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耕地利用现状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25-04
0 引言
土地整理泛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1]。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土地整理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2]。借助土地整理不仅满足当代人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要求构成危害;不仅保持质量状态良好的土地数量,同时又为后代人创造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实行沟、渠、林、田、路、村的综合规划和治理,大大地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 项目区概况分析
1.1 自然概况[3]
1.1.1 气候条件
项目区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降水丰沛。项目区全年无霜期。年平均降雨量1357mm,相对湿度78%,雨量充沛。但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雨,春冬干旱少雨。全年日照时数2210.1小时,太阳辐射量128.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积温4703.7℃,≥18℃积温2132.9℃,属光能较高地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有利于作物生长。灾害性气候主要为局部性洪、旱灾害,风、霜发生频率较小。
1.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勐满坝子内,项目区地形平坦开阔,集中连片,地形坡度小于6°,属平原地貌。项目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海拔最高为870m,位于项目区东部;海拔最低为838m,位于项目区西部边界附近。
1.1.3 土壤
项目区范围内土壤主要为砖红壤和水田内土壤经澈化形成水稻土;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好,土体较为深厚,大于90cm,土壤质地好,自然肥力较高,其土地适合种植水稻、旱谷、玉米、豆类及茶、甘蔗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1.1.4 水文与水文地质
项目区及其周边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河流、水库及箐沟,项目区的水流流向均呈东西向贯穿整个项目区。
项目区出露地层主要为花岗岩;地下水主要为岩层间孔隙水和裂隙水,分布在地表层、根系层和花岗岩层间,花岗岩中有泉水出露。
1.2 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位于勐海县勐满镇境内,2012年,全镇总人口5149户20636人。少数民族主要是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和哈尼族。汉占人口总数的11%。2012年,勐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6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22元[4];2012年耕地面积54567亩,其中:水田18743亩,旱地35824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6亩。
1.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3.1 土地利用现状数量分析
根据勐海县勐满镇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勐满镇辖区城子村土地总面积870.80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850.44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97.6%,是全村土地构成中的最大部分;建设用地面积6.76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的0.77%;未利用地面积13.61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的1.6%。见图1。
1.3.1.1 农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耕地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村子。农用地利用结构见表1。从表1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其他农用地的土地整理潜力较大,特别是田坎,这对于增加耕地面积,有效的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好的基础。
1.3.1.2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建设用地类型包括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建设用地总面积6.76公顷。建设用地结构如表2所示。
1.3.1.3 未利用地现状分析
未利用类型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未利用地占地13.60公顷,其中荒草地0.66公顷,占未利用地的0.08%,河流水面占地12.9公顷,占未利用地的1.57%。
1.3.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城子村的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可以通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垦殖率[5]两个指标来反映,项目区土地利用率为97.63%,土地垦殖率为83.2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较高,但由于田间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的耕作潜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对项目区进行土地整理还有一定的潜力。
2 土地整理前后效果对比变化分析
2.1 地类变化分析
2.1.1 项目区用地整理前后变化分析
2.1.1.1 农用地变化分析
农用地总面积850.44公顷,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97.66%。从表3看出,耕地和其他农用地变化幅度最大。
2.1.1.2 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变化分析
项目区内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由于这次土地整理的重点主要是耕地,因此在此次土地整理中,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在整理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见表4。
项目区内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在土地整理前后,主要是将荒草地整理为可利用的土地,对于河流水面,主要是将其作为农田灌溉的源头,因此,河流水面的占地面积并没有发生变化。见表5。
2.1.2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自于对项目区内现有土地的整理,拟开发整理总面积850.14公顷。
MZ=(1-R1)×(M1-M2)+(R1-R2)×M
公式中:Mz―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M―待整理区的原耕地面积(为现状耕地面积与田坎面积之和);R1―规划前的待整理区田埂系数;R2―规划后的田埂系数;M1―待整理区非耕地地类的面积(主要为现状沟渠、道路占地);M2―待整理区整理后必须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根据规划后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占地进行测算得到)。
2.2 布局变化分析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析后,按《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项目区旱地统一规划利用为水田和水浇地[6]。同时,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平缓)以及当地耕作要求和习惯,项目区开发后平整为水田和水浇地。
综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项目区的灌溉排水设计成形似“丰”字形的灌排体系[8]。现状图和规划图见图2。
2.3 耕地质量变化分析
耕地质量变化通过对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的计算来反映耕地质量在规划前后的变化情况[12]。根据农用地等别计算公式以及云南省勐海县农用地分等成果,计算出项目区土地整理后耕地等别和查出项目区现状农用地的等别范围,见表7。
根据云南省勐海县农用地分等成果,查出项目区现状农用地的等别范围,详见表8。
2.4 效益变化分析
2.4.1 社会效益变化分析
项目实施后,在项目区内建立起健全的农田灌溉系统,完善的田间道路网络,大幅度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及耕地复种指数,并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4.2 经济效益变化分析
①项目实施增加的产值测算。以项目区最适宜种植的3种农作物(水稻、土豆和东升瓜)为例,分析规划区通过土地整理产生的经济效益。详见表9。
规划前后进行比较,规划后每年的总产值2403.16万元,比规划前增加了471.28万元,规划后新耕地面积为40.18公顷,成本投入按12000元/公顷(大春:6750元/公顷,小春5250元/公顷)计算,扣除所增加成本投入后增加产值382.02万元。土地整理项目总投入资金2489.31万元,项目实施后年总产值2403.16万元,年净增产值382.02万元。
加上1年的建设期,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年。
2.4.3 生态效益变化分析
生态效益的变化通过绿色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垦殖率两个指标在规划前和规划后的变化来分析生态效益的变化。绿色植被覆盖率为:
上述两个指标的增加,保证了土地的透水性,提高了土地肥力,对生态环境、耕地的保护和改善有着极大的作用,为土地资源的良性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119-3
土地整理规划是指以获得最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目标,以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布局为核心,对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所进行的预先安排和部署。随着人口的膨胀和产业革命的推进,土地越来越成为现实生活中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对其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需要借助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来解决的。目前,人们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定量化的研究仍在继续。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而GIS所操作对象恰恰又是表述复杂关系的空间数据,并在信息管理方面都具有其它信息系统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这就为GIS和土地利用找到了天然的切入点。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
土地利用规划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对于村镇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仍然差强人意。众多村镇缺乏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致使布局凌乱、空间无序扩展现象严重、实施不齐全、居民居住条件差及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的研究区域位于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境内,原新春村等北部村屯于2007年遭受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并且大部分耕地地势低洼,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造成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定,农民收入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利用GIS技术对“庆北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针对该地区特点对土地利用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对规划后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为该地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的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6°38′17"~126°44′12",北纬46°37′06"~46°40′26"。区域总面积为1971.2386 hm2,土地归属北林区太平川镇新春村、北星村和西太平村3个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汇流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微地貌类型为平原。该区域属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冰雪覆盖。夏季降雨集中,气候温热湿润。春、秋两季气候宜人。绥化市年平均气温在1.3℃~4.0℃之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2550℃,年日照时数2805小时,无霜期为128天。全市平均降水量483毫米。
2研究方法
2.1技术路线
根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背景,采用的技术路线1所示。
2.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2.1土地资源整理
利用专业地理信息软件ArcView3.3对北星、新春村1:5000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矢量化,得到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如图2所示,并利用Fragstats和ArcGIS10.0软件对矢量化结果进行了整理和统计。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该地区主要以水田为主,旱田为辅,镶嵌少量的鱼塘、苇地及荒草地,林地较少,主要成条带状分布。
2.2.2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结构
研究区域总面积为1971.2386 hm2,耕地面积1434.3327 hm2,土地垦殖率为72.76%,已利用土地面积1752.9778 hm2,土地利用率为88.93%,土地复种率为100%。其中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3制定土地整理方案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调研,本研究找出“庆北绥”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现阶段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隐含的原因对该地区土地的整理规划奠定基础。
2.3.1总体布局
根据该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按照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可行性原则,对“庆北绥”地区土地的总体利用情况进行了如下规划:
(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09.1460 hm2。
(2)土地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农用地由1616.8536 hm2增加到1832.7015 hm2,其中耕地增加209.1460 hm2,林地增加19.5540 hm2。新增耕地占建设规模比率为11.55%,新增耕地占研究区比率为10.83%。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撤屯并村的废弃地、荒草地和部分坑塘。
(3)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建立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建立有效的人工控制系统,增强和扩大控制环境的能力和范围,取得不断增加的综合效益,从而建立起高效优质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3.2核心区景观设计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在研究区北部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的区域作为土地整理的核心区,位置如图3所示,核心区总面积为253.4749 hm2。
2.3.2.1林业生态体系设计
林业生态体系由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固堤林、环境保护林、已有林地五个部分组成。本次设计中主要是对农田防护林(主副林带方位、间隔距离、株行距)、护路林分布密度等分别制定量化指标。
2.3.2.2新增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1)月牙泡边砌石护坡工程
(2)建造凉亭、水榭及水榭长廊工程
(3)生态养殖工程,可以采用下述四种模式:
① 农田防护林下养鹅模式
② 鱼池护岸林养鹅模式
③ 林下养鸡模式
④ 鱼貂养殖模式
2.4土地整理方案的选择
经过对现状图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核实,结合进一步踏察和座谈,并听取了业主的意见,在有关专家和群众参与下,对各种整理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最后选择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规划方案。由于研究区域地势平坦,水源有保障,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高,种植经验丰富,现有旱田面积为138.9060 hm2,仅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7%,并且当地政府和群众十分希望把旱田改造成水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研究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条件分析,把研究区未利用地、较小坑塘、废弃地等整理成水田,把较大坑塘整理成鱼池。即总体规划方案初步定为种植水田和改造鱼池。经过计算,建设规模为1810.1844 hm2,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率分别为92.4383 hm2和10.63%。
3结果与分析
3.1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根据上述土地整理规划方案,对“庆北绥”地区土地进行了详细规划,形成该地区土地整理规划图,如图4所示。经过计算,该地区建设规模为1810.1844 hm2。整理后,未利用土地成为耕地,可提供经济效益的农用地,农用地增加215.8479 hm2,其中耕地增加209.1460 hm2,林地增加19.5540 hm2,新增加耕地比例达到11.55%;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14.8952 hm2和200.9527 hm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见表2。
3.2规划整理后效益分析
本研究根据“庆北绥”地区1:5000土地利用图,利用ArcView3.3和ArcGIS10.0专业软件,对该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整理标准、专家打分法及实际情况对北星、新春村的土地进行整理,对整理后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判断整理方案的可行性。得出结论如下:
(1)从社会效益上分析,重新整理后耕地面积达到1626.7710 hm2,新增耕地率为10.63%;总产量增加331.96万kg,平均单产增加1268kg/ hm2;人均新增耕地面积为0.0321ha,新增耕地供养人数为724人,人均净收入增加1275元。
(2)从生态效益上分析,重新整理后林草覆盖率增加1.36%,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11.12%,新增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面积26.7611 hm2。
(3)从经济效益上分析,整理后效益主要体现在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以及养殖水面的增加。新增年生产费用265.88万元,可增加产量331.96万kg,增加毛收入1031.25万元,人均增加毛收入1718元,扣除成本后,增加净收入765.88万元,人均净收入增加1275元。
4讨论
由于数据资料有限和土地利用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目标性,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遥感数据对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深入研究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作用,并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监测,使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达到最优。另一方面,研究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对土地资源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能给北林区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政府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使重新整理后的土地符合各方面的要求,并进一步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
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
Study on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GIS Taking Beixing, Xinchun Countries in Qing Beisui Area,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Examples.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062-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需要占用了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使得中国耕地数量大大减少,也使得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用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已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如何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农村居民点整理是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使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率[2]。农村居民点整治是通过改变农村居民点用地闲置、低效利用现状,有效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3]。
一、研究区概况
1.自然地理条件。望城区地处湘中东北部,湘江下游两岸,濒临洞庭湖区,隶属省会长沙,是长沙市新成立的第六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5′~113°02′和北纬27°58′~28°33′之间。东北与长沙市岳麓区、开福区、长沙县交界,南抵湘潭县,西接宁乡县,北连湘阴、汨罗。全区在2008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土地总面积为90 830.9公顷。
望城区整个地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北部群山绵亘,区域内岗地面积较大;西北部为滨湖冲积平原区,土地平旷,渠沟纵横;中部多为丘陵岗地。
2.经济社会条件。望城区地处长江产业开发带的腹地和湖南省“一点一线”的战略区位,区位优势突出,被誉为“长沙市的后花园”。随着长沙市逐步走向特大城市,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势必对望城县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2009年,全区财政收入达15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35.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 343元。
二、用地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布局。受经济发展格局和土地资源禀赋基础的影响,望城县各类土地呈不均分布。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靠近长沙市的几个乡镇。其中镇建设用在县城高塘岭、星城镇、黄金乡等,三个乡镇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 824.94公顷,占全县城镇建设用地的73.5%;耕地主要分别在县域西北部地势较平坦的乌山、格塘、乔口、茶亭等乡镇;未利用土地中水域面积为5 890.4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72.86%,主要为湘江水面,未利用土地中可作为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的草地面积较小,且在各乡镇均有零散分布,集中规模开发可行性小。
2.土地利用问题。(1)重用轻养,耕地质量下降。传统耕作方法在全区范围依然普遍存在,受长期形成的靠天吃饭的观念影响,加上农业种植效益低下,农户自身对农地投入不高,仅仅依赖政府财政投资,使得耕地质量和生产力有所下降,不少地区存在着撂荒的现象。(2)城乡建设用地缺乏统筹利用,土地规划制定不合理。城乡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的“二元性”决定了望城县存在着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土地利用缺乏互动,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随着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的增加而减少,不利于全县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之,地方政府对于地区发展前瞻性不够,土地利用未能做到科学合理规划,造成不少地方出现项目建设用地紧缺和集体土地空置难以流转的矛盾局面。(3)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2004年全省闲置土地调查中,望城县尚有闲置建设用地268.5公顷,全县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单位GDP产出为25.15万元/公顷,虽在全省居于领先水平,但仍低于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人均农村人口居民点建设用地为244.14平方米,远高于国标(GB50188-93)150平方米/人的规划上限。
三、望城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研究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主要包括增加耕地及其他农业用地数量、农村聚落优化的潜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力、土地增值的潜力四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的净耕地面积。
1.研究方法。本文对望城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计算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核算方法。依据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在预期规划期末的人口数量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理论上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并将其与现状居民点用地的面积计算差值得到整理可获得的潜力面积[4]。
2.农村居民点人口的确定。结合望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2005―2020年),建立人口预测模型测算2020年的农村人口:
Qt=Q。(1+r)t±Q
式中,Qt为规划年农村人口总数,Q0为基期年农村人口总数,r为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t为规划期,Q为人口机械变动量。
3.农村居民点人均标准。望城区各乡镇2008年现状人均居民点差别较大,但有11个镇街均超过了150m2的标准,根据《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的规定,规划期末人均标准(见表2):
4.农村居民点潜力预测。在人口预测模型计算的基础上,结合望城区2020年各乡镇规划城市化率,可以计算出2020年望城各乡镇农村人口数量。
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化:
Mi=M现状i―M标准i
式中,Mi代表i单元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面积;M现状i代表i单元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M标准i代表i单元农村居民点标准面积。
最终可以计算得出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6 054.01hm2。全区各乡镇潜力值(见下页表3):
四、结论
1.人均居民点用地超标,理论潜力巨大。望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广量大,各乡镇人均用地都严重超标,具有很大的整理潜力。经测算,望城区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值达6 054.01hm2,占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68.8%。
2.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合理可行的整理模式;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尝试开展挂钩指标异地市场化调剂[5];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提高农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孔雪松,刘艳芳,等.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与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8):296-301.
[2] 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等.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 鞠军,王佳洁.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文献综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3):138-141.
[4] 吕沛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2-33.
[5] 石诗源,张小林.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9):53-58.
Study on the Potential of Rural Residential Renovation Theory of Wangcheng County
YU Zhi-biao,DUAN Jia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