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骨科病人围手术期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64-78岁,平均70.5岁,股骨干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9例,胫腓骨折8例,肱骨骨折4例,骨肿瘤4例,锁骨骨折3例,开放性伤口1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4例,带锁髓内钉13例,糖尿病神经病变者2例,糖尿病骨病2例,首次确诊为糖尿病者8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担心自己有糖尿病又发生骨折担心术后伤口不愈合对治疗缺乏信心,患者年高体弱,患糖尿病突然外伤导致躯体运动障碍担心家庭负担,表现为压力大,情绪低落,护理措施:(1)向患者耐心解释,正确对待手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2)对于经济条件有限者,讲解手术治疗的意义,使患者尽快手术;(3)对患者的疑问耐心解答与患者进行交流,取得信任,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骨科疾病护理
2.2.1 术前护理 (1)有效止痛,减轻病人痛苦;(2)观察患肢皮肤颜色,动脉搏动情况,足趾指端血运情况。
2.2.2 术后护理 (1)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指导病人做足部主动与被动运动,防止静脉血栓发生;(2)高龄糖尿病病人组织营养缺乏,术后制动时间长,要经常按摩以防压疮。(3)病人抵抗差,术后伤口容易感染及不愈合,注意无菌操作。
2.3 血糖控制
2.3.1 术前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容易导致血糖增高,同时饮食减少的影响,有时出现低血糖,血糖值波动较大,因此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10mmol/L时进行手术。
2.3.2 血糖控制好,可以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而骨折病人由于疼痛造成的应急反应,血糖会普遍增高,需要对患者三餐前和餐后血糖进行检测,如用胰岛素治疗就要调整胰岛素的用量,让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4 饮食护理
糖尿病一日三餐,三餐要实时定量,围手术期的患者一定保证病人充足的营养供给,使血糖控制在许可范围内,不能正常进食者可静脉营养,避免营养不良造成伤口不愈合。
2.5 糖尿病合并发症的护理
高龄糖尿病病人合并心脑肾病变者多,本组并发症者17例,加强心脑肾病的保护可以减少围手术期的发生,护理措施:①注意出血: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血栓形成,②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流通。③观察血运,动脉搏动及色泽,皮肤弹性。④观察伤口有无渗出及出血情况,切口有无红肿。⑤加强口腔护理。⑥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扩胸运动,有效的咳痰,以防肺部感染。
3 结果
本组38例围手术期发生呼吸道感染2例,伤口感染2例,血糖控制不良1例,病人均能积极配合治疗,伤口甲级愈合。
4 小结
骨科高龄合并糖尿病病人营养差,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并发症围手术期通过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骨科疾病的护理,使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多,足 被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9.21(31):145-147.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法律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科患者常有病情危急、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等表现,容易发生意外,具有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为减少护理缺陷和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本文对骨科围手术期安全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骨科围手术期患者304例,其中男170例,女134例,年龄18-78岁,平均43.5±8.78岁,既往无精神疾患,采用随机抽样法,将观察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2人,其中试验组男85例,女67例,对照组男85例,女67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骨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
1.2.2 试验组除采用骨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外,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由护士长及质控护士定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安全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或杜绝护理缺陷。①规范、熟练操作技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认真、熟练地履行各项操作规程,加强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严谨性。②注重护患沟通,加强语言修养,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③加强医护沟通,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
④重视护士继续教育,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骨科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⑤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完善护理记录,书写护理记录并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做到主观的描述、判断,结论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可能,保持记录客观性和一致性[2]。
1.3 评价指标 (1)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情况比较:从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情况、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情况统计2组数据。(2)患者发生意外与纠纷例数比较:从患者的投诉、护理缺陷申报、护士纠纷处理三方面统计2组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1 2组积极配合治疗情况 对照组积极配合治疗患者133例(87.50%),试验组为148例(97.37%)。2组积极配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P
2.2 2组发生意外与纠纷例数比较 对照组护理意外和纠纷发生率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本研究表明确保骨科围手术期患者护理安全,是防范和减少纠纷,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3.1 骨科患者常由于突遇意外伤害,病人往往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各种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保持镇静,紧张有序的救护活动本身就会使病人产生一种心理安慰和信任。同时应关怀、安慰病人,保持镇静,采取积极态度配合医务人员的救护。对于患者家属,应客观地介绍病情,取得家属的合作与理解。
3.2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倡导安全文化,增强安全管理理念 临床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护理风险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候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甚至发生医疗纠纷。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强化对低年资护士业务技术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加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有助于杜绝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
3.3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临床活动中,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医务人员,要注意应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防范护理差错,减少护理意外与纠纷,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是带有包膜的RNA反转录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1],随着国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艾滋病病人得到规范性治疗,生存期得到延长,合并骨科疾病需要手术的病人日益增多,我院作为广西艾滋病防治中心,承担着全区艾滋病合并外科疾病的治疗,2013年—2016年本科收治艾滋病合并骨科疾病手术病人32例,现将围术期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艾滋病合并骨科疾病病人,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5.3岁;性接触传播21例,静脉吸毒传播11例。
1.2疾病特点
32例病人均为择期手术,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头坏死4例,股骨骨折2例和胫腓骨骨折3例,跟骨和肱骨骨折各1例,椎间盘突出2例,脊柱结核16例;合并截瘫4例;其中5例有海洛因依赖,合并口腔真菌感染15例,隐性脑膜炎2例,贫血7例,低蛋白血症13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200个/L15例,≤200个/L17例。1.3治疗和转归根据合并骨科疾病的种类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7例,骨折切开复位7例,髓核摘除术2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术16例。术前抗病毒治疗11例,术后抗病毒12例,未抗病毒治疗9例,术前脊柱结核规范抗结核治疗都达4周~8周,并都使用抗生素;肺部感染2例(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深静脉血栓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颅内感染1例(髓核摘除术),皮肤黏膜破溃感染2例(股骨骨折、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各1例),新发压疮1例(腰椎结核并截瘫病人),伤口感染2例(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1例、跟骨骨折术后1例),死亡1例(髓核摘除术)。CD4+T淋巴细胞在每升90个~870个。
2护理
2.1术前准备
术前了解CD4+T淋巴细胞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以了解机体免疫状况和病程进展[2],评估病人皮肤情况及手术耐受性;术前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者,适量输注白蛋白,增进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感染及结核者予抗生素、抗真菌、抗结核治疗。
2.2皮肤黏膜护理
艾滋病病人常合并有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皮肤出现皮疹,应保持皮肤清洁,静脉使用两性霉素B抗病毒,皮肤涂擦炉甘石粉,本组有1例病人因皮肤瘙痒抓挠而出现皮肤破溃感染;长期静脉吸毒病人因静脉不规范穿刺亦可引起静脉炎及皮肤感染,应合理安排使用静脉,必要时申请深静脉穿刺置管,但须加强监督和管理。告知病人不能从此处注入,以防迅速吸收,易导致“过量”,重者造成死亡[2]。本组有1例因静脉炎发生皮肤破溃感染,对于有高风险静脉炎的部位使用水胶体敷料预防治疗;骨折或脊柱结核病人因肢体活动障碍且疼痛不配合翻身,增加压疮发生风险,特别是吸毒人员对止痛药较常人耐受,本组有1例病人发生骶尾部压疮,破溃感染,脓液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予隔离。术前应对病人皮肤进行充分评估,使用气垫床及水胶体、泡沫敷料保护骨突处;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治疗念珠菌及细菌感染,以免黏膜破溃感染引起疼痛影响病人食欲,造成营养不良,予5%碳酸氢钠漱口、制霉菌素粉涂抹。本组病例能及时干预未发生口腔黏膜破溃感染。
2.3疼痛护理
疼痛是骨科疾病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已被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常是病人不配合翻身和功能锻炼的主要原因,由此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脊柱结核病人术前需要抗结核治疗4周~8周,不能及时手术解除疼痛,加上吸毒人员对疼痛耐受力较常人弱,使用曲马朵、喷他佐辛止痛药效果不明显,需用到哌替啶止痛,但也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哌替啶对于海洛因依赖病人可诱发或加重其成瘾性,本组有1例病人因对哌替啶成瘾,用威胁性语言强迫医务人员给其使用哌替啶,因此,要充分进行疼痛评估,合理安全使用止痛药,并要加强精神毒麻类药规范化管理。
2.4呼吸道管理
骨折及脊柱结核病人需长期卧床,呼吸功能受到影响,加上免疫功能缺陷,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护士要加强督导病人呼吸功能锻炼,鼓励引导病人主动进行有效咳嗽排痰、协助其翻身叩背、指导病人正确床上活动、雾化吸入,我们予吹气球法,先深吸气,然后含住气球,一口气吹到底,憋住再呼气,每日2次或3次,每次10min~15min,主要通过阻力呼吸器调节来训练病人的呼吸肌肌力和耐力[3]。观察体温变化,留取痰液做细菌、真菌、结核菌培养,本组病例有两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痰培养出混合细菌和真菌孢子感染,1例热带念珠菌感染,根据药敏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病人感染得到控制。
2.5意识观察
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瞳孔、生命征、头痛、呕吐情况,及时发现病人有无颅内感染征兆,本组有1例病人术后第7天即将出院之时突发意识改变,呈昏迷状,颅内CT提示脑水肿,该病人抗病毒治疗3年,术后未中断,CD4+T淋巴细胞计数每升500个,脑积液培养为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最终并发多器官衰竭死亡。因此,在整个住院期间,即使过了围术期,病人生命征、各项指标正常,护士也应继续注意观察病人神志、体温变化,警惕颅内感染发生。
2.6预防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静脉内非正常凝结而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心梗、脑梗等严重并发症,更甚至出现死亡[4],是骨科手术常见并发症。术后7d~10d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有1例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对此术前应充分评估,对合并有高危因素病人,如长期静脉吸毒外周静脉遭到破坏的病人应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避免外周血管穿刺;对于需长期卧床特别是脊柱结核疼痛明显病人要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在使用止痛药后疼痛缓解期间予病人翻身、双下肢功能锻炼。根据病人情况予其被动或主动抬高下肢,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训练,行气压治疗,每次30min,每天2次[5],必要时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抗凝。
2.7伤口护理
由于艾滋病病人免疫力低下,伤口不易愈合甚至感染,本组病例中脊柱结核术后伤口感染1例,病理检查脓液呈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查见抗酸杆菌,经伤口清创、负压持续吸引及伤口二期缝合后伤口愈合出院,1例跟骨骨折术后伤口流脓,钢板外漏,脓液细菌培养鉴定为革兰阳性杆菌感染。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对伤口愈合非常重要,不需要禁食的病人,营养师制订营养补给计划,尽量从肠道补充营养;术前及时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充分抗结核抗病毒治疗;换药时注意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如果出现伤口感染征兆,应增加换药次数,出现脓液分泌物流出要及时取标本进行细菌、真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敏感抗菌素;对于培养出结核杆菌的伤口经初步清创后注入链霉素粉剂抗感染。
2.8心理护理
本组病例有一部分病人是因为骨科疾病就医而发现合并有艾滋病的,面对双重疾病的压力,加上对手术成功的不确定性,害怕加重病情,促进死亡等,常出现不接受、恐惧、失望、焦虑等消极心理,护士应向其说明艾滋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已不再认为是“不治之症”,骨科手术技术现已很成熟,并举例成功案例,只要按要求抗病毒治疗,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让病人看到希望,找回生活的信心。
3讨论
艾滋病合并骨科疾病围术期的护理重点是预防并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是促进手术良好预后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在护理本组病例中发现,并发症不仅仅发生在围术期,有1例病人在出院前1d出现颅内感染征兆,1例病人在出院后1个月发生伤口感染,因此,病人在整个住院期间我们都应该提高警惕,并加强术后随访;皮肤护理亦不能忽视,艾滋病病人皮肤常合并有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皮肤保护屏障受到破坏,加上截瘫病人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疼痛不配合翻身,更易发生压疮,且压疮伤口不宜愈合,因此我们应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加强压疮风险评估,有效止痛、予气垫床、减压敷料保护骨凸处;有学者主张,艾滋病病人CD4+T淋巴细胞每升<200个,术后各种并发症比例明显升高,增加了手术风险,HIV/AIDS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率也远高于正常人[6]。但是也有文献报告,CD4+T计数的降低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7]。本组病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颅内感染1例,皮肤黏膜破溃感染2例,其中2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每升<200个,5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每升>200个。这可能与疾病本身的特点、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选择、护理措施相关;有海洛因依赖的艾滋病病人术后疼痛感异常明显,对此类病人术前应充分评估病人对疼痛耐受性,了解既往史,吸毒、戒毒情况,是否使用美沙酮替代治疗,做好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及有效沟通,治疗期间继续使用美沙酮替代治疗,慎用哌替啶止痛,警惕病人对精神毒麻类药物成瘾性,做好毒麻药安全管理及医务人员的安全防范措施。随着艾滋病病人生存期的延长,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手术解决骨科病痛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除了做好骨科围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还要充分考虑到艾滋病这一疾病的特殊性,怎样能更好地对艾滋病病人进行手术前风险评估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仍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储爱琴.艾滋病病毒医源性传播的现状及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0841086.
[2]陆雪萍,卢柳青,石柳春.艾滋病合并外科疾病30例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杂志,2012,29(4B):4952.
[3]席明霞,覃琴,卿利敏,等.连续性协同护理模式在COPD稳定期病人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护理管理杂志[J].2015,15(3):189191.
[4]侯颖周.46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2016,36(8):380.
[5]徐晓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