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理教育研究

地理教育研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11-06 16:31: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理教育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理教育研究

篇1

我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利用怎样的方式将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到地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即探索将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到地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在中学中的地位相对是较低的,因为在这个应试教育依旧风行的时代,只有那些和考试紧密相关的科目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素质教育是当今学生所要接受的必不可少的教育之一,因此我要研究的问题是怎样将素质教育深入到地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在上课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的素养。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1.在中学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目前大部分教师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只注重那些考试要考的内容,而往往忽视那些能够提升学生情感、修养、技能的相关知识。学校可以通过调查的方式向学生询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素质教育的情况,也可以直接以听课的方式直观地感受教师在课堂上是否重视素质教育的融入。

2.将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的教学方式方法很多,例如在讲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教师可以讲一些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害,再通过用这些知识来教导学生要节约资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责任感。

3.怎样使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素质教育内容更加有效性?教师应该先归纳总结,把一些可能在上课讲解过程中会牵涉到素质教育的内容全部总结起来,然后对这些内容加以分类,通过这样的分类,教师对这个素质教育内容会更加有把握性,进而更加有效地从地理知识中筛选出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利用什么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够将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到地理教育教学中去。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必须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了这些教学方式方法之后可以使学生很好地通过地理课堂上的学习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于某些事物的责任感等。

(四)主要的观点

1.在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直观表述材料来讲解地理事物。生动的视频、精彩的图片都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它要比文字记录更加容易被中学生们所接受。并且这些直观的表述材料要比教师的口头表述更加有说服力。在教学中,通过观看这些联系生活的直观表述材料,中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进而思考地理问题,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对一些地理事物的感情。

2.地理教学不但可以在课堂内开展,还可以在课外进行。素质教育仅仅靠课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都在我们的身边,例如:有关于月像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每天晚上对月球进行仔细观察,绘画出每天晚上月球的形状,持续一段时间后在课上进行互相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对于月像的知识会就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这个课题有没有人研究过

我曾在中国期刊网上查找有关于这类的课题,但是没有找到符合相关条件的结果。然后缩小了搜索的范围,首先输入“素质教育”,在搜索的结果中再输入“地理教育”,结果只找到14篇相关的文献。由此看出虽然有些学者研究过相关的课题,但研究这个课题的人员还是相对较少的。

(二)本课题及科研设计的创新之处

篇2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88年欧共体通过的环境教育决议指出,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即“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使公众积极有效地参加环保活动及合理谨慎地利用环境资源奠定基础。”环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

    基础环境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关心。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态度。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技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评价。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状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能为解决任何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时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内容与环境教育思想相统一,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相结合,无疑是对个人、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有益的工作,也为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鲜内容。环境体验、环境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地理开放式教学以及乡土地理学习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与内容,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更适合在地理教学中从身边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环境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关注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篇3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88年欧共体通过的环境教育决议指出,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即“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使公众积极有效地参加环保活动及合理谨慎地利用环境资源奠定基础。”环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

基础环境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关心。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态度。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技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评价。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状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能为解决任何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时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内容与环境教育思想相统一,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相结合,无疑是对个人、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有益的工作,也为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鲜内容。环境体验、环境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地理开放式教学以及乡土地理学习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与内容,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更适合在地理教学中从身边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环境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关注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