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

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

篇1

根据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2

1现行《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问题与不足

1.1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薄弱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任何学科中都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所在。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其它科目更为重要。但现行《中医基础理论》评价体系中,对此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本课程的考试仍以闭卷为主,开卷较少;笔试为主,专题汇报或答辩较少;单一识记类考试题目为主,综合分析运用类考试题目少或无。这样的考核方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知识覆盖面狭窄,考核代表性较差,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情况[3],更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医要发展和进步,必须在中医入门之时,就高度重视对学习者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以激发其创新精神。1.2中医思维评价边缘化中医临证诊疗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或者说医者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同时,对中医学习者思维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也就是对其学习过程中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与形成性评价既注重学习效果,也注重学习过程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中更应重视和突出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评价。这是中医人才培养最为基础也最为核心的环节所在。但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包括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内,对此基本没有体现或没有充分明确的体现。1.3信息(知识)获取评价忽略化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及最新动态。换言之,要创新就必须有足够的信息获取能力。中医学是多学科体系交叉渗透的产物,内容广博深奥,要做到临证自如,同样需要扎实全面的知识积累及与时俱进的知识获取能力。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即是中医广博积累深入获取知识的典范。因此,在学习中医之初,就应将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评价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并给与足够的重视。但目前总体来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在内的中医课程信息含量及知识覆盖面明显不足,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也基本没有体现。

2改进意见及建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要使形成性评价在内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应做到:2.1评价客观化多元化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形成性评价成绩的运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量化的分数或等级,而是要在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促进和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换言之,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个角度上讲,评价应在关注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力求客观化多元化。因此,应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多方面相结合,才能对学生做出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应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地位作用,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讨论,如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分析探讨,以确立本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可根据课程特点,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自主命题。再次,评价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在实现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此外,各高等中医院校之间,亦应加强沟通交流,在促使形成形评价客观化多元化的基础之上,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化,有效化。2.2以中医思维为导向注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思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指导理论及诊疗手段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与现代医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中医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如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象轻形,重时轻空,重悟轻测等。而中医思维的过程,也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对中医思维的评价,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应注重这一方面的评价。并将对学生中医思维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这一主线贯穿学习评价始终。如此一方面可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中医思维模式,强化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中医临床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中西医思维方法的反差与碰撞带来的学习困惑。2.3拓宽信息获取途径强化信息(知识)获取评价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信息化时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中医学是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信息集合体系。因此,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课堂内外增加信息传递量,拓宽知识覆盖面。具体可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定学习主题,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资料搜集方法及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等),指导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综合,并以电子文稿、电子幻灯片等形式制成作品,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4]。同时,教师及同学相互间可对此进行评价,并按适度比例纳入形成性评价成绩中。如此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最为持久和深刻的学习。同时信息获取过程中十分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这对以“遵经守典”为特点的中医学而言,意义更加重大。温病大家吴鞠通曾说过“遵经太过,死于句下”。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奠基科目,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它发挥着整体调节,信息反馈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集中体现,应力求客观全面而有效,以发挥其在中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作者:包海燕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篇3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而历数千年不衰。千年来,中医学充分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性和价值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号召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内容较深奥,鉴于这门课程涉及到临床、护理等非中医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大多数对中医学的认识比较粗浅。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突出中医理论特色,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以便于非中医专业学生对中医理论感兴趣,并能较好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一、调整教学的内容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对教学内容进行三级分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每章内容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级别。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重点全面讲授,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并要求同学们熟悉其中的医学道理;而了解的内容,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整个教学过程要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修订了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不同,修订了教学大纲并随之调整了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这三门课程中医基础课程的内容之间存在交叉、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将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思路,力求通过重新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这三门课程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现已完成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3.坚持对于集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多年来,我们中医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教学研究,尤其是近年学生班次、专业的转变频繁,教材的更新,学术的不断发展,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集体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教研室每周集体备课一至二次。坚持学术讨论、相互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了各种教学工作制度、教学档案,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已经成为习惯。

         二、教学思维的拓展

         近几年,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学术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的碰撞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二者孰优孰劣的讨论相当的激烈。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中医理论知识之外,可适当拓展开来,比较中医西医学在医学理论、疾病诊断和用药治疗中的差异。不回避差异,正视各自的优缺点,科学的对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的方式方法。

   三、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