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般说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开始。因而老师必须根据课文固有的德育因素,从“效度”着眼,从学生实际出发,加深感受,尽量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这样,语言文字理解了,思想品德教育也尽在其中。不能形而上学的认为,联系实际就必须让课文中的人与事与现实生活的人与事相对照,进而查比自己思想品德上的错误、不足。事实上,生搬硬套,人为地拔高,堂堂对照课文查比,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熏陶
对学生“晓之以理”,澄清他们对于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的模糊认识,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也可以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思想情感。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动之以情”,特别是对那些思想品德常犯点毛病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热情和信任的思想感情去感染他们,触动他们的心灵,消除各种情绪障碍。
三、发挥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如果说人的所思所想所为是一曲交响乐,那么理想信念就好比是挥舞着的指挥棒。每个人要想在人生中奏出和谐的篇章,就离不开理想信念这跟指挥棒的正确指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这个理想信念不断坚定的过程,也是一个党员教师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相当的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而且必定会意味着不断地出发,因此,也就离不开坚持。
2.要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制度再完善、监控再严密的地方,也往往留有漏洞,而道德,就是这个可以堵住这个漏洞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工作虽然也在不断地被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考评,然而,有很多地方仍然是无法被考评到的,而且或许这些地方本就不应该被进行考评的。在这些地方,更应该体现的是一种公众舆论的力量和教师的自我评价。因此,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之重要,便可见一斑了。教师中绝大部分是有一定学识的人,采取柔性化一点的方法来促成这种提高,应该会比刚性的措施效果要好一些。
3.要不断学习。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只是更新之快大家早已心中明了,然而,教师要承担好学生的引路人、伴奏者等角色,教师党员要在教师队伍中体现出先进性,不去不断地进行学习显然是不行的。不过,从年龄特点来说,教师之于学生的优势,在于人生阅历、在于方法、在于思维的深度、在于理想与现实的接近。而教师党员群体之于普通教师的优势,则或许就在于理想信念、在于态度和细节。教师党员在学习中,要认识好这些优势,才能凸显出学习的效果来。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
五、多种教学方式并用,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力求在最基本,最普遍的意义上来探讨人文景点,在这种氛围中帮助(下转3-6版中缝)(上接3版《加强语文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学生发挥主体意识,结合各自的特点,谭雪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有利于鼓励个人再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容纳与沟通,在相互激励中,使学生的智力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人格,注重民主化教学。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加强情感渗透、教师应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重要注意把自己的情感带进去,让学生能合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受到教育和熏陶。在课堂上建立师生、生生和谐友爱的关系。人人都能受到赞赏和鼓励,使学生经常伴有轻松感宽了感和成功感,这样就跳动了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六、多元化的课堂设计配合先进的教学手段
一、教师要严以律己
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教”。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属于主导的地位,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为人处世,社会名誉,会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罚制度,都是不可以代替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其身下,不令则引,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正人还须先正己。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的观念意识也要随时代转变,尤其是对教育对象的认识,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当代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必然性。教师的教学思维、观念和方法要顺应中学生发展的新情况,而不是让学生身心发展的新情况来适应教师。因为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往往带有主观的性质。观念意识的转变还表现在,教师应当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体现平等性原则。当今社会,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如果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就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智商与情感特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三、教师更新德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主要以教材内容对几位英雄人物事迹进行宣读或由学校组织看几场革命故事片的电影,召开主题班会等。新时期要使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就必须在高度注重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如网络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所体现的中学生创造性、艺术性,是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
德育的方式,方法不能脱离实际,讲大而空的抽象内容,而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断培养他们高尚道德品质。中学学生大多数是身心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比如中学生开始对异性注意,可又不懂什么是爱情;爱评论周围的人和事,可是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分析能力;求知欲很强,可是兴趣极不稳定;英雄感很强,可是常常行为很不得当。这时,我们必须针对中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开展这方面的德育工作,进行理想、情操和人生观教育。
四、教师要加强中学生的自制能力
中学生的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日益增强。同时,中学生受影响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各种媒体、人际关系、榜样、时尚、风气等都是影响教育的渠道。它们以五彩缤纷的形式,全方位的信息途径,铺天盖地地将中学生包围起来,严重影响着他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社会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们的思想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贩卖黄色书刊、播放黄色录像带、影视屏幕上形形的不健康镜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带来了消极影响,都将使不少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有些中学生无心念书,有些中学生过早成熟,有些甚至犯罪。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挑战,而且存在着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较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各种不良诱因,都会对中学生道德产生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第二,坚持原则,不为内外不良诱因所动摇;第三,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实事求是,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第五,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第六,虚心接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
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特别还要依靠镇、街道、居委、村等政府和组织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负起青少年学生校外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家教咨询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家长使家庭教育也向素质教育转轨,指导家长对孩子实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以德育人的教育。
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适应时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上努力改进和创新,切实加强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公民。
某日,我去N中学打篮球。碰巧遇到同事和几个朋友也来到了球场。面对已爆满的各个球场。我下意识地自作主张,驱赶学生把球场让给客人。不料,有一个学生竟气势汹汹地喊道:“你们像什么老师,以大欺小。”我听到此话,十分恼火。冷静下来后,我不得不反省:一个学生不懂礼让,还如此狂妄,如此辱骂老师,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学校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放松了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就严重了。在如今的三维教学目标中,虽然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学校和教师为了成绩,对此往往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