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急诊科治疗流程

急诊科治疗流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急诊科治疗流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急诊科治疗流程

篇1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也是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的主要通道之一。留观对象主要包括暂时不能确诊、病情危重的患者,或经抢救处置后需要待床进一步住院治疗的患者。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工作的缩影。而部分急诊患者在急诊科的接诊处置中滞留时间较长,给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院急诊科部分急诊患者滞留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1 滞留原因 

1.1 检查时间过长

急诊患者就诊时多数病情复杂危重,需要做一些的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原因。然而一些检查项目如血生化、CT等需要等20 min以上才能出检验结果,如果遇到复杂的疾病还要请多个专科医生前来共同会诊。这些都难免使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间延长。

1.2 特殊情况

急诊科面对社会,经常会遇到各种特殊情况、特殊患者,导致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延长。如醉酒患者就诊时常伴有情绪激动,言行失控,不配合检诊等行为;一些自杀、服毒患者不配合检查治疗,错失最佳抢救时机;一些打架斗殴、车祸等纠纷患者到急诊科后常因双方对处理方式不满等原因继续打闹,有时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安全。另外急诊患者就诊具有随机性、无规律性等特点,当大量伤病员(如严重车祸、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同时进入急诊科时,急诊科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只能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急诊处置原则,往往让很多病情稍轻的患者等候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处置。

1.3 留观观察

一些看似病情“轻微”的创伤患者,但是不能放走,常需要在急诊科留观进一步观察。部分这类患者在留观期间病情加重,多数需要转入专科进行治疗。如轻型颅脑外伤患者,在观察中出现颅内出血加重、昏迷等情况时;胸外伤致肋骨骨折合并少量血气胸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留观观察期间出现出血加重等情况时。这类患者通常会在急诊科滞留12~24 h。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较长的主要为四肢神经损伤的患者,一般需要滞留24~72 h或更长的时间才能确诊转到专门科室。主要是因为四肢创伤特别是下肢创伤经清创缝合后厚敷料包扎固定,加上患肢肿痛不适等,早期不易发现和鉴别有无神经损伤的存在。

2 改进对策 

2.1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救治水平

急诊科在大多数医院均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固定的专科医生很少,主要依靠轮转医生负责日常急诊工作,使急诊科的医护急救能力常落后于全院整体医疗水平。因此,医院有必要在资金、设备和人员上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力度,改善急诊工作条件。重视和加强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使急诊救护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加快诊治速度,减少误诊和缩短处置时间。

2.2 完善急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在急诊患者就诊过程中,要经过分诊、检查、抽血、化验、缴费、做超声、拍X线片、查CT、MRI、会诊等多个流程环节,才能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这些环节中,患者(其家属)在等候缴费、化验及放射影像学结果时耗时最长。尤其是在白天,相关科室还有大量门诊和病房等候检查的患者,这对急诊患者的检查和出检验结果时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延长。因此,医院在急诊管理上,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门、专人负责的急诊检查、化验和缴费专用窗口,确保急诊患者的快速检诊流程,减少患者在一些环节中的等侯时间,对快速为急诊患者做出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提高救治率,减少急诊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2.3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服务质量

急诊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急重,进入医院后都希望尽快得到治疗。而受医学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接诊的急诊医护人员,面对大量的急诊患者,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处置、开检查单等方面。无暇顾及患者的需求,也未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地交代和解释病情、检查、治疗方案等。当等候时间过长或处置不满意时,一些患者和家属不理解,不仅不配合检查、治疗,还容易导致纠纷和闹事,严重影响了急诊处置效率。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文明语言和沟通技巧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沟通技能,才能更好的改善医护服务质量,提高诊治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目前包头市二级以上医院十余家,大多数医院急诊科负责院前急救,为独立科室。各家医院急诊科诊治水平参差不齐,基本上无真正意义上的急诊ICU及急诊病房。由于急诊科医生的轮转制度,虽可熟练完成一般初步急诊急救工作,但缺乏对重症患者连续治疗和观察的专科经验,仍停留在简单初步的快速诊治水平上,尚缺乏深层的和延续的治疗。其他绝大多数医院急诊科采用模式是“支援型”及“转运型”,即:医师不固定,轮转急诊,病人在急诊科初步诊断,相关科室会诊,转入各专科进一步治疗。这样造成急诊医生什么病都看,什么都不精,学术水平无法提高。急诊工作无节假日,常常超负荷劳动,收入水平又明显低于专科医生,这些原因造成急诊医生心理不平衡,长期如此,将影响急诊急救的发展。

发展方向

国际上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相应的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如MICU、SICU、NICU、PICU等[1]。建立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以保障公民生命安全,改变现有的急诊服务模式和制度已成为必然[2]。

笔者认为根据包头市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水平,医院急诊科应强化急诊急救体系一体化,即急诊(包括院外急救)-ICU(危重病监护强化治疗)-急诊病房(进一步观察治疗)。这一体系至少应首先在包头市三级医院尽快建立起来,因为有了ICU,可以大大提高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有了急诊病房,急诊科医生可以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效果,培养急诊医生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整体认识,对急诊病人早期诊断和规范抢救大有益处。

建设措施

更新急诊急救理念:急诊急救医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与广大急诊急救工作者不断更新急诊急救理念有极大关系,多年的临床实践已证明更新急诊急救理念的重要性,飞速发展的急诊急救医学要求每一位从事急诊急救工作者都应该系统地接受和贯彻现代急诊急救的理论思维,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急诊急救专业技能,不断追踪、时时更新急诊急救知识及理论。

稳定及培养急诊急救队伍:医院急诊实现专业化救治、综合医院急诊应从依赖型、支援型向自主型转变,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急诊医疗专业队伍[3]。急诊急救医学在医疗专业中还属相对年轻的专业急诊急救医生的收入还不尽如人意,为稳定急诊急救队伍医院应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对急诊急救专业人才进行再培养和教育,支持他们参加学术活动及学习班,努力打造一支应急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急诊急救专业队伍。

规范急诊急救流程:要使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变的更为顺畅,更为快捷,必须强化急诊急救一体化系统建设流程,减少院外急救,急诊科、中心ICU、各专科医生间反复、多次重新熟悉病情,交接观察的频繁程序,建立起更具连续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急诊急救流程,真正起到急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的作用。

强化急诊急救病历的管理与作用:目前,我国医院的病历管理上,急诊急救病历的管理相对混乱。这样不利于急诊急救专业发展,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还可能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卫生行政部门应发挥作用,组织专家编制统一的急诊急救病历,强化病历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78-01

前言: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作为现代医学新的临床学科,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研究方向,同时与其它临床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急诊急救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尤其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加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新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除其本身的重大作用外,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健康的需求。另外也反映了急诊急救医学在救治生命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功能,从而增强了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进一步开辟了更广泛的医疗市场。

1 医院急诊室和急救人员队伍的现状

1.1急诊工作得不到重视

急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重要学科在多数医院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医院各职能科室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急诊科长期缺编人员调动颇繁,能人不愿干,庸人干不了。医疗设备陈旧,保健待遇不高,有些医院的急诊科人员不固定,由病房医生短期轮换,这些人大多持有临时观点,并不热心于急救专业知识的学习,致使许多医院的急诊科实质上成为患者被收入病房前的转运站。

1.2急诊科人员思想不稳定

急诊科队伍不稳定,人员缺乏长期做急诊专业工作思想,因此影响了急诊科医疗质量。往往内科医生感到病种少,缺乏系统观察病人的能力,业务技术难提高。外科医生感到手术机会少,练手技机会也就少。更主要的是急诊科工作辛苦、责任大、风险大、纠纷多,费力不讨好,常常受到个别病人以及家属不应有的责难和辱骂。医护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热爱急诊急救专业。

1.3人员素质差

由于急诊科医生轮流值夜班,在上岗前及平时工作中缺乏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有的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和除颤器操作不熟练,绝大部分医生不会做气管插管;有的医院急诊科没有必备的监护系统。

1.4设备陈旧落后

大部分急诊科的急救设备都是陈旧的老三样(除颤器、呼吸机、洗胃机),有的机器已使用了几十年,缺少现代化的抢救设备。绝大部分急诊科没有心脏起搏装置,现有的设备难以对突然发生的心跳骤停进行有效抢救治疗。

1.5职责不明确

有的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界限不清。急诊科成了独立的小病房,病人从入院抢救、好转,直至出院。而不是新收的重危病人到急诊科监护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再按各科系收入病房。

2 加强急诊急救工作的几点意见

2.1加强急诊人员的管理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 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急诊医师应当具有 3 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 年。

2.2规范急诊急救流程

急诊科重点应优化如下流程: ①分诊及患者分流流程; ②急诊各功能区域相互衔接流程; ③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对危重患者坚持先接诊、先抢救、先住院、后办手续,为危重患者提供快捷、有效、全程急救服务; ④危重患者转运流程,重点有转运前病情评估( 甚至包括家属知情同意),转运接收单位沟通,转运设备及药品准备,转运途中工作和记录。

2.3努力提高急诊急救人员业务素质

急诊科医生不同于普通科室医师,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对急诊病人做出较正确的判断,并及时抢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做出较准确的预测和预防,对突然出现的危象和心脏骤停进行抢救,往往要在一些辅助检查结果还没出来之前就得做出初步较正确的诊断。所以,急诊科医生的思维方式、采集病史的重点、体格检查的程序和病房医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急诊科医生既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理论,又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急救医学是跨学科、多学科并与边缘学科相关联的一门新尖学科,要求急诊科医生要有全面的内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2.4切实加强急诊急救工作培训与考核

各医疗机构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与演练方案,组织专门的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演练、技术比武。加强医疗急救领域的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推广运用,提高医疗机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加强医疗机构急诊急救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急诊急救质量评价,促进急诊急救质量持续改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救工作日常管理和考核,保障急救设备正常运转,基本抢救药品齐备,提高初始急救效果。

2.5加强急诊科室的业务管理

急诊科业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急诊急救质量,这是提高急诊急救水平的关键。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急诊科医务人员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地按照各项规定执行,有条不紊地做好诊疗抢救工作。全面推行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如明确制订各种疾病的急诊抢救诊断标准和抢救成功的标准是提高急诊工作质量,使诊断准确及时、治疗抢救合理有效的重要保证。围绕着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还要建立常见疾病及其它应急情况的抢救程序,就是建立抢救急诊病人的每一诊疗环节、每一项抢救措施、每项操作技术,使全过程程序化。

2.6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急诊科是医院面对社会的窗口之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地。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要求责任心强、急救质量高。我们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时,要运用有关急诊方面的正反事例进行讨论、分析;各级医院要重视对医务人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和锻炼,使急救人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并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随时为急救病人提供方便。要紧紧围绕提高“紧急救治质量”这个中心,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的原则;要设置急诊ICU、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实现无缝衔接和无障运行,也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的重要措施。

总结:从事急诊工作的专家同行要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加强急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切实建立好的、适应的标准化体系,为我国的急诊医疗事业贡献才智和力量。我们相信,在全国急诊急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急诊急救工作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