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耕地精细化管理

耕地精细化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耕地精细化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耕地精细化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证耕地所占的比重,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石油企业作为矿产采掘型企业,对于土地的依赖性较高,要保证油田的长期持续开发,必须合理利用油田建设用地。对于油田企业来说,合理利用油田建设用地,缩小建设用地征地范围,实施油田土地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油田建设用地特点和现状

目前我国油田建设用地特点分析。由油田滚动开发模式和“三高”的特点,决定了油田建设用地具有了区别于其他矿产采掘的特点。一是用地规模大且分散,油田分布的分散性决定了油田建设用地的分散性,并且每一块油田开采,都需要相应的油田配套设施,这些配套设施用地规模总量较大。二是用地位置的固定性和用地规模的不确定性,由于油田开采的特点,一旦确定了油区的位置,便确定了油田建设用地的固定位置,但在开采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了开采的不确定性,油田建设用地规模也很难确定。三是建设用地时间的迫切性,油区位置,井场位置等一旦确定,为了保证石油产量跟上全年生产进度就迫切需要开发新确定的油区,这对油田建设用地时间上提出了较高要求。

2,我国油田建设用地现状。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分散,我国在过去对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油田企业取得的土地比较容易,这也导致了他们对土地的利用不够珍惜,节约用地意识不足,重征轻管,土地确权登记意思淡薄,致使一些用过的油田建设用地遭到非法侵占,引起纠纷,维权困难。二是油田征地难度增加,成本上升,随着国家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向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变,这意味着以后油田取得土地使用权将以有价补偿的方式进行,这将大大增加油田征地成本,另外,随着国家对土地审批政策越来越严格,油田建设用地的审批也将更加严格。

我国油田缩小建设用地征地范围的必要性。

1,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尤其是可以耕种的土地更加宝贵。国家的耕地“18亿亩红线”政策,为耕地的保有量做出了硬性规定,这就把油田的建设用地限制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在这有限的范围内还要处理好城镇化建设用地等用地冲突,随着我国油田开发的进一步发展,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2,油田建设用地征地成本的增加,将导致油田综合效益的下降,缩小我国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是油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需要。企业的使命就是在合法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油田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既具有企业盈利的性质,还担负着保障国家战略能源安全的任务。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有利于油田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油田综合效益的提高,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3,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油田建设用地增地范围的缩小将对我国油田开发各个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挑战,有挑战就有机遇,这将迫使油田企业不断更新现有技术及设备条件,促进油田企业必须依靠创新这条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对油田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的一些建议。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是油田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的必要措施之一。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运用的现代社会,把这些现代技术应用与油田建设用地管理,将大大提高我国油田建设用地的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油田企业必须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油田土地管理信息统计和登记工作,这是油田实施建设用地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另外还要对油田建设用地变动进行实时的登记,以保证用地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为油田建设用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创新技术等措施节约土地资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不懈动力,是一个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和实现跨越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企业利用自身先进的创新技术,使油田企业在生产中实现集约化发展。油田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设备的改良必然会促进油田生产“空间”的节约,实现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的目标。

3,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力度,合理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将会有所增加,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形势下,根据油田生产建设用地时间迫切性的特点,需要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为油田建设用地预留空间,这就需要加强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力度。预留的“空间”既不能太大,这将增加油田征地成本,不利于综合效益的提高,又不能使预留的“空间”太小,使正常的油田生产不能进行。

4, 以人为本,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土地管理队伍。

对于油田建设用地的管理离不开一个高效的油田土地管理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油田建设用地管理制度首先要以人为本,企业的管理实质就是对 “人”的管理。一方面油田企业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要招募一些技术业务娴熟,责任心强的员工,另一方面要加强油田土地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促使油田企业建设用地管理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转变,以保障油田缩小建设用地征地范围的各项措施切实落得实处。

四,总结。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土地形势,我国的油田企业只有不断创新,立足油田企业建设用地特点,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力度,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油田土地管理队伍素质,实现基本耕地,城市建设用地,油田建设用地三者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努力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为油田的持续,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2

1前言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也是人类的立命之本。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推进,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特别是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前提下,新开垦的难度逐步加大,人地矛盾也更为明显,因此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显得尤为必要,而在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并且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探索,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相关体制、机制以及法制等方面的政策改变,在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不科学的做法,致使我国耕地质量逐渐降低。而在当前耕地质量已逐渐成为制约粮食和食品安全、农业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的情形下,只有通过不断加强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与建设,方能逐步提升耕地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力。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目前已经将提高耕地质量作为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存粮于地”的战略举措来抓,在大规模实施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同时,对耕地质量管理提也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以此来全面落实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质量信息化在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

2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我国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大目标的前提下,理清思路,逐步完成具体的目标和相关的要求。耕地质量的信息化管理涉及到大量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处理、统计和分析计算。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系统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如今,我国在耕地保护以及管理工作中取得一定进步,初步探索并形成了以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平台的推广服务模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地方参与、上下级相互联动、部门之间与地方之间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取得了节约成本并增产增效的显著成就。我国各地方通过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现代制图等先进科学技术,运用标准规范化的工具,确实进行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工作,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实现了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当然,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生产生活中农业活动的比例不断降低,工业活动的比例不断升高,这种经济结构的革新导致了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这样也使得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向城镇靠拢,城镇化程度加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强耕地信息化管理的工程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在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瓶颈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通过讨论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3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城镇化进程下,对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既有正面的效应,又有负面的影响。当城镇化进程较慢时,城市发展的模式是以扩大城市土地面积的外延式发展为主要方向,这时,城市化建设用地外延增长必然占用大量的耕地资源;而城镇化发展对耕地资源的正面效应则表现在城镇化能有利于使耕地资源保持动态平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仅用占世界不到百分之十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一个非凡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长期以来都受到了来自人口不断增长、农产品需求增长、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的多重压力。如今,在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形下,耕地质量也不断下降,如果耕地质量下降势头又无法遏制,将给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更为严重的威胁。当前,我国耕地质量化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3.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没有对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全面加强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慎重对待。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要按照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政策体系,进一步统筹安排、落实部署,真正实现对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全面保护、建设与管理。这些措施手段,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耕地保护的内涵,另一方面形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保护、建设与管理的抓手。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一些弊端与不足也逐步显现,比如一些地方对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思想还不统一、认识还不到位、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再如各项有关政策措施相对独立,没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整体合力。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条例的颁布,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方面的疏漏,从总体上绘就了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美好蓝图,同时也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将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做到精益求精,然而,重视力度不够以及由此导致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的、所产生的的弊端依然十分明显。政府应当将规划等土地管理的手段,纳入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体系之中。其次是相关体制和机制亟待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做出整理并修订。其次,政府应当承担起监管的职责,切实将保护、管控、建设、监测等工作全面落实,真正做到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实际。

3.2信息化起步晚

相比国外科学技术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我国许多高新信息化技术,诸如GPS、GS等技术均处于起步阶段。这样也造成了我国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的起步较晚,因此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均存在许多弊病,有待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

3.3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

由于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涉及农业、发改委、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的各种专业人才。然而,参与到当前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工程中的人员多没有相关行业经验,不仅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甚至对整个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也缺乏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也间接导致了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较多可以避免的问题。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要重视耕地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监管机构,按照事权统一协调原则,适当增加编制,壮大和充实队伍,改善工作条件和手段,更好地承担起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职责。

此外,我国耕地资源还面临了高产稳产田面积下降、中低产田比重扩大、土壤退化严重、水利设施老化、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比较严重、耕地污染加剧、田间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减弱以及施肥结构不合理、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等问题。

4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合理措施

4.1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政府要加大耕地质量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同等重要的意识;提高广大人发群众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意识,提高广大农民对耕地用养的保养意识,提高农业行政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责任意识。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有关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建议:一是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衡阳市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以统筹全市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各项工作。二是在下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耕作质量保护宣传活动,以提高全民耕地质量意识。近几年来,我市认真执行中央关于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加强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改良与地力建设实用技术,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各项基础工作有所加强。但由于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对耕地使用上的不合理,耕地质量建设过程中的不科学,耕地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到位等三个方面。

4.2设定统一标准

利用当前耕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结合以往的耕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基本耕地基础资料,建立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统一的标准,建设基础数据库,以行政村或者镇为单位进行单位设片,按照国家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结合现有的耕地资源利用现状数据,制备成套合图以作工作底图,收集基本耕地资源信息利用情况,做好各项技术以及资料的准备工序,落实责任人制度。要完成基本耕地管理系统的统一化建立,实现能将耕地利用现状、标准耕地、耕地利用规划等多种数据在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汇总并备案,方便统一管理以及查询,为实现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实现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还需要从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着手。由于在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多种先进信息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信息化技术进行指导并在运行过程中进行调节。加强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还能减少因为在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操作误差,进一步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5小结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最为直接的影响将会是城市空间随之扩大,建设占用的耕地面积也将逐渐加大。因此,我们必须合理的控制城镇用地的规模,实现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来方便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各项关系,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规划。在实现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棘手的难题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来解决,共同为构建安定祥和的城市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2方法和材料

慈溪市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对象为土壤、灌溉水、大气沉降物和农产品,2007~2009年开展调查,内容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主,灌溉水、大气、农产品质量和土地自然特征、生产环境调查为辅,其中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精度为1︰5万,样品4件/km2,分析测试全量27项、有效态15项、有机污染物2项。进行了土壤养分、环境质量、土壤污染程度、灌溉水质量、农产品安全、富硒土地资源等评价,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DD2008-06)进行了土地质量地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和评估———以慈溪市为例刘军保陈智渊潘卫丰谢少娟(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浙江杭州311203)摘要:土壤、大气、水和农产品是土地生态质量的基础组成,通过慈溪市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试点项目的开展,以土壤地球化学评估为基础开展的大气、水、农产品综合评估,实现了土地生态质量评价,为国土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并重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关键词:土地生态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大气;灌溉水;农产品质量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ofLandEcologicalQuality———TheCixiCityLIUJun-bao,CHENZhi-yuan,PanWEI-feng,XIEShao-juan(ZhejiangInstituteofGeologicalSurvey,Xiaoshan311203,China)球化学评估,结合大气、水、农产品质量调查完成对慈溪土地生态质量的评估。

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依据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及其对土地基本功能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土地质量级别评定。其内涵包括了土地基础肥力、环境和土壤健康质量评估。评估模型构建包括指标筛选、权重赋值、隶属函数模型建立、指数计算等内容。

3.1指标筛选

肥力因子:N、P、K、有机质是土地肥力的主导因素,依据主导性原则都应入选。但N和有机碳关联性较好,相关系数达0.92,具有较好的线性函数关系(图1),依据独立性和空间分异原则二者选择OrgC。P、K真正对土地质量影响的是它们的有效态,依据慈溪土壤有效态评价速效K和有效P都处于缺乏和比较缺乏情况,因此选择速效K、有效P作为参评指标。土壤微量有益元素有效态Fe、Mn、Cu、Zn、Mo、B元素有效态地方分级评价,慈溪土壤中Fe、Mn、Cu、Zn、B都处于丰富和相对丰富状态,因此选择有效Mo为参评指标。环境因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显示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元素Cd、Hg、情况突出,DDT在局部残留已也超标,因此根据主导性原则选择Cd、Hg、DDT为有害元素参评指标。另外,慈溪为滨海平原区,pH和含盐量是土地质量的重要理化指标,根据系统性原则选择pH和含盐量参评。健康因子:I、F、Se环境健康指标中,I、F都虽处于高背景下,但地方生态没发现威胁。Se作为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慈溪分布大面积的富硒土壤和杨梅、水稻等富硒农产品,因此选择Se为参评指标。综上所述,建立了慈溪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指标体系(表1)。

3.2权重赋值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大小,实质是该项指标对土地质量影响程度的衡量,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是由元素对作物生长和安全质量的贡献大小、研究区的丰缺程度以及空间的变异情况等决定的。慈溪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指标权重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层次构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指标体系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第二层为决策层,包含土壤养分要素、土壤环境要素等;第三层为指标层,包含pH、orgC、P、K、Cd、Hg、Se、有效Mo、含盐量等评估指标。矩阵判断:层次分析法通过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如在肥力指标层中,有机碳是决定土地基本质量的主要因素,绝对重要;P、K比较P的缺乏比例大于K,P比较重要;有害元素中Cd的污染比重大于Hg、DDT,Cd比较重要。pH和含盐量,pH相对重要。权重分析:通过层次构建和矩阵判断,通过计算构建层次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

3.3隶属函数模型

隶属函数模型共有戒上型、戒下型和峰值型三种[1](见图2)。OrgC、速效K、有效P、有效Mo等肥力指标采用戒上型。由于研究区硒元素较为缺乏,因此也采用戒上型模型。镉、汞、DDT采用戒下型,含盐量考虑到本地区靠近海域,含盐量普遍较高,已普遍构成影响慈溪土地质量的重要因素,采用戒下型模型。pH采用峰型模型。

3.4隶属函数计算

应用研究区L、U、O1、O2阈值确定采用背景值法[1]。指标的隶属函数归属采用慈溪土壤背景20%、40%、60%、80%累积频率分级;但肥力指标参考第二次土壤普查肥力分级标准,有害元素参考GB15618-95标准,pHO1、O2根据慈溪实际农业生产格局和作物耐受适应情况采用值6.0-8.0(表3)。

3.5评估指数模型

根据指标筛选、隶属度函数值计算模型和权重值结果,采用加法模型,对各参评指标的实测值进行权重和隶属度计算,获得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指数P。P=Σfi×Ci(i=1,2,3,4……n)式中:P为综合指数;fi为第i个评估指标的隶属函数值;Ci为第i个评估指标的权重;评估指标为表征土地肥力和土地环境健康的各类指标。

3.6评估方案

依据土地肥力综合参数(P肥综)和土地环境综合参数(P环综)分别进行土地肥力和土地环境等级划分,分为3等。每等对应的综合参数值见表4。依据土地肥力质量等级和土地环境质量等级评估结果,采用表5所示的分等方案,对评估图斑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等评估。#p#分页标题#e#

3.7评估结果

慈溪土地质量综合评估结果为:优质一等地面积22.7km2,占评估区耕地面积的3.4%,分布于横河、匡堰等一塘内水网平原区;优良二等地面积537.9km2,占评估面积80.65%;良好三等地主要零散分布在一塘-七塘之间,面积105.9km2,占15.87%;中等四等地面积0.5km2,占0.08%。五等地未现(图3)。总体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显示良好。

4土地生态质量评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