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餐饮行业人才培养

餐饮行业人才培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餐饮行业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38-02

对于海南餐饮业来说,缺乏的不是酒店硬件环境设施,而是人才的匮乏和服务质量水平的低下。在海南省餐饮业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大师名厨,他们为海南餐饮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国际旅游岛的深入建设,对餐饮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餐饮人才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行业的需要。用工荒、餐饮人才不足、优秀人才的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摆在面前,因此对于如何培养餐饮人才,需要所有的同行来共同探讨。

一、海南餐饮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分析

(一)从业人员情况

1.基层人员。由于餐饮业的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年节不能休假等一系列问题,都让许多年青人不愿选择或离开这一行业,导致“用工荒”的出现。目前海南餐饮基层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1 000元~1500元/月,在物价飞速上涨的时期,基层人员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保障,因此纷纷离开了餐饮业。现在海南的酒店数量越来越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业人员的数量增长跟不上市场需求,于是每年到了旺季几乎每个酒店都会面临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由于餐饮从业人员的紧缺,许多企业在招人时都降低了标准,从而导致了餐饮从业人员质量的参差不齐,而许多企业又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员工觉得从事餐饮业没有前途,就会离开企业或者混日子。

2.中层人员。相对于基层和高层人员的缺乏,中层人员的数量还是比较稳定的。中层人员在这里泛指可以在胜任某一岗位管理工作,具有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但不能独立思考创新的人才。由于中层人员基本上都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工资待遇较高,行业门路也较多,所以他们一般情况之下很少离开餐饮业。但中层人员会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拥有良好的操作技术却不能独当一面,只能纯粹的靠手艺生存,因此有一部分人员会选择自己开小店谋生。

3.高层人员。不同于基层人员的缺乏,高层人员的数量更少、备用力量更少。高层人员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敏锐的市场嗅觉,是企业运转的核心群体。他们一般不会离开餐饮业,但近几年海南餐饮业发展神速,原有的高层人员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一般的中基层人员又没有及时的成长起来,因此造成海南餐饮业人才链出现断层。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餐饮人才的发展趋势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一章第二节餐饮业中提到:深度开发、挖掘海南特色饮食文化,推进餐饮业连锁经营,大力培育海南餐饮品牌。保护、弘扬海南传统特色餐饮美食。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和餐饮品牌。在旅游城市和大型度假区建设美食街、酒吧茶艺风情街、不夜城等餐饮服务集聚区,鼓励发展特色主题餐厅、主题酒吧、咖啡厅和茶艺馆。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使海南餐饮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许多国内外知名品牌餐饮店、高档次度假酒店、 休闲会馆、主题餐厅、农家乐等多种餐饮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旅游度假和来琼买房、工作的人正在日益增多,不同的消费群体使得餐饮业需要各种类型的餐饮人才。

1.高级人才将成为海南餐饮市场的香馍馍。海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吸引了很多国内外高端游客前来旅游度假,海南会展业的发展也会拉动高端市场的需求。海南短时间不能解决高级餐饮人才缺乏问题,而高星级酒店和高档酒楼、会所的数量又不断增多。海南岛享有“长寿岛”的美誉,未来海南餐饮市场一定会融合合理营养、药膳养生等健康元素;海南餐饮市场日渐规范化等原因使得高级人才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2.市场对海南本土餐饮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挖掘海南特色饮食文化,弘扬海南传统特色餐饮美食,培育海南餐饮品牌等等都离不开海南本土人才的努力。一方面,由于餐饮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海南餐饮企业的待遇又比不上发达省份,许多省外人才都不愿意来海南发展或是作为过渡性跳板。另一方面,省外人才对海南餐饮市场、文化特点及原料的了解不深。以上原因使海南餐饮人才将在未来的餐饮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高等职业院校餐饮人才培养中的优劣对比分析

作为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的的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在海南国际旅游岛餐饮业的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一的进行技能培训,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实践操作基本功,因此院校学生在餐饮企业经常会受到企业重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院校学生同样存在着一些劣势,如经验不足、没有耐心等都阻碍了院校学生成长的脚步。优势和劣势是并存的,只有处理好双方矛盾的根源,院校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有些海南餐饮业界人士认为院校生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有一定的基本功,文化素养高,管理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接受新事物快,发展空间大。但实操经验不足,心态不稳,喜欢跳槽。因此企业更倾向于向社会上招募有经验的熟练工。

相对于其他人才,院校生拥有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还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更强,因此许多餐饮企业都会将优秀的院校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但是很多刚毕业院校生都没有太大的耐心,不愿从基层踏踏实实做起,有一项调查表明:100个职业院校的烹饪专业毕业生,五年之后只有不到20个人仍在从事餐饮行业或相关的工作。另外,对于毕业多年有丰富经验的院校生,企业由于薪金福利、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原因很难长时间留住他们,大多数有实力的院校生都会选择跳槽,以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未来海南餐饮业的中坚力量,院校生在学院的前期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企业的后期培养同样非常重要,只有学院和企业、行业共同努力,院校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优秀餐饮人才,才能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餐饮业的发展作出真正的贡献。

三、海南餐饮人才培养的对策

海南餐饮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的,建立不同岗位人才的培养制度,留住优秀人才,使海南餐饮业适应国际旅游岛的发展。

1.高等职业院校餐饮人才的培养。目前海南省设有烹饪专业的高职院校非常少,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于2010年开始设立烹饪专业,是海南省第一个设有烹饪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级餐饮人才为目的,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除了实践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开设烹饪饮食文化、食品营养卫生学、管理学等专业课程,以理论指导实践。为了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形势,还应对学生进行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养,并在毕业时考取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而精一”,在经过第一年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学习后,第二年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如:中式热菜、凉菜、面点专业方向;西式热菜、西点方向;食品安全营养与卫生方向;烹饪饮食文化方向等相关的餐饮专业方向内容,学校再以学生第一年的成绩为依据,为专业方向选择合适的人选。在学校期间,鼓励学生多到行业里锻炼,巩固专业知识。第三年为实习阶段,建议学校建立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第一阶段,学生可先到高档次的酒店和酒楼实习,增加专业知识的认知度;第二阶段,安排学生到大众餐饮场所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时,组织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

篇2

勺子课堂创立于2016年,是一家深耕餐饮行业的职业教育机构,先后获得资本市场累计5000余万元的投资。宋宣表示,我国餐饮行业是一个有40000多亿产值的市场,大致的门店数有600多万家,从业者规模有4000多万人,拥有一定技能的人才体量约为1000万人。这个行业的更迭率为30%,即全国每年有30%的门店会关掉再开。勺子课堂提供面向餐饮行业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因为在这个类别的人才供给中,一方面学校教育缺位,我国只有一所高校有餐饮管理专业;另一方面,餐饮管理人才培养这个细分领域也没有形成很好的理论构架。市场上几乎没有教人们如何成功创办一家餐饮店铺的书籍,即使有,也都不成体系。

篇3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1新常态下的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1.1发展前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280.00元增长到2015年的31,195.00元,增长了3.97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为餐饮行业的稳定增长奠定了消费基础。民以食为天,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近五年来,中国餐饮业每年都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是GDP发展速度的2倍。2014年,全国餐饮企业单位243.1万个,同比增长1.3%,餐饮企业从业人数1,445.2万人,同比增长14.8%。2015全年餐饮营业收入32310亿元,已经成为全国消费升级的十大行业之一。2016年1-3月份,全社会餐饮收入8302亿元,同比增长11.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的总体增速。餐饮业成为中国增长最迅速的行业之一。

自2009年云南省先后《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意见》、《“舌尖上的云南”行动计划》、《云南省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以来,云南餐饮业进入以大众化为主体,多业态、多层次、多样化、兼具主题文化为特点的发展新时期。2015年云南省餐饮业营业总收入超1000亿元,2016年1-9月云南餐饮业收入606.89亿元同比增,11.8%。预计到2018年,云南省餐饮业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这意味着餐饮业有望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餐饮业正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人才储备状况已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餐饮行业急需大批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烹饪人才,烹饪工艺与营养专具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1.2现状与差距

目前解Q劳动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为民谋利的主要体现和政策取向。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但是,在边疆地区餐饮行业从事工作的人员中,普遍存在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人才培养成了发展的瓶颈”,云南餐饮要发展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做强观光游览业、休闲度假业、健康养生业、特色娱乐业、商务会展业、商品购物业、餐饮住宿业7大主导产业。餐饮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能在弘扬云南民族餐饮文化方面有所作为的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烹饪人才培养处于基本建设建设阶段,云南省的烹饪人才教育则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云南省仅有4所院校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年平均招生数不足500人。

与国内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行相比,云南烹饪人才培养存在几个问题:

(1)开办烹饪专业的高校不多,专业办学方向不明确,与现代带职业教育理念存在差距。

(2)政府、企业、院校合作育人机制不成熟,政府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3)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尤其是能对行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训条件投入不足,培养的烹饪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行业的需求。

(4)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不到位,缺少专业理论支撑。

2秉承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专业建设构想

秉承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以“促进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紧贴云南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实践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全面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构建324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构建324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24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方、双证、四段、双导师。“行业、企业、学校”三方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构建“企业师傅+学校双师教师”组建双导师培养体制,有效发挥企业和学校两个积极性;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的课程模块;与行业企业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四段交替培养,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实现“职业资格证(行业、企业考核)+毕业证(学校考核)双证合一,学生零距离上岗。

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指导委员会,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与生产一线直接接轨。

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深化“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研究制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岗位职业标准。

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专业教学团队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为开设西餐工艺专业和餐饮管理专业做准备。

推行“双导师授课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现场中学。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的教学任务,由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指导,“以产促教,以产兴教,产教结合”助推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提高。

2.2构建“毕业证书+职业能力证书”双证合一教学模式

聘请行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研究制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职业标准。专业教学团队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3开展“双师”素质提升工程

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才是学校永恒的发展动力,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方面通过内培外聘,实现双专业带头人,即在校内专任教师中培养一名专业带头人,同时聘请行业大师一名作为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在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的基础上,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核心课程课的教学任务,由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指导,共同担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建设。积极推进任务驱动模式的课程内容改革,将每一门课程分解为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若干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了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与技能,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学习的成就感,真正体现了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产促教,以产兴教,产教结合”助推培养质量提高。

4建设学生自我管理体制

学生自主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势所趋,将于2017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实施学生管理,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学生自我管理体制的构建有利于对特殊学生群w进行认知引导教育,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学生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对培养学生在校的主人翁精神和使命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意义。构建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主线的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实现从他律――自律――律人,从他助――自助――助人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干部的成长,调动普通学生积极性。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条线管理与班级管理、素质教育与个性特质三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