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历史内容产生了兴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质量。兴趣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其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而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对相关的历史内容以图片、影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通过感观刺激,来激发其兴趣。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明清文化”这一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放映电影《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或者《西游记》的电影精彩片段,因此作为导入,引入正文教学,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整理中国四大名著的故事梗概,并开展讨论与交流,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如“鸡鸣狗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经过,以此总结归纳出知识点。
2.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在教师进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实际中,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史事件为断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使得学生对于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明确,加深其学习印象。在次基础之上,教师再系统地讲解每一节课的知识细节,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取相关信息、对历史进行归纳概括,最终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本质。在次过程中,教师要?r空通过让学生在对史料收集、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进程进行讲解,将历史与经济、政治、文化进行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还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教学,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传授和教导学生合理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导学生学习和认知历史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递进式地学习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而言之,教师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10-01
为了展示常州市高中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统摄下所形成的教学特色,引导高中教师研究如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的良性高位运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性教学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八所高中联校主题教研活动”,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开设了研究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在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以后,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结合活动主题,作如下研究。
一、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引人关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2)什么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教授在谈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刘逸冲同学为什么选择加试政治时,给出了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出于政治学科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兴趣”“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看到 ‘是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且慢慢从纯粹的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甚至小决策者”。由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将来中国社会公民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1)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关系着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政治认同教育既是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也是达成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需要。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后创设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构建基于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如“共享发展”“两会热点”“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个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念。
(2)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这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问题;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重逻辑、讲规则的意识。在本节课“公平之路”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视频展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面现实:概括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出谋划策:谈谈你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解决措施”的三个环节。一事一议,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经济道理,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表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融入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创建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亲历政治”的课堂氛围。在“公平之路”环节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中更是设计了“模拟提案”环节,鼓励学生就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交自己的“议案”。
三、结束语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经扑面而来,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任重而道远。作为政治教师,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愿景。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33-02
1 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特征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主要方式。
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顺利解决地理问题的实践过程。地理实践活动属于地理学科教学的范畴。
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与观测能力,地理调查与考察能力,地理制作与绘制能力,地理实验能力,地理问题分析与决策能力,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等能力。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场所更宽泛,包括课堂实验,课堂外的校园气象站及校园其它地点、公园、博物馆、工业园区、经过选择的景点等。
2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现状及问题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学生核心素养的九大方面之一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有动手操作能力、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深化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但是现在大多数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令人担忧:
2.1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
实际的课程操作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传统教育理念仍占主导,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不够。学校办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评价等都以升学选拔为导向,学校没有地理实验室,地理教师利用图片替代地理事物进行认知活动,远不能达到知识获得、技能训练的目标。学校实践性活动场所缺乏。因此教师只能让学生进行地球仪、地形模型等手土制作和网上资料查询、办令题板报等易组织、不受场所限制的实践活动。
2.2 缺乏机构或组织以及基金的支持
教师的精力、时间、经验有限,依靠自身力量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存在困难,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组织或基地提供资源和方法支撑。学校中很少有地理实践课程的开发;少有学校存在专门的基金供教师进行地理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申请资金困难。
2.3 教师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不足以及学生的安全问题
对教师自身来讲,来自学校、家长及学生的成绩压力,让教师少有时间提高自身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在没有一般模式或范本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顺利组织地理实践活动会消耗大量精力。
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学校和教师考虑的重中之重。进行校外地理实践活动必须要保障好学生的安全问题,如何保障好学生的安全、减缓家长的担心也是开展户外学习的难点之一。
3 地理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
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不是一人或一时可以解决的,在基于国内学者对于地理野外考察的研究以及国外对地理实践活动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初步构建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具体流程见下表。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基于以上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想要组织的具体活动进行调整,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皆可自行调整。
当然学生的安全是每位学生家长考虑的重点,很多校外地理实践活动都受限于此。为保证学生地理实践活动的安全,教师提供的选题,要避开一些可能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环境。如水库、大的河流、易发生滑坡及泥石流的山区等。学校、教师要和家长保持好联系,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流程,必要时可组织成立家长志愿者分队,作为活动的帮助者参与其中,既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习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维持秩序、保障学生安全,做好后勤工作。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金泽.基于IGE0的我国高中地理野外实察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谢元丽.教材“活动系统”对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的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