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1 14:48: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骨科与中医骨伤科区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近年来,中西医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现将近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发生率[1]
Liew 等报道,1996-2002 年亚洲人骨科术后 DVT 发生率为10%-63%。2003 年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学(ISTH) 第21 次会议上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的DVT 发生率为43.2%(120/278)。其中,髋、膝关节置换或髋部手术40%-60%; 严重创伤为40%-80%;脊髓损伤为60%-80%。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18.1%-40%,近端DVT 形成发生率为15%-25%,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2%-5%。
2 中药防治
闵文等[2]在髋膝置换术后应用活血Ⅰ号方(增液汤加丹参、川牛膝、鸡血藤、红花、赤芍、白芍、血竭、全当归等)口服,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DVT发病率23%,对照组25%,认为活血Ⅰ号方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效果相当。杨维和[3]采用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治法,运用中药汤剂(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川芎、制乳香、制没药、柴胡、制香附、赤芍、地龙)预防 78 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者7例,无肺栓塞发生。滕居赞等[4]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与华法林对照组比较,DVT 发生率分别为6.0%、20.0%。焦玉爽[5]在术后第1天除术后常规性用药之外,给予自拟中药益气通络方(黄芪30g、当归尾15g、地龙12g、泽泻9g、三七粉6g)口服,1剂/d,早晚2次服,术后DVT发生率3.33%低于西医对照组。杨子函[6]等选择符合极高危标准骨科大手术后病人,自拟“通络散” (黄芪、当归尾、地龙、厚朴、酒大黄、红花、桃仁、三七、公英、丹参、泽漆、丹皮等,浓煎后干燥、研粉、装胶囊)防治总有效率89.1 %。蒋科卫[7]等采用益气活血中药(黄芪、水蛭、三七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70例,未发生1例DVT。沈素红[8]等采用活血灵(当归、赤芍、红花、生地、柴胡、续断、牛膝、羌活、威灵仙、甘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形成,术后下肢 DVT 发生率为 8.8%,可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 DVT 形成,预防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钙相当。
3 西药防治
田华[9]等研究发现,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机械性预防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机械性预防相比,无论总 DVT 发生率、近端 DVT 发生率还是 PE 发生率均无明显区别。王少山[10]等初步证明奥扎格雷可特异性地预防骨科患者DVT。
4 中西医结合防治
李文若等[11]对50例全髋置换术后术后应用川芎嗪以及血液循环泵进行治疗,对照组53例术后以主动功能练习为主。结果治疗组发生DVT发生率为12.0%;对照组发生DVT发生率为22.6%。姜晓锐等[12]应用消肿活血汤(赤芍、当归尾、蟅虫、黄柏、人中白、薏苡仁)术后内服并结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和CPM机功能锻炼预防髋部术后DVT,彩超证实术后DVT发生率为9.23%。陈联源等[13]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消肿活血汤(赤芍、当归尾、土鳖虫、忍冬藤、黄柏、人中白、薏苡仁等),配合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中药组DVT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16.67%,在血小板计数、改善下肢大腿肿胀、改善血流变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5 结语
从以上文献可以发现,中医药对于术后下肢DVT的防治不仅可以达到与西药相同的预防效果,且较为安全。但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且样本量较小。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积极采用多中心、盲法、大样本研究,并从中筛选出期中医药在防治骨科术后DVT发生最有效的药物及疗法[14]。
参考文献
[1] 刘丽,焦玉爽,王庆周.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2] 闵文,沈计荣,闵正等.活血Ⅰ号方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
[3] 杨维和.中医药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J].四川中医,2007,25.
[4] 滕居赞,朱江龙,陈跃平,等.髋关节置换术后中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
[5] 焦玉爽,秦长杰.中西医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
[6] 杨子函,张惠平,刘章,等.通络散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
[7] 蒋科卫,温建民,毕春强,等.益气活血中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8] 沈素红,郭艳幸,席占国,等.活血灵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
[9] 田华,宋飞,张克,等.阿司匹林预防关节置换术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
[10] 王少山,邱洪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0.
[11] 李文若,王海彬.川芎嗪、血液循环泵预防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J].新中医,2006,38.
出生于一个医者世家的程灏,自小就经常听大人们讲: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医生这一职业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受到当医生父母的耳濡目染,让他幼小的心灵对穿上白大褂无比神往。
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程灏医师仍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和父母住在医院宿舍,父亲经常夜晚被叫去做手术、抢救病人。第二天早上回到家总是带着成功的喜悦讲给我和母亲听,手术做得如何如何漂亮,抢救的怎样怎样成功。”这让他被医生这个能救死扶伤、讲仁慈、讲仁爱的职业深深吸引,并认为这是一个光荣神圣且富有成就感的职业。这也是后来他经常说“治好一个病人,我比你更高兴”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参加了天津市早期的西学中学习班,开始学习中医,程灏那时刚上小学。父亲希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医学,便让他一起学习。也是从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中医的很多名词和基础知识,并且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学习中医、治病救人。
1987年,程灏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从此便踏上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道路,走上了从小梦想的从医之路。
创建医疗平台,打造一流团队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工作十年后,程灏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参与创建了望京医院创伤一科,目前担任该科室主任。在这里,他注重突出中医特色,继承发扬中医骨伤科事业。同时,融入创新理念,中西医并举,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不仅提高了科室患者的治愈率,更为传统医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据程灏主任介绍,望京医院创伤一科建科于1997年,到今天已经18年的历史。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医生14名,护士14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医学博士3名,硕士4名,高级医学顾问1名。目前有开放床位44张,包括创一科病区、专科门诊、全年24小时骨科急诊的完整科室,曾担任重大群体交通事故救治,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的救援等工作,是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作风硬朗的医疗团队。
在程灏主任的带领下,创伤一科全体成员本着“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并举”的原则,遵循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传统骨科理论方法结合现代医学骨伤科理念技术的学术指导思想,为患者提供最恰当的治疗方案和方法。他们应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技术、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技术、现代生物学固定理念微创技术和手术钢板髓内钉固定等技术治疗四肢、骨盆及关节的各类新鲜、陈旧的复杂难治性骨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急、慢性骨与软组织感染等。同时,注重中医中药三期辩证施治(内服外用)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总体水平和同期国际接轨,已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科室的治病特点是:中医特色不拘泥,西医特点不落后。
多年来,创伤一科的医生们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医德,他们勤勉敬业,满怀仁爱之心,精益求精,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敢于承担风险,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尽全力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凭借着娴熟的技术,高水平的理论,打造了一支卓越的护理队伍,努力为我国的创伤医疗事业发展做贡献。目前,该科室还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院级科研课题三项,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创伤急救教研室工作,负责“三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因病施治,为患者谋福
“凡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任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任也。是以大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为医也。”这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对“医者”的界定,也是程灏主任始终践行的行医之道。
在程灏主任所在的创伤一科,多年来都保持着这样一个理念:做医生做该做的手术,给病人一个最好的、最恰当的治疗方法。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法不一定相同的,但每一个方法对这个病人是最恰当的,作为医生就为患者提供这样的服务。“大多数疾病,包括骨折,治疗的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手术不是万能的,很多骨折也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解决。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病情,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哪种方法对病人最有利就采取哪种方法。大多数病人是不懂医学的,作为我们医生要把治疗其所患病的各种治疗方法的利与弊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患者会权衡,提出他们最能接受的治疗方法。有些骨折需要赶紧手术治疗,比如需要早期下地活动的、关节内骨折等,医生就不能犹豫,必须果断做出判断”,程主任如是说。
去过程灏主任门诊的患者都知道,在他的出诊台上放着一个小册子,上面写着“在我们的医学帮助下,您能早日康复,我比您更高兴。”这是他及他的团队发自内心的感言,更是一位医者所不懈努力的方向。
“做该做的手术,做病人需要的手术。”是大医精诚、仁慈博爱的体现。当一些疑难杂症摆在医生面前,运用所掌握的丰富的中西医学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将最恰当、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医学帮助,是医生的一种本能。但是做到这些最基本的前提是,医生必须了解中医并掌握中医骨伤的精髓,同时还要对西医现有的先进技术材料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学为所用。
一位来自北京朝阳区的患者,60多岁,没有工作,由于不小心手腕骨折了,经过北京的其他两家医院的检查,医生都说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怕手术治疗会留下后遗症且费用太高患者选择了放弃。后经人介绍,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一科找到程灏主任,当时,他非常担心程主任也动员他做手术。没想到,在程主任看完片子并详细询问他现在的生活环境、工作情况后,极其自信的说:“我们可以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估计最后和手术效果差不多。”程主任的治疗方法让他的手腕在短短半年之内就基本灵活自如活动,不仅减少了很多痛苦,还节省了大笔医疗费用。
创新研究,追求卓越
创新驱动发展,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如果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走向衰亡。中医学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一直屹立于世界东方,少不了我们的祖先在传承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程灏主任也深谙此道理,为此,他在近几年带领科室推出了系列微创手术方法,他非常注重创新,对目前骨科医疗界普遍使用的小夹板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3202167560)和“发明专利”(专利号:2013 101484267)。
程灏主任介绍说,微创手术是现代骨科的精髓,指的是在微创理念指导下采用的手术方法,是一种相对的根据不同病情所采取的方法。近年来,创伤一科运用微创手术方法,已经让许多严重股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朋友重新站立起来,提高了生活质量。另外,程主任曾多次参加关于微创手术的各种国际性、国内医学交流会、研讨会,创伤一科的微创手术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充分肯定。
从事中医骨科的医生都知道,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我国著名老一辈骨科专家尚天裕等老先生总结出的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四肢骨干骨折,尤其对固定四肢中段骨折有明确的疗效,到目前为止已经被中医界使用了几十年。但是,在使用的过程,程主任发现有些小夹板的设计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近关节或关节内骨折的应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在固定肱骨近端的外科颈骨折时,内侧夹板下坠,前、外、后三板相互聚拢、向外开裂等,起不到固定作用。于是,程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小夹板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创新元素,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技术创新。这一创新设计的新型小夹板,克服了原来小夹板的缺陷,对上述骨折起到了明显的稳妥固定的作用,为更多骨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位30多岁的外科颈骨折的女性患者,在一次摔跤的过程中,导致非常严重的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程灏主任亲自施以治疗,并且使用了他发明的新型小夹板。不到8周时间,恢复情况很好。程灏主任还建议该患者,间断性地可以拿掉夹板,开始做一些功能锻炼。
传承颂扬,见证先进理念发展之路
中医骨伤科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基于朴素唯物论的科学,它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观念的学术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滞后性也不断凸显。因此,程灏主任非常注重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西医也一样,即使是在当今现代医学逐步发展到微观细胞、基因等研究水平,但仍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需要因时依症来治疗疾病,同时需要权威而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的引领。
程灏主任介绍说,AO理念和BO理念是当今西医治疗骨科疾病所遵循的主要理论指导思想。1958年,西医骨科确立了治疗骨折的AO原则,该理念强调坚强内固定。但这一理念并不完美,出现了大量失败病例。于是,骨科专家们经过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在近十年间逐渐形成了新的骨折治疗理念――BO理念,这是一种生物学固定理念,不仅损伤小,且治愈率高。
AO理念与BO理念的主要区别在于:AO理念采用绝对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而BO理念是以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为前提,不必以损伤骨折周围血运为代价的解剖复位,主张生理学复位和远离骨折局部的稳妥固定。中医治疗骨折主张功能复位和保留骨折上下关节功能活动的弹性固定。功能复位是指满足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的复位方式,不必强求解剖复位而过多损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有中医专家将其称之为CO理念,“C”即是“China”,即中医骨科理念,其实也不为过。
一位来自江苏的患者,锁骨骨折,做完手术半年多后,仍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疼痛难忍。程灏主任在看了他一下片子之后,说道:“你这个手术应该不是在我们医院做的。”该患者说:“是在当地一家医院做的。”
为何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源于程灏主任对骨科疾病治疗理论的了解以及创伤一科先进的骨科治疗技术,他说:“从钢板固定的方法来看,首先肯定不是我们医院做的,至少不是我本人或我科做的手术。该患者的手术方式是在AO理念指导下的方法,它要求骨折钢板坚强内固定,钢板贴敷越严密越好,螺丝越多越好,越坚强越结实越好。这位患者使用的钢板,在所有钢板钉孔上打满了螺丝钉,在骨折处中间再又加上2颗螺丝捆上钢丝,”这种骨折所应用的方式,是违背目前最先进的生物学固定BO原则,所以导致半年了骨折还没有愈合迹象,接下来钢板很快就会断掉,原因就是没有跟进学科的发展。
治病方法非常重要,选择的材料也很讲究,手术材料不是越贵越好,进口的材料不一定适合每位患者,比如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人体形健壮,其生产的人工关节质量确实很好,一个股骨头假体数万元,而台湾联合公司生产的人工假体(应该属于国产)一万多元,其使用寿命不相上下,但是台湾联合的人工关节质量也是世界一流的,其产品设计可能更适合中国和亚洲人群的体型特点。不适合的产品,再好、再贵也没有意义。
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在多年行医过程中,程灏主任深刻理解到,无论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医中药文化,还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医理论,都是能够治疗疾病、为人类健康谋福的医学,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他说:“中医、西医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选用哪种方法治病不是医生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看哪种方法对病人有利,中西医结合是理念的结合,绝不是方法的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临床工作中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大多数人认为,医生所提出的保守治疗就是中医治疗,手术治疗就是西医治疗,且中医治疗骨伤相对便宜,西医手术治疗比较昂贵。程灏认为,一个东西的好坏,不在于价格、材料,关键是真正为病人解决多少问题,当然,能够达到好的疗效就是好东西。便宜的东西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程主任表示,其实中医的麻醉术和手术要比西医早几千年,查阅文献几千年前就有华佗拟行开颅手术的记载。但是由于麻醉技术的发展,无菌技术、抗菌药物的出现,使得西方医学和手术疗法发展更快。所以说,保守治疗并不等同于中医治疗,中医也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中医治疗骨折有独特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穿针外固定等。另外,骨折三期辨证施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等,都是中医骨伤科的特色原则和手段。
再比如,对于伤口、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医几千年就开始强调“提脓祛腐,煨脓长肉”,是说伤口有分泌物不一定是坏事,有分泌物伤口才能够长得更快一些。过去,西医一直认为伤口愈合一定要干燥,现在刚刚认识到湿性愈合的重要性。然而,这些转变都恰恰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方法。程主任说:现代伤科的理念和治疗方法,似乎逐渐地向几千年前中医的理念和治疗方法转变和靠拢。我认为中医与西医的发展方向,是在一个平面上沿着两条不同直线发展,而不是平行线,总有一天会有相交点。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医和西医应该是不能够分家的,也不是对立的,中医也叫“汉医”,中国还有“藏医、蒙医”等,国外也有适合自己民情的民间的医学,虽然在理论系统上各有区别,使用不同药物和方法,但是都能治病。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怎样对病人更适合,医生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内涵。
淡泊名利,关注医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作为一名医者除了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医德,这才能被称之为一名真正的医者。在医患关系尤为紧张的今天,有些医生因夸大病情不被患者理解,甚至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报复,这让作为医生的程灏主任很痛心。
程主任说,其实医生夸大病情的现象有两种情况必须区别看待。第一种:医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科,很多疾病的严重性往往被暂时的表面现象掩盖,然而这些难题患者是无法看到的,就像“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患者或家属不懂,也看不到,但是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第二种:医生受当前复杂恶劣的医患关系环境,和个别不良媒体故意夸张的虚假报导,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把疾病可能发生坏结局所谓有义务的告知。否则哪一点没说到,医生就会被认为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其实,病情的发展、治疗的效果与告不告诉患者毫不相干,与病历写的好与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总是免不了会出现第三种情况,那就是在极个别医德不佳的人,他们故弄玄虚,拿回扣、要红包。但是“这不能代表整个医务界,不能让所有医生护士背黑锅。”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中某著名主持人说的。
在中国几十年的医改过程中,这一现象并没有杜绝,甚至有的医疗机构变本加厉,这让我国的医患关系更为紧张。但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程灏主任认为,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面向医疗群体,要考虑医与患双方的利益,绝不是仅仅依靠强行推行一个“医生与患者签署拒收、拒付红包协议”的规定,就希望将医改搞成功。所以说,国家投入不平衡,医保政策畸形,法律不健全,司法不公正,个别媒体虚假或不实报道,犯罪成本过低,法律保护意识滥解等等,都是导致今天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需要政府真正的重视起来,要让全社会包括医务人员都明白和理解,什么是“医学帮助”的真正的内涵。
精勤不倦,弘扬中医学
骨伤科的任务,首先是抢救生命,其次是证骨伤早点愈合,最终目的是恢复肢体功能。西医骨伤科奠基人之一jones爵士在1921年就说过:“功能是矫形外科医师的目标,他们的专业是了解并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获得功能,手法或手术只是治疗的开端,最卓越的功绩只能从获得功能上的成功来衡量。”
我们国家得天独厚,有中医,也有西医。党和政府制订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为我国医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
1958年,我们在继承中医正骨疗法的基础上,将中西医两者之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年来,通过十多万病例的临床实践,经过比较鉴别及反复总结,看到了古今中外医学的联系与区别、各自的长处和缺点,认识到在骨折治疗中存在着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的矛盾。按着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这四对矛盾中,动与静是各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在各对矛盾中,前者又是各对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过去西医治疗骨伤的原则是“广泛固定,完全体息”。在处理中,强调固定,忽视活动;着重对骨折的处理,忽略了骨折部周围肌肉等软组织的作用;重视骨折局部,忽视整个肢体及全身情况;重视应用机械性外力来整复固定骨折,忽视了肢体的本身内在固定力和患者在治疗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结果是束缚或限制了肢体及整体的功能活动;影响或破坏了肢体本身的内在固定力;减低或损伤了骨折的自然修复能力;增加了患者的肉体痛苦和精神负担。其实,在骨折治疗中,固定与活动同样重要;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应相辅相成;局部与整体宜同时兼顾;外固定只有通过患者机体的内在因素才起作用,不能只强调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我们从而提出了动静结合(固定与运动相结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治疗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需通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这一新的骨折治疗原则,打破了西医治疗骨折的传统概念,使骨折治疗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种方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常见骨折。使骨折愈合日期较过去缩短了三分之一,全部疗程缩短了三分之一。并且,绝大多数骨折功能恢复满意,病人痛苦少,医疗费用低,骨折不愈合率也由过去平均4~5%降低到0.4%,受到患者的欢迎和国内外学者的好评。
现在我谈谈骨折治疗中的一些体会:
1 骨折一般是由外伤造成的,除个别情况外,患者的身体多是健康的。因此不要把患者当作一般病人看待,应该积极地为患者创造条件,对骨折及其并发症进行有效的处理后,让其尽可能地去过正常人那样的生活。
2 肢体是人体的运动器官,其生理功能就是活动。骨髂是人体的支架,是活动中的杠杆,接受应力及负重是其生物性能,任何违反肢体生理功能及剥夺生物性能的措施都是有害的。
3 骨组织有强大的再生及塑形改造能力,在处理骨折时应该为患者创造有利条件,不要伤上加防,干扰和破坏骨组织自身的修复及塑形改造能力。
4 对骨折的整复和固定只是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骨折能否较快地愈合关键在于活动。功能活动不仅是治疗骨折的目的,就目前来讲,它还是促进骨折较快愈合及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