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加强渠道管理

加强渠道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加强渠道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加强渠道管理

篇1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摸清以来我街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了解完善我街人口、就业、教育等结构,科学制定我街“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组织领导与职责

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街统一领导、科室分工协作、每组各负其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在街办事处统一领导下进行。

*街道办事处设置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居(村)委会设置人口普查小组,分别负责辖区内人口普查的组织和具体实施工作。

*街道普查办公室及居(村)普查小组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抽调有关人员做好人口普查工作。

1、街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全街人口普查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机构,负责全街人口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推动;

2、具体的工作,按街普查办公室统一分工执行;

3、分局*派出所负责组织户口整顿工作,协助、配合人口普查的摸底、登记阶段相关工作,做好普查中的治安管理等工作;

三、普查经费

人口普查所需经费,在保证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和厉行节约的原则下,按照区街两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文件规定,列入今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四、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对象和内容

(一)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今年11月1日零时。

(二)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居住在我区所辖区域内的自然人。

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关信息。

(三)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

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

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四)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五)人口普查表分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普查表长表抽取百分之十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

(六)11月1日至今年10月31日期间有死亡人口的户,同时填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死亡人口调查表》。

五、人口普查的方式

人口普查登记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

普查员应当按照普查表列出的项目逐户逐人询问清楚,逐项进行填写,做好不重不漏、准确无误。普查员调查完一户,应将填写的内容,向本户申报人当面宣读,进行核对。

篇2

1 引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关键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载体,我国古代就形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河流关系和制约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防汛排涝,美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山区河道治理与管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山区河流还担负着供给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作用,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逐渐成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河道治理理念落后、缺乏全面规划等原因,山区河道整治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依陕西省山阳县为例,该县位于陕西省的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北有流岭,中有鹃岭,南有郧岭,汉江支流金钱河、丹江支流银花河自西向东流,形成了“三山夹两川”的岭谷地貌。全县共有大小河流886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三条,分别是金钱河、银花河、西家河,这三条河流流域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4.5%。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沟有187条,在1公里以上的支沟河流有696条,河网密度1.2公里/平方公里。密集的河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山区洪水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大,也给山阳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山阳自古就有“十年九灾”之说。近年来,山阳县相继实施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荒山荒坡、陡坡地基本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68%以上。洪水挟带下泄河道泥沙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2011年又启动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县城堤防和重点集镇堤防得到修建,全县三座小型水库得到了除险加固,全县防洪保障能力得到基本改善。但全县总体控制性水源工程缺乏,待改造提高的堤防还很多,尾矿坝和地质灾害面广量大,防洪保安形势依然严峻。加之,近几年陕南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大,大多移民小区都是傍河而建,这给山区河流治理和防洪安全安提出了更高的现实需要。

2山区河道治理

2.1山区河流形态和现状

山区中小河流的形态多为“V”字形或“U”字形,河床纵断面一般比降陡峻, 绝大多数均在0.1%以上, 其河岸线极不规则, 河道水的流态极为复杂。山区河流水文特点是降雨强度大、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 洪水来势迅猛, 峰高而尖瘦。山区河流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其流态受极不规则的河床形态的影响, 十分紊乱, 常有回流, 旋涡跌水、水跃、横流等出现, 流象极为险恶, 极易产生冲刷, 吞食农田、道路等, 对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破坏性极大。加之,山阳县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基础性水利设施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存在着防洪标准低,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考虑防洪要求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盲目围垦河沟、侵占洪水和调蓄空间、河流开发失衡导致洪涝灾害时有发生。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河道天然砂石的需求越来越大,河道采砂管理难度加大,乱挖滥采、过度采砂、破堤采砂、毁田采砂等现象还很突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给河道管理带来了严重影响。

2.2河道整治的原则

河道治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全面规划, 综合治理,因势利导, 重点整治。二是因地制宜, 治管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当前与长远关系。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河道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清除行洪障碍物与修建治河工程相结合。四是除害兴利、治理与开发并举。

2.3 认真做好河道治理的规划

山区河流, 在进行治理前要编制河道整治规划, 确定整治的任务和要求, 并进行河道特性分析, 选定设计参数, 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论证每一个方案的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较, 最后选择一个最佳的整治方案。设计参数是实施河道治理的主要技术依据, 主要有: 设计流量、整治线、设计河宽等。洪峰流量是直接威胁工程安全的主要因素, 因此, 其设计洪水的计算, 主要以确定洪峰流量为主, 并充分考虑造床流量、河相关系, 最后确定整治线。整治线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整治线位置的确定、线型的选择、整治线宽度的计算等。整治线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 按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尽可能考虑水流运动的规律, 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 在尽可能扩大效益的同时, 力求节约投资, 合理布置整治线, 山区中小河道整治线一般布置成直线式, 整治线宽度按照设计洪峰流量推求, 固定整治线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种形式。

2.4治理措施的选择

山区河道的堤防现状和水流特性,大部分河道狭窄,比降大,人为挤占河道严重。水流急, 产生洪水历时短,来势凶猛,对堤体的冲刷较大,极易造成淘刷。又因为山区沿河两岸是村庄和农田的主要聚集区,房屋和建筑物临河而建,工程占地和拆迁量大。因此,山区河道堤防形式一般采用挡墙式浆砌石或干砌石筑堤为主,抗冲刷能力强,稳定性好,减少占地,就地取材方便。当山区下游河道比降较小, 水流相对缓慢, 河道两岸一般为淤积沙土时,也有采用沙土护坡筑堤身, 但该形式占地量大,抗洪水能力差,不宜采用。

3山区河流治理应注意的几点

篇3

1、政策,把关守卡,减轻农民负担。县经管站建立9个农民负担监测点,发放《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手册》和《农民负担文件资料汇编》等资料;配合监察局依法监督管理农民负担,针对集资摊派等项目进行专门检查监督。

2、参与,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在实行财务五统一基础上,推行以乡镇为单位村会计集中办公制度,开展以村为单位的民主理财。

3、咨询,开展经营指导,传授农业经济经营管理的知识。近年来,县农经管理部门先后组织村会计和农经管理工作者参加全国性、省、市的业务培训学习45多人次。县里举办农经管理业务培训班,帮助乡镇结合村会计集体办公日进行培训学习。总之,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农经管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咨询服务的技能。

4、保护,强化农村承包合同管理,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几年来,农经管理部门把完善农村承包合同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来抓,县委、县府组织各乡、村和农民签订规范合同1.75万份,逐步开展检查兑现工作,及时调处合同纠纷,使合同履约率保持在98%左右,这样就保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5、调研,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县农经管理部门有计划地对粮食生产、农民负担和农村股份合作以及村级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总结并推广外地经验,有明显的成效。

(二)拓宽农经管理渠道

农经管理部门在拓宽渠道、提供服务时,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经管理工作重要性仍欠高度认识,有的乡镇村领导对农经管理工作内容不明确或不理睬,未能发现该项工作的社会效果,一些政策措施不能落到实处;二是农经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不高且配置不合理,经费不足,责权不相称,经管工作环境条件偏差,许多业务工作难以深层次拓展;三是某些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农经管理服务未能完全纳入正规化的轨道,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

为此,笔者认为要相应采取措施,巩固并扩大成果,保证服务渠道不断拓宽、农经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