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工程满意度调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 1)08(b)-124-02
护士工作满意度是指护士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的程度。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性、艺术性和服务性,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在130种压力较大的职业中,护士名列榜首。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级医院编制外护士的比例逐年上升。2005年安徽省卫生厅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部分医院的编制外护士达到50%~70%。通过对编制外护士的工作压力增大和个人满意度降低的原因分析,有助于管理者建立编制外护士工作满意度构架,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为稳定和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实证支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成都市某二甲综合医院在职临床护士60名,其中,在编及编制外护士各30名,均为女性,年龄21N55岁。1.2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工作压力与个人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社会支持、心理成本、工作特征、工作家庭关系、个人满意度5个项目,133个题项组成。每题有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选项,分别对应1、2、3、4、5的方框,调查对象只需在对应选项方框内划勾。按各类别人数选填的项目数计算出百分比,将1、2合并计算为不同意,4、5合并计算为同意。根据选择情况,对其所承受的压力及所获得的支持度进行分析。2结果
共60名护士接受调查,21-30岁的护士36名,其中,编制外护士29名,占同类受调查护士数的96.7%,占整个受调查护士数的48.3%。见表1。编制外护士压力明显集中在第三项目即工作特征。且第五项目即个人满意度较低。在工作特征上,选1(即工作压力大)的累计有80题次,其中,编制外护士61题次(占76.3%),在编护士19题次(占23.7%);第五部分个人满意度情况调查,选1(即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累积有62题次,其中,编制外护士38题次(占61.3%),在编护士24题次(占38.7%)。在编和编制外护士两个女性群体中,工作特征(即工作压力大)和个人满意度最低(均为30.0%),其中,编制外护士仅有26,7%。见表2。
工作满意度是指来自于职工个人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评价后所感受到的一种愉悦的或积极的情感状态。高满意度的员工才能对机构产生高归属感和高责任感,从而能更热情更主动地投人工作,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因此,在对机构绩效进行考核的时候,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评价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员工满意度的数据分析,以期发现目前的满意度状况以及重要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共调查了成都市5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市区1共14家、市区2共5家、市区3共9家、市区4共13家、市区5共12家,共调查中心员工937人,不包括临时工。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
使用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第三方考核所用自填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员工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学特征和工作概况;其二、员工满意度情况,根据之前“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测评体系研究”中德尔菲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法的结果确定了硬件设备、工作氛围、个人认同感、薪酬、发展空间、培训、组织认同共七个维度。由各区卫生局委托第三方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9月,共发放问卷937份,收回937份,回收率100 %,其中有效问卷856份,有效率91.36% 。
1.2.2评分方法
采用Liken态度量表5级计分方式,根据题目内容,由负向到正向的5个选项依次记为1一5分,再将各维度满分换算为权重由此计算出总体满意度。平均分低于3分为不满意,4分及以上为满意,不低于3分但低于4分为一般。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包括描述性分析、非参数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75.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公立的;调查对象中,女性占77.4%;年龄在20 - 34岁之间的占56.30Io,其次为35 -. 49岁之间的占27.8%;文化程度是大专的人数最多,占45.3%,职高或中专的人数(29.9%)比本科及以上人数(20.6%)多;职称方面初级职称占了56.9%,其次为中级职称占24.2%;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下的占了51.1%;目前工作岗位是临床的最多,占54.6%,公卫人员只占12.4%;目前岗位工作年限方面53.7%的人不超过5年;市区1、市区4、市区5机构数比较多,员工也相应较多,共占总人数的80%左右,市区2、市区3机构和人员数都较少,各占9%左右。
说明目前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构成中以35岁以下的青年为主,并且大部分是职高或大专文化程度、初级职称、工作年限10年以下,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吸引居民到社区就诊。
2.2满意度比较结果与讨论
对采用5分制计分的七个维度调查项分别计算了各项的均值、标准差,并对员工基本情况与这七个维度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了Mann-Whitney U检验、Kivskal-Wallis H检验等非参数检验。结果发现,硬件设施方面的机构性质、性别、岗位、市区等项目,工作氛围方面的年龄、市区等项目,个人认同感方面的年龄、职称、工作年限、目前岗位工作年限、市区等项目,薪酬方面的目前岗位工作年限、市区等项目,发展空间方面的年龄、文化程度、目前岗位工作年限、市区等项目,培训、组织认同以及总体满意度方面的市区项目,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个维度满意度评价结果排序见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硬件设施的满意度最高,平均值达到4.62,这与成都市这几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有密切关系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07)38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制度规范、统一信息管理、统一慢病防治模式、统一考核评估办法、统一基础设备‘八统一’的标准,认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心城区2007年底前完成,其余区(市)县2008年底前完成文件下发后,各区卫生局积极开展工作,在2007年底基本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工作。但是,这一规范化建设工作只针对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比较结果来看,民营机构的硬件设施满意度却比公立机构还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民营机构主要是由社会力量举办,在大型设备、病床床位等方面并没有像公立机构那样受到限制,所以员工可使用的设备与资源更广泛,满意度也就更高。另一方面,与其他岗位人员相比,公卫、行政人员的满意度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公共卫生方面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康复、保健等项目都需要比较专业、独立的设备,而且公卫人员经常要深人社区开展工作,交通工具的相对不足一也许是导致其满意度较低的另一原因;行政人员方面,自我期望值较高以及同行业间的横向比较可能是导致其满意度较低的原因。
与此相对,员工的薪酬的满意度最低,平均值只有3.55,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根据“意见”规定,按照“准确核定收支、收人全额上交财政、支出财政全额拨付”的原则,成都市五城区、高新区从2007年开始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收人不与医疗收人相挂钩,而是按照预算统一支付,从纵向比较来看,部分人员的收人可能较之前减少,而从横向比较来看,各区财政状况不同,人员的收人标准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各区薪酬满意度的差异;其次,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职工的收人与单位收益、科室收益“双脱钩”,全员实行与绩效挂钩的岗位绩效工资制,绩效考核标准也从过去的以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指标变为以落实公共卫生任务职能为主、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指标,可以说,员工的工作强度、难度有所增加而工资水平与之前相比也许并没有明显增长,由此也导致了员工较低的满意度。
另一方面,发展空间、培训也是满意度较低的两个维度,得分较低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龄、高工作年限、低文化程度,这与我国目前的相关政策也有一定关系。关于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发展方面,国家的政策比较偏向对全科、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为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后继有人,培养人群主要向中青年、高文化程度的人员倾斜,这一方面可能导致那些高龄员工对自己在本岗位的发展空间比较悲观、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也就相应较小;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那些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员工,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更加迷茫、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因而对目前的培训机制、培训状况也就比较不满。
3建议
3.1改变管理模式,提高公卫、行政人员满意度
本次调查显示,公卫、行政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员工中的一个低满意度群体,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当从“软硬”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改善这些人员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为满足其工作开展需要提供各种物质帮助并真正做到优质优酬,同时为其提供各种培训进修机会,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整体素质,从而改变其弱势群体的形象;另一方面要引人柔性管理方式,进行人性化管理,营造温馨、舒适、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对本机构的发展信心,使其在进行职业间、职业内比较时能感觉到更高的公平性,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3.2改善员工待遇,提高工作热情
薪酬是本次调查中满意度最低的维度,有13.78%的员工表示对目前的薪酬状况不满意。这既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还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改善他们的待遇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首先面对的难题。要做到这一点,单纯依靠政府补助是不够的,毕竟政府财力有限,投人方向又主要是基本设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在目前情况下很难达到员工对薪酬的期望。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应该从社区居民着手,实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充分发挥社区卫生的“门槛”作用,通过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的走访、宣传,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名度、信任度,从而吸引居民到社区就诊,即真正做到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这样一来,不但居民能够得到质优价廉的服务,而且机构也可以通过业务量的拓展来壮大发展空间、提高员工的待遇水平,可以说是双赢的举措。
一、背景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们具有农村户口,基于生活的需要,外出到城镇打工,[1]大部分从事着基层工作,薪酬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权益保障缺乏。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对生活的追求更高一层,从一开始的“养家糊口”开始向“扎根城市”转变。
近日,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了2017年春运期间“空城指数”。[2]成都市虽然没有纳入前十“空城”,但从我们实地调查的数据来看,在成都市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成都市以外的其他城市,主要以四川省内城市为主,并且他们基本上在成都市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在春节期间,大量农民工返乡,成都市也会出现“空城”的现象。试想,城市的清洁卫生没有人维护,餐厅没有服务员,建造行业请不到工人等该是何种景象?可见,大城市的发展,必定离不开农民工。而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又是农民工的主力军,深入了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因素,探索他们的心理诉求,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从“候鸟式”到“扎根式”向城镇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分析新型城镇化下,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对策,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意义重大。[3]
二、调研内容与样本特征
本文以就业满意度为切入口,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工资、技能水平、子女教育、工作条件、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了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了38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包含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包括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类型、来源地、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拥有情况等;第二部分是工作情况,包括了外出务工原因、外出工作时间长度、换工作单位次数、换工作原因、换工作途径、找工作难度、工作类型、月收入、工作是否保障基本生活、对收入的满意、月存储、公司福利、每天工作时长、工作强度、工作环境、职务、与同事相处状态、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等;第三部分是就业保障,包括了就业方式、就业培训、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作拖欠情况、合法权益受侵害的解决方式、参加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情况、对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满意度、急需政府解决的问题、希望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等;第四部分是城市生活c展望,包括了住房、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度、加入城市户籍的考虑、未来期望与规划等。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发放问卷,并着重对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进行调查。在2016年7月~ 2016年9月在调查区域共发放了250份,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为94.8%。受访者中,男性124人,占52.3%,女性113人,占47.7%;受教育方面,小学学历4人,占1.7%,初中学历67人,占28.3%,高中或中职学历99人,占41.8%,大专35人,占14.8%,大学及以上32人,占13.5%。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接受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学学历占1.7%,初中及高中学历占70.1%,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占28.3%。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拥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农民工占据绝对部分。[4]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工作满意度越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其更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及未来的发展。[5]
(二)职业证书和培训情况
在获取职业等级证书方面,55.7%的农民工没有职业等级证书或者上岗证,从事的工作技能水平较低。此外,被调查者在入职前或工作时接受公司培训的比例不大,积极性不高,有44.7%的被调查者从未接受过公司的培训。
(三)工作情况
对于外出打工的目的,66.2%的被调查者选择“挣钱”,10.1%的被调查者选择“刚毕业,想锻炼自己”,5.9%的被调查者选择“学一门技术”,另外17.7%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这表明出于生活的需求,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仍是以挣钱为目的外出打工。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换工作的次数较少,工作稳定性较好,从未换过工作的占27%,3次及以下的占到82.3%,这可能和他们开始工作的时间较短有关。而选择换工作的原因多是因为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工作劳累。
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上,62%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己寻找工作,而依靠亲戚好友以及职业中介的有30%,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的途径上亲戚朋友以及职业中介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多数依靠自己。他们的社会资源较少,而身边的亲戚朋友大多和他们一样处于社会的弱势,所能提供的帮助较少,因而不会去寻求帮助。[6]
在寻找工作的难度上,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困难以及困难的有56.6%,而有43.9%的认为一般,认为容易以及非常容易的有20.7%,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以及公司福利满意感到一般,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16.9%,2001~3000元的46.4%,3001~4000元的24.1%,4000元以上的只占5.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月收入三千对于在城市没有固定住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除去基本的生活费用,每月并不能存下多少钱。据调查,6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收入勉强保障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非常紧张。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较长,8小时以下的占15.2%,8~12小时的占72.6%,有12.2%的甚至工作12小时以上。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职务大多都是一般工作人员,就业层次较低,从事管理工作的只占了17%,比例较小。除去加班的情况外,普通职员一天上班的时间一般为8小时,但是从数据上看,一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就占了84.4%。也就是说,农民工一天除了工作之外,很少有时间进行其他娱乐性的活动,生活比较狭窄,长期的压抑,使得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都大大地降低,甚至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对目前的工作,10.5%的被调查者满意,61.6%的基本满意,23.6%的不满意,4.2%的非常不满意。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他们目前的工作还是基本满意的。
(四)就业保障情况
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有59.9%的被调查者签有书面合同,29.5%的被调查者口头约定,但未签书面合同,另有10.5%的未有书面合同也没有口头约定,如果发生劳动纠纷,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维权较困难。[7]
在就业保障上面,没有任何社会保险的有47.7%,参加社会保障率较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并未享受到城市生活的福利保障。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38.6%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29.1%害怕受到报复而不投诉,13%选择采取暴力解决,还有9.3%选择其他解决方式。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选择正确的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能找到正确的方式解决。
在政府方面,政府提供的服务有待改善,75.1%的被调查者从未参加过政府提供的就业技能培训,对于政府目前的就业服务,53.6%的被调查者不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12.7%的被调查者满意政府目前的就业服务,19.8%的被调查者基本满意,2.5%的被调查者很不满意。可见,相当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并不了解,这可能是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渠道太窄,无法准确获知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信息。[7]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上,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各类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很大程度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水平。
(五)城市生活与展望
在住房方面,被调查者有3.8%借住亲戚朋友家,38%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里,44.7%选择自己租房住,有8.4%是自买房,还有5.1%是其他。各方原因使拥有自买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多,住房条件较艰苦。从事着基层工作的农民工,工资收入低,房租是他们的一个大支出,他们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廉租房,改善住房条件的问题。
对于是否考虑加入所工作的城市户籍,63.7%的被调查者没有考虑过,30.4%的希望加入,仅有5.9%的已经加入,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城市户籍的仍只有小部分人,城市户籍门槛依然很高。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交叉分析
(一)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交叉分析
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满意度方面有明显区别,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男性农民工。女性中选择“满意”与“基本满意”的比例占81.4%高于男性的63.7%。联系实际,本文认为原因可能是男女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导致的,男性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从事的岗位多集中在建筑工人,运输工人,一般生产工人等。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升迁困难,薪酬低,并且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青壮年,面临着成家立业,赡养父母的压力,而女性相对压力要小一些,各方面因素造就男性农民工在就业满意度低于女性农民工。
(二)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交叉分析
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叉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其就业满意度也越高。[8]大专及以上学历选择“满意”与“基本满意”的比例占85.1%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67.1%。文化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岗位优于文化程度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拥有的知识更多,在劳动力市场更有竞争力,职业选择空间更大,更易获得工作环境好,收入高的工作。例如,在对受教育程度和所从事的岗位的交叉分析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多从事管理,技术方面的工作,而大学以下学历的就集中在建筑工人,生产工人,一般服务人员,销售人员等。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他们从事的岗位,从而影响他们的就业满意度。
五、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研究发现,工资低、工作强度大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为初高中水平,他们从事的多为体力工作,受教育水平不能支撑他们从事依赖脑力的工作。他们为了在城市里谋生,大多从事着基层工作,例如,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等,这些工作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这种长期收入与支出不对等的情r,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应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农村教育水平落后,降低了他们整体素质。一般企业在员工入职之前,都会有专业的培训。但是这些往往不够,入职培训,仅能够把工作完成,不能满足他们高效、精准地把工作做好。所以他们更需要的是企业能够提供多样式的技能培训,加强绩效考核,给予可上升的工作空间,不仅能使工作高效完成,还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人员流动。
其次,政府应当规范社会体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为新生代在城市就业提供就业保障。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网络,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并且保证就业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政府还应该加强农民工工作的工时管理,合理分配人力,营造比较轻松的工作环境,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
最后,农民工自主学习。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农民工的主力军,无论从精力状况还是学习能力,比起老一辈农民工,都要强。[9]所以他们有能力且应该从自身开始去转变。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与人交流接触,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二)健全就业体制,加强维权组织建设
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来解决问题,但是关于农民工拖欠工资的问题仍然是其中一个没能解决的难题之一。
2017年,国务院工作部署、国家国务院办公厅正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派出督查组到各个地区实地督查。到现在为止,新年已经过完了,但是很多农民工的工资还没有到位。拖欠农民工工资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国家难以解决的重大难题?
第一是讨薪难。从表面上看,是包工头拖欠了农民工的工钱,但是背后有可能是开发商拖欠了包工头的承包款;第二就是维权难。不管是农民工是以暴力解决问题还是向劳动部门投诉来保护自己的权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的推诿也会让农民工讨薪这件事难上加难。维权之所以难,它暴露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矛盾,劳动监管应有的原则性、刚性和劳动用工现实的脆弱性之间的失衡。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就要从社会体制规范着手。首先,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来加大企业信用体制的建设,联合相关的部门对于欠薪案件高发行业的企业备案在册,全国联网。对于那些严重欠薪的企业,银行、工商部门将其拉进黑名单,暂停其贷款等,在经济层面让这些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恶意欠薪的老板,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经济和法制的双重制约下,有助于抑制故意欠薪行为的高发。提高企业欠薪的风险,企业就不会铤而走险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
(三)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生活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如今已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们,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关键年龄,在城市里也需要一个“家”,这个家,指的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还是一个精神的港湾。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父母孩子也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加上低收入,支付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居住需求,和亲人生活在一起成了奢侈,就连在城市里租个好些的房子都困难,更谈不上在城市扎根落户。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属于自租房的占据很大一部分。由于收入不高,房租大大加大了其生活压力,生活环境不好,住房条件差,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就业满意度。
2017年初,北京市新出台一份公租房政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与评价标准》,在这份标准中,放开了公租房“最小不得低于22平方米”的面积限制,允许15至22平方米的小户型出现。[10]并且标准中建议这些住房优先选择交通便捷,公共设施齐全的区域。这个政策改革,不仅能够节省城市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个租金比较低廉的房子,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难的问题,要放开住房政策,创新社区管理体系,加强公共设施保障。
对于不同层次的农民工,政府应当制定不同的住房政策。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工作性质等的不同,在收入上也会有不同的级别,对于教育程度低、低收入的人群,应当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近两三年来,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深入调查,精确帮扶,尽管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但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政策真正有意义而不是一纸空文,国家花出去的钱能落到实处。
六、结语
新型城镇化下,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他们在城市就业满意度和我国城市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紧密联系。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国家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制度落实相关政策,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空间和舒适的生活空间,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就业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挝晃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S]. 2010.
[2] 360春运迁徙大数据[DB/OL].新浪财经,http://.cn/stock/t/2017
-02-06/doc-ifyafenm2810751.shtml,2017
-02-06.
[3] 姚植夫,张译文.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北四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08):46-55+78.
[4] 景勤娟,宋绍富,卢砚青.新生代与上一代农民工就业差异及满意度研究――来自河北、山西、陕西三省356位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05):71-77.
[5] 陈科宇.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6] 赵蒙成.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SZ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案例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6 (02):48-55.
[7] 刘养卉.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2014(0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