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1

由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这些资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生审美的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性情,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要通过对人们的不断启发和长期的训练、熏陶的教育过程使之逐渐获得美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不论是语言、行为,还是交际都应该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在学生运用语言的时候教师要注重他们的表达艺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朗诵诗词,在获得美文陶冶的同时体味诗词的美,虽然每堂课具体“切入点”有所不同,但都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二、着力于文本挖掘,激发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美的人、美的事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是一门具备浓厚情感色彩的学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声情并茂地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

中,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文本中的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熏陶。教师要在审美教育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活动来把无声的文字转变成为有趣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且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领悟文本中人物的美。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并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比、推敲的方式来使学生领悟到文本中的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披文以入情,设疑启迪是关键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感情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文本中的美。但是想要启迪学生的思维,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设置疑问,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要尽可能地把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和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适当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只有勾起学生的回忆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语文教师要擅长用浓重的语言去提高课文的感染力,而且语言要优美动听,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四、引导学生鉴赏课文中人物的形象美

美的事物是由其属性决定的,因此,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课文中的人物美,体现文本中的内在本质。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他的外貌丑,但是他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不会因为自己丑而感到自卑,而是以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美。在这篇课文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美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不断地审美过程中完善自身美的人格,帮助学生去追求健康的美和高尚的美。

五、走进自然,投身社会,接触丰富的审美对象

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领学生接触丰富的审美对象。只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获取精神的愉悦感,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丰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凡无奇的环境中发现

美,感受美。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参与的事物缺乏相应积极的感情参与,并且认识活动,就不可能从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来。因此,教师只有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投身社会,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挑战美,使学生了解一个人的美并不是靠外表,而最重要的是心灵美,只有这样才可以挖掘学生审美意识的根基,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着力于文本挖掘,激发审美情趣,并且要巧妙地设置疑问,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鉴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美,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凡无奇的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季子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贾艳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篇2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美育在培养新一代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净化灵魂,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文明修养程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美

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同其它形式的艺术一样,都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反映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刘勰说得好:“著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见情”。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把握好作品的情,深刻的挖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出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得到了教育。像课文中的感人形象处处可见,如忧国忧民的杜甫、追求真理的屈原;不幸的祥林嫂,可怜的窦娥;虚伪的鲁四老爷、可笑可恨的别里科夫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分辨“美”“丑”,受到教育,并自我审视,自我完善。教学中,教师如能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美丑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在对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而且可以由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则更为具体、形象、生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图画,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

二、在朗读教学中感受美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作品是形诸文学的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要打很大的折扣,而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富有魅力的范读,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使课文内容在声韵美的感受中浸入作者的心田,既泛起学生的求知欲,又激起学生的爱国情。如:在教学诗文时,可以利用它的整齐明快速快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奏感,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享受;教学散文时,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使学生在朗读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受;教学记叙文,利用文章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有张有弛的朗读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朗读,不仅能训练学生说话时发音正确、句逗分明、语气连贯的语言习惯,而且在节奏明快、悦耳和谐的朗读声中,能使他们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同时也引起心理上的和美的联想,从而陶冶情操。

三、在课文分析中鉴赏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就蕴含着结构美、语言美、形象美及意境美。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根据教材中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创设感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角色和境地,用心去鉴赏课文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切实得到思想熏陶和美的教育。

1、美的结构。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应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散文诗歌鉴赏注重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而议论文、说明文除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外,也应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议论文或递进或并列的结构,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授课时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设计好板书,让学生从中感知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领悟文章美的结构,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2、美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鉴赏教材美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新的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捕捉语言信息,有自己的领悟。

3、美的形象。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鲜活的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憎褒贬倾向,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施耐庵笔下的正面人物鲁达是值得赞颂的,但反面人物镇关西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鲁达形象正是靠镇关西的反衬,越发显得耀眼,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4、美的意境。语文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有史铁生、海伦等对生命的敬仰和感悟,也有李阅微独守心灵那一片天地的“空中楼阁”;有苏轼高歌“大江东去”“明月而长终”的豪迈旷达,也有李清照“独上西楼”“人比黄花瘦”的凄美忧伤。语文教学就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整合,调动审美情趣,让阅读者创造出一种自我的审美意境,进而取得审美教学效果。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与中学的其他主科相比,语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它不仅能带给学生知识,还能给学生审美满足,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语文的教学内容决定,不管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是否意识到,美育与语文教学是无法分开的。

一、语文课中的美

语文语文,包括语言与文学两大方面。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感,有着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而且充满了个性,风格各异,沁人心脾。我们具体来看看语文课文中的美。

(一)自然美

语文课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比比皆是,它们传神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写的山之美:“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画出济南群山雪后的美丽景色,使人体验到秀丽之美。翻开语文课本,花色之美更是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人们对花的喜爱,就是对美的憧憬。

(二)社会美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仍青春不衰,雄姿英发;历经无数次劫难,仍刚毅不拔,巍然屹立。这是中华传统美德浸染的没世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都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杰出代表。而中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意识使之在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道德情操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独特功能。

(三)艺术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诗化,集中体现了美的特征。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是十分丰富的。如《口技》表现了摹声艺术美;《核舟记》表现了工艺美;《苏州园林》表现了建筑美;《惠崇春江晚景》表现了绘画美等。语文课本本身又体现着艺术的形式美,散文中的排比给人一种气势美,小说中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出和谐美,剧本中的人物动作设计具有造型美,诗歌的朗朗上口表现出音乐美。

二、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探讨语文教育的质量,必然要以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作为标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课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要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外,“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可见,美育本来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之一,缺乏美育的语文教学是不完整的,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重视美育。

但美育不一定要借助语文教学进行,音乐、美术等课程的美育目的更纯粹、美育内容更大量、美育效果更直接。我们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美育,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语文虽然不是单纯的美育课,但语文同样以美作为其最深层的内涵。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产品的文本可以分为文学话语层、文学意象层和文学意蕴层三个层次,所谓的语文能力,就是理解话语、把握意象、进而领会意蕴的能力。而文学意蕴层面由浅入深再细分,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是历史内容层,第二是哲学意味层,最深处,就是审美意蕴层。可见,审美价值乃是文学最深层、最核心的价值。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深入,必定要带领学生去发掘、领会文字和文学之美。语言文字的理解只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层面,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必然涉及到美的感悟和美的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实施美育,而且必然会导致美育。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几条途径

(一)通过讲解、诵读,调动学生情绪

审美是一种精神愉悦,这种精神的愉悦实际上是来自于审美者自身的情感激荡的。因此,要带领学生审美,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经指出:对于教师而言,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教师在语言上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课堂上要投入情感,用优美的语言去讲解和生发课文,“入境动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情绪,并以适当的鼓舞,引导学生的感情与作品的情感相互激荡。

如果能够成功调动学生的情绪,就可以趁热打铁,采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进入课文。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美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感到文章如出己之口,出己之心,进而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所谓“披文以入情”,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来体会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感受文章的起承转合,体验文字之美。

(二)带领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悟形象之美

文学创作的核心工作是塑造文学形象,文学形象蕴含文学产品中最丰富的审美价值。语文课本中,美的文学形象比比皆是,它们都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但是作为一种话语含蕴,文学形象不能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必须要靠读者自己在头脑中将其组成。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课文中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并且不断地补充和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过去的经验和积累很重要,教师要注意多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调动学生学过的形象和积累的美感经验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让他们更容易地感悟到当前的形象。

文学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特别具有画面美。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描绘的江南早春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壮阔画卷,还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而又伟岸的背影,都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学生如能感悟这些形象,必将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三)赏析作品,理解内涵,品味情感之美

语文课本中的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佳作,其内涵和情感,都是健康向上,而且真挚深厚的。有的作品直露奔放,情感抒发一泄千里,而有的含蓄委婉,丝丝萦绕。但是无论哪一种,都能感动人心,激发学生内心美的情感世界。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慷慨,朱自清笔下父亲背影的深挚,都能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关键是教师要与学生配合,做深入精到的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品味情感之美。在这里,教师本身的素养很重要。如果教师本身都没有吃透课文,本身都无法品味其中情感的深厚之处,就遑论带领学生去品味了。因此,教师本身必须要深入理解并且投入情感,经历过感动,才能把这种情感带给学生。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审美价值,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成效的。语文学科的形象性、丰富性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优势所在,教师应该努力带领学生领略美、感受美,进而激发对美的追求和欲望。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