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校园德育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道德教育一直是一个教学重点,从小到大,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接受了德育的洗礼,这样的教育只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让他们可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做事、学习、做人。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的渗透需要直截了当的形式,也需要潜移默化;需要趣味多样,也需要发人深省。
一、校园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联系
1.本质相同
校园文化和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校园文化是为了能够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身心在校园中都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健康思想之上。因此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是最本质的部分,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能够让形式丰富,影响更加深刻。
2.对象相同
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对象是相同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学生,德育的对象也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校园的主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论他们是主动也好,还是被动也好,都在里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德育虽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榜样的带动,但是同样主要受到影响的人还是学生。
3.形式相似
校园文化和德育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从心理方面反映到行为之上的,所以它们的形式是相似的。校园文化是高中校园的灵魂和精神,是学生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不论在校园的哪个角落,不论在谁的身上,都表现出了这样的精神力量。德育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是通过是非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不可视的精神力量。
二、道德教育如何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渗透
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相似之处,决定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好的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又可以带动道德教育。两者的共荣和相互辅助,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健康的氛围中和心理下,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德育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在校园文化中进行德育渗透,就要重视以德育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比如设立相关的口号,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和阅览室以及教室、宿舍、墙壁等各个角落。因为文化建设就是有这样无声无息的功能,只要我们愿意,可以让文化分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细节,做到“每个角落能悟人,每个角落能育人”,让校园成为一个无声无息的道德教育的传播地。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可以让德育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细节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的措施可以表现在校园活动上面,如开展各种融合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活动,以积极健康的思想状况为主题,使全校师生可以积极参与,精神境界得到提高,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境界得到升华。
2.用校园文化中的社团力量进行渗透
社团是一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且灵活可变,是非常好的一种宣传和教育方式。德育的渗透也可以借助社团活动进行,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经常性地举办“校园剧、课本剧”的活动,体现德育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观看者还是表演者,都能从中学到点什么,领悟到点什么。社团是高中一个无形的力量,它是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地方,也是他们放松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环境中,他们更容易接受一些德育的传播,教育效果要更好。而且校园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社团,他们的良好氛围是聚集成灵魂的个体,从而得到升华和提高。
3.用创新将两者联系起来
创新性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原则,而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以创新为出发点,巧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以创新作为动力,不断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简单,或者可以从挑战中学习到什么。用创新将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在文化建设中采用创新性的德育元素,在德育过程中又渗透到文化建设当中。比如,征集学生的好点子,然后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写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所得,再进行交流思考。用创新将校园文化和德育联系起来,不会让学生的思想“故步自封”,而是不断接受新的观念,又能保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校园文化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德育应该是健康文明的,德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会给校园文化做一个道德标杆,保证校园文化的“干净”,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德育,能够深入人心,“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在深化德育改革多年后的今天,对传统德育实效性的反思使越来越多人逐渐认识到,只有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的生活体悟中,在其内心灵魂的价值冲突中,才蕴藏着弥足珍贵的教育契机,才能挖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发展的魅力源头,德育回归生活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以活生生的文化方式存在的,生活德育的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
一、生活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1.生活德育的内涵
生活德育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源远流长。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
所谓生活德育是指学校和教师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来生活,从而养成一定品德的教育。它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培养道德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用人文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意义和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达到知情意统一,表里如一,把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品质,达到高尚的道德人格境界。
2.生活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
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着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形成并与之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精神情感为表征的文化系统。它不仅体现在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上,更多地则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中。而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德育观念形态的东西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贯彻着德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像校园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德方向不是让道德空泛化、德育说教化,而是让道德具体化、德育生活化。对学生而言,最基本、最普遍的生活就是校园文化所反映及承载的生活,以生活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没,加强校园文化的育德、育人实效,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是生活德育的载体
生活德育是全面渗透、全时空覆盖的德育,必然是囊括学生在校生活方方面面的载体;必然是“教、学、做合一”从而实现知、情、意统一的载体;必然是关注集体生活、社会交往的载体。校园文化作为生活德育的载体恰恰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生活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并且由于其生活性、生动性、参与性、广泛性和同龄化,其影响方式具有强大的潜在性、渐进性、渗透性,能在熏染中完成同化。
校园文化的德育渠道不仅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包括了其他所有课程;不仅包括了第一课堂教育,也包括了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不仅包括了教学育人,也包括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仅包括了被动的接受承载,更包括了主动的探索实践。
二、以生活德育为指导发挥校园文化的育德功能
1.在生活德育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功能
生活德育不是把人当作一种有生命的“材料”,可以任由他人雕琢和剪裁,而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独特发展的基础上,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的。
在参加校园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对满足学生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自由、活泼、新颖为特征的文化娱乐活动,能起到调节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健全学生的心理平衡机制的作用。
2.在生活德育的主导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导向性、规范性的功能
生活德育是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德育。在多种复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存的今天,没有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就可能失去方向。人的品德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对各种社会品德规范不断选择的过程。解决好品德规范的选择问题,也就解决了品德教育中的关键性问题。
校园文化大都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有意构建和创设的。当其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对学校整体和师生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引领和规范的作用。当个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取向与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念对立时,个体在周围文化环境的强烈影响下就会与主导价值观念逐渐趋同。在潜移默化中选择并接受共同观念,使个体与周围的价值取向逐渐和谐一致。
3.在生活德育实践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实践锻炼的功能
在实践中开展品德教育,是由学生的“反教育性”和“受暗示性”特点决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会产生一种对外部教育的抵抗心理,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淡化人为设计的痕迹。同时,人具有可暗示性,即与他人交往时有一种下意识地模仿别人的语言或行为的倾向,使得群体背景下的行为带有明显的依从性。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不容置疑,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校园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不利于发挥其教育和导向功能,也必定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其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笔者下面主要从物质文化建设的角度,结合本校在这方面取得的经验,介绍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重专业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性,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区别于小学、初中等其他普通学校最根本的特征。中职学校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中职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考虑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汽车类专业的实习车间做了一些相关的布置。墙壁上做了汽车车标、我国主要汽车生产公司的发展概况、本地主要4S店的发展等宣传板。学生进入车间的刹那,映入眼帘的是形形的展板,展板上介绍的许多知识,慢慢地会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校企合作,是解决中职学校办学过程中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困境的有效手段,同时校企合作车间进入校园,这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我校现在有四家校企合作4S店的车间。这些车间的门头、墙上的规章制度、里面的设备等都是生动直观的教育素材,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重地域性
地域性资源学生比较熟悉,自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学生往往都乐于接受,容易取得共鸣,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尽量选取本地的一些素材,把这些素材移植到校园中,必然会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素材。徐州拥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西汉王朝建立后他封其弟为楚
王,并将徐州要塞封于其弟,楚王定都徐州,延传了十八代,长达数百年之久,数百年的两汉盛世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其中汉代三绝——汉墓群、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更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汉画像石素有汉代“石上史诗”之誉,它通过石刻艺术画面,充分展现出汉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生动形象,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在我校教学楼一楼大厅的墙壁上悬挂着几幅汉画像石拓片,内容为“车马出行图”“宴乐图”,“车马出行图”是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场景之一,成为汉画像石的代表作,在徐州泉山西坡一处岩体、学校附近的两山口山崖上、徐州高铁站附近的凤凰山山体上,都有以不同方式复制的“车马出行图”,彰显着厚重而鲜明的徐州文化特色。学生走进教学楼大厅,两汉文化的符号顷刻间映入眼帘,带给他们美的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领悟到家乡厚重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这些拓片还是导游类专业进行专业教育的素材,“宴乐图”又可以对烹饪专业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重教育性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也应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既包括物质文化层面,又涵盖了精神文化的内容。比如,我校学工处、团委要求各班级设计班标粘贴于班级教室的前门上,班标内容包括含有图(文)的班级标志、班级的口号、班主任照片和寄语、班长的照片和誓言等内容,每次班标做完张贴后,都会吸引本班和外班大量学生的围观,他们对此很感兴趣,谈论、指点乐此不疲,学生在制作、围观评论的同时,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
另外还要求每个班级制作宣传栏,宣传栏中有表扬、有批评、有班级日常管理的记录、有优秀作品的选登,这张宣传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化体现,更多的是学生各种活动的凝结,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激励和教育。班标、宣传栏制作并不复杂,所需要的物力代价也不高,但是其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四、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重思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我们的教育源和教师就无形中增加了若干倍。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突出思想性,特别在职业学校,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些思想性很强的校园文化元素,可以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我校在教学楼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方花岗岩巨石,上有名家题书“进德砺技”的校训,学生走进校门,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每天都在提醒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学好专业技能。
在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张贴着“严格要求 修炼自我”的标
语,在教室侧面的墙壁上悬挂着诸如“感恩祖国,因为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感恩父母,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们;感恩老师,因为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今天我的身体进步了没有?今天我的知识进步了没有?今天我的道德进步了没有”等内容的条幅,教室的走廊里还有警示性很强的装饰字画、名人名言,学生置身其中,抬眼即达,必然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化,这些都会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效果。
五、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重艺术性
校园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文中所探讨的校园
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直观的物质表现形式,在注重其教育性、思想性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艺术性。
草坪中的警示牌,做成花朵的形状,看起来可爱美观,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镌刻着校训的花岗岩巨石,给人以厚重、坚强的感觉,又仿佛把校园外的山景拉得更近,使其融入了校园,感觉景在校中、校在景中、人在景中。校园文化的艺术性,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美感,使整个校园环境优美、高雅。每一件“艺术品”都会给学生以美感,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接受熏陶,修身养德。
学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
者。职业学校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造出健康、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优良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整体品位。
参考文献:
[1]邓宁,邓文达.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
[2]郑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设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3]于亮.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价值工程,2012(16).
[4]唐丹.浅谈新阶段高职校园建设的灵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高校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课题编号:SGSY2009ZDO5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