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礼仪课程的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目标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应当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促进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很多心理健康知识是浅显易懂的,关键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否意识到,自觉转化为行动。只有心灵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发展,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追求的幸福为对象(自然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价值指引下,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积极性。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支柱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注重积极导向,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中,要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提升主观幸福感、塑造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环境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如设置“学会感恩”“塑造乐观人格”“积极的情绪管理”“爱与幸福指数”等专题,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
2.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学生普遍认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以外,更希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都列入课程内容,如开设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等内容的专题学习研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返璞归真。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从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向转变。以欧美国家的心理教育理念为借鉴,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体会主观自我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养其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群体,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分层的教学活动,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内容,开设有针对的辅导讲座。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作为学习气氛的重要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本身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心路历程,并使他们在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中产生强烈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发展提高的课程目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对,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生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心理现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它虽然不直接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融入现实社会活动中,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思考,扩展知识,提升现实生活经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身心和谐。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用生动鲜活的体验、体会、感想、启迪说话,抛弃了传统教学的苍白说教,通过团体咨询、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内省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育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认为积极的环境对于增进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秉承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坚持以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强大影响力。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积极素质,积极开发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善于调整心态,不断增进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与工作流畅感,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围绕着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而展开的自我教育课程。为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师就要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积极地展开教学,钻研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元化、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个体的优势和力量感受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教师要以积极的、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在成长、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积极信念,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心理问题当做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挖掘潜在积极品质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管理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激励者,关心、接纳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原,也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深入探索,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K.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4).
[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高峰,汪明.对“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荔湾湖公园升级改造工程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建设在总体上大致必要、必要可行,但是在具体的细节落实上仍有部分值得商榷的地方,概列如下:
1.应当加强对原有文化的保护及延续
荔枝湾(一期)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治理让荔枝湾涌沿岸景观得到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佳绩。然而由于前期项目的开展,使得名闻国内外的西关古玩一条街其积聚十余年的商业气氛消失一旦,延续广州“仰忠街”之痛;且于工程进展期间恰逢端午节日兼施工上没有做好的“让路”安排,泮塘龙舟活动被迫因此中断一年广为市民所诟病;本项目即将开始之时,拆除了早已成为广州人集体记忆的荔湾湖公园儿童游乐场,痛失人居环境整治中儿童游乐的好去处。在“荔径云堤”景观区域,利用项目规划中的园林建筑,引入古玩商业元素。一则尽量恢复原有商业余脉,二则可以以商铺租金的收入弥补本项目的营运开支;在“珠水筑步”景观区域,不论原有或拟建水闸,考虑龙舟集体进出的大空间需要进行改造,以传承地道广府水乡文化,并为涌内观光之用的游艇下珠江游览作长远预留;宜在本项目一些小场地添加非机动游乐设施,为附近居住及前来观光之儿童嬉戏游乐用,弥补原有儿童游乐场缺失之憾,增添项目之人性化。通过如上建议的落实,力图实践项目所言之“文化牌”策略。
2.园林建筑的几点建议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中,强调园林建筑沿用广府风格,但插图却有不少为苏杭园林建筑风格,疑未能把握本地建筑之特色所致。
建议对“荔径云堤”建筑组团沿涌而建皆为虚廊虚轩,在设计手法上过于轻柔,宜有实轩加重份量。轩现皆为卷棚歇山,屋顶形式宜有变化及组合;“荔香别院”建筑宜在灰塑、砖雕上强化广府建筑文化元素;如意桥为钢木结构,与一期及相近荔湾湖之明远桥风格相去甚远,且与饮和坊的中轴线难以构成刚烈之感,宜沿用一期石桥风格以成统一协调并构成饮和坊庭园中轴线之稳重;明远桥之附桥宜仍沿用拱形为妥以成飞虹驾水的诗意。
3.绿化改造
绿化是公园的根本所在,对能保留的乔木应尽可能保留,因为园林三要素中是其有生命的,是要漫长时间才可以成林的,才能为市民提供一片遮风挡阳的绿荫,因此对其应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的整体性,不会在升级中把绿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4.在细节上营造花园城市
从环保节能角度看,景观灯光设计宜分为节日模式、常日模式以适应不同情况下对景观照明的需要。由于“食德饮和”景区引入了餐饮业,在环境影响分析中,宜对其在项目投入使用阶段的预测进行评估,以减少油烟污水对河涌景观整治的胜利果实的摧毁。结合一期工程,建议雨污分流,使水质实现彻底的好转。无障碍设计,音响系统,安保系统等方面应在项目的方案设计中有所体现,以体现人文的关怀。
5.环境的整体性考虑
环境的整体性,好比人体的整体性,是有生命成长而不能随意分割的,尽管整体环境的建构,会分出许多不同的专业,然而各个专业应该都站在“共同营造一个美好而完整的环境”的前提下来效力。园林景观设计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部份,是提升环境局部乃至整体的视觉美质,然而随着不同环境条件与问题复杂程度,而不能灯光设计、园建、绿地设计各自为政,或强行揉合在一起,“东施效颦”,把升级工程变为了破坏性的建设。
园林景观设计常犯的两种“拼贴”,前者出自设计者在面对一个环境的整体,其“内心的思绪”尚未建构完整前,便习惯性地在书刊杂志作品中寻找摄影照片里的情境细节,进而将这些片段的“情境”拼凑成对设计动感的来源。如同Kenneth Frampton所说:“摄影杀死了建筑”一般,我同样深感:“摄影杀死了园林景观设计”。
第二种的拼贴出自片面地以为:“园林景观环境总包含各种不同的‘设计元素’(即花台、水池、铺装、阶梯、座椅-------等等)”,因此,便以“元素”的组合与拼贴成为环境建成构的主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见许多设计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元素”,却读不出这个环境中的“主调”,如同一张纸填满各样的音符,却总奏不出令人感动的音乐一样。
6.结论
我们生活的环境随着时间而不断地更替演化,整体环境景观,也将因园林景观日受政府、市民的重视而加大投资而改变。
当一个崭新的时代展现在我们眼前之际,我们一方面回顾努力的成果,也该警醒于以往操作思考中可能的“迷思”,或许我们从Meining所提的“掌握在我们手中的事物”及“我们内心的思绪”再出发,也从Alexander “对周围环境创造不断延续的整体架构”来自许,我们将可以逐渐理出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在远期规划广州市整体环境改造中的定位,在“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后再发展为“山水园林城市”。“云山珠水”下的我们下一代将有可能比我们这一代人从环境景观中享受到更多的生活美景。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
[2]L.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3]Meining,《The Beholding Eye:Thevisions of The Same Scene》、《The InterpretationofOrdinaryLandscapes》.
[4]CamilloSitte,《城市建设艺术》.
一、新课程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2006年秋季对基层学校以走访美术教师、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的调查情况看,高中新课程美术学科的教学实验工作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美术学科必修模块的开设时数不足。新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各分为必修、选修两大块。美术学科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音乐鉴赏”和“美术鉴赏”,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美术学科为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七小块。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美术必修模块的教学时数为18课时,根据调查的情况看,美术学科必修模块的教学时数我市绝大部分高中只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时数的一半,便不再进行鉴赏课的教学。更为严重的,个别县区的所有高中,美术鉴赏课竟然未开设。
2.美术学科选修模块开设不正常。根据省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我市于2005年秋季专门下发文件,对新课程各门学科的教学实验做了全面部署。对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建议分别为:高一上学期进行18课时的美术鉴赏(必修模块)教学。高一下学期和高二,再进行36学时的选修模块教学,其教学内容从音乐选修模块的诸项中选出绘画、设计两项供学生选择后进行学习,以达到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开足54学时的教学时数,使学生达到两科各修满3个学分的国家要求。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市所有高中要么擅自不开选修模块,要么以专业化、技能化且价值单一的美术高考应试教学,取代素质化、平民化且富含教育意义的选修模块教学,从而改变了美术课程的性质及开设意义,削弱了学科的教育功能,剥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力。
3.学科教材选用的情况混乱。我市高中自2005年秋季进行新课程实验以来,必修模块的教材选用和征订基本正常,但选修模块教材使用异常混乱。根据有关统计,06年秋季全市高中仅定了规定使用的选修教材共2600册,有的学校一本未定。有些学校借口使用校本教材不订选修模块用书,不少学校任由任课老师在市场上以高达一、二十元甚至数十元一本的价格为学生代购教材,也有教师使用未经审定的自编教材等。这不仅破坏了教材选用的严肃性和国家课程的完整,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育法规观念淡薄。有些同志置国家课程标准不顾,擅自不开、少开美术课程,随意更改教学内容,随意安排教学内容。其次是对新课程的学习、研究不够,对新理念不熟悉、不清楚,完全凭借老经验管理新课程,导致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仍然沿用国家教育委员会时期颁布的美术学科的课时标准和高中只用鉴赏这本书的情况的发生。第三是名利驱动。受高校艺术招生畸形发展的影响,学校为能多走几个艺术考生,不惜牺牲绝大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为名,教师为利,从而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应试教育红红火火,美术课程无人问津”的不正常状况。
二、加强对音乐、美术新课程实施工作的建议
上述严重问题的产生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我们的思想认识。我们是新时代美育任务的承担者,必须肩负起提升华夏民族未来一代建设者整体素质的重任,认真研究问题,思考对策,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以保证国家标准课程不折不扣地得以执行。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和督导。要保证美术学科的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开齐开足。建议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督导室、体卫艺和教研室的有关同志,对所属高中每一学期进行一次美术两科开设情况的专项检查督导,检查的内容主要为:规定模块是否开齐,课时开足与否,学生手头是否具有美术两科的必修与选修模块的教材,课堂教学质量状况,以及美术两科的学分认定是否造假等。及时指出发现的问题并要求学校加以改正,加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手段,全方位衡量并及时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