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就业教育

高校就业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校就业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校就业教育

篇1

1“慢就业”现象的含义及其发展现状

“慢就业”者,又称为自愿失业者,是指学生告别“毕业就工作”的传统模式,毕业后不急于求职或求学,使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不立即投身工作;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对即得的工作机会并不满意,宁愿“闲置”一段时间“放空自己”,然后再继续寻找工作[1]。目前,“慢就业”现象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同,地域分布也越来越广。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通过对比2010届至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未就业人群分布比例发现,最近5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长,“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2017年,智联招聘开展了面向全国的《2017大学生求职指南》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93420名毕业生中,选择“慢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高达9.8%[2];《今晚日报》对“95后”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95后”大学生认可“慢就业”[3];2017年腾讯的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显示,52%的95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剩下48%的人选择回避就业。也许大城市对毕业生的包容性更大,选择“不就业”的毕业生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一线城市,其中北京比例最高,其次是上海,随后是杭州、广州等。不难发现,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尤其是“95后”大学生加入毕业生队伍,“慢就业”现象已在全国各地高校萌芽并发展。面对“慢就业”现象,社会各方面的舆论也是褒贬不一。《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survey中国进行了“你怎么看待‘慢就业’”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的原因是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60.7%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的真正实行需要家庭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45.0%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年轻人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32.2%的受访者则认为,“慢就业”会催生出一大批自由职业者,尤其是艺术类、创意设计类的从业者[4]。“人民日报”与新华社就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持不同意见,前者力挺“慢就业”这种方式,主张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松绑”,新华社则与其针锋相对,对“慢就业”现象大力抨击,称其本质上是掩耳盗铃。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快”与“慢”的高度关注,从一定层面上折射出社会对就业观念的焦虑心态。但为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应理性看待“慢就业”现象,深究选择“慢就业”的不同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以采取科学措施、合理对待。

2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综合诸多学者对大学生“慢就业”成因的分析,结合大学生“慢就业”现状,不难得出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客观必然趋势,其成因可归结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内心因素等四个方面。

2.1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新常态,产业布局日益完善。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加之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冲击,解放了求职者的双腿,增加就业弹性,扩展就业空间,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根据职业搜索理论,面对丰富的就业选项,部分缺乏经验的大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搜索,进行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衡量,从而理性选择“慢就业”。此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就业结构性矛盾,高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偏爱的热门岗位与经济结构转化所需的专业化人才需求不均衡,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期望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形成的区域化人才需求不均衡,毕业生本身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企业岗位设置的需求形成的能力化人才供需不匹配等现状,也使得处在社会人才供需“不均衡”状态下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方式来延迟就业。

2.2家庭因素

“慢就业”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过去的“70后”和“80后”大学毕业生,一般都有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毕业后需要马上工作,才能实现在大城市买房结婚、扎根落户的愿望。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拥有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物质基础和更高的精神追求。这些条件缓解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资本,这也是“慢就业”现象最初起源于经济相对发达和家庭生活条件相随优越的地区和毕业生群体的原因。此外,部分家庭传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部分家庭青睐于让孩子继续深造或者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更加“体面”的工作,这给大学生造成了无形压力,通常会采用“不就业拟考编”“不就业拟考公务员”等方式待就业。还有部分家庭则是思想开放,更加尊重子女自身的选择,不干涉子女择业,允许毕业生们按照自己想要的轨迹去生活。

2.3学校因素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产能升级等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的协调一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针对市场的人才需求提前做出调整,加之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不足导致的就业结构矛盾,使一部分“不入主流”的毕业生不得不“慢就业”。另外,教育环节缺乏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在国外,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受职业指导师的指导,甚至能够基本确定就业方向。而国内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几乎一片空白,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缺乏专业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持续传统的就业创业教育方式和过度重视就业率数值的工作思路,使大学生缺乏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部分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准确的就业指导,对自我和职业认知有所偏差,丧失就业信心,唯独选择以“慢”来逃避就业。

2.4内心因素

社会层面给予了就业观念向“慢就业”转变的空间,“毕业后立即就业”的价值观已经过时,空缺年的概念开始流行,“慢就业”大学生也逐渐分化为积极主动“慢就业”和消极被动“慢就业”两只队伍。积极主动“慢就业”可以称之为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慢就业”,折射出大学生自主、理性选择职业的择业观,他们无论是选择去贫困地区支教,或者去帮助难民儿童重塑生活,尝试专业以外的工作,不为生计和舆论盲目就业,更加注重自身发展需求,或是遵从自己内心尝试有价值的事业,或是感觉即得的工作机会低于期望值,而更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寻求理想的机会,这些选择与“拣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是成熟、理性的表现。另一种是消极被动“慢就业”族,由于就业能力较弱,没有或者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缺乏自信心,不能向社会客观、主动的推销自己,不知道目标何在,部分对就业择业有抵触心理,从而选择“逃避”就业现实,能拖则拖,被迫陷入“慢就业”困窘。

3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建议

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规划、职业认知度和就业价值观形成、发展与确定的关键时期,对肩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高校来说,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慢就业”族这一新生代就业群体的出现,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若仍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热情传授学生求职技巧,或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提供岗位信息,召开校园招聘会,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1],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因时因势做出调整。

3.1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教育课程

目前各高校基本实现了就业创业的“全员教育”和“全程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也均被列为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但据悉,这些课程并没有引起部分学生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授课教师自身能力有限,偏理论性的课程在学生看来枯燥无味;另一方面,高校的职业指导没有跟上当前形势的变化,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或提供必要的就业创业指导。因此,高校既要鼓励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进修、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又要注重就业创业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做好顺利就业择业的准备[5]。同时,还需帮助大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其对就业市场的认知,合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熟悉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

3.2精准帮扶机制

就业的“快”与“慢”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焦虑感,面对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作为承担高等教育责任的高校应该建立分类、精准帮扶机制。对积极主动“慢就业”者,应以分类指导为主,例如就业目标锁定公务员、国企、银行、外企等职业的学生,学校应分类给予报考、考情分析等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同时向学生宣传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创业公司等基本状况、发展前景及用人需求,以便学生开拓思维,解除传统就业思想的束缚,让他们对就业做出更加合理、理性的选择,使他们认识到“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在是否选择“慢就业”的环节一定要理性。对消极被动“慢就业”者,要加强其就业心理辅导,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心理咨询室,采用团体辅导与“一对一”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调整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帮助学生脱离消极“慢就业”。

3.3搭建校内“慢就业”缓冲机制

在“慢就业”现象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情况下,应该给学生“松绑”,在保证大部分人就业的同时,允许毕业生自主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营造良好的自主择业氛围。通过就业典型、课堂讲授方式,在精神上启发学生,已不能满足“慢就业”者的需求。高校可借鉴国外做法,在兼顾教育体制差异的前提下,引进本土化的“间隔年”作为缓冲机制,这将是缓解求职者“慢”心态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在校期间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平台,增加游学、支边、支教、应征入伍、创业探索等机会,帮助学生缓解职业迷茫期,提早将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在校创业,提供创业咨询、开设创业类培训、提供免费场地设施、出台批准学生休学创业文件、提供资金扶持和创业补贴等做法,为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以有效缓解励志创业毕业生“慢就业”心态。对于其他类型“慢就业”者,学校同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提前接触、经历自己心目中的选择。

3.4构建体系化的解困机制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3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各地方政府和高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陆续出台了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诸多措施,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设置了就业教育课,把就业教育列入了公共必修课程。通过就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掌握择业技巧,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课仍存在一些问题,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对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就业教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大学生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一 高校就业教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教育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技巧教育、择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技巧,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目标,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虽然各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也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就业教育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教育课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以学校的党务、行政和学生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日常事务较多,对就业教育课投入的精力没有保障,也不能够深入系统地研究就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且,他们对就业教育知识的掌握比较有限,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前对课程进行了认真准备,也下了很大的工夫,费了很多心思,但是由于没有较好的教学方法,讲课方法过于单一,很难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2.任课教师责任心不强,备课不充分,教学效果不好

目前,有部分高校教师对就业教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和招聘信息在网上和实践中都可以学习,没有必要开设专门课程来讲课。因此,在备课时缺乏主动性,热情不高,参与不积极,造成讲课时内容匮乏,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3.课堂讲授内容针对性不强

由于部分高校就业教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对就业教育课的课程体系和专题设置研究不够,在备课时往往使用教材或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材料与统计数据,再结合自身的感受去讲课,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的、具有实效性的授课讲义。造成课程内容讲得多,师生互动少;理论讲授多,课程实践少。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浅薄,一味地重视对学生求职技巧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准备好职业素质等深层次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不大。同时,目前的就业教育课还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个体学生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4.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

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比较丰富,知识点也较多,知识涉及面宽,但课时有限,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现有的课堂教学往往未能满足这一目标。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对知识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了解,甚至不明确哪些是应该了解的、哪些是应该理解的,哪些是应该掌握的,哪些是要学会运用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5.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目前,就业教育课虽然采取了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但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基本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播放课件学生看等。这些模式缺少启发性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表述,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更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积极、不主动,课堂气氛不活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二 新时期高校就业教育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1.按照就业教育课堂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并加强教学研究

篇3

国内外高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对比

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起步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具有早期性、个性化、实用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以德国为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和人生规划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德国的大学生就业采取“自我负责,自由择业”的制度,呈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不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反,德国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都主动参与、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把职业生涯规划视为就业工作的“发动机”。专业化的指导队伍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分类指导,并能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形成一个高效合理、规范有序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这种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学校、企业和私人咨询介绍所等社会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学生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谋求人在职场中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使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展。

而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开掘,尚未形成成熟的观念,无相应的机制予以保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孙仪认为,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是起步晚、发展快、任务重。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乃至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角度看,目前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虽有需求拉动,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事实如此,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离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学生也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毕业生择业的自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若干思考

1.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之中,创建例如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等机构,由学校领导、专业工作者以及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各类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作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讨活动。此外,打造一支职业咨询师队伍,促进职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专家化迈进。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毕业前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贯穿学习生活和人生规划的全过程。学生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逐渐积累并发展的过程,人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科学的理念传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让他们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择业和就业的成功积累资本。

在大学一年级,注重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成功教育。这一阶段职业规划辅导目标应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及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展开自我探索,初步了解自己现时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引发对未来职业的思考。

在大学二年级,拓展学生的素质,锻炼综合能力。这一阶段职业规划辅导目标是进一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专业与兴趣、专业与职业的问题,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

在大三年级,强化专业学习,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为重点。强化专业课学习,不断巩固专业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在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对进入社会前的职业准备期应有个明确的规划。

最后,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和讲座,并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和自主择业视野,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和竞争能力。把择业方向导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基层,使他们认识到“小企业,大舞台”的意义,把学生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体系设计

针对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五大部分: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生涯是指人终生发展的历程,通常又称为职业生涯,是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可见,职业问题是生涯的核心内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了解“生涯”、只有在充分认识“生涯”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意识。通过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锚等理论,帮助学生了解大学,认识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掌握生涯规划的概念、原则、意义,从而唤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第二,自我探索与了解。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与了解。包括个人能力、性格、价值观、兴趣的测量等。用到的测试工具主要有:价值观因素表、凯尔西气质分类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和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需求和埋藏在心中的理想,自主规划人生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