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旅游文化差异

旅游文化差异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旅游文化差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旅游文化差异

篇1

一、称谓用语方面差异产生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一项服务性的行业,注重称呼方面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称呼方面有着及其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随着不断的发展,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了一种习惯。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称呼方面却与我国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不加以注意,很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在西方国家中,服务人员通常在提到老人的时候,都不会使用old这个单词,而是使用senior people,意思为年长的公民。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对于年岁的上涨会产生恐惧,用老来称呼对方是对人的一种侮辱。而在我国的文化中,老这个字带有尊重与净重的意思,通常情况下是用来形容德高望重的人,是一种恭维,一种尊重。然而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在理解方面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况。就这一点上来看,我国传承的“长幼有序、贵贱分明”的传统礼仪思想对于西方人并不适用,只有明确这其中的差别,才能在今后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减少误会的发生。

二、价值观差异产生的影响

价值观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语言与文化中的禁忌也大不相同。在我国看来,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国人民通常表现出谦虚、合作以及集体观念等姿态,给人以缺乏主见的印象。而在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中,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西方国家的人更注重个人的[私以及人权,追求平等与自由。例如:在中国,旅游景点以及酒店宾馆的服务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主动向客人介绍旅游景点的相关项目与指南。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这种主动式的服务算得上是优质服务的典范。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这样的关心行为反倒会被认为是侵犯其个人隐私的行为,不仅不会得到感谢,反而会遭致西方游客的反感与讨厌。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的思维模式中,推理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从我国千百年的发展史上来看,我国人民最擅长的推理模式是类比推理。在旅游业中,主要表现在对旅游景点的介绍方面。许多来华旅游的西方游客都有这样的疑问,去桂林旅游的时候,导游会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的意思。然而,去云南丽江旅游的时候,导游又会说丽江山水天下第一。很显然,在西方人的思维中,天下第一只能有一个,如果出现了两个,那只能说明其中的一个是假的,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旅游者来中国旅游以后,经常会对中国旅游景点产生名不副实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导致这种误会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我国的文化中,天下第一只能算作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一个指向性的标准。而在西方人强调实证性与精准性的价值观中,这种模糊指向性的事物,显然是无法理解的。

四、其他文化差异对旅游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

不仅是中国在接待西方游客时,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困扰。西方国家在接待中国游客时,也会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笔者曾经跟随过一个旅行团去欧洲旅游,由于是欧洲八国游,所以每一站的停留时间并不长,除了简单的购物,就只能游览一到两个旅游景点。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负责带队的导游会问游客想到哪里旅游。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由于时间紧迫只能去一个地方,自然是去哪儿都可以。然而,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回答都可以的意思就是两个地方都想去,所以,一路上一直在强调,时间紧迫,只能去一个地方,这就是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误会。除此之外,西方人认为人、兽平等,如果按照我国的习惯,为西方的旅游团提供猴脑或者是活鱼活吃等特色菜肴,在西方人眼中便是对生命的亵渎,不仅不会领情,还会提出严重的抗议,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在同一个环境下产生的共同心理程序,由此看来,文化并不是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而是一种普遍性的、具有共性的、受到社会认同的心理程序。因此,在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中西文化差异的作用,加强旅游跨文化交际的管理,加强旅游景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明确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影响,促进我国旅游业向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前进。

篇2

(一)宗教方面

作为佛教圣地的古代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修缮了很多庙宇道观,在寺院与名山的相互融合下,更是成为了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名山大川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寺庙的存在,这种自然美感与艺术美感的高度融合,更是为整个的旅游业带来了特有的神秘魅力。然而在这种状态下,外国友人急需从种种的宗教文化中对中国的信仰有所了解,从而对中国宗教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例如为什么在庙宇的左右两侧都会有两个金刚把守、为什么每个寺庙上的观世音菩萨都在盘坐莲花?为什么十八罗汉各有法器?这些对于西方友人而言充满了神奇的历史文化,在整个的涉外旅游资料中进行英语翻译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民族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不仅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同?r也具有着不同的图腾禁忌,例如猫头鹰在中国被理解为一种极其不祥的动物,然而在西方的很多国家中猫头鹰则是被认为是智慧的使者。所以在整个的旅游英语翻译环节中,我们每一名翻译者都要下大功夫来做好这种历史的衔接工作,以此来避免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和不愉快。

(三)饮食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

作为一个重视饮食的国度,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然而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更是让国外友人心旷神怡。然而中国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会为生活增加很多乐趣,例如喜欢对菜谱进行“命名”,可是很多名菜对于外国友人而言却是大煞风景。例如“龙虎斗”这道菜,对于西方国家dragon是恶魔的化身,而tiger则是需要人们格外保护的动物,如果我们没有注意这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进行直接翻译,那么便会很容易在上菜、介绍的过程中让外国友人觉得没有了胃口。

(四)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可以说对于中西方文化产生分歧与差异的不仅仅是语言,很多情况下是不同生活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儿女喜欢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进行说明,而西方人则是喜欢开门见山的通过条理性与逻辑性来实现内心思想的表达,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友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难以理解的感觉。

二、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手段

通过对上面几种常见的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的分析与总结,我们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可以采取如下几种翻译手段来进行处理,以此来提升西方国家游客对于中国旅游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增译法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为了让外国游客对一些与宗教有关的名词、人名、地名、朝代以及历史事件等进行对应的文化背景增加说明,对于一些宗教历史典故必须要通过导入相关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来让外国游客有所熟知。例如在进行秦国兵马俑展开旅游介绍的时候,相关介绍者必须要从秦始皇的身份进行了解,通过例如“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等相关的介绍来对秦始皇的一生与业绩进行描述,以此来让更多的外国游客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有所理解。

(二)类比法下的中西方旅游英语翻译手段

如果我们单纯的向外国友人讲解孙悟空、黑猫警长、王府井进行介绍,他们难免会一头雾水。可是如果我们每一名旅游讲解员都能够通过对比法来与西方游客喜闻乐见的一些形象加以比较,就会很容易的让游客们对中国的人物、事物有所共鸣。例如祝英台和梁山伯便是西方的“Juliet and Romeo”,中国的猪八戒和孙悟空知名度可与“Mickey Mouse Tang Laoya”媲美,而七夕节则是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

(三)释义法下的中西方英语翻译

篇3

旅游文本是人们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对外宣传资料。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不同地方的旅游文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就在翻译的过程中制造了巨大的困难。那么,就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实践当中,应当充分辩识旅游文本中所包含的中西文化差异,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文化类型因素和语篇结构,积极采取音译、释义、意译、直译、增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最后还要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处理[2]。

一、旅游文本中的中西方文化

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尤其多见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错误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译者没有彻底的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是对中西方旅游业所包括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做到清楚的认知和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因此,从旅游文本中探索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然后将这些差异加以消化,最后融入到新的翻译当中。周而复始,既可以使旅游文本得以升华和优化,也能让使用这些文本的游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中国,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风土人情赋予了旅游文本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旅游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吸引旅游者,激发他们对旅游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能够传播旅游文化。但是,能否做到用英语精确的传达全部的旅游信息,同时又使中国文化特色保持相对的完整绝对可以称作是旅游汉英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一般来讲,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越大,那么在双语转换中所遇到的文化障碍和不可译性也就越大,这些就是翻译工作者需要克服的困难。所以,只有在对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有相当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利用自身优异的语言功底,将译文准确、完美的呈现在游客面前。

同样的,在西方国家,由于其发达的先进生产力,优越的生活水平以及西方国家的人们崇尚自由和信仰的影响,他们对旅游的要求也自然不一样。他们没有我们文人骚客般的畅饮诗意,却多了几分对大自然创造的大千世界的无尽向往。从他们身上,流露出来更多的是对旅游的狂热的喜爱。那么,在这里,旅游翻译的目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需要更加人性化的翻译来满足游客的需求。此时的旅游文本翻译,不仅需要囊括所有的内容和细节,还需要大气而不失严谨;在游客阅读时汲取铺面而来的信息量的同时,还要给游客美的享受和尽可能广阔思想漫游的空间。

二、中西文化差异和旅游文本翻译

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于中国和欧洲,属于不同的文化,因此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此文化区别于彼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的差异即是文化的个性,是某种文化在其特质和模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导致文化差异性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层面来看,由于不同语言背景的民族其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上的差异,使各民族文化在具有普同性的同时,又体现出来强烈的异质性[3]。文化的普同性或者同构现象使得语言具有可译性,进而使翻译成为现实;而文化的异质性则造成了翻译的障碍,导致了不可译性的发生。但是不可译性既具是绝对的,又是相对性的。

旅游文本中的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语义(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的非对应。译者不仅需要掌握原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系统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熟悉其文化系统,并且要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相关性保持高度的意识和敏锐的嗅觉[4]。

旅游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素,由此所导致的翻译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文化空缺而导致的语言空缺,即译入语所处的文化传统中缺乏原语所隐含的历史、文化因素,因而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原语等值的词语,从而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5]。他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所导致的词汇冲突。

另一方面,是由语篇层面上的行文习惯和修辞手法的差异所引起的。中外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中就是修辞方法、谋篇布局等行文习惯的差异。中国人一贯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在书画、建筑和诗歌上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形成了简隽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文学上就有了汉语行文所固有的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音韵和美,声律对仗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手法,还大量地运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四字词组。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不相同,西方哲学着重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在主客观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摹仿和再现 [6]。这种现象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体现了英语重形式、重理性、重写实的特点,形成了其所特有的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