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房屋设计思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ome hotel conference center roof structure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The hotel is located in the beautiful coastal areas, building plan as part of the overall design, the convention center roof design for planting roof. The roof with plane fan shaped modelling southwest direction hotel subject echo each other at a distance, the facade for three sections of roof jagged tilt shape, with the convenience of subject from the hotel look down planting roofing green plant landscape; Green roof is also at the same time meeting center thermal insulation of a efficient way. The convention center in the tight part of the roof, the width span column grid for (24 + 8) m. This engineering big span roof plant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light the roof design wa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function and the architectural form two requirements, 2 4 m span roof in the plane steel truss, steel second beam and the composite floor slab structure system; 8 m span range consider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cost, the conventional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plate structure system. This paper focused on big span roof structure system of the selection of the planting, vertical support and XiaXian level of support arrangement, flat steel truss load calculation, a plane steel truss main design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steel structure component material selection of principle, steel structure component derusting, coating, assembly, transportation and pile up requirements, etc.
Key Words: flat steel truss, vertical support, support level.
中图分类号:TB4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三亚市风景优美的沿海地区,是集酒店、公寓、会所、别墅群等于一体的综合公建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13万平米,其中酒店主体总建筑面积约为9万平米。酒店主体部分主要功能分区为车库、会议中心、服务用房、管理用房、设备用房、行政办公室、大堂及客房等。其中会议中心坐落于酒店主体车库上方,酒店主体客房外西南方向。
作为建筑总体设计的一部分,会议中心屋顶设计为种植屋面,使屋顶绿植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酒店主体部分呈圆弧形,环拥大海而立,会议中心屋顶造型与之呼应,当客人站立于会议中心东北方的酒店客房走廊向下俯瞰时,能看到环拥酒店主体的三段扇形绿植屋顶,见图1。从会议中心侧立面上看,屋顶呈三段锯齿状,见图2。会议中心由宴会厅、宴会厅前室和后勤用房等组成,顶层功能分区为宴会厅上空和后勤用房两部分。其中宴会厅宽24米,长48米,吊顶下室内净高不小于8米;后勤用房紧邻宴会厅布置,结构柱间距为8米,内部可灵活分隔成小房间。
自然条件:
三亚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85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A类;不考虑抗冻及雪荷载。本工程地基场地类别为II类,属于非液化地基土,抗浮水位绝对标高为4.000m。
会议中心屋顶结构设计思路与方法:
(一)、屋顶结构体系:
从前述工程概况中可知,会议中心种植屋面沿房屋短向的柱网间距为(24米+8米);沿长向立面呈三段锯齿形,每段水平投影长度为16米,总长为48米。从经济性角度考虑,柱网间距为8米的范围内及其相邻外悬挑部分种植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宴会厅区域内,屋盖长为48m,宽度为24m,长宽比为2;不适宜采用钢网架屋面;因宴会厅跨度较大,不适宜采用自重较大的工字型或箱形实腹钢梁。如三段屋面分别采用网架结构,每段网架长24m,宽16米,长宽比为1.5,较为合理;但因宴会厅使用功能需要,宴会厅内部不能增加竖向构件,在每段屋面间尚需增设平面钢托架,用以支承钢网架,才能实现建筑方案设计的要求。为了减轻屋顶结构自重,并减少结构构件类型,本工程中采用平面钢桁架。
宴会厅屋面结构构件具体布置如下:沿房屋长向布置5道24米跨平面钢桁架,每两道钢桁架间距离为8米,钢桁架顶标高随屋面坡度(扣除混凝土楼板及压型钢板厚度)。屋架上翼缘(或下翼缘)相应节点上布置与宴会厅长向平行的工字形钢梁,每根钢梁跨度为8m(即为一个屋架间距), 与屋架翼缘采用铰接连接方式,钢梁顶标高随屋面坡度(扣除混凝土楼板及压型钢板厚度);钢梁上布置二级工字形钢次梁,间距为2米;沿房屋纵向铺设压型钢板(规格为YX-70-200-600-1),压型钢板以钢梁、屋架为支承,压型钢板上铺100mm厚钢筋混凝土非组合楼板。宴会厅屋面结构平面图及剖面见图1,图2;选用非组合楼板的优势,一方面可解决种植土重屋面的承重问题,另一方面混凝土楼板可避免钢结构构件与水直接接触,提高钢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能。
平面钢桁架与其平面外布置垂直支撑、下弦水平支撑及系杆,形成空间受力体系;因为屋架上翼缘采用非组合楼板,与上弦水平支撑作用相同;所以仅需布置下弦水平支撑即可。下弦水平支撑布置在每段锯齿形屋面靠屋脊的一跨内;各段屋面通过非组合楼板和下弦水平支撑协同各榀平面钢桁架工作,形成稳定的空间受力体系。结合本工程特点,屋面垂直支承仅布置于屋架端部即可。屋面垂直支撑布置见图2; 下弦水平支撑布置见图3。
屋顶扇形平面通过出挑平面钢桁架上翼缘的一端来实现。因屋架端部上翼缘出挑长度较大(分别为2170mm和4170mm),导致靠近屋架端部的腹杆压力有所增加,设计中对端部竖杆及斜腹杆截面适当加强,节点连接焊缝、螺栓等均按实际受力及构造要求考虑。钢桁架通过端柱与钢筋混凝土柱连接,屋架两端铰接支承于钢筋混凝土柱顶。
图1 宴会厅屋面结构平面图
图2 宴会厅屋面结构剖面图
图3 屋架下弦水平支撑布置图
(二)钢桁架荷载计算:
在建筑物整体计算时,已考虑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故屋架设计时,不再考虑风荷载对平面钢桁架的影响,而仅考虑结构自重、花圃土石重量及屋顶花园活荷载。
作用于屋架上、下弦处的集中荷载分别按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计算。
永久荷载分别为种植土、压型钢板、混凝土楼板及工字形钢梁自重。考虑屋架跨度较大,种植屋面考虑建筑做法及填土总厚度不得大于500mm,保证最小种植厚度要求即可,尽量减小附加于屋架的荷载效应。经统计后,种植土部分(含建筑做法及土重)荷载值为12KN/m2。100mm厚钢筋混凝土楼板自重为25*0.1=2.5KN/m;压型钢板YX-70-200-600-1 展开长度为1000mm,自重为0.0785KN/m2;除钢梁自重以外,永久荷载合计为14.58KN/m2。屋面附加吊挂荷载按1.0KN/m2考虑。
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第4.3.1条,屋顶花园可变荷载(不含花圃土石自重)为3KN/m2,本工程中取为4.0KN/m2。
按非组合楼板下钢次梁的布置方式,每个屋架翼缘上均会承担其两侧1米范围内的楼面均布荷载;故平面钢桁架支承钢次梁的节点处负荷面积取为4*6=24平方米。屋架节点处集中荷载计算如下:
混凝土楼板及种植土自重14.58*24=350KN;
一级钢次梁(H600X400X14X28)自重 2.35*8=18.8KN
二级钢次梁(H300X300X10X15)自重 0.92*4*3=11KN
附加吊挂荷载 1.0*4*8=32KN
永久荷载合计 412KN
可变荷载: 4*24=96KN
屋架上翼缘均布荷载计算如下:
永久荷载:混凝土楼板及种植土自重 14.58*2=29.16KN/m
可变荷载: 4*2=8KN/m
当屋架上、下翼缘分别承担高低跨楼面荷载时,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分别均分在上下翼缘上。屋架上翼缘悬挑端荷载简化为节点弯矩及竖向力作用屋架端节点处,详见荷载简图。荷载简图见附图4,附图5。
图4 钢桁架恒荷载简图
图5 钢桁架活荷载简图
(三)钢桁架主要计算结果:
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2010版PKPM系列计算软件“钢结构 桁架”计算。钢桁架安全等级按二级设计,设计使用年限按五十年。
依据《钢结构工程制作安装便携手册》[5]第159页,平面钢桁架矢高一般可取计算跨度的1/6~1/12,本工程中钢桁架矢高取1900mm,约为计算跨度的1/12左右。矢高为上下翼缘杆件型心间距离,钢桁架上翼缘顶面至下翼缘底面间总高为2500mm。经计算,各杆件强度计算应力比、平面内(外)稳定应力比均不大于0.9, 均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各杆件长细比均小于60,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2]第5.3.8条对桁架受压构件容许长细比不大于150的要求。屋架下翼缘竖向变形值约为52mm,预先起拱量按50mm取用。主要结果如下:
平面钢桁架几何尺寸简图见图6;内力简图见图7;杆件编号见图8,杆件规格见表1;
图6 平面钢桁架几何尺寸简图
图7 平面钢桁架内力简图
图8 平面钢桁架杆件编号简图
钢桁架上下翼缘高度的选取原则:第一,因钢桁架平面外钢次梁截面高度为600mm;钢次梁与屋架上、下翼缘采用摩擦型10.9级高强度螺栓铰接连接,考虑受力、施工安装要求,将屋架上、下翼缘的高度取为600mm。第二,因种植屋面造型要求,钢屋架上翼缘尚有2170mm或4170mm出挑,从出挑部分的受力及变形要求来说,上翼缘截面也不宜取的过小。
四、钢结构材料、除锈、涂装、制作、运输及堆放等要求:
材料选用:
1.1承重结构(屋架、钢梁及支撑系统等)采用的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强度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焊接结构尚应具有碳含量的合格保证。
1.2屋架及支撑系统的钢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规定采用Q345钢 。
1.3焊条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5117中规定的E50XX型系列焊条。
1.4普通螺栓采用C级螺栓,性能等级为4.6或4.8级。锚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
GB/T700规定的Q345钢制成。
1.5角钢型号按现行国家标准《热轧等边角钢尺寸、外型、重量及允许偏差》GB/T9787和《热轧不等边角钢尺寸、外型、重量及允许偏差》GB/T9788选用。
2、制作、运输和堆放:
2.1钢构件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GB50205进行制作、安装和验收。焊缝质量等级除全焊透的对接焊缝为二级外,其余焊缝应符合外观检查三级标准的要求。
2.2构件拼接接头必须与结构构件截面等强。
2.3杆件下料时,必须进行1:1放样,节点板尺寸应满足焊缝长度要求。
2.4运输单元:屋架优先采用整体运输,也可半跨运输,屋架的组装应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构件运输过程中应妥善绑扎,防止变形和损坏。屋架应垂直排列,放置在平整的场地上。屋架在制作时,应按设计要求起拱50mm。
2.5屋架在吊装时应采用临时加强措施以防止侧向变形。屋架就位支撑安装完毕后方可屋面,屋面施工后不得在屋架任何部位(支座底板除外)进行焊接。
2.6所有支撑、系杆与屋架上、下弦除用螺栓连接外还应加连接焊缝。
2.7构件堆放:堆放场地应平整紧实,排水良好,以防因地面不均匀下沉造成构件裂缝或倾倒损坏。构件堆放应平稳,底部应设置垫木,避免搁空而引起翘曲。垫点应接近设计支承位置。
3 所有构件在制作检查合格后,应对其表面进行除锈和涂装。
3.1在油漆或涂防火涂料的部位,其表面均应进行喷射除锈,除锈等级应符合《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88)中有关规定,一般为Sa2(1/2)级。
3.2喷涂防火涂料的构件表面,仅涂无机富锌底漆,漆膜总厚度不小于75μm(微米)。
3.3不喷防火涂料的构件表面,喷涂无机富锌底漆及面漆,漆膜总厚度,室内不小于125μm,室外不小于150μm,面漆的颜色应由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等单位共同研究决定。
3.4涂装施工时环境温度不低于5℃,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85℃。不得在雨、雾天气进行施工。
3.5防火涂料的选用原则:屋架为室内隐蔽钢结构,当规定耐火极限在1.5h以上时,应选用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当选用防火涂料分为底层和面层涂料时,两层涂料应相互匹配。且底层不得腐蚀钢结构,不得与防锈底漆产生化学反应,面层若为装饰涂料,选用涂料应通过试验验证。
3.6涂装、除锈等要求尚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5]中所规定的要求。
结论:
该酒店会议中心屋面属于大跨度重型种植屋面与一般跨度的种植屋面的结合体。一般来说,通常大跨度屋面设计为轻型屋面较为经济合理。但因本工程中要求做为绿植屋面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且屋面建筑造型从平面和剖面上均有所变化,所以屋面设计时需要从受力和造型两方面综合考虑。本工程针对种植屋面的承重要求,采用平面钢桁架、钢梁与钢筋混凝土非组合楼板体系。通过出挑平面钢桁架钢桁架上翼缘满足建筑平面形状变化的要求;通过调整各榀钢桁架顶标高,形成三段错落的锯齿形屋面,即每两段屋面间的一榀钢桁架上、下翼缘分别支承其两侧屋面结构构件。结合结构柱网尺寸,8米跨度范围内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系。经综合分析,采用平面钢桁架和混凝土屋面相结合的屋面结构是经济合理的,且具备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 国家标准《建筑钢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4] 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JGJ81-2002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引 言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的一个课题,旨在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性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状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网络技能人才是网络专业的核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组织教学的依据。
设计背景
1.网络人才遍布在各行各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在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高职院校80% 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2.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环境,必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3.本地区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掌握某一专业的人才未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能真正把基础理论知识与网络实践能力合二为一的网络建设、 操作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紧俏商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通过调研汉中市及周边地区的典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其中主要走访调研了以汉中四通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汉中移动、联通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业;以及汉中钢铁厂代表的制造业、政府机关和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网络搭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出了岗位要求。
设计过程
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按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和“用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T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网站建设等。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及安全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在课程开发方式上,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学习如上岗”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确定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初步提出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应包括完成一项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再根据三级能力的培养思路和职业养成规律,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并由企业实际工作提炼出小型企业级局域网组建、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网”、“管网”、“用网”。
4.课程体系结构
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需要有成熟的课程载体、规范的工作岗位或实训中心,熟练的指导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提出“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构想,兼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保证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第一学年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从第三学期开始采用纯粹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式的构想。
5.教学计划设计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编制教学计划表,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专业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幅度大时,或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按常规教学周无法很好实现教学目标时,可对3年6学期制进行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竞赛代考试”、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答辩”、社会调研报告、企业实践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逐期载入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毕业时归入本人档案具体归结为: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核,一是教考分离,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考试,二是形成性考核。
教学条件配置
1.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专业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
(3)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专业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若能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则更好。
(4)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5)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学设备配置
(1)校内实训室
支撑实践教学计划所需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包括“网络集成实训室”和“网络工程实训室”,辅以2个普通多媒体机房,可以满足每届招生1个标准班(40人)的实训基本要求。出于安全等原因,企业网络的生产环境不会轻易让学生使用,校内实训环境应尽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以保障实训需要。条件许可时,应跟随技术发展,增加安全、无线、IP语音、网络存储等实训环境,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从事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网络信息中心。最需要真实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实习却很难在企业进行,“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须借助网络工程类企业开展实训实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除从事网络工程和应用开发的少部分企业能一次接纳多人外,一般企业接收的学生数目也就1到2个,且不会每年接纳,因此校外实训基地最好能够达到每个标准班级(40人)4个以上,并尽可能多。
总 结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需校企合作,走工学合作之路,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2.
引言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路网中最常见、最普遍、最直接的交通拥堵发生源及交通事故多发地点。对于信号控制的单点平面交叉口来说, 信号配时优化对于减少车流的平均延误、停车次数,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德国 PTV 公司开发的VISSIM 仿真软件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 而且VISSIM 能直观、形象、详细地仿真出车辆、道路、交叉口、信号灯等随时间变化的三维动画状态,能真实、精确地重现交通网络交通运行状况,弥补了在拟定交通控制方案及对方案进行评价时因无法直观观测车辆在道路及交叉口的运行状况而引起的不足。
1 路口现状及分析
1.1 路口现状
1.2 冲突点与冲突区域分析
(1)冲突点:A路右转车辆与B路直行车辆形成的冲突点1;A左转车辆与B直行、左转、H直行的车辆形成的冲突点2、3、7;A直行车辆与B直行和H左转车辆形成的冲突点4、5;H左转车辆与B左转车辆形成的冲突点6;H直行车辆与B直行车辆形成的冲突点8;G左转车辆与E左转、C左转、D直行车辆形成的冲突点9、10、11;G直行车辆与E直行和右转车辆形成的冲突点12;D直行车辆与C左转车辆形成的冲突点13;I左转车辆与C直行车辆形成的冲突点14;E直行车辆和C左转车辆形成的冲突点15。
(2)冲突区域(如图中方框内区域所示):A、B、F、H路叉区域Ⅰ。A路车辆直行左转,B路车辆左转直行右转,H路车辆直行右转,均在此处汇合,且B和H路来向车辆以大型车辆居多,加之桥墩与东西方向呈锐角角度(约75度),H左转车辆转弯半径较大,使其它车辆正常行驶受到干扰,使车速降低。C、D、E、G路叉区域Ⅱ。E直行的车辆,沿路受到D直行和G直行车辆的干扰,E左转的车辆与C右转的车辆汇合与H路口处,此公共区域较狭小,车辆之间干扰的影响效果会加强,导致拥堵。C路向东行驶车辆与I路左转车辆交叉区域Ⅲ。高峰时段,由I驶出车辆较多,与C路上正常行驶车辆造成冲突。D和I路之间的C路段上小摊小贩众多,且抢道现象严重,在I路口还设有666路公交车站,公交车停站时对车辆的正常行驶的影响尤为严重。
1.4 数据分析
由表2和相关计算可知,A路道路服务水平一级,PHF为0.92,相对最通畅。C、D路服务水平四级,接近不稳定车流,有较大延误,司机还能忍受。E、F路次之,但因为其是单行路,总体车流压力不大。B路为最拥堵路段,服务水平六级,PHF值为0.61。主要冲突点在B路端口,由E来驶向B和由B来驶向F的车辆汇于此。
2 优化方案
针对上述现状分析,结合此路口其他拥堵因素,总结解决方案如下:
(1)禁行:加装禁令标志,桥下由北向南方向禁止通行,欲开往此方向车辆通过F路段向西行驶至头调路口(距本路段约200米)调头行驶; B、C路段出口禁止左转。从而大量减少车流冲突点。
(2)划分车道:在六个路段加画行车线,距路口五十米内画实线,禁止变道。规范行车秩序,减小事故发生率。
(3)加画行车标志,分离不同方向车流,减小同一车流冲突发生几率。
(4)A路段距出口30米内加装隔离带,防止车辆随意变道造车的行车冲突。
(5)加装信号灯:相位如图3,由韦伯斯特算法,得出第一相位绿灯时间18s,红灯18s,黄灯4s。第二相位绿灯14s,红灯22s,黄灯4s。设备购买、安装及电力问题由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6)加装探头:加强车辆违章监管,促使司机规范驾驶。相关设备由有关部门提供,监视屏安置在东丽区交通管理局。
(7)加强周边道路管制:将公交站点重新设置;画人行横道,保障学生安全;规范路边摊贩,减少对机动车道的占用。
(8)设置让行标志,减少交通冲突点的矛盾。民航小区出行车辆避让C路段直行车辆;桥下向北直行的车辆避让B路段直行车辆。
3 优化仿真
应用VISSIM软件对驯海路和津北公路交叉口按照优化计划进行优化仿真(仅针对方案中的车辆行驶方式的改变)如图4
仿真前后延误对比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通过对交叉口进行交通组织优化,分离轻、重交通流,较少冲突区域后,交叉口的延误时间明显缩短,平均延误为20.4s,服务水平达到为B级,车流基本通畅,延误较小。
4 结束语
文章应用VISSIM 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对驯海路民航大学路段进行优化仿真。首先通过对路口的介绍及车流量调查陈述路口相关参数及现状,再由道路服务水平和PHF对路口进行测评,得出每条路的服务水平等级,找出冲突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路口环境及本身特点,提出优化改革方案,用VISSIM进行仿真模拟,得到相关评价指标。可知,模拟后的路口拥堵有一定缓解,证实了方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斌,王建蓉.基于VISSIM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仿真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2,4.
[2]宋睿.VISSIM和TSIS在交叉口拥挤改善设计中的应用对比[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