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19 16:10: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篇1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课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在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既要传承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精华,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育内容、途径方法、载体的创新。当前高校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教育上。对待传统节日文化不能全盘吸收,必须是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的过程中还得合理地加以改造、创新,找出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益的方面。在教育方法上,既要保留节日的传统气息,保持“原汁原味”,又要对传统节日进行创新和包装,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赋予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要推进传统节日与现代网络技术的结合,利用移动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借鉴和吸收西方节日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节日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深入挖掘这些节日、纪念日的内涵,辅之以有效现代化传播形式,必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插上传统的翅膀,焕发无穷的人文力量。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更能发挥其凝聚力功能、行为约束功能、关系调节功能和宣泄功能,使受教育者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在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坚持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既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又能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展活动的能力。通过课内讲授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知识。课外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中华节日文化的名篇,节日期间,在校园内组织一些相关节日文化沙龙活动,并鼓励学生加入到节日诗文的创作中,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将德育寓于节日活动中,营造浓厚的校园节日文化。

联动与互动结合原则。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在传统节日教育中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努力探索各种途径将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开创合理而有效的教育形式,使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提高了现代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高校建立联动机制,调动领导、教师、学生多方面的积极性,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才可持续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形成师生交往互动观。课堂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课外实践活动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全员参与和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内涵和魅力。

知与行相结合原则。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不仅要大学生知道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大学生在行动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必须克服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的弊端,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学生的自觉实践作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让学生结合实践认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并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获得深刻体验和理解,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以至信念。要组织学生通过校内外环境与社会环境相接触,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社会调查导航计划、自主学习导航计划、服务社会导航计划、社团导航计划、文化育人导航计划为引导,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

以课程化的思路构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体系。所谓课程化就是开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五项标准:“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教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建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开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可以规定2~3个学分,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原有的传统节日名目繁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五光十色。因此,在构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时要精心选择,可按照2个学分的课时,精选九方面构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春节文化、元宵节文化、清明节文化、端午节文化、七夕节文化、中秋节文化、重阳节文化、其他重要节日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并都按照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包括节日起源、传说、习俗和文化内涵。课外实践教学分为自主学习和节日文化活动两部分。自主学习内容包括名篇赏析和推荐阅读诗词篇目;节日文化活动包括活动设计、案例及其点评等。以上内容编写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程》中。

二是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外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实践课进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规定为3~4学分,专科本科每年一个学分,这门课贯穿大学全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包括五个实践成才导航计划:和谐之家实践成才导航计划、社会调查实践成才导航计划、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导航计划、社团活动实践成才导航计划和自主学习实践成才导航计划。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以贯穿在五个实践成才导航计划之中,但主要是以自主学习和节日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写下心得体会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学校还以讲座、故事会、文艺演出、社区服务、主题演讲、征文等多种方式开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文化沙龙活动,组织策划或参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

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中华传统节日的主要功能

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发挥着凝聚民族精神、调节人际关系及娱乐休闲等主要功能。

(一)凝聚民族精神功能。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载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一精神深深蕴含于传统节日中,以清明和端午最为代表。端午节是最能反映爱国主义的一个传统节日。公元前278年,面对汨罗江畔的叩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诠了释爱国主义。清明节也体现了浓烈的爱国精神。“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知我心,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传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

(二)人际关系调节功能。

传统节日期间,人们通过祝福和赠礼等方式表达关心和挂牵,起到了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春节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和睦融洽。年后,人们拜年贺喜,联络感情。中秋同样强调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的重要性。清明节期间,人们除了举行祭祖仪式,还相邀邻里好友出游踏青,欣赏美好春光,这同样能增进人际和谐。九月九重阳节注重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人陪同年长的老人登高望远,祈福老人长寿安康,这对于和谐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具有重要作用。

(三)休闲娱乐功能。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历来具有娱乐性。春节,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烛火通明。年后,人们逛庙会、观社火、观赏舞龙舞狮,娱乐气氛浓烈。元宵节,人们赏花灯、猜字谜,娱乐身心。清明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等风俗同样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端午节龙舟竞赛,重阳节登高就菊等都发挥着娱乐休闲功能。中秋节也颇有趣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二、中华传统节日遭遇的困境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节日或是被庸俗化为简单的假日,或是沦为洋节>中击的对象,或是变成商家吸金的噱头。

(一)庸俗化。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通知》,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使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有了保障,却在客观上埋下了传统节日庸俗化的种子。购物、吃喝、聚会KTV、旅行等,成为人们“消磨”节日最流行的方式。传统的互赠礼物的做法衍化成了行贿受贿、权钱交易;亲友邻里聚会蜕变成了讲究排场、奢侈浪费的大吃大喝;走亲访友,娱乐嬉戏变成了聚众赌博、酗酒闹事……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被庸俗化为购物节、吃喝玩乐节。

(二)边缘化。

西方节日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载体,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洋节因其奇异性、趣味性赢得追捧,尤其青少年更是趋之若鹜。与洋节风盛行形成对比的是传统节日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很多人崇尚洋节,而对中华传统节日兴趣淡漠,不甚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礼节、习俗和内涵意蕴等;许多青年儿童更多的认为年糕、月饼和粽子比不过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洋快餐,认为逛庙会、放风筝、观舞龙舞狮表演等习俗比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洋习俗乏味无趣。

(三)商业化。

节日期间,商家盲目炒作礼品、宴席的档次,而不顾节日所应传承的思想文化内涵。如除夕的年夜饭,即是被商业化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一些地方一些酒店的天价年夜饭报道常常见诸报端,引发广泛热议。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本是最热闹愉快的时候,然而当下这种团聚却也跌入了商业陷阱。商家将传统节日视为赚钱赢利的契机,无视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这种行为有碍于传统节日的传承。

三、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路径

我们需要从节日内涵、形式和产业化等层面探寻传统节日的传承路径,坚持与时俱进。

(一)普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要更好地保护好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就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内容,使之既富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民族特色,还具有时代气息,使男女老少都乐于参加。”

还原节日的本来面目,阐释节日的缘起、习俗及内涵,并将阐释规范化、权威化。青年对于传统节日内涵及习俗知之颇少,相关部门必须向他们阐释节日的成因和文化。只有节日内涵被接受,节日习俗被传承,节日寓意被领悟,节日才能长久流传。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人们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传统节日及其内涵。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为民众提供更多了解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渠道。

(二)推进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

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就要求对传统节日保护及传承的与时俱进。

传承传统节日,应该做到“保护”与“发展”、“创新”并重,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对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为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元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一致,形成“人人了解节日文化、人人参与节日文化、人人弘扬节日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以系列化、标准化、生产分工精细化和消费大众化等方式,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和娱乐活动,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陶思炎认为:“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产业而言,节日美食、饰物、服装、贺节晚会、贺岁电影等都是重要的节日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在满足当代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能起到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作用。节日旅游、书刊、动漫、体育等同样应该构成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

四、结论

我们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倡导健康、科学、理性的节日理念,在全社会应形成一个传承传统节日、弘扬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文化生态,使传统节日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篇3

给每个传统节日寻找一个形象载体

要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除了在保存传统的同时,还要给它注入新的时代基因,使得传统节日年轻化,既不失去传统,又使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传统节日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每个传统节日,都与一些形象的节日载体相结合,既固守它的根本内涵,又使之踏上时代的节拍,把传统性与现代性、时尚性、娱乐性融合起来。

文化的形象使群众喜欢接受,载体使节日有意义、有内涵。中国传统节日缺乏载体,外国的节日都很具体,像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等。我们的节日则不是具体的。中华文化促进会也正在宣传和寻找新的形式,努力使得传统节日变得有吸引力、凝聚力,吸引青少年也自觉自愿热情积极地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我觉得,我们需要提高节日的文化含金量,以文化为魂。我有个提法,用文化来繁荣节日,用节日提升传统文化。节日和商贸、经济相结合是很自然的,但不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签合同、做买卖上。

传统节日淡化是因为丧失信仰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