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科学课的核心素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

篇1

对于科学素养,国际上通行的解释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三是对科学技术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这三方面都达到要求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知未必有能,无知一定无能。所以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始终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传统化学教学中科学知识主要侧重于以实验现象为代表的经验知识和以实验原理为代表的理论知识,它们是基础,反映了化学教学的一般特点。然而获得最多知识不是老师加班加点“硬塞”给学生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学生毫无意义的死记或为了考试而机械地掌握某些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有意义地建构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对话、创新的知识。那么,怎样更新和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呢?

1.转变教学观念,对知识进行筛选,完善学习内容

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顾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社会问题一一对应起来。所以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学生掌握那些属于基础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

2.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绝大多数知识都是由实验得出的,由假设到实验验证、由实验现象到本质分析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构建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会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1.利用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实验是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对某些化学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一种活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如:在科学探究制备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时,我首先请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试剂,按照教科书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能制得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而制得的氢氧化亚铁由白色立即变成灰绿色,为什么呢?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铁的化合价,得到氢氧化亚铁具有还原性,它不能保持白色是与氧气接触了。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不让氢氧化亚铁接触空气?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们各抒己见,几分钟后,各组陈述自己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将水煮沸;将滴管插入试管底部;加植物油;将空气赶出。在探究过程中,有个学生站起来提出将钠放入上面覆盖植物油的新制FeSO4溶液中的实验设计,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经过这位学生的提醒,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探究并获得实验成功。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使我和学生都体会到探究的愉悦,很有成就感。

2.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总是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能被充分地激活,创新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和设问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给问题设立台阶,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创新动机。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

1.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提出挑战的探索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将科学素养作为突破口,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和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探究学习凸显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1.增强环保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化学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2.开展家庭小实验,养成勤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只要多加留意,善于思考,就可以用所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如炒菜何时放盐?不同型号墨水为什么不能混用?如何鉴别牛奶中是否加了面汤等等。这样学生在应用、解释问题时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展教师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便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英语教学应如何顺应课改的要求,将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接轨,在教学中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呢?笔者尝试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提出个人的拙见。

二、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途径

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四个“I”和四个“H”,是有效提高小学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途径。

1.着重教学活动四个“I”,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 Individual(个性化的)

―To think or do things in their own ways,rather than imitating other people.

(与其模仿他人,不如展示自己的独特)

(2)Imagination(想象力)

―To make the students’ imagination run wild.(放飞W生的想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适当地放飞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

(3) Interactive(互动的)

―To have the students to talk or discuss in groups,so that they can learn or influence each other.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学习)

我经常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自然的互动环境。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与人交往。

(4) Inspiring(激励的/启发灵感的)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eel strongly interested and enthusiastic.

(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个名人也曾说过:“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进行教学就像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

2.践行四个“H”,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Humanity(人文)

学习环境人文化,构建和谐课堂。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新课改的灵魂是要挖掘、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师生之间应该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情实感的、鲜活的知识,并获得人格的陶冶和健全。在教学过程中,我每次都试图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2)Harmony(和谐/融洽)

―To hav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和谐关系) with the students,so we won’t get harm.(不会受到伤害)

(3)Horizon(眼界)

―To broaden(开阔) the students’ horizon(视野),enlarge their vocabulary (扩大词汇量),so that they can learn more things besides the knowledge from the textbooks.

(4) Humor(幽默)

―To be humorous can help us win the students’ hearts.(幽默可以迷倒众生)

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赫修特在《教学艺术》中,把幽默规定为一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幽默是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的结晶。

3.深入钻研英语教材,挖掘隐含的素养因素。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目标、浓厚的兴趣、愉悦达观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当学到词组:walk the dog

(遛狗) 时,我告诫学生在户外遛狗的时候要清理狗狗的“便便”,因为没有人喜欢这样的“狗屎运”;当学到“throw

(扔)”的时候,我指出高空砸物的危险性,因为没有人想要这样的“头等奖”;学到教make a lot of money(赚大钱)时,我讲述了另外一些表达:make handsome money(赚大钱),make easy/dirty money(发横财).以此教育学生诚实做人:Don’t make easy/dirty (肮脏的)money. Make decent(正当的) money;当学到到“angry”和“worry”的时候,教育孩子们在生气或者担心的时候,该用什么方式去发泄怒气,该如何缓解压力,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当学到“乔布斯”的故事的时候,我教育学生要学习乔布斯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也要学会如何“keep healthy(保持健康)”;当学到词组wait in line(排队)时,我给学生讲了一则关于明星鹿晗的新闻:鹿晗在微博上一张在上海与一个路边邮筒合影的照片。

4.开展多样活动,搭建素养培养平台。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组织看英文电影、每日名言、创编英文“三字经”、“唱英文歌”等多层面的活动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一定学习成就,进而获得素养的熏陶。

(1)传统文化课。为了教育学生该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我专门上了两节校级公开课,分别讲述关于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和paper-cutting(剪纸)的历史,并让学生当场包粽子和剪纸,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艺。

(2)看英文电影。我经常利用托管课给学生看英文电影。如我给学生看了《里约大冒险》,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和大自然,刚好符合了六年级下册U4的内容:We have only one earth(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3)每日名言。我让学生在黑板上每天更新一句英文名言或警句,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学知识也学做人。

(4)创编英文“三字经”。我指导学生学习林克妈妈编写的《英文三字经》,利用早读的时间教学生读这些有趣的“三字经”。然后让孩子们自创“英文三字经”,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5)唱英文歌。我经常教学生唱课外英文歌,特别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例如:我曾教学生唱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拯救地球),这首歌被誉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曲”,是一首呼唤世界和平的歌曲。

三、结语

篇3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 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07. 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