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050-02

当今中国处在社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并存。面对这种社大环境,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介影响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电视、网络成长的一代,他们习惯性地接受着来自影视、网络递呈的海量信息,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媒介的观点。为掌握青少年不同阶段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我们于2010年下半年在沈阳地区2所初中、3所高中和3所大学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1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099份,其中初中样本274名,占24.9%;高中样本258名,占23.5%;大学样本567名,占51.6%。

一、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分析

(一)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电视和网络,且随着学校层次的44-级其媒介依赖性增强

在回答“您经常收看的大众媒介”这一问题时,初中生的选择是电视(65.6%)、网络(17.6%)、报纸(5.0%);高中生的选择是电视(51.9%)、网络(28.0%)、杂志(5.8%);大学生的选择是电视和网络并列第一(42.8%)、广播和报纸并列第三(4.0%)。

(二)六成以上大学生每天收看媒介1小时以上,而四成中学生在周末才收看

初、高中与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收看大众媒介的时间有明显的不同(详见表1)。初、高中的青少年“只有周末才有机收看”的比例最高(分别是42.0%和39.3%)。而大学生由于应试压力的减轻,收看媒介的时间和长度更为自由,所以六成以上的大学生每天收看1小时以上。

同样,对大众媒介依赖性最强的是大学生,连续几天不接触大众媒介就很难受(包括非常难受)的比例69.4%,其次为初中生58.5%,高中生48%。

(三)高中生对媒介内容的喜爱度最高、大学生最低

高中生群体最易对媒介内容产生兴趣。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偶像剧”这一问题时,持肯定回答的高中生比例最高,为44.1%;其次是初中生(37.9%)、大学生(26.8%)。

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动漫”这一问题时,持肯定回答的高中生比例(74.1%)最高,其次是初中生(62.5%)、大学生(43.7%)。

同样,高中生有最喜欢的书(72.9%)、最喜欢的广播节目(44.7%)、最喜欢的电视节目(58.7%)和最喜欢的电影(63.8%)。详见表2。

(四)“书(包括杂志)”成为青少年最喜欢欢的媒介

由于不同阶段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学习规律,其对媒介内容或类型的偏好也各自有着各自的特点。正如表2中我们看到的那样,“书”和“动漫”成为中学生的最爱。而大学生最喜欢的是“书”(56.4%)和“电影”(54.1%)。

二、媒介因素影响F的青少年价值观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比例最高的是大学生69%,其次是初中生61.4%、高中生50.2%。

然而,不同青少年群体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程度有一定差别(详见表3)。初中生“非常认同”的比例最高,为19.7%。分别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此项比例高10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大学生“一般认同”的比例(62.4%)最高,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高出20多个百分点。高中生态度模糊的比例(36.2%)最高,大学生比例(23.9%)最低。

(二)初中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态度最为积极、高中生的怀疑性最强

初中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态度最为积极,近四成初中生“主动去看,深受教育”;其次为大学生(27.3%)。高中生的怀疑性最强,74.3%的高中生选择“有时看,半信半疑”;其次为大学生(65.9%)。大学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的否定比例最低,仅占6.8%。详见表4。

(三)六成以上青少年“相信或有些相信”真爱永恒,大学生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有61.8%的青少年“相信或有些相信”真爱永恒。选择“相信或有些相信”的不同群体青少年比例相近,其中,大学生(65.4%)比例最高,其次为初中生(59%)、高中生(57.9%)。持“不清楚”比例最高的是初中生(25.1%)比大学生(14.4%)高10多个百分点。而高中生“非常不相信”的比例(14.2%)最高,比初中生(4.8%)高近10个百分点。

(四)大学生群体更易于相信“一夜成名”,初中生则更倾向“脚踏实地”

五成以上大学生“相信(或有些相信)一夜成名”,其比例为51.6%;其次为高中生48.2%,初中生38.1%。持“不清楚”态度的初中生为21.8%,大学生为17.1%、高中生为13.6%。初中生“不相信一夜成名”的比例最高,占40.2%,其次为高中生(38.2%)、大学生(31.2%)。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对“一夜成名”抱有更多的幻想,反而不及年纪最小的初中生清醒。

(五)七成以上青少年有着正确的“正邪观”,初中生的“正邪观”最鲜明和正确

调查显示,初中生“非常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比例(52.7%)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此项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以上,“非常不相信”的比例最低2.1%;“不清楚”的比例也最低6.6%。高中生“不相信”比例最高,为24.5%。其次为大学生-(14%)、初中生(10.3%)。大学生“不清楚”的比例(15.1%)最高,其次为高中生(13.3%)。

(六)八成以上的青少年认同共建和谐社,初中生认同比例最高

篇2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入手,都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心理健康状况,教学方式、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技能,教学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方式来授课、来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交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爱上学习,也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学习力的学生。

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去深入了解学生。从哪些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心理?一般来讲,教师要清楚学生的知识水平,知道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以及他们的品德方面,也就是他们的情商发展状况。也就是从智商和情商两方面入手。

初中生,其年龄一般是12―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阶段,内心是既充满着独立性,又有依赖性,既有自觉性,又存在幼稚性,是一个错综矛盾的心理时期。

一、初中生心理特点

(一)活泼好动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初一新生,他们刚刚从小学走进初中的大门,所以小学阶段的一些特点还比较明显。比如,一下课就冲出教室,相互追打,做课间游戏,在性别上男女也不分界限。表达需要特强烈,比如,上课教师提问时,就会发现主动举手争取发言的人很多,发言很踊跃,这是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有明显的区别,高中生心中知道答案,举手回答的相对来说并不那么积极、人数也相对来说少些。

(二)模仿性强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性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在初中阶段,这一特点仍然表现得很强。比如,好的容易学,坏的也抑制不住要学,兴趣容易变化,一会喜欢文学,一会又爱好天文等容易改变。

(三)记忆力强

初中生正处于记忆力发展的顶峰时期,当然主要是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只要在这短时记忆的基础上稍加重复即可获得。初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来说不是很多,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适当地引导学生去记忆一些必要的东西,去发挥他们的这一“特长”。

(四)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

初中阶段是小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过渡,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前期,也就是初一,学生大多还弥留着小学阶段时的特点,而到了初三,学生经过这两年的学习成熟了许多,与高中阶段也有了相似之处。所以,初一的学生很乖,很听话。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说什么学生就会执行什么,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接受教师的教导。这也能从学生与教师很容易打成一片看出来。初二的学生虽然会有些叛逆,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即便心里有些不满也都会挂在嘴上,不会像高中生那样,放在心上。

(五)独立性强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独立性发展很快,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与父母交流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想表现出自己已经长大,是个成人了,想有自己的主见和行动,虽然很多时候这些行动,往往还是需要家长的帮忙。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成长的空间,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同时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恰当的时机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以上五点是初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才能因材施教,教育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材、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都离不开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正确分析和把握。

二、初中语文教师应注意的几点

(一)先抓基础后抓稳定

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师要在初中一开始就要狠抓基础,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生活习惯的锻炼和交友的技巧等。初中学生的记忆力强、模仿性强以及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影响,教师就要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面发展,对有向负面发展的苗头教师一定要加以制止,争取把这个基础打好。基础打好了,就得让学生稳步发展,在知识的条理化上、系统化上、深度上发展,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学生产生分化,掉队。任何知识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这个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去放纵学生、一味地去要求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复习、练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比较。

(二)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

虽然每位初中教师都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年龄段,但要从心理上去真正地认识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还需要教师去摸索。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既不是小学生,不需要一一地去教,也不是高中生,不能一味地输入知识点。教师应对所教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语言上要口语化,要让学生听懂。还要特别注意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表达需要,要多给学生机会去发表意见,切忌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

(三)信任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初中语文教师要信任学生。可能有些事情上学生做得还不够好,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切忌轻易点名斥责,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四)做好家长工作

篇3

1.1对象

随机选取平顶山市区6所中学(3所高中,3所初中),依据整群取样原则抽取所选学校一、二、三各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1000份,去掉填写项目不全的87份,有效问卷913份,有效应答率为91.3%。

1.2工具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3]共有四个维度,13个因子,98个题目(正向题为47个,反向题为51个)。这四个维度是耐挫维度、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个性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其中耐挫能力维度包括合作能力和应付挫折及压力2个因子;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和适应环境能力3个因子;个性维度包括自信、自尊、意志、进取心、调节情绪能力和乐观6个因子;学习能力维度包括注意力和思维2个因子。

1.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0.0社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

2.结果

2.1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差异和性别差异比较

分别对初中与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异、男女生心理素质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1877,高中生为2.9281,初中生心理素质显著高于高中生(t=8.316,P=0.000)。在心理素质的各具体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

男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0863,女生为3.0246,男女生心理素质均分无显著性差异(t=1.907,P=0.057)。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乐观、注意力、责任感、进取心七个因子得分男女差异不显著,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子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另外,男女生在社会能力及倾向和个性分量表上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2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比较

对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心理素质均分都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总均分显著高于高中生;在心理素质的各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这表明,就总体而言,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显著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人的研究[4]结果一致。高中生心理素质为何比初中生差呢?其原因值得深思。不少人在网上发帖感慨当前社会中“年龄越大、素质越差”,从小学、高中、大学到踏入社会,很多人的素质都呈递减趋势。这恐怕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教育、社会也都难辞其咎。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低于初中生,提示我们要对高中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王极盛等人的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心理素质呈递减趋势,年级越低,心理素质水平越高,年级越高,心理素质水平越低。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确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均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王极盛等人的研究不很一致,原因可能与被试的情况不同有关。王极盛等人选取的是北京学生,研究距现在已过10年,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必然发生显著的变化。针对本研究的结果,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初三和高三学生都面临升学,心理压力较大,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因而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下降。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成熟,但是并不意味着心理素质必然同步提高。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中学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素显著高于女生。分析原因,这应该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智力发育特点和社会的性别定型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男生的身体较女生高大强健,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困难,男生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女生更具耐挫力、适应性和意志力,而这些反过来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感。同时,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从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他们的上述心理特点。思维是智力的重要内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智商虽然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有各的优势、特点。一般来说,女生的空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较男生高,而男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则显著高于女生。本研究所测的思维,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男生高于女生的结果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