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电气工程基础笔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存在教学内容多、繁、杂与教学课时数偏少以及学科专业技术发展快与教材更新慢的矛盾,要达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点的内涵十分明确。所以,要根据专业特征,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应该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其教学内容改革理念就是指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学科专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按照“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当前研究动态”的层层诱导递进式顺序来编排,使重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如增加未来电力系统、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灵感。同时,电气工程学科也要与时俱进,要和信息科学、自动化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能源科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以求自身发展。
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是可以将课程的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重要内容、一般内容和自学内容三个模块。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在课堂上精心讲解,并通过课外作业、专题研究、实验等其他环节的训练得到巩固和提高;一般内容(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介绍等)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展示、介绍;自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则通过设问、质疑、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的形式得到训练。
二是采用“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是指根据课程特点与专业特征精心选择或设计一个规模大、有代表性、有实用价值的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随着课程教学的展开,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到案例中,学到案例中相关的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结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把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
三是采用技能训练资格认定和校企互动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教师、学生深入企业,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
三、加强实践教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其动手、创新等专业综合能力,必须十分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一是加强专业实验教学设施建设,满足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将实验室建设成集实验、实习、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工程素质训练、科学研究试验与专业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二是针对原来实验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科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断探讨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要进行“递进式”的整合,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进行因材施教,加强过程监控,通过学生自查、教师中期检查、递交结题报告并进行结题答辩等形式,加强全部实验过程的管理。这样,较好地实现了“递进式”实验的预期效果,也适应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是在实习基地方面,在与已有的担任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实习基地保持良好联系的基础上,积极寻找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符合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真正得到培养。
U665-4;G642.4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国家教委于2010年正式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其培养要求是学生能系统掌握船舶电子与电气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船舶电气控制系统、船舶电力系统、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舱船舶通信与导航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具备对船舶电子电气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和修理、船舶电气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专业学习,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熟悉大型设备的控制、动手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维护管理能力强。从几年下来的教学经验看,专业基础课是引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开始,应尤其得以重视,其教学要求需要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必修课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要求能够针对实际设备结合理论讲解;专业选修课需要教师能够结合最先进的技术讲解,吸引学生对先进技术进行探索。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然后积极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从事故障分析和开发设计工作。
一、 目前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学习状态
根据培养计划,专业基础课程有船舶电路基础、船舶电子技术基础、通信电子线路、船舶电机与拖动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轮机概论;专业必修课有GMDSS系统与设备、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英语、电力电子技术与变频调速、电航仪器、PLC及其工业控制网络、船舶电站、电力拖动及其控制系统、船舶电气管理与工艺、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船舶管理(电子员);选修课有传感器与测控技术、单片机及其船舶控制中的应用、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及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电喷柴油机控制系统、远程监控原理及应用、工业控制与嵌入式系统等。
根据学生学习的调研情况,一年级基础课全校统一安排和考核,学生感觉与其他专业差距不大,只要管理严格,如辅导引导得当,学习还是可以的。但是二年级开始专业基础课时,由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开始授课,要求出现明显降低,考核标准下降严重。专业基础课的第一门课为电路基础,课时安排不少,但是讲解内容深入程度不够。这些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三年级开始的专业必修课中,部分老师所掌握的内容不够专业,不能列举实例,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些老师专业知识丰富,但是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本课程的教学上。四年级主要时主要是选修课,大部分同学都是以选够学分为主,根本就无所谓自己的兴趣,因为前面的学习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考查又非常轻松,所以上课率都很低。总的来看,二年级开始后专业学习的学风和考风是一年不如一年,学生感觉没有学到知识。更严重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严重退步,学习过程完全是功利和比差的过程,进入的是恶性循环。
专业学习的试验课和实训课与期待的效果相差也较大,实验室老师不够负责任。二年级的实验课多数是在电子电工中心,代课老师基本不指导学生的实验,实验室老师以完成任务为主,双方老师交流不够,常造成实验过程短,实验时间不够,代课教师也不仔细核对实验是否完成。三年级的专业实验很多是观摩性质的实验,能动手操作的实验设备套数又不够,学生感觉没有充分动手操作,所作实验事前学习和理解不够,四年级的评估实训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认真对待,所学内容讲解不充分,供学生自己动手时间是很多,但是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去体会了。
学生关心的是就业,非常功利,极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考虑就业。虽然选择的是水上专业,但是又怕苦,不想上船工作。少有远大理想的,少有对自己要求严格的。除考研外,还有不少考公务员,多数不愿意从基本的技术学起,对自己专业的前景也是不甚看好。结合前面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习氛围,考核标准都影响着教学效果,急需落实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二、 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习兴趣
1. 教师安排
专业基础课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尽量不安排年轻教师,注意在专业课一开始时就要能够带好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吸引学生的专业兴趣,保持好一年级的良好学风。在专业课讲解过程中尽量多地穿插老教师来客串讲解,尤其是一些实用应用案例分析。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始终体味专业的魅力,避免同学对专业的厌学情绪产生。
2. 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是根据教学培养计划确定的,在具体每个学期制定排课计划时,注意先后次序,避免教学矛盾。课程中间的实验尽量安排在合理的时间段。教学过程尽量控制人数,最好一个自然班一个老师,确保上课过程互动充分,交流方便,并同时尽量做到教师与学生深入了解,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教学安排。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教学效果。
3. 教W方法
在理论教学开始时,第一堂课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展现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体验,要一开始就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其中重要的兴趣点就是侧重体验效果,可以使用众多的实例予以说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点好像是自己发现的。为了达到该效果,在下课前说清楚下节课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实例资料,轮流布置几个同学制作PPT;然后在下节课时,先由同学演示PPT并讲解,然后就要求的内容进行带有启发性的互动,掌握一个设备或系统或方法的应用情况、实际价值、核心技术及其发展状态;之后可有一起讨论的时间,并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奖励,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布置的任务可由简入深,逐渐深入,等到学生学到一定程度,可以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要求,从而至少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每个教学内容都讲到,重点内容讲清楚,基本概念理解透彻即可,其它的教学内容可以由同学自己自学。
4. 教学手段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不要全部依赖PPT,合适的板书能起到良好的补充效果。多媒体的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甚至配有动画,不能文字过多,避免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并定期检查笔记效果,目的是确保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为此,PPT和板书的速度要合理,内容要简洁全面,结论清晰明了。
由于工科特点,专业课中牵涉到许多设备,加上航海特点,重要设备体形较大,价值较高,数量又较少,所以理论课中可以安排适当的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实际设备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设备的组成、功能等基本概念,现场教学后,还需要进行适当的互动以加深印象。
5. 仿真平台建立
针对专业课程,应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构建各种电气、自动化、通导等系统或设备的模型,如三速锚机控制系统,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冷却水温度自动调节系统等,可以事前设计好,参数调整好,在课堂上直接进行仿真演示,同时可以将重要参数列出,并对比不同参数值引起的不同效果,加深参数对系统或设备的重要性。建立的模型尽量以实际系统为例,尽量少采用理论复杂的数学模型,在使学生理解系统原理后,再逐渐深入讨论相关故障情况和设计要点。
6. 题库建立
针对具体课程,建立相应的习题库,供学生课后复习。题库可以是电子版,也可以是纸质版,或通过照片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也可以。定期布置习题,但是不一定要全部教师自己批改,可以选择性地批改,以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时进行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习题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7. 教考分离
对重要课程实施教考分离,考试题目基本上80%来自题库,20%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应满足大纲的要求。考试题目由教研室或院教学部门安排,可以采用多份形式随机抽题,避免发生考场作弊。将来如果课程建设完善后,题库和重要内容都可由计算机出题组卷,并可在计算机上直接考试并由计算机批改,并立即得到成绩。严肃考查纪律,从重从严处罚违纪学生,确保基本道德观得到尊重。如何让学生感觉成绩更加合理和公平,让学生体会学习所花的时间与成绩的关联,从而起到正确衡量的标准是教师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8. 考核制度合理化
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教学效果不同,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是不同的。但是考试体现不出这些不同,甚至同一门课同一个老师不同的班级考试的分数都不一定代表不同班级的学习情况。建议每门课考试分数按正态分布规律重新评定A、B、C、D、E五个等级,辅导员根据该等级来考虑绩点,相对公平合理地建立考核体系,同时对最后几名学生应予以严厉措施。真正建立起鼓励优秀同学,惩罚落后学生的体系与制度。
三、 加强实训评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1. 实验带教教师的投入
实验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不仅能将课堂理论知识得以应用,更能同学自己体会自己所学,通过自己动手,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需要带教教师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态度认真,工作热情,实验准备充分,演示、讲解完整仔细,实验环境优良。并能从使用实验的方法,得到一些理论推导的结论。
2. 实验设备的改善
实验设备有购置的经典的实验装置,也有先进的国际大公司的有关控制装置,还有自制的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等。学生可以先从容易的控制着手,通过熟悉控制对象,掌握控制规律,进而进行线路的搭建、软件的编程和调试,实现要求的控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应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了解。
3. 课堂教学与实验的结合
课堂讲解牵涉到具体的实例时,可穿插实验室实际系统的介绍与分析,便于在验证性的实验中加深对课堂理论分析的理解,在设计和综合性实验中,体会课堂的讲解内容。另外,通过已做实验的课堂再分析,加强学生的实验思考,与同学一同体会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综合训练
实验设备除验证、设计、综合应用外,还向学生开放,提供给学生做进一步的实验。老师指定一个目标,学生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制作并调试,这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
经过实验环节的改革,很多同学在学习本课程后,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科创活动、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和各种智能小车的控制竞赛等,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建设和使用这些实验设备的过程中,由于采用的都是先进的控制设备和控制技术,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相应的教学水平得到丰富与补充,起到了很好的课程建设的效果。
四、 坚守道德标准,做一名阳光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重在身教,因此,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言而有信是一种品格,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一定要体现出“一诺千金”的重要性。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应诚心诚意地走近每一个学生,去关心、了解学生,并尊重他们,懂得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不断让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一个自信而有用的人,学生也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信与行为规范。教师在课堂上一定注意传递正能量,要以批判的眼光分析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教好学生不容易,但是错误的引导极易导致错误的学习方向。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结果。另外,教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生活中的烦心事而影响教学情绪,要以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对待教学工作,对待学生。只要教师的言行、底蕴、心灵都像阳光一样纯洁、公正、热情,学生才会感受到温暖。
五、 结束语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优良的工程师,而且还要培养成具备故障分析、系统设计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管理人员。为此,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加强实训评估,而且也需要教师做到重在付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热情传递正能量。
【基金项目】基于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Studying of th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ourses system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WANG Xi-feng1 , CHU Hong-xia1,SONG Qi-chao1,GE Hong-jun,LI Huan-xin2
(1.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50050 Harbin
2.Harb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fice of General Affairs ,150000 Harbin)
【Abstract】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our university and setup 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ur college went into studying th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urses system. It facilita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but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but summarizes the aspect of the disharmony betwee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revision to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I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talent training target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it optimiz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by establishing the matrix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s well a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urse system.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urse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bout the electrical and its autom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think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woul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ndustry, but also the contact and the cooperation in enterprise and itself. Thus these measures will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Cultivation mod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3-03
自2007年以来,关于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进行,我校也积极探索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而言,如何针对我校目前实际情况,将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应用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中,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电气工程人才是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按照2011级培养计划进行的,该计划已经执行4年,是从2010级的学生开始的,该计划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总学分大幅度减少,必修课程减少,选修课程增加,考试课程减少,考查课程增加,课内实验和集中实验比例增加,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在学习通识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可以选择电机及其控制技术方向和电力电子技术及其装置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理论授课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课采用软件仿真和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课程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考试课主要是期末考试(60%)和平时成绩(40%)的综合,其中平时成绩包括知识应用能力(50%)、课堂笔记(20%)、人个修养(30%);考查课考核包括知识掌握(30%)、应用能力(40%)、学习态度(20%)、道德修养(10%)。
经过一个周期(4年)的运行,实践证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团队协助精神提高了,相对来说,创新意识较弱。2010级学生的就业率达到到94.84%,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学生前期上手比较快,比较踏实,动手能力强,团队精神好,但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通过上面的分析,现在的教育模式还有许多不符合专业认证的地方:
(1)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任选课内容过于陈旧,学生学习无的放矢;
(2)实践课较分散,学生的综合能力得难以加强;
(3)各学期课程安排不是很合理,尤其是大一课程较少,大二课程较多,学生难以调整和适应,影响学风建设;
(4)专业方向课程不明确,学生就业选择比较盲目 [1,2]。
二.专业认证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
针对我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积极引进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和专业认证思路,结合我校特点,形成自身的特色,制定切实可行且可支撑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培养的导航。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而且既要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也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取得的成就。
1.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确立依据
(1)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我国在制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时,要遵循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浓缩了我国高等教育百余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近 30年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
(2)把握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特征
每所高等院校既身处当今世界,又隶属自己祖国。 因此,当定位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在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遵循本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主要依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专业优势、学科特色等一系列内外 现实条件[3]。
(3)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
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规格上,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电气专业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研究方法
(1)以就业为导向,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
(2)以学生为载体,回访就业学生对培养计划的意见;
(3)以行业为背景,调研行业专家对学生培养的建议。
3.专业认证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在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装备制造业和工程技术企业,能够从事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和电力电子装置及控制领域的相关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经过5年的社会和职业领域实践,能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装配制造、系统运行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测试、安装、施工、管理及服务等技术工作;
(2)有较强的工程技术素养和企业文化底蕴,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3)具有一定的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产品的技术开发能力;
(4)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5)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意识,能承担社会责任。
毕业要求:通过大学3-6年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具有人文科学素养,能应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解决电气工程领域问题;
(2)具有电路分析、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等学科基础知识;
(3)具有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基础知识和电气工程专业知识;
(4)具有应用现代电气仪器、技能及工具进行分析、设计、绘图、计算等工程实践及应用能力;
(5)具有设计、完成各类电气工程及工业自动化领域实习项目及对实习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6)在解决电气工程及工业自动化领域问题中具有相互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心里素质;
(7)具有创新精神、继续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8)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沟通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等基础知识;
(10)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三.专业认证下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1.构建重点
理论环节,在教学目的和要求方面, 清楚明了本门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方法、资料模型教具、要达到的学习效果等。另外,聘请企业教师进行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讲授,同时对毕业设计也实行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重点是培养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项目,实践项目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单门课程的项目,如电力电子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 第二类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及能力要求的项目, 如电机工程实训实习;第三类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 如工业自动化实训、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等。三类项目涵括基本实验、综合应用、技能培训、科技创新等所要求的内容。最后进行毕业设计实际工程项目, 利用所学专业知识, 对一个项目完整地展开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 系统地完成一个工程实践经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新知识、传播知识、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4]。
2.课程体系
(1)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关技能课程关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为牵引构建核心课程群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各种教学方式和环节,综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图1 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关技能课程关系
(2)优化课程安排。按照学院关于构建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整体框架的要求,统筹考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确定了18余门专业主干课程和10余门专业核心课程,学分按照通识教育75.5学分,专业教育105.5学分,综合教育10学分比例分配。课程整合如下:
① 借鉴卓越师教育理念对专业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开设了专业导论课,16学时,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进行,并配专业认识实习。
②将《数字电子技术》与《EDA技术》两门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门课程《数字电子与EDA技术》,同时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和《EDA技术实验》融合为《数字电子与EDA技术实验》。
③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有机地整合为《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④将《电工电子工艺实习》和《PROTEL实习》有机地融合为《电工电子工艺实习》。
⑤专业基础课中增加了电力系统课程,并配以相应工企供配电实习。
⑥在专业任选课中,适当增加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课程,并建立模块化的方向性选修课,如建筑电气设计、机器人等课程。
⑦将PLC控制工程实践、电气控制与电器装配工程实践、工业自动化项目设计整合为工业自动化实训。
⑧成立了理论课课程组。电机学与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技术。
3.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1)注重学生智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力和创造力,教师进行了“推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
(2)在教学手段上注重现代科技设备,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系统,更富有吸引力、直观必和科学性,而且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协调活动,智力得到充分开发,还可以使多和睦科学社会主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选择最优的教法进行教、学生选择最优的学法进行学、师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3)聘用企业工程师做讲座和从事教学工作,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工程师的聘请有利于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4)鼓励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和实习,促进学生就业,以期更早适应社会发展[5,6]。
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矩阵实现
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尤其是提供支撑的材料。各类课程中所设置的课程能够支撑目标中的各项要求,课程的内容及其考核方式可有效地支撑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和各类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见表1和表2。
表1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培养目标
表1和表2所示的关系矩阵涉及到学科教学体系转换、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资源的调配,是一项需要不断尝试、磨合、调整、完善的工程。在此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创建合理教学梯队;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加大实验室建设和投人力度等多方面举措,才能真正使课程体系实现转变,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五.结论
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塑造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主要教育教学“载体”。所以说,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和专业认证所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依靠课程体系优化得以实现,培养目标变化与课程体系改革是连锁反映,两者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江帆. 机械专业CDIO培养模式探索[J] 装备制造技术,2010(6):192-194.
[2]区嘉洁.机械工程CDIO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9):152-156.
[3]郭明顺.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J]化中科技大学,2008(29):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