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摊经济发展历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的发展
1.1 政府统包的开发模式
政府统包的开发模式主要是指由政府型企业作为土地的一级开发商。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有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型企业对贯彻实施政府的规划意图和调控目的有利。因为政府型企业的一个主要责任就是完成政府或相关机关指定的相应任务,完成政府作为管理机关不能完成的相应业务,能有效的体现出政府的规划意图和调控目的。第二,有利于政府的财政保障和利用。政府型企业作为土地的开发商,土地所产生的增值收益部分将留存在政府机构内部。这样既保证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又保证了土地价值的合理回收。政府能将收入的资金投入到新的市政建设中,实现了土地收入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三,能有力的保证土地开发品质。相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政府型企业一般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同时与政府的价值观同步,能确保土地开发的整体品质。
1.2 用地单位自行进行土地开发的模式
这种土地开发模式主要是指由用地单位向政府申请用地,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向用地单位供地,至于具体的开发由用地单位自行解决。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融资渠道广泛,利用了大量的民间资金,能够有力的促进城市的土地开发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该模式虽然灵活性较大,但带来的问题也较多,主要原因是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与引导,不能有力的体现政府的价值观,难以做到统筹兼顾。同时,土地开发的品质难以得到保证,用地单位不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技术实力上都较欠缺,不能保证土地开发的整体品质。
1.3 土地综合开发模式
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指政府采取招拍挂出让土地,政府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监管、统筹方面的作用。在该种土地开发的模式下,政府以促进集聚、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等作为基本原则,与开发商合作进行土地开发。
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结合了政府统包模式以及用地单位自行开发模式的优点,在完成市政建设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均衡了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以及经济效益。不但拓宽了土地开发的融资渠道,有效的利用民间的闲置资金,而且充分的实现了政府关于可持续以及集聚、集约化的开发要求,能够保证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控制,使得政府土地增值收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市政建设资金循环通畅。
2 土地开发模式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城市是一个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空间,是以人作为根本,以利用土地作为特点,以获取经济效益作为目标的经济系统。城市以利用土地作为发展的前提,土地以承载城市以及城市经济作为其职能,从这方面看,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的合理化发展将对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城市的土地开发主要是以综合开发模式为主,相比其他开发模式,由于其在开发过程中的灵活性、高效率,极大的繁荣了土地市场,并带动了建筑、材料、工程机械等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的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稳定了城市社会秩序,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及外部环境。
2.2 促使房地产业的繁荣
房地产的繁荣需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技术条件的支持,开发模式的发展恰好提供了这两方面的支持。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综合开发模式,其开发过程中的科学、可持续性解决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其与环境更相容,这给房地产繁荣创造了外部条件。目前土地开发模式主要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即结合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主要是经济和技术方面,进行共同开发,极大的优化了房地产产业结构,为房地产的繁荣创造了内部条件。
2.3 带来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2.3.1 通货膨胀
地产的开发能有力推动城市发展,有力的拉动GDP增长,但是政府在对地产开发时不能过于盲目。为了拉动GDP增长,政府将资金投资地产,导致大量资金流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而没有流入社会,不能够形成购买力,这就有可能导致房价下降,而投入到地产的资金将纷纷撤出,转而投向其他行业,造成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在开发地产时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加强对地产开发的监控,在充分发挥地产开发的经济效应的同时努力降低其在通货膨胀方面的负面影响。
2.3.2 贫富差距带来的购买力下降
地产的开发没有做到合理有序,容易导致地产泡沫,引发通货膨胀,直接导致贫富差距增大,使得富人和穷人增多,而处于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却少得可怜。由于富人想拥有的基本上都已经拥有了,购买需求不高,购买力相对较低。与此相反,穷人虽然有很高的购买需求,但却不能够形成购买力,购买力差距非常明显。既有购买需求同时又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非常少,直接导致购买力的下降。
3 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对宏观调控的深远影响
两种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选择会对宏观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土地批租模式下,不管是否进行拍卖,土地的供应量是有限的,对土地的初始价格有很大影响,如果供应量把握失当而把初始价格搞高了,可能直接就会引起资产泡沫。这是宏观经济政策非常担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批租制度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个地方政府财政都争取自求平衡,地方政府是否有主力税种来获得收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财产税能较好地与地方政府职能相匹配;如果没有财产税这个税种,地方政府就会过分注重其它税种,甚至产生行为偏差。在中国,地方政府会过分依赖于增值税的分享。那么,为了开辟税源,地方政府就会倾向于发展加工业,导致大家都抢着上汽车、上钢铁等项目,有可能造成扭曲。反之,如果财产税成为城市级政府的主力税种,就使政府注重基础设施、环境和投资条件,也有利于理顺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关系,对宏观调控会有重要的影响
4 对融资模式的影响
实行财产税制度对融资模式也会有影响,比如刚才提到的市政债券。发行市政债券是为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但市政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往往收费有困难。然而,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整个城市土地的价值,因此,就可以设计出用未来财产税增长带来的现金流为担保发行市政债券的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同时,又应引入评级公司进行债券评级,加大透明度和公众监督,这对城市发展是一种比较有效、规范的融资方式。否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么靠批租土地收费,要么靠吸引私人投资(包括外资)和银行贷款,之后又要想办法收费,因为用的是借来的钱或投资者的钱,要偿还、要分红就得收费。比如道路,设卡收费既不便于市民,又增加了不必要的交通拥堵。最近,中国有不少城市都倾向于逐渐地取消市区道路收费关卡。
5 结束语:
城市土地开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为指导,从城市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出发,重新审视和反思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开发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探索创新,逐步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城市土地开发管理新理念、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努力破解城市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和难题,推动城市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和有序。
指导老师:陈崇德
组长:蒙建全 组员:杨小丽、童文蕾、赵翠翠
背景:
城市一天天在发展,城市管理需要越来越规范化的管理。曾经街旁随处可见的小摊小贩在城市的规范化管理下正在减少,但是街头的小摊小贩形式的商业并没有消失。而是演变发展成了繁华于夜晚的、在固定区域内的夜市地摊,并成为市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人 们对夜市地摊的存在与发展仍有需要看法,一方面这是市民生活文化的部分,为市民生活带来便捷,另一方面它对城市的管理和工商监管也带来了难题。在这样矛盾背景下,我们觉得要必要对夜市地摊进行调查研究,以发掘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文化意义。
意义和价值:
夜市地摊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夜市地摊文化是现行市民生活催生出来的文化,并日渐演绎为流行文化的一种,我们需要去寻根探讨地摊文化的催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对夜市及夜市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本次调查研究就是对荆门夜市的初步探索。
具体目标:
1 荆门市夜市地摊的发展历程,探求得以发展的原因。
(中天街夜市地摊何时兴起,由于什么兴起,何时达到现有规模。)
2 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的规模、以及商品种类。
(摊位的数量,商品的价值,商品的类型,商品的质量。)
3 夜市地摊摊主人群的构成情况以及顾客来源。
(摊主的职业、收入情况、出摊目的,顾客的收入层次、年龄层次)
4 夜市地摊的经营情况。
(商品平均利润,摊主盈利状况)
5 夜市地摊的社会文化意义。(针对不同人群如消费者、摊主、周边商铺等)
(摊主、消费者、周边商铺、工商管理者)
6 工商管理人员对地摊的看法。
(管理上的态度、相关管理措施)
研究方法:
1 通过访谈
了解摊主职业,经济状况,出摊目的
了解周围居民、商铺对于地摊看法
了解顾客的收入层次及看法
了解城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人员对夜市地摊看法
2 通过查找文献
了解其他地区地摊的情况
3 通过观察
观察夜市地摊的数量、商品种类、人流量及顾客年龄构成
研究过程:
1拟定工作计划、准备相应工具,拟定访谈内容。
2实地访谈,分三次前往中天街调查
3整合资料,写成研究调查报告
研究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时间与摊主进行沟通,但是可能在访谈中获得的答案不完整,而且可能有部分摊主不会配合访谈。
解决办法:提前准备好问题,并尽可能多访问一些摊主。
正文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8-0048-02
0引言
改革开发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中接触的商品种类也愈发的丰富多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逐渐实现了自由交易,使得批发市场得到了发展和繁荣,也推动了商品流通形式的变化。作为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发市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1 小商品批发市场概述
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前身是集市贸易,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以小商品批发为主要经营方式,属于一种有形有质的专业批发市场,是商品流通组织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小商品批发市场与普通的商场、超市等商品贸易形式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是利用投资者投资的资金,建设相应的经营场所,之后通过招商的方式,吸引商户的聚集,从事商品交易活动,投资者通过收取商户的租金,来获取收益。
小商品批发市场从事的主要是小商品的批发业务,也就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小百货、小五金、生活用品和部分文化用品等,小商品具有生产点多面广、品种丰富多样、消费变化迅速、价值相对较低的特点。小商品批发市场中的商品经营活动主要有商业经营。信息等,其参与的主体包括商家和消费者,也是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功能除了具备原有的商品集散、资源配置、信息交流、价格形成和综合服务外,还将逐渐发展成为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 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的发展
2.1批发市场概况
由于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程度、发展理念等的巨大差异,与国外的批发市场相比,我国的商品批发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国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最早发展于改革开发初期,以地摊和路边小店为经营方式,在聚散效应下,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街市,其规模也越来越大。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成为市场发展的增长点,为商品批发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也带动了批发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一些大型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逐渐形成。以石家庄的南三条市场和义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代表,使得批发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2建筑的发展历程
以义务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为例,对其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1)地摊市场
地摊市场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地摊为主要的经营形式,使得小商品市场有了相对稳定的地点。一般都是直接在地上架设木架或铁架,之后搭设木板,形成简易的摊位,之后在上方搭设塑料薄膜,遮阳避雨。在这个时期,市场的功能相对单一,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商品流通功能,而且公共设施极为简陋。由于是自发形成,使得市场摊位杂乱无章,管理困难。
2)末棚市场
末棚市场发展于80年代末期,也称为草帽市场,由于有了政府的支持,对市场建筑进行了简单的设计。利用水泥板对摊位进行固定,使用钢架玻利瓦进行支撑,对摊位进行了合理规划,使得市场更加井然有序,便于管理。在市场的中心位置,建设有相应的服务大楼,公共设施逐渐完善,使得市场的功能日趋多样化。但是,由于内部设施简陋,且与内部居民区相互混杂,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3)半室内摊式市场
90年代初期,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义务小商品市场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半室内摊式市场,也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政府加大了对市场的管理和投资力度,通过在钢筋混凝土棚架上架设波浪形石棉钢瓦的形式,将市场遮蔽起来,使得市场不再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商品的分布混乱,不利于消费者迅速找到自己满意的商品,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4)室内摊铺市场
室内摊铺市场出现于90年代末期,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政府部门对市场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内部按照商品种类进行划分,分区分类经营;同时,对商铺进行了统一设计,使得市场布局更加合理,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购物环境。在对市场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安全问题,在市场中设置了3个消防控制中心,通过智能化的消防设备,对火灾进行预防,切实提高了市场的安全。
5)现代复合式市场
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于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了又一次的扩建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化的复合式市场。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技术和先进的建筑材料,对市场建筑进行了改造,应用钢架、金属盖板、薄膜等,以橙黄色为基调,突显出市场的商业氛围,并对建筑的外部造型进行了设计,使得其更加起伏有致。同时,在市场内部,对基础性设施进行了完善,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并加入了网络平台,对商品信息进行传递,使得市场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并逐渐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3 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的要点
在对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建筑进行设计和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顺应时展的趋势,从消费者的角度,创设一个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
3.1市场选址
对于小商品批发市场而言,建设地址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市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结合承建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设计规模,尽量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区域;确保市场选址符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确保市场内外交通顺畅,可以满足市场人流和货流的出入要求。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选址都位于城郊结合部。
3.2整体规划
市场布局同样影响着市场功能的发挥,必须引起相关设计人员的重视。在对市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时,要以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为主,坚持功能优先的原则,尽可能保证内部净空间的充分利用,减少死角的存在。在设计时,要坚持经济、适用、美观、有序,结合实际进行。就目前的发展形势看,随着市场功能的多样化,建筑的形态也逐渐向着现代复合型市场转变,要突出市场的聚集效应。
3.3内部空间设计
为了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要加强对于市场内部空间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在市场中设置相应的休息区,并种植绿色植物,结合玻璃幕墙或顶棚投入的阳光,使得消费者可以获得轻松愉悦的购物体验,减少大型市场带给人的压抑感。同时,为了提高消费者的兴致,要坚决避免一条大道走到底的直通式结构,采用环形或回转的结构形式,使得消费者可以随兴进入小道,既可以使得每一个商铺拥有均等的商机,也可以使得消费者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提高市场的商业气氛。
3.4安全设计
对于大型市场而言,安全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较为困难的,如何在尽可能减少占地空间的情况下,切实保证市场的安全,是设计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水幕
可以在市场中设计防火分区,布设水幕隔离带,辅以防火门,对火灾隐患进行预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水幕的供水量必须适宜,而且需要进行定期测试,消除不稳定因素。
2)消防间距
消防间距是指通过在建筑之间预留适当的间距,以适应火灾扑救、人员疏散等需求。适当的消防间距可以延缓火灾的扩散速度,为火灾的扑救工作留出充足的时间。对于大型市场而言,为了保证聚集效应,不可能对其进行过度分割和隔离,因此,消防间距就成为预防火灾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在商铺之间采用隔热材料、设置防火分区和自然排烟天窗、架设防火挂板等形式,对火灾进行预防和延缓,从而保证市场的消防安全。
4结论
总而言之,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属于商业建筑的一种,其作用和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在对其建筑进行设计时,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的经验,进行综合性针对性的设计,实现经营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使得建筑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荣.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要点剖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11):11-13.
[2]严哓龙,王伶剑.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研究与实践[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5):523-525.
[3]万国荣.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浅析[J].建筑节能,2011,39(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