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小学学科德育

中小学学科德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小学学科德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小学学科德育

篇1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要遵循科学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以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将教材内容与思品教育相结合。在小学教育中,每一门学科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到这种联系点,并有针对性放大,特别是对于科学这一门人文学科而言,带有明显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意识,要求教师将二者进行融合教育时善于划分重点,突出主题,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关注点和注意力。(2)结合不同的教法进行思品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其行为和道德水平都是不同的,但总体而言,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有共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展的共性,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3)在偶发事件处理上进行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偶发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它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改善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适当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同时针对学生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也要给予纠正和批评,既考虑学生的心理、情绪,也要实质性帮助学生有所进步和提高。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行为是否准确的一个标杆,更容易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4)教师要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思想处于一个活跃时期,情绪化严重,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思想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教师而言,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行为、思想都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词,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好榜样。

篇2

从课程分类来看,毕竟小学科学与德育分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再加上许多小学科学教师本身就不是德育教师,因此,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应当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性工作。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深刻剖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目标,仔细斟酌课程资源结构,并从中提炼出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做充分预设的工作,即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或技能与德育观念和内容进行良好地整合,以促进双方的共赢发展,才不会导致两种教学目标分道扬镳,让学生不知所措。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照相机和眼睛”时,为了在本课渗透一定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照相机”与“眼睛”背后的工作原理,并从这些原理和配置中总结出德育内容。一要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电池的使用、按键的使用以及相机的保养等;二要学会健康用眼,在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近视等眼病后,引导学生适度用眼、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及经常做眼保健操等。这样一来,教师心中明晰,既明白本课应当进行哪些德育渗透,又明白本课应当在哪里进行重点性的德育教育,做到胸有成竹。

二、课中渗透:无形传输德育知识

教学阶段是一堂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关键是要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安排工作,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原理,而只留一小部分来单独进行德育教育;也不能为了渗透德育,干脆将小学科学课变成了一堂死气沉沉的训导课。实际上,我们应当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线索,而将德育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成分,恰到好处地结合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无形中的传输。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时,由于本课所要传输的德育知识非常多,教师应当正确处理好科学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首先,教师可以用《健康歌》作为课堂的导入,并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其次,感知骨骼与肌肉对人体的重要性,为学习后续的保健做奠基。再次,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讨论和交流“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适当的体育运用能够起到保健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营养的保健作用。

篇3

第一,对预习的知识内容要有全面的了解,它属于哪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如何,在所学知识中的地位怎样;第二,应弄清楚通过预习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如:哪些属于了解、理解的知识?哪些应该掌握运用?也要弄清预习是要提高听课质量,培养提出问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预习内容要适量

课前预习有大预习(章节预习)、中预习(部分预习)、小预习(课时预习),最重要而又最有效的当属课时预习,由于一节课的内容有限,时间一般在十到二十分钟,切不可花上几个小时,一看就是几页,那样会抓不住重点起不到预习的作用。因此,预习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三、提纲挈领,紧扣要点

预习要有章法,不能随心所欲,要根据教学提纲进行预习,不断提高。预习前有针对性地写出问题的提纲,更要适当了解对一些问题的判断、填空、选择等思考,有目的地去预习,激发预习兴趣,从而提高预习效果。

四、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它一般在课外进行,应学会怎样阅读,怎样做好笔记,怎样提出问题,做到边阅读、边对照、边理解,随时划一划、读一读、写一写,把懂的、不太懂的、完全不懂的分离出来,并做好记录,要善于抓住要点、重点和难点,并紧紧围绕重难点进行思考、研究,展开讨论,找出突破的方法。

五、找出疑难,提出问题

找出知识点中的疑难是预习的关键。无论预习的内容多少,疑难问题肯定会有,对疑点要绝不放松,要理解题中的每一个字、句或所给的条件,对主要词语要反复推敲,弄清题目的要求,要学的知识点体现在哪里,多次对照题目要求,进行丰富的思维想象,为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做好预习的检查工作

有始有终是课前预习的关键。检查要到位,逐一查漏补缺,不然就有可能虎头蛇尾,坚持不了多久就不了了之,没有一定的预习效果。一般检查分为两点:一是自查。查自己预习的内容和数量是否适中,出现的问题要自己记下来或者做个记号来衡量预习效果如何;二是对预习的知识让老师进行逐一检查,检查时间一定要放在课前几分钟,对照教学内容,用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进行课堂提问,也可利用分组讨论或者随便发言,让学生动起来,特别对主动的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少点拨指导,激发预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密切地把课前预习和老师的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七、对课前预习及时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