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水灾害防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矿产以井工开采为主,为了确保井下安全生产,必须排出大量的矿井水。直接排放矿井水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也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煤矿企业在追求煤炭资源经济效益的同时,常常以损害环境价值为代价,甚至引起的环境价值损失以及治理和恢复环境所需要的投入远远大于开采利用煤炭资源所带来的经济产出。
存在的问题
1、矿井水中主要含有以煤屑为主的悬浮物,特点为色黑、加药后形成的矾花结构松散、沉降速度慢等。许多含悬浮物矿井水处理工程,投入运行后设计水量和水质达不到设计要求,主要是由于反应不充分、平流或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取值较大所致。另一方面,提升泵、供水泵、加药设备、消毒设备、控制系统和附属建筑物等均按设计处理水量设计,造成工程投资的巨大浪费。
2、由于不同煤矿的矿井水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差异较大,所以投加混凝剂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混凝药剂选择和投加不当,使煤矿矿井水处理后达不到预期效果。再者由于不能及时对进水和出水水质、处理流量、加药量、水池液位等进行监控,许多矿井水处理工程只有水泵和简易的加药装置,而矿井水处理后的水量和水质无法得到保证。
3、煤矿井下生产使用的采掘机械需要使用乳化油和机油,而油类物质进入矿井水中,采用常规混凝、斜管沉淀和过滤技术不能有效去除,因此又增加了新的污染。
二、矿井水的利用
矿井水一方面是地质灾害之一, 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另一方面也是宝贵的淡水资源, 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老虎台矿的矿井水防治工作已经实施由被动防治向“防用结合”的主动防治方向转移, 将矿井水资源化, 纳入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范畴, 变水害为水利, 建立矿井水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淡水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确立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 做到了有效防治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利用矿井水的意义:水作为人民生活及企业生产的命脉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水资源不断减少,城市供水形势已十分严峻,节水已刻不容缓,挖掘企业自身潜力,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是企业当前和长远的一项大事,寻找和开发新的水源, 对缓解企业用水紧张局势,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矿井水净化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同时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矿井水的综合利用,解决了矿区供水不足的问题,有效地利用了矿井水资源,节省了水资源费、环保费等项费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2、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煤矿矿井水经过水处理之后,其利用途径绝大多数是用于矿区及其矿区周边农村生产生活,主要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井下工业用水、煤炭加工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其中生活用水包括城市生活用水、矿区生活用水(生活杂用水如冲洗用水、消防用水、浴室用水等和生活饮用水)和矿区周边农村生活用水。井下工业包括配乳化液、防尘(包括煤层注水、工作面回采洒水、掘进洒水、装运点洒水、运输机洒水等)、灭火灌浆、运输机保养、空气调节、设备冷却(包括冷冻机房、温度调节器、瓦斯抽放等)。煤炭加工用水包括选煤厂用水、洗煤补充用水、机修厂用水等。另外,经处理后的矿井水达到了选煤生产、电厂冷却用水和工业广场清洁撒水的标准,可用于选煤生产和电厂冷却用水,沉淀物经选煤厂压滤回收,还可与选煤厂煤泥一同供煤泥锅炉发电。
三、矿井水的防治
1、矿井水防治遵循的原则
(1)制定防治水工程计划前,应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必要的预测工作,摸清来龙去脉,掌握变化规律。(2)坚持防治与利用结合、井下与地表结合、眼前与长远结合、多种方法结合、综合考虑的治水方针。(3)矿井工程布置,应按照矿井的开拓程序及速度,结合地形自然条件,采用由近到远、由线到面、由低到高、先重点后一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等原则。
2、矿井水的防治措施:就矿井防治水措施而言,开采急倾斜煤层与开采缓倾斜煤层是相同的,通常矿井的防治水措施可分为矿井防水和矿井排水两大类。前者利用各种方法不让水流入矿井或减少其流量,是一种积极措施;后者利用巷道排水沟、水仓、水泵及其排水管路来排除矿井水,是一种消极措施。矿井防水不仅可以解决许多矿井排水不能解决的问题,减少矿井涌水量,节约排水费用,降低原煤生产成本,而且能为采掘工程创造安全、有利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一切偶然事故的发生。
1、地面水防治:地面水的防治就是防止井田范围内的河流、暴雨、山洪等水体通过井筒、地表钻孔、塌陷坑、裂隙、小窑等灌入井下。因此,在防治时采用井口标高设在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对地表水采用疏导方法,对透水通道采取填塞办法。根据各煤矿多年积累的经验,地表水防治措施主要有:第一、“拦”对可能灌入井下的地面水流,采用拦截在井田之外。第二、“导”,对位于山麓矿区或山前平原的矿井,为防止山洪流入矿区,进行挖掘山坡截水沟及排洪沟,把山洪疏导至井田之外。第三、“填”,在雨季前将可能向井下灌水的地表裂缝、塌陷坑、小窑井填实,如果填实陷坑工程量太大,可在陷坑周围挖环形截水沟,阻拦地表水流入陷坑。总之,地面防治水措施,必须根据地形、水文和气象条件等加以合理选择,有时还可将几种措施综合使用。
矿井防水技术:煤矿防治水工作是建立在弄清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的,按照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地面防治与井下防治、防治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分别采取防、疏、堵、截的方法予以防治。防治水规划是矿区整体性防治水工程,规模大、工期长、分期分批逐年进行施工。应包括: 矿区水文地质概况及存在问题和查情水文地质条件;防地面洪水、内涝设井下防水设施、防水煤岩柱、疏导放水降压、切断或减少补给量、注浆封堵突水点。矿井防水分为地面防水和井下防水。地面防水的方法有: 将河流改道从而防止地表水的渗入,通过铺整河床、修筑人工河床将雨季涌水量减少、用黏土或水泥填堵进水通道、挖沟排洪及排除常年塌陷积水。在地面水防治工程中必须掌握矿区附近地形条件,掌握地面河流、河渠和有关水利工程分布及受水面积和低洼地带的分布地带,掌握当地上游地区历年降水量及周期性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疏、防、排等相结合的防洪措施。井下防水主要是预防井下突然涌水的应急措施,有防水闸门、防水墙和防水煤柱等。
结束语
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使煤矿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煤矿环境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依靠科学,加快煤炭开采及转化利用中环保技术的研发,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环保设备对煤矿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防治。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使每个公民都具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从而达到人人保护环境、重视环境建设的良好局面。矿井防治水措施很多,应遵循防治水原则,坚持治水方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适合本矿井采区的防治水措施,是消除矿井水对煤矿生产影响的关键,不能生搬硬套,否则达不
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和.矿区的概念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4):14-15.
1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旗山煤矿-700m西二采区位于井田北部,北邻潘家庵井田,边界煤柱40~70m;西与权台煤矿相邻,边界煤柱40m。该采区开采下石盒子组3煤,煤厚4.5m,工作面标高-700~-790m,整体构造形态为一向斜褶曲,综放工艺,于2009年6月采区回采结束,回采过程中主要充水因素为顶板砂岩裂隙水,顶板淋水量最大为17m3/h。
2010年2月6日,旗山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突水灾害,致使该矿-850m以下水平被淹。“2.6”突水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韩桥煤矿-200m运输石门水闸墙附近的围岩中存在隐伏的过水通道,在贾汪矿区高压老空水的作用下被冲刷扩大,由渗透流变为管道流,进而发生特大突水灾害。“2·6”突水灾害发生后,2月8日潘家庵风井水位升至最高值-4.2m。2010年3月21日发现旗山矿-700m西二采区轨道下山与-770m辅助大巷交叉点处有出水现象,水量为8~9m3/h,此时,潘家庵风井水位为-21.33m。4月29日,-770m甩道口涌水量增大至245 m3/h,潘家庵风井水位为-30.35m。6月6日完成了“2·6”突水灾害过水通道的封堵工程,截断了贾汪矿区老空水进入潘家庵矿区的唯一通道后,潘家庵风井水位为-388.72m,-770m甩道口涌水量为201m3/h。分析认为是潘家庵井田内的老空水在近7.2Mpa的压力下通过边界煤柱顶板采动裂隙和老顶砂岩裂隙含水层补给所致,通过水质化验及对比,进一步确认了水源为潘家庵区老空水。
2 -700西二采区老空水疏放的必要性
2010年7月6日早班,发现-700m西二采区胶带下山-717m小井出现淋水,淋水量7 m3/h。-717m小井从未出现过淋水现象。7月16日,-717m淋水量达到15m3/h。分析认为,-700m西二采区老空积水位线最少上升至-705m,否则,-717m小井不会出现淋水。
综合分析看,-770m辅助大巷为岩石巷道,处于3煤层底板内,上覆煤层大都被采出,受采动影响,该巷道回收时,变形量较大,巷道最高处只有1.5m左右。经过老塘水长时间的浸泡,预计局部地段出现冒顶,从而堵塞巷道,导致出水不畅通。而同期潘家庵井田老空水补给量未明显减少,故使得-700m西二采空区老空水位上升至-705m。
而同期矿井正在-700m西二胶带下山及轨道下山修护巷道,-717m小井的淋水预示着在老空水体下方作业不安全,为此,撤出-700m西二采区两道下山巷道的修护人员。
3 疏放老空水方案选择
疏放老空水方案有二:
一是在-700m西二轨道下山-810m甩道处施工疏水孔。优点是疏水孔工程量较小,疏水及投孔效果较好。缺点是老塘积水位线较高,施工疏水孔环境不安全。
二是在-850m小湖系西二联络轨道大巷内施工疏水孔。优点是施工钻孔环境安全,但钻距较大,预计150m,疏水效果不好,投孔难度大,且施钻前期准备工作量较大。
鉴于-700西二采区老空水位较高的实际情况,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决定先施工-850m小湖系西二联络轨道大巷内施工疏水孔。
4 疏水钻孔设计及施工技术要求
疏水孔施工前准备工作量较大,主要是巷道修护、铺设轨道及建立排水系统,至8月26日,所有准备工作结束。
4.1钻孔设计
4.1.1钻孔位置及设计孔深:
钻孔位于-850m水平西二小湖系轨道大巷内94302运输巷四角门向里115米处的钻机窝内。钻孔方位角10°,仰角50°,孔深150m。疏水孔设计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4.1.2钻孔结构:
开孔采用Φ133mm钻头钻进21m,下入孔口管21.2m(外露0.2m并带高压法兰盘),孔口管为Φ108×4.5mm无缝钢管。孔口管封好后,采用Φ75mm钻头一直钻进到3煤采空区。
4.2钻孔施工及技术要求
4.2.1施工设备
采用杭州SGZ-ⅢA型300m液压钻机,Φ133㎜和75㎜金刚石复合片钻头,Φ50mm钻杆及250注浆泵等其它配套设备施工。
4.2.2孔口管固设
(1)采用Φ133㎜钻头施工21m后,在孔内下入Φ108㎜套管21.2m,外露0.2m;
(2)套管外口预先焊上与孔口闸阀相吻合的高压法兰盘,用泥浆泵向孔内注入水泥浆进行固管,待套管外水泥浆注满后,关闭孔口闷盘阀,用清水将泵和注浆管路冲洗干净。凝固48h后,用钻机扫至孔底,然后用清水进行耐压试验,试验压力值不小于4MPa,稳压时间不小于30分钟,如孔壁及周围不漏水即达到固管要求,否则需要重新注浆固管直到满足耐压试验要求为止。孔口管固管合格后,在孔口按装上4吋抗压4MPa以上的闸阀式瓦笼。
5 钻孔疏水效果
2010年9月6日,钻孔施工148m时透13207(二)面老塘,初始水量100m3/h,持续时间仅2个小时,因堵孔,钻孔出水量仅5m3/h。反复进行退钻杆扫孔,出水效果依然不好。为此,对该孔实施扩孔,由Φ75mm扩大到Φ89mm,由于钻孔塌孔严重,对钻孔进行反复扫孔后,出水量仍不大。
6 -700m西二轨道下山-810m甩道处施工疏水孔
从7月6日早班发现-700m西二采区胶带下山-717m小井出现淋水,至10月19日,期间并未出现-700m西二采区工作面回采结束时砌筑的密闭墙出现溃水现象。
10月20日根据设计决定在-700m西二轨道下山-810m甩道处施工1#疏水孔,设计钻距64m,目标透13208工作面采空区。10月27日出水量达70 m3/h,后期因投孔过程中出现钻杆连接头丝扣被磨损脱落,有15m钻杆遗留在孔中,无法取出,该孔涌水量仅2m3/h。11月4日施工的2#孔出水量最大达110m3/h,疏水效果较好。11月10日施工的3#孔透13208运输道老峒,钻孔出水量最大40m3/h。
通过孔口压力表测定,老空水位稳定在-778m。通过5个多月的有效疏水,截止2011年3月29日,钻孔疏出水量为28.6万m3,-770大巷的涌水量由疏水前的122m3/h降至60m3/h。-717m小井处无淋水,-700m西二采区老空水位由原先的-705m降至-778m,潘家庵井田老空水位由疏水前的-612.8m降至-654.2m。目前,潘家庵井田老空水位降至-687.3m,平均每天下降0.04m,-770大巷的涌水量稳定在40m3/h。
7 结论
洪水灾害引发的常见传染性疾病有:
一、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传染病
1、痢疾:是痢疾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通过食物及水进行传播。
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如三代头孢菌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 星、复方磺胺甲恶唑、阿奇霉素等,注意“沙星”类药物(喹诺酮类)儿童及未成年人禁用。
2、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及黄色稀水样便,严重的可出现脱水。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可经水、食物、苍蝇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但水型传播是其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治疗:霍乱属甲型传染病,发现后应立即上报,进行严格隔离,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如三代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肠道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传播途径:主要为消化道传播。
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尤其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其抗菌谱广,活性强,口服吸收好,价格便宜,成为伤寒治疗中的首选。
4、甲型肝炎: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表现为起病急,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肝脏肿大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初期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时有可能误认为感冒,易被忽视,延误病情。
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食入被 HAV 污染的水和食物是甲肝爆发流行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治疗: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只要及时进行隔离,对症支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治愈,不会转为慢性。
5、戊型肝炎: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症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有肝脏肿大,但脾肿大较少见。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
治疗: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二、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后出现高烧,并伴有肌肉酸痛、头痛、咽痛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眼睛粘膜接触传播。
治疗:早期可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给予头孢类、氟喹诺酮类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物;有咳嗽、咳痰者给予盐酸氨溴索等药物止咳祛痰对症治疗;合并有呕吐、腹泻的可给予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者给予吸氧治疗,个别严重的需要机械通气等进一步处理。
2、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全身斑丘疹及疹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临床特征。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眼结合膜侵入感染。
治疗:以加强护理为主,注意室内适当的温、湿度,避免强光刺激。体温过高可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轻型患者可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等对症治疗;重型麻疹患者可视病情予以静滴抗病毒治疗及加强支持治疗;并发肝损害者予以甘草酸二铵等保肝治疗;并发心肌损害可以给予 1 ,6 二磷酸果糖、ATP、 辅酶 Q 10等治疗;并发细菌性肺炎者行抗生素治疗。
3、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发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斑瘀点,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是通过咳嗽、打喷嚏、面对面说话等飞沫直接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 染。
治疗:青霉素类药物对脑膜炎双球菌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出现颅内高压的可选择静脉输注 20%甘露醇降颅压,伴有酸中毒者可输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
三、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1、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起病急骤、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病理反射以及脑膜刺激征等。
传播途径:经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对高热患者给予氯丙嗪注射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等,并辅助物理降温;对于抽搐患者给予苯巴比妥、地西泮等;出现脑水肿的患者要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进行治疗。
2、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以畏寒、发热、出汗、头痛、贫血等为主,并易引发、脑、肝、肾、肺等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以抗疟原虫治疗为基础,并辅以对症治疗。抗疟药物可选择双氢青蒿素片、复方双氢青蒿素片、蒿甲醚胶囊、蒿甲醚注射剂、青蒿琥酯片等。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积极防治,疟疾在我国已基本被消灭。
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重症者可有出血、休克。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休息、退热、出血部位明确者给予止血处理。
四、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血吸虫病
1、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血管里,在血管里吸血、产卵、排出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记忆力减低、共济失调、发作性癫痫等。
传播途径:接触疫水传播
治疗:主要对患者进行脱水处理, 可选择利尿剂如醛固酮拮抗剂、呋塞米、甘露醇、泼尼松等。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但皮质激素不良反应较多,使用应谨慎。待症状缓解后给予吡喹酮进行驱虫治疗,亦可选用青蒿素类衍生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进行治疗。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2、钩端螺旋体病:由多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出血、腓肠肌压痛;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可恢复,少数病人仍有发热、眼葡萄膜炎等。
传播途径:钩端螺旋体直接接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