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语文教学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那么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呢?也不是。人文论提出以后,人们就将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似乎有了人文精神,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从整个教育的目的来说,学校教育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也有这样的作用。不单是语文课程独有,对此早有人论述过了。同时,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就是因为他要学习语言的使用,培养语文人。语文的人文精神蕴含在语文课程的内容之中,学生通过阅读即可以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与熏陶。孔子所谓的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的也是文本内容在阅读者心中常生的反应,这种兴观群怨说,就是语文的人文化育功能。我们并不需要特别的去培养。
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理解文本,这里的理解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理解,而是从写作这个角度对文本所做的理解。也就是我们通过阅读文本,体会到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路历程,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教学中获益。这种写作的思路一方面是语言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结构方面的。
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必要的对文本背后的作者思路的认识,语文教学总是浮在上面,没有沉入文本深处,真正探究到文本深哟蔚亩西。因此,就出现学了多年的语文,我们的学生仍然不会写作的现象。
我们知道,写作能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学离开写作进行阅读教学,必然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课标把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必须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一方面要通过作者使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揣摩语言文字使用的环境,理解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律,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从而真正学习把握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停留在理解层面,学生对语言的使用感受不具体,对一些写作手法的认识也就很是肤浅,具体到使用的时候,就无所适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言干瘪的现象,都与我们这种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活动。新课改的一个最明显的指向,可以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衡量新课改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在新课改中,我们老师也意识到,学生应该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并且努力落实到教学当中。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存在着偏差。究其根源,主要是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没有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还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更没有落实“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的意识。因此,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在认识层面上,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语文教学是在观念指导下的活动,只有心中装着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有行动上的投入和冲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的“会学”,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第二步,在环境营造上,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尊重,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从过去的那种“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多元互动的教学境界。
第三步,在实际操作上,要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这种模式应该是开放型的,而不是封闭型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灵活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改前,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流程是比较单一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语文的组织形式上,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和交流、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在教学流程上,灵活多变,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安排。
二、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改,我们已深深地认识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论,转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语文课改的主旋律。但是,在高奏主旋律的同时,我们要进行一些冷静思考,不要陷入与新课改精神相违背的怪圈,使课改变成一种形式,而达不到课改的目的。
1.全盘否定、抛弃传统教学
在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尽量地减少“讲”的机会,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答”,老师变成了主持人。其实,这完全是对新课改的误解,我们不能因为要以学生为主体就把课堂变得面目全非,学生和主体性不是简简单单的“满堂问”“满堂答”。况且,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任务和目标,如传统教学中的启发诱导的讲述法,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丰富广博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讲述方法,创设情境以声传情,将教师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感染、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共鸣与认同,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吗?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全盘否定讲述法,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学生活动的时候就由学生活动。教师的讲,关键是怎样讲的问题。如果说教师的讲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应该采纳的。因此,我们在摒弃教师中心论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陷入不必要的误区。
2.忽略基础知识的传授
语文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这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应当忽视某一个方面。但在新课改的今天,有一些教师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却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接受就显得不够,更无从谈起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对知识的探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眼于如何组织教学,如何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多动脑而不是单纯动嘴,使学生在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对语文进行认识,不要单纯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最后落得“无法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结局。
3.忽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都必然要归结落实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与能力,“听、说、读、写”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快、好、省”,最大限度的消除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三、答案的标准化是新课改的“死穴”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62―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语文学习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培养
语言学习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各种规则的学习,如果只是束缚于各种规则,那么就丧失了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也失去了它的社会性。由此也会造成学习者的消极或是倦怠情绪,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语文既然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科,那么,它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交际,所以,完全可以按照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语言习惯或是行为习惯学习语文,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规则的套用或是死扣是否合乎规范。只要学习者养成了大家都常用或是大家都接受的语言习惯,就是语言学习。
二、语文学习是在借鉴的基础上的创新、完善、形成自我的过程
语文学习既有历史的传承,同时又有时代的创新,所以,不应该是对前人的完全接纳,而应是在总结、借鉴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思想的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只有学生开口了,语文教学活动才能活起来,睿智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思想形成自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既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又利于学生思想的形成和成熟,避免了人云亦云的被动学习,真正起到既学知识,又练技能的作用,达到培养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语文学习是个人思想形成过程的再现
笔者在常规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如是说:“作文,就如做事,我就先想这件事,而不是方式。然后,开始做了,方式就不经意存在……”的确,教学中,我也认真地思考过这个关于形式的问题,结果竟奇妙地偶合了。于是我将这一思想推而广之,很多同学都受益了,大家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建议,其实,老师更感谢这位同学对学习方法的思考,并感谢这位同学的“不吝赐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写作环节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布局谋篇、材料剪裁或是辞藻堆砌,而是写作者对事物的一个认识过程,对生活思想的一个形成并整理的过程,并且借作文这个载体呈现给阅读者而已。
四、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