊销额)、投资收益(差额11)。
当债券为溢价发行时:借记“应付债券 (发行方应付债券本期摊销额)”、“财务费用” (差额21),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 (购买方持有至到期投资本期摊销额)”。
(3)抵销内部债券的利息收益和利息支出。当债券为折价发行时:借记“投资收益”、“投资收益(差额12)”贷记“财务费用”。当债券为溢价发行时:借记“投资收益”,贷记“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差额22)”
(4)抵销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借记“应付利息(应付债券)”,贷记“应收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
(注:差额11与差额12相等,差额21与差额22相等,对当期企业集团没有影响。)
[例1]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乙公司2008年年初发行一笔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4%、发行价格为95万元、期限为5年、每年年末付息一次、到期还本的债券。2008年年初甲公司按98万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发行在外的债券,准备长期持有。双方均按实际利率法确定利息收益、利息费用(经计算,乙公司发行债券的实际利率为5.16%,甲公司购买债券的实际利率为4.46%)。
相关利息收益、利息支出、债券的摊销额如下表1:
相关抵销分录如下:
2008年年末抵销分录:
(1)抵销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发行价
借:应付债券 95
投资收益 3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98
(2)抵销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2008年摊销额
借:应付债券 0.9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0.37
投资收益 0.53
(3)抵销内部债券的利息收益和利息支出
借:投资收益 4.37
投资收益 0.53
贷:财务费用 4.9
(4)抵销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
借:应付利息 4
贷:应收利息 4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2008年摊销额产生贷方差额0.53计入“投资收益”, 内部债券的利息收益和利息支出产生借方差额0.53计入“投资收益”,二者正好可以借贷抵销。
2009年年末抵销分录:
(1)抵销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发行价
借:应付债券 | 95
期初未分配利润 3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98
(2)抵销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2008年摊销额
借:应付债券 0.9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0.37
期初未分配利润 0.53
抵销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2009年摊销额
借:应付债券 0.9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0.39
投资收益 0.56
(3)抵销内部债券的利息收益和利息支出
借:投资收益 4.39
[例1]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1月1日甲公司按面值购入乙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10000张,面值每张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2年,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乙公司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下同)。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万元。甲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进行的抵销处理为:
借:应付债券 100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00000
借:投资收益 30000
贷:财务费用 30000
二是内部债券投资产生溢(折)价的内部抵销,此时又分三种不同情况。
(1)溢(折)价发行
[例2]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乙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每张面值为100元,发行价格为102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2年,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甲公司购入10000张。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1万元(“面值”100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万元(计提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1万元(“面值”100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双方确认的“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投资收益”与“财务费用”一致,甲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进行的抵销处理为:
借:应付债券 101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10000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2)债券按面值发行,期间购入产生溢(折)价
[例3]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债券10000张,每张购入价格为105元。该公司债券系乙公司2004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每张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3年,到期还本付息。
2005年12月31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7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6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万元。此时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与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差额为1万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应作为“投资收益”处理,不应再作为“合并价差”处理。
借:应付债券 1060000
投资收益 1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70000
而甲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2万元与乙公司确认的“财务费用”3万元应该如何处理,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基本上是按2万元抵销,即抵销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而《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都是“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债券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应当与其相对应的发行方利息费用相互抵销”,即应以发行方确认的利息费用为准,抵销30000元,而不应该以投资方确认的投资收益为准,因为其购买时发生的溢(折)价与发行方无关(从第三方购买),由此进行溢(折)价摊销产生的投资收益不应该列为抵销内容。有关抵销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30000
贷:财务费用 30000
(3)债券按溢(折)价发行,期间购买又产生新溢(折)价
第一种情况:溢价发行,期间溢价购入
[例4]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债券10000张,每张购入价格为104元。该公司债券系乙公司2004年1月1日发行,每张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3年,到期还本付息,每张发行价格为103元。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6.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7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1万元)。此时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与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差额为0.5万元,作为“投资收益”处理;甲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与乙公司确认的“财务费用”的抵销,应以乙公司确认的利息费用2万元抵销。
借:应付债券 107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65000
投资收益 5000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第二种情况:溢价发行,期间折价购入
[例5]假设例4中2005年1月1日甲公司每张购入价格为102元,其他条件不变。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5.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7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1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一1万元)。有关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 1070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55000
投资收益 15000
借:投资收益 20000
贷:财务费用 20000
第三种情况:折价发行,期间溢价购入
[例6]假设例4中乙公司2004年1月1日每张发行价格为99.40元,其他条件不变。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6.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溢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溢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5.8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2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2万元)。有关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 1058000
投资收益 7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65000
借:投资收益 32000
贷:财务费用 32000
第四种情况:折价发行,期间折价购入
[例7]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具有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债券10000张,每张购入价格为102元。该公司债券系乙公司2004年1月1日发行,每张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3%,期限为3年,到期还本付息,每张发行价格为99。4元。
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5.5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5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5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5万元);乙公司“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5.8万元(“面值”100万元,“应计利息”6万元,“折价”摊余0.2万元),确认的“财务费用”为3.2万元(计提利息产生3万元,折价摊销产生0.2万元)。有关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 1058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 1055000
投资收益 3000
借:投资收益 32000
贷:财务费用 32000
(一)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 取得投资时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倒挤差额,也可能在贷方)”;贷记:“银行存款”等。
(二)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 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的计算,主要是熟练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计算。 (重点)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现金流入-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实际利率:采用某一折现率将该债券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恰好等于债券最初的摊余成本,则该折现率即为实际利率。实际上就相当于已知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求折现率。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三)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明细科目余额)”、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的简化
持有至到期投资有关会计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摊余成本的计算,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很复杂,并且不易理解,下面笔者举例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一)折价发行 当债券的发行价格小于票面价值时,即为折价发行。在折价发行方式下,投资者每期末的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比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少,少收到的利息视为新增的投资额,所以,投资者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在逐年增加。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 (逐年增加)×实际利率
[例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961万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乙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100万元,票面利率3%,按年支付利息(每年33万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公司依据该债券情况和自身运用资金方面的安排决定将该债券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单位:万元,下同)
(1)2007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100
贷:银行存款 96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39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2007年,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为961万元,实际利率6%。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961×6%=57.66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1100×3%=33,
两者的差额24.66(57.66-33= 24.66)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7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4.66
贷:投资收益 57.66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08年,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增加到985.66(961+24.66)万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24.66万元视为甲公司新增的投资额),实际利率6% ,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985.66×6%= 59.14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1100×3%=33
59.1396-33= 26.14为调整的利息
2008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6.14
贷:投资收益 59.14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09年, 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增加到1011.80(961+24.66+26.14)万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 26.14万元视为甲公司新增的投资额),实际利率6%。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1011.80×6%=60.71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 1100×3%=33
60.71-33=27.71 为调整的利息
2009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7.71
贷:投资收益 60.71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10年 ,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增加到 1039.51(961+24.66+59.14+ 27.71)万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27.71万元视为甲公司新增的投资额),实际利率6%。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1039.51×6%= 62.37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1100×3%=33
62.37 -33=29.37 为调整的利息
2010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9.37
贷:投资收益 62.37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11年,首先计算调整的利息,139-(24.66+26.14+27.71+29.37)= 31.12,然后计算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调整的利息+现金流入= 31.12+33= 64.12
2011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1.12
贷:投资收益 64.12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二)溢价发行 当债券的发行价格大于票面价值时,即为溢价发行。在溢价发行方式下,投资者每期末的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比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多, 多收到的利息视为投资成本提前收回,所以,投资者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逐年减少。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 (逐年减少)×实际利率。
[例2]甲公司2007年1月1日购入A公司发行的3年期公司债券。公允价值为52802.1万元,债券面值50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票面年利率6%,实际年利率4%,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公司依据该债券情况和自身运用资金方面的安排决定将该债券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1)2007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5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802.1
贷:银行存款 52802.1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2007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为52802.1万元, 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52802.1×4%÷2= 1056.04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56.04= 443.96)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7年6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56.0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43.96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2385.14(52802.1-443.96=52385.14)万元, 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52385.14×4%÷2= 1047.16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47.16 = 452.84)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7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47.1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52.84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8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1905.3(52802.1-443.96-452.84=51905.3)万元,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51905.3 ×4%÷2= 1038.11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38.11 = 461.89)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8年6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38.1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61.89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1443.41(52802.1-443.96-452.84-461.89=51443.41)万元,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51443.41×4%÷2= 1028.87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28.87 = 471.13)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8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28.87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71.13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9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0972.28(52802.1-443.96-452.84-461.89-471.13=50972.28)万元, 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50972.28×4%÷2= 1019.45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19.45 = 480.55)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9年6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19.4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80.55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9年12月31日,采用倒推的方法,先算调整的利息,2802.1-443.96-452.84-461.89-471.13-480.55=491.73
而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1500-491.73=1008.27
2009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08.27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91.73
借:银行存款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