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43-02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教学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为他们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来讲足可见一斑。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以及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与社会》这一科目的学习持敷衍了事的态度,总认为:“思想品德课仅仅只是一门副科,并不是主要的学习科目,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了解。”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指导下,农村小学生普遍缺乏对于这一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试想,如此状态之下,又怎么能保证学习效率及质量呢?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教学处境。
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促进农村小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树立的重要阶段
小学生是初步建立人生理想的最适年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无法光靠自己来制定人生理想,需要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一部分在提供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就培养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德育的发展。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帮助他们弄清是非,明晰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现实生活。因此,我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和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
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就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团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摆脱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心里的阴影,受到年龄及环境因素的制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父母的行为表示不理解,更有甚者产生了厌恶、憎恨父母的错误想法。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几位学生亲自阅读了他们外出的父母写给他们的信件,之后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完父母信件之后的感受与想法。如此一来,不但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思维,而且结合农村留守学生的特有心理特点,又促使他们深刻感悟与领略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而这显然正好是本节内容的思想主旨之所在,从而为学生实现对于这节内容的更好认识、理解与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针对农村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要尽可能运用好这些自然资源,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通过开展走出校门、走进家乡的活动,让孩子们对自己从小就熟悉的家乡有了新的认识。黄黄的油菜花,沉甸甸的麦穗,弯弯的河水,都蕴含着情愫!有那么多令他们心动的地方。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
2.既然农村儿童较早参与了家庭的生活生产劳动,那么,这就理应成为我们开展品德教育的良好资源。但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或者是外出打工者居多,这又是不利的一面。要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在取得农村学生家长的配合上下功夫。利用假期对农村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浅显易懂的儿童健康心理、儿童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以取得他们实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上的支持。这样,许多把品德融入生活的教育活动,就能得以顺利开展,就能教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农村品德课来。
3.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去调查了解自己从教地方开展活动的内容,结合新课程要求,筛选出能为教学所用的“精华”部分,确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内容。这样,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接受良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他们正确认识养育自己的这个社会环境,养成良好的中华美德,为长大后迈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于教材。
三、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建议
1.农村小学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小学思想品德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增强教师对思想品德工作的认识,形成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对师生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激发师生团结奋发的热情。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用正面的好人好事感染学生。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多给予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学校或班级要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同学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增强集体意识,例如,举办一些体育活动、益智类活动等。比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主动去结交朋友,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帮互助,增进友谊。
正在从事或从事过教练工作的人都喜爱自己的队员,特别是尖子队员。当爱超出限度时,爱就会变质,成为溺爱,这必然会影响训练效果和孩子的成长。这种爱很像父母对子女的爱,但又不完全一样。教练员对队员的关爱,不仅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也不同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这一切都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环境而不同。
一、关系的紧密程度
(一)父母与子女是社会最小组成细胞中互相依存的成员。家庭是所有孩子第一个学习、生活及接受教育的环境。孩子的生活习惯、个性、接人待物等基本都是被这个环境所塑造的。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虽然有古语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道德方面的约束,但其约束力在现代社会并不强,而且仅存在于有这方面修养的家庭内。不过学籍、学习成绩、校方评语及毕业文凭等能影响升学的事项,才会对其关系的紧密程度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三)业余训练,教练与队员的关系更为一般。队员是否训练只能取决于孩子与父母一方,教练员没有权利要求队员必须来训练。甚至也没有权利制止某个队员来训练,当然对一些特例来说,比如身体不适、或因纪律散漫以致影响整体训练的队员等可以例外。总之业余训练握有主动权的是队员这一方。
二、管理难度与效果
(一)父母管教子女可以很严厉。父母管教子女时甚至可以动手,但不能劈头盖脸乱打,要有分寸,有节制。尽管法律是禁止打人的(包括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长打自己的孩子时,只要是符合两条,一方面目的是为教育好孩子;另一方面不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任何伤害。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去干预的。所以管教难度最小、效果最好的应该是家长。如果家长在孩子的婴幼儿期没有严格管教,孩子长过两岁,再想管就会增加很多困难。若想等孩子上学后再管,那会比登天还难。这就是不少家长认为只有老师才能管得住孩子的根本原因。
(二)现在的学校教师不能打学生或体罚学生。但是因为学生要依附学校,要仰仗老师,所以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学生也会听老师的劝导甚至是批评的,一般情况,学生不会因此而转班、转校。所以说老师对学生管理的难度不大,效果也比较好。
(三)教练员与队员之间没有任何维系关系的条件或力量。他们之间只能靠家长与队员的愿望、兴趣和目标来维系。所以教练员的严格管理只能建立在家长认为这种管理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前提下。当然家长认可的严格管理是有界限的,越界是不行的。而这个界限在不同家长的心目中是不同的,个别人间的差异也可能很大,这无疑会加大管理的难度。出现分歧,严重情况可能留不住某些队员。若放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训练效果。再因当今的少儿多数是独生子女,大都不能吃苦,而吃苦恰恰是体育训练必要的前提。加之现在社会就业面广,孩子可选择的面很宽,家长未必一定要孩子学体育。这样状态下,管理难度会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教练员对业余训练队员的管理难度是最大的。
三、爱的方式和程度
(一)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人皆知的,不再累述。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对孩子更是疼爱有加。
(二)教师爱学生,更爱好学生。我们都清楚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是相辅相成,同步增长的。所以教师可以也敢于批评犯错误的学生,哪怕是好学生。因为他们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可以接受批评,改正错误,特别是好学生。
(三)教练员爱队员更爱成绩突出的队员。因为教练员能找到一个好苗子不容易,培养成才更不容易。这就需要教练员付出大量的心血,但教练员对队员的去留没有约束力。为了留住成绩突出的队员,对其所犯错误会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对其各方面的照顾会更细心,这不足为怪。但是其结果往往有害于队员的思想成长。因为体育训练需要培养队员的竞争意识,其副作用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会不自觉地随着个人成绩的提高而膨胀,在尖子队员身上表现更为突出。通过上述差异性对比,应高度重视体校尖子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在训练中加强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要让家长明白体育训练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和对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练员通过言传身教,让家长和队员看到管理和训练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得到家长的鼎力相助。
(二)在管理中一定要平等待人,彻底消除特权思想的影响,分清功过,奖惩严明。既不能以功掩过,也不能以过埋功。特别是单人项目个体训练,需要培养运动员竞争意识,简单说,就是争强好胜的心态,同时还要防止个人英雄主义的膨胀。对成绩突出的尖子队员来说,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因为成绩突出往往会成为他们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资本。成绩越突出,他们自以为是的资本就越雄厚。所以我们管理的力度应该与其变化相适应。可能会有人质疑,这是不是不公平了。其实,不必担心,有礼貌、守纪律的队员在纪律的范畴内是自由的。法规、纪律只约束那些违法者。
(三)在对队员管理的态度上,学校、教练员、家长必须达成一致,否则难于管理。校方———领导者、教练员———具体管理者、家长———孩子的监护人,三方的态度一致,将事半功倍;若有分歧,效果不佳;若三方有一方闹僵,可能会造成对立的结果。为了孩子的前途,特别是为使孩子将来可成为一个能融入社会的人,希望这三方(特别是家长一方),能求大同、存小异,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并且要把它体现在校规、家规和教练员的管理中。
(四)在训练中应适当增加接力等集体项目的训练,以培养队员的集体主义观念及团队精神。1.从体能和技能的角度看。单人项目比集体项目枯燥,运动员难于兴奋,因训练效果与运动员的兴奋程度直接关联,所以训练难达预期。所以对只搞单人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增加集体项目的训练对其提高体能和技能十分必要。2.从做人的观点看。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离开这个社会不可能生活好,甚至难于生存。所以说,每个人都在受惠于社会的成果,从居住、穿衣、吃喝、看病、出行、工作等等,踏入社会就必须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存道理。因为每个人都从我为人人出发,那么人人为我则是必然结果。所以说对运动员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是必须进行的,特别是对单人项目的运动员来说更为重要。因为要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就必须最大限度提高个人竞技能力,要强化竞争意识。这种训练很容易使其产生个人英雄主义和私欲膨胀的结果。对尖子队员更为明显。集体项目的训练,可以对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只搞单人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增加集体项目的训练对其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综上所述,在业余训练中必须加强管理,加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要把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贯彻于训练及管理之中。特别是对成绩突出的队员更要突出地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少强,孙廷林.运动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2、网络教学可以转变教师具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聋哑学生去学习更多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营造一个动态直观的教学情境,真正调动聋哑学生眼、耳、口和手多种器官相互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真正克服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课堂容量小、效率低和聋哑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的现象,使聋哑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着手借助各种媒体寻找解决的方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人与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多向性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相关的信息,尽可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和情感进行完美地交融,充分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