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

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

篇1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时代的发展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却举步维艰。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随着小学生成熟度及接受能力的不断提高,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

(一)教学目标需调整

新的发展背景下,阅读理解成为人才的基础必备技能。对语言工具的熟练应用,成为企业挑选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奠定人才语文阅读技能基础的重要内容。与其他阶段教学不同,小学阶段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建立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好感。但是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一味强调知识性,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没有对阅读内容建立初步好感的基础上,对学生强行进行信息及知识内容的灌输,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好感,同时对于整个阅读教学的活跃度来说,也起到了负面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手段单一

除教学目标程式化问题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手段的单一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到的信息冲击也越来越大,对信息敏感程度正处于不断麻木的过程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加上现在小学生通识的意识不断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也相应增大。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本是一门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课程,并且也有一定的吸收新教学内容的空间与条件。但是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设计,整个过程都是词语教学、段落归纳总结,完全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针对这样的内容,如果再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势必造成整个教学氛围的呆板与沉闷,教师教学吃力,学生吸收费劲。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时代新元素,实现个性化教学模式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必经之路。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及策略

个性化的含义,即量身定做,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阶段特性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兼顾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充分利用,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一些简单有趣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奇的天性,通过画面、声音的多方面刺激,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语文课程的好感。比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原这一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小壁虎借尾巴的生动场景;再如《司马光》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情景表演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同时,加深对整篇课文脉络的印象与了解。

(二)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平衡度与量的关系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还讲究一个“度”。在教学手段单一的条件下,如果安排大量的知识让学生学习和吸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倍感压力,事倍功半,形成语文课程学习的恶性循环。基于这一现状,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知识的量,在充分考虑小学生能力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最大吸收量进行科学分析,争取在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对知识的良好吸收和消化。就《王二小》这一教学内容的开展来说,它本身是故事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仅注重学生对故事节点的把握以及对文章精髓进行理解的话,在造成学生理解缺失的同时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人性化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度与量二者关系:在第一课时,教师只需用一些简单有趣的内容进行导入,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兴趣倾向及理解层次,逐层进行文章剖析。此外,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中,还应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为学生创造个性发挥的空间,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进行知识的回顾与练习,增进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同时,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三、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培养学生基础语文素养及基本理解、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从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实现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教育工作者应从小学生天性与阶段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能力层次及知识构成,对阅读教学的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探索性,将学生性格中的劣势转化为个性化教学的优势,争取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为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佟寅.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习卡片开发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傅静.小学语文高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邹敏.试论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篇2

其实,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其中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4.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也要重视整体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进行新的规定,“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在“课标”中出现了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确定为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对语文知识的规定主要是: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

(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

(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3

一、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首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动员全体学生参加教学活动。保持积极地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性地位确立的重要保障。只有学生始终对语文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说,视频观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本堂语文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视频的方式引出课堂话题。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教师应适当介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介入要适当、适时、合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不应该亲力亲为,适当的给学生留下个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也不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及时的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凸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时,也不要过于按照教师自己个人的思想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要询问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习惯背景。当时马致远正处于年轻气盛,渴望功名。然而元朝统治时期实行政策压制,对于汉族士一阶级进行打压,不许汉人考取功名,因此,诗人终身不能得志。学生通过教师的背景介绍,来增加对诗歌的认识,发表学生的自我见解,试着独立完成课后的习题。

第三,教师在评价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时要遵循科学、开放的评价准则,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主体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采用鼓励式的方式,对于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而对于较差的学生也要进行激励。教师要让学生也才参与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工作中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有利于建立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能进行师生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以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评价工作,让学生之间彼此讨论研究,并做出最后总结。学生还可以提出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与建议,教师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更好的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与研究活动,也就更好的凸出了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

第四,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多元化。除了以上的几个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还可以在语文的教学方法上入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改造,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展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对师生教学的束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本基础知识的课程中,教师可选择记忆与联系并存的教学方法,另外,学生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归纳与复习的过程,语文知识包含许多琐碎的知识点,因此,只有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中,反复复习语文课本,才能学好语文。除此之外,还要求师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建立初中语文知识复习资料,定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上课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勤于问人,善于思考等。例如:根据实际情况说明了,大多数初中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上课记录的笔记都比较有技巧和方法,记录的内容较为完整。因此,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学习和复习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