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房屋建筑设计要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Abstract: the 2008-magnitude earthquake us a unprecedented economic property damage, resulting in huge casualties, to let people bring about great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pain. Especially the extent of the collapsed houses is to give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seismic fortification brings deep reflection and alert. I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building shockproof, try to reduce the building collapsed in the quake degree, maximum limit reduced by the earthquake caused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economic shockproof design concerned hot and key. Based on the earthquake of wenchuan building damage deep, building collapsed levels of big, bring people property losses of the heavy, to do a modern building aseismic design, ensure buildings to withstand seismic fortification demand.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Building design; Seismic fortification; Court; Seismic line; Well-balanced shape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在建筑物场地的选择上,要注意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选择坚硬的场地土,避开不利于抗震设计的地段
建筑物建设时所选择的场地是否合理科学,是否足够坚固稳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建筑物地基和场地土的选择是建筑物施工的基础,是第一个环节,如果建筑物的地基不够牢固稳定,上层建筑更是无法保持稳定,在遇到地震的时候,则很容易发生倒塌破坏,从而大大加大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增大了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程度。在场地土的选择上要趋利避害,因地制宜,要且保证建筑物所选择的场地时适合于建筑物建筑,并且能够对抗震起到良好帮助和作用的场地。一方面,要切实避开那些不利房屋建筑,不利于抗震设计的地段,诸如海岸边或者沙质土壤的场地、河边软泥地区、采矿区软弱的场地土上、地缘边坡或者边缘、山嘴有突起的情况、高耸并且孤立的山丘、低洼凹陷的洼地或者盆地、非岩质的陡坡、以及场地平面岩石成因复发不明确、地表不均匀的场地等等。另一方面要尽量选择有利于建筑物地基稳定的场地,诸如岩性坚硬并且开阔平坦的场地、例如场地土密实均匀并且较为宽阔的场地等等。总之,在建筑物建址的选择上,要加强地质地貌的勘探力度,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地形地貌和地质岩石性质做好科学的分析,从而科学合理的选择场地,确保场地是适合建筑物建立,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地震带来的震感,转移地震的能量的有利地段。此外,在建筑物场地的选择上,还必须综合考虑到由于场地利用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并且还必须坚持成本控制的原则,选择能够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成本的场地进行建筑物施工。
二、对建筑我设置多道防震防线,保证建筑物的体型匀称规整,避免部分构建损害而影响建筑物的综合抗震性能
建筑物的抗震防线主要是指在建筑物中设置的专门用于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防止建筑物受到二次地震的有线防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为了切实合理高效的利用城市土地,提高提地资源的利用率,现代建筑多是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必须切实设置多道有效的抗震防线,才能够避免因为一次地震而导致整体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丧失,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局部的建筑物构件或者局部结构的损害而导致整体建筑物的倒塌的现象。总之对建筑物设置多道有效的抗震防线,能够使稳定建筑物在受到一次地震之后还能够切实承受住二次地震带来的危害,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地震中房屋的倒塌和人员的伤亡。设置多道防线,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做好工作:首先,切实构建科学合理的建筑物抗震设计体系,并且在每一道防线都设置延性强的抗震分体系,构成整体抗震能力强的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的抗震体系。把抗震延性强的构建和结构结合起来,协同工作,能够切实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其次,在抗震防线设置和抗震结构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提高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内部和外部的冗余度数,确保内外部的冗余度数都达最大的量,能够有效的弱化地震的内部能量。同时要构建分布合理的屈服区,加强建筑物耗能构件的延性,保证耗能构件强度和刚度的适当性,切实提高建筑物本身吸收和消散地震内部能量的能力,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再次,加强对每一个构件部分和结构的强弱关系的统筹协调,在主要的耗能构件屈服之后,确保其他抗测力的构件和结构能够弹性的处理,从而保持建筑物构件长期的有效屈服作用,从而提高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延性和抗震性能。例如漩口小学设计中的抗滑桩与重力式挡墙的设计,有效的增强了建筑物的防震能力。此外,在建筑物的体型和结构设计上,加强建筑物设计体型的匀称规整性设计,保证建筑的结构的合理性。
三、切实增强短柱的抗震能力,切实保证建筑物使用的钢筋水泥等材料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
现代建筑为了节省空间,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使建筑物多向上空间发展,使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随着现代建筑物的高度的增加,层数的增多,这就造成了建筑物所承担的轴力和重力也越来越大。短柱是高层建筑中最主要的支撑物体,切实加强短柱的抗震性能是切实提高建筑我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与关键措施。如果短柱的延性差,抗震性能不好,则很容易使建筑物因为剪力破坏而导致建筑物倒塌或者结构破坏而倒塌等现象。混泥土短柱是目前使用最为频繁的建筑物短柱材料,因混泥土短柱的轴压比增大,导致了塑性变形能力的降低,从而也就降低了短柱的抗震性能。也就是说要增加短柱的抗震性能,必须切实增强混泥土短柱的延性。首先,在短柱的材料选择上,可以使用一些延性比较强的短柱材料作为混泥土短柱的替代品。例如钢管混泥土短柱就是很好的一例。由于钢管混泥土把混泥土填入到钢管内的套箍混泥土,加强了对钢管内部混泥土的侧向约束力,使钢管混泥土短柱里面的混泥土处于全面受压的状态,提高了混泥土短柱的抗压强度和极限压变,从而切实提高了混泥土短柱的延性,增强了抗震性能。其次,增强建筑物的短柱的剪力比,切实增强短柱的受压承载能力,提升短柱的抗震性能。最后,可是适当的采用分柱体。短柱容易在地震作用下折断或者剪坏,降低其抗弯承受力,从而限制了其抗震性能的发挥,这样就可以合理的运用分柱体的办法来解决。现代建筑多采用钢筋水泥混泥土材料,钢筋、水泥混泥土的强度与刚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大小,因此,要切实选用合格的钢筋、水泥和混泥土,确保这些材料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切实从材料使用上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四、结论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比较频发,因此地震是我国比较常见,同时也是损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灾害不想台风或者其他风暴那样可以提前预知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和影响程度,地震灾害具有预测困难,突发性强,损害程度特别低等特点,因此,在地震来临之前没办法做好预防措施,只有在平时的建筑物设计时切实加强防震设计,从建筑物根源上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性,才能够有效的减少地震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需求不断增多,使得建筑的高度不断加高,形态愈加复杂,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也趋于多样化。我国作为一个多震国家,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抗震设计,良好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至关重要。抗震设计中,要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是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针对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在结构设计与建筑施工中,应熟悉各种结构设计的抗震构造措施。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震作用越大,房屋抗震要求越高。不同设防烈度和场地上,结构的实际抗震能力会有差别,结构可能进入弹塑性状态的程度不同。震害表明,未经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7度区只有个别构件破坏,8度、9度破坏增多,因此,对不同设防烈度和场地可以有明显差别。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性能,主、次要抗侧力构件的要求可以有区别。如框架结构中的框架与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应有所不同。房屋越高,地震反应越大,其抗震要求越高。综合考虑地震作用,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划分抗震等级进行抗震设计,可以对同一设防烈度的不同高度的房屋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设计;对同一建筑物中结构部分采用不同抗震等级。
三.影响建筑抗震的因素分析
1.建筑抗震取决于所选取建筑结构形式
为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取消了砖混内框架结构,提高了砖混结构建筑的设计要求。目前普遍使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三种结构形式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最为突出,剪力墙次之。单纯的框架结构造价虽然抗震性能不如前两种,但其造价较低,施工技术成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根据建筑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对于建筑抗震意义重大。
2.建筑抗震取决于适宜的抗震措施
在场地类型不同的情况下,抗震措施主要由建筑的不同等级决定。在确定建筑等级及场地类型之后,将先进的抗震理念和系统的分析计算纳入到抗震措施设计中,即可改善建筑抗震设计,提高建筑抗震效果。
3.影响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
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取决于场地选择、施工质量等其他因素。建筑工程场地选择不当等造成施工质量下降,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造成重要影响。选择建好的工程场地、加强施工质量监督,对于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四.建筑抗震设计具体分析
抗震设计的重要基本要求就是要确保房屋基础构造的延性设计要求得以保证,能够在建筑结构延性问题上设立多道防线,以此才能避免建筑结构脆性过大造成的构造强度失衡、失控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其抗震性能及成果。因此,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把握。
1.周全考虑房屋建筑选址问题在房屋工程项目立项之初,就要周全考虑好能够发挥抗震成果的选址问题,如健全周到考虑好土体结构、地质、地貌等问题,并要预测分析地震活动发生时建筑构造的承受能力,且要记录相关技术资料档案中,待实地考证时能够综合评价。此外,还要避开影响建筑构造抗震效果发挥的不利区域、地段等,当避无可避时应当立足实际采取合理控制措施
2.加强建筑构造规划研究
由于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本身会发生应力过于集中、突破塑性变形弹性极限等的可能,进而形成结构抗震薄弱部分。因此,建筑构造设计应能保证建筑结构延性、安全度、以及选取合适的建筑平面、剖面进行设计,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强度稳定,又能避免建筑脆性过大而延性过小的负面现象发生。
3.保证地基与基础设计要求当房屋项目工程的地基土体为粘性土、软土、液化土、以及不均匀沉降土时,应当评估好地基的基础沉降是否在预控范畴之内,是否发生严重不规则沉降现象,从而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
4.满足建筑构造体系设计要求
抗震性能价值体现是建筑构造体系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构造设计上就要综合分析、周全考虑、能够统筹把握好各项综合因素。如考虑好抗震防御等级、抗震强度控制指标、项目建设场地、以及基础地基处理、供应材料的质量体系要求、现有技术规模等问题。
5.确保建筑构造的构件要求
(一)房屋建筑工程的结构基础构件设计应当满足相关规程标准、要求,如混凝土的圈梁、构造柱、芯柱、或者配筋砌体等的质量建设体系要求就必须能够保证。
(二)要保证混凝土结构合理设计,在建筑的具体结构构件应能具备尺寸合理、纵向承重钢筋及箍筋的强度达到设计标准,目的是控制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发生的可能,以及防止钢筋屈服而引起的构件塑性变形遭受破坏发生。
(三)钢结构建筑施工时能够保证其构件尺寸、规格、数量合理,进而才能避免整体构造抗震成果发挥不利、结构失稳的现象发生。最后,还要周全考虑好建筑构造构件之间的链接、衔接性的体现,控制好构件节点的稳定性,保证其在地震发生时的塑性破坏能够晚于其他结构构件,进而才能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与安全度。
五.建筑结构设计抗震关键措施和设计方法
1.建筑结构抗震措施要点
(一)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要从建筑的全局出发,全面考虑各种建筑部位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每个部分的构件,保证每个部件之间的契合,促使每个部件或者是若干部件组合起来可以完成某一特定的设计要求,满足一定的现实需求,同时,通过抗震设计,使得每个构件都可以具有相应的承载力,当地震来袭,每个构件都可以有着一定的次序先后破会,整体组合构件将会有着更强大的承载力和柔性,从而延缓地震破坏的速度,消耗爆发的能量。增强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二)要严格选择地基选址,地基选址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因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要科学避开山嘴,山包,陡坡,河流等不利因素,要本着坚硬,牢固,平坦,开阔的选址原则。亲身实地,利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地质勘探,山石水土监测,并取样论证,科学严谨分析。力求使得整个地基牢固可靠,地质稳定无渗漏,无坍塌,无暗河,无熔岩,无火山……从而保证整个地基不会因为承载而发生小范围的坍塌。影响到整体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设计。
(三)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建筑物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通过无数次的实验表明,简单、规则、对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强,对延缓地震烈度范围延伸,消耗地震的能量,减少地震对整体结构的破坏,而且,对称结构容易准确计算其地震反应。
(四)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同结构的抗震结构体系的承载力受到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经济条件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因此房建结构抗震设计要综合考虑,做到科学选择,严谨设计。
(五)结构良好的延性有助于减小地震作用,吸收与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因此,结构设计应力求避免构件的剪切破坏,争取更多的构件实现弯曲破坏。
六.结束语
因为涉及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界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因此,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要求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及财产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国莹.建筑结构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措施初探[J].建筑结构,2011,(08)
[2]吴智,李贵男,段壮志.民房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分析与抗震措施探讨[J].山西建筑,2012(10).
[3]高利学.浅谈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3)
1.引言
地震是我们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每一次大地震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从全球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因为建筑物的受损或倒塌所致的。为摸查清楚松山湖开发区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确保建筑物真正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按照《东莞市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东莞松山湖开发区既有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工作,对该区内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普查鉴定范围
本次普查鉴定的建筑物包括:2011年12月31日前竣工验收备案;区内所有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东莞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电子地图上已标记的其他建筑物(地图更新时间为2012年)。
2.2资料收集类型
为确保该区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分析更加科学、更加准确,需要收集以下资料作为现状分析依据:
(1)松山湖开发区现状地形图文件、最新控制性规划文件和松山湖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以来的建筑工程报建登记记录档案。
(2)建筑物部分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主要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建筑总说明、首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建筑立面图,结构总说明、基础平面图。
(3)施工质量保证资料:工程隐蔽验收记录、分部验收记录和竣工验收备案资料等。
(4)建筑物使用或受损情况记录。
2.3资料收集途径
为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从以下多种方式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从城建档案室调取已扫描归档的建筑物档案电子文件;
(2)扫描城建档案室归档的建筑物纸质文件,形成普查鉴定需要的电子档案文件;
(3)通过东莞市施工图审查机构收集城建档案室缺失的部分建筑物纸质文件进行扫描,形成普查鉴定需要的电子档案文件;
(4)尚有部分建筑物的资料,从相关业主单位调取存档的建筑物纸质文件进行扫描,形成普查鉴定需要的电子档案文件;
(5)通过东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站的招投标信息和图纸文件,或相关设计单位公布的档案信息等方式收集上述4种方式未能找到的相关图纸文件或工程信息;
(6)对完全没有相关图纸文件或工程信息的建筑物,由该区管委会协助调查基本概况。
2.4现场调查工作
由于部分建筑物已使用超过10年,为更加真实反映建筑物使用现状,同时,也为核实图纸与实际建设的一致性,还需开展现场调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问询业主单位人员了解建筑物的使用状况和受灾状况;
(2)在建筑物及内部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建筑物外观质量的要求,查勘建筑现状;查勘建筑物地基及主体结构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3)对建筑物现状及存在问题部位进行拍照记录。
3.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分析
3.1普查鉴定成果
本次普查鉴定建筑物1031栋,建筑面积约690万m2,以上数据不包括在属于普查鉴定范围内但已列入规划拆迁或重建的建筑。施工图齐全的933栋;缺失施工图的98栋,完全没有参考资料的24栋,其中有17栋为2001年松山湖管委会成立以前建设的旧建筑物,经鉴别竣工时间均为90年代初期。资料齐全的建筑物数量占总数量的90.5%,完全没有参考资料的建筑物数量占总数量的2.3%。
3.2现状分析
(1)从抗震设防烈度来看。普查鉴定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计有1003栋,所占比例为97.28%),符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东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主要断裂分布图》(2002年编制)等规范、标准要求;部分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计有28栋,所占比例为2.72%),主要为松山湖实验小学、松山湖莞美学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部分建筑物,竣工时间均在2010年以后,符合东莞市《关于我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有关问题的通知》(东震〔2009〕11号)的相关要求。
(2)从设计用途和结构类型来看。
普查鉴定范围内的建筑物设计用途主要以住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49.08%,其次为厂房、办公、学校等,商业、商住所占比例较低。按照其发展规划,松山湖将成为东莞的科技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配备完善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商业金融、行政办公、邮电通讯等城市服务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区内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普查鉴定结果,区内的大部分建筑物为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总栋数为1003,所占比例为97.29%其余小部分为钢结构和砖混结构,有效提高了区内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3)从竣工年代和综合评价来看。区内建筑物以2001至2010年竣工占大部分,共584栋,占58.05%,2010年以后竣工建筑物共405栋,占40.26%,2000年以前的建筑物仅17栋,占1.69%。从综合评价来看,区内建筑物大部分采用2001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有983栋,所占比例为95.34%;部分采用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有31栋,所占比例为3.01%;极小部分采用1989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有17栋,所占比例为1.65%。此次普查鉴定的建筑物均基本符合普查鉴定要求,并且未发现建筑物地基基础及主体结构存在明显的异常情况。
4.抗震设防要求研究
从以上普查鉴定成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等,对松山湖开发区内新改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研究。为保证该区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可达到抵御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松山湖开发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的能力,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区内抗震设防要求主要为:一般建设工程应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东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主要断裂分布图》(2002年编制)等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抗震设计;重大建设工程(如100米以上建设工程、大型水库大坝、易燃易爆和剧毒物质的生产贮存建设工程等)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其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应按照国家规定,以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具体到该区,应按东莞市《关于我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有关问题的通知》(东震〔2009〕11号)的相关要求,“抗震措施”与“地震作用”按抗震设防烈度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确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