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喷墨印刷技术

喷墨印刷技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喷墨印刷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全球喷墨印刷设备行业目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喷墨技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区起步较早,目前在这些地区应用较为广泛,客户对设备的性能、环保性要求都较高,市场增长也较为稳定。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喷墨印刷技术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些国家的客户则更关注设备的性价比。

1.地域方面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城镇化的实施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广告喷墨印刷市场从省市级城市向县级和重点乡镇扩展,从分散的点向连接的线和面转化(如图1),国际市场上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扩展。

2.宽度方面

由于国内外喷绘介质生产能力的提升,众多厂家除了可以生产1.8米、2.5米宽的介质外,还增加了3.2米和5米宽介质生产线,用于广告标识装饰业的宽幅面喷绘广告将由较窄幅面多幅拼接,逐渐向较宽幅面一次成图不需拼接转化。图2是国内某著名数字设备公司研制生产的5米超宽幅面喷绘机。

3.功能方面

随着喷墨印刷水平的不断提高,喷墨印刷的功能越来越多。主要有:

①超宽幅面不拼接。过去人们制作超宽面画时采用拼接的方法,存在的缺点是有接缝,拼接处画面有错位,近距离观看和背后打灯光时很不美观。因此,对于重要的超宽画面,人们都希望一次喷印不拼接。

②双面镜像喷印。对于背打光(又称内打光)的画面,一般用白色介质喷印。单面喷印时,由于介质本身白色的影响,背面灯光照射后,使得画面发白,颜色不鲜艳。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在介质的两面都喷印,正面喷印正常画面,背面喷印镜像画面,两个画面的叠加使画面色彩饱满艳丽。

③网格介质直接漏墨喷印。对于悬挂在户外的画面,当有较大的风力时,在画面表面将形成很大的压力,轻则使画面本身撕毁损坏,重则使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人们制造出了具有很多孔洞的网格介质喷印这类画面,风力可透过孔洞,使风力卸载和减压,从而保护了画面本身及周围财产和人身的安全。喷印网格介质时,孔洞处的画面需做漏墨处理或吸收。过去没有或少有能够直接漏墨喷印网格介质的设备,人们在网格介质的背面贴了一层背纸来吸收孔洞处多余的墨水,带来的问题是介质成本的增加和背纸的浪费。直接漏墨喷印网格介质,符合节能环保的低碳理念,市场需求较大。

④平卷两用。多数平台式喷墨印刷机既可以印刷刚性平板类介质,也可以印刷柔性卷材类介质,做到了一机多用、一专多能。

⑤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喷墨印刷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4.行业方面

从广告行业单一领域向建材、纺织、印刷、电子、家电、快印、图文、婚纱摄影等工业民用多维领域渗透,如图3。特别是在陶瓷印刷领域的应用,201 2年成为中国陶瓷喷墨印刷井喷式发展的一年。据《陶城报》报道,2012年初,我国陶瓷行业在线生产的陶瓷喷墨印刷机约140台,到2012年底包括在安装的已经有差不多800台,正在使用的约600台,2012年同比增长4倍多。陶瓷喷墨印刷设备每年将拥有30亿~60亿元的市场规模。

5.创新方面

国内外都有要一些公司利用喷墨技术实现了3D喷印成型,不久这项技术将会更加成熟。

国内喷墨印刷市场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短

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中国的喷墨印刷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正在缩小,有些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过去我国的喷墨印刷技术主要是靠企业自身研发和发展的,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后国家会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必然会加快我国喷墨印刷技术向前发展的步伐。

我国喷墨印刷设备将趋向环保化、节能化、集成化、自动化、高速化、网络化、信息化、远程化,喷墨印刷企业将走向国际化。集团化、现代化,喷墨印刷工艺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一件起印、按需印刷、随用随印,喷墨印刷产品将实现个性化、自助化、时尚化,喷墨印刷技术的核心关键部件将实现国产化,喷墨印刷技术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并应用到多个工业经济领域,喷墨印刷技术将促进多个工业经济领域的技术革命以及产品与工艺的升级换代。

我国的喷墨印刷技术水平能够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技术水平,部分技术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喷墨印刷技术将形成条或多条产业链,喷墨印刷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4为国内某公司为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皮带型喷绘机。

喷墨印刷的应用和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2008年德鲁巴展会的主题是“喷墨德鲁巴”,2012年的德鲁巴展会也被认为是“一场喷墨印刷的盛会”。相信下一届德鲁巴展会的主题肯定一如既往地以喷墨印刷为主题。在2012德鲁巴上,兰达公司的纳米喷墨技术成为了最大亮点,兰达公司已经与海德堡等几家印刷巨头签订了纳米喷墨技术的转让合同。下届德鲁巴上这些印刷巨头可能都将推出基于兰达纳米喷墨技术的成熟产品,其他非纳米技术的喷墨印刷技术也会取得新的突破,基于电子油墨的静电数字印刷技术将进一步成熟,传统的印刷方式将“走向末路”。

1.喷墨印刷的广泛应用

随着喷墨印刷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喷墨印刷技术已广泛涉足包装标签、纺织品、陶瓷等领域。首先笔者非常看好喷墨技术在陶瓷墙/地砖印刷领域的应用。陶瓷喷墨技术的先进性已经被认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陶瓷领域,喷墨印刷替代丝网印刷已经不是神话,不久之后在陶瓷墙/地砖领域,喷墨印刷技术将全面替代陶瓷墙地砖丝网印花。其次看好的是喷墨技术在纺织品印刷领域的应用。虽然目前应用范围不大,但纺织喷墨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具有环保、排放少、数字化、非接触、无需套色、精度高、转换周期短等特点,其综合成本也会越来越低,不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和接受,因此纺织喷墨印刷的前景十分广阔。再次是包装标签喷墨印刷将来会有一定的应用,近几年与其他印刷方式并存,不会替代其他印刷方式。

2.阻碍喷墨印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阻碍喷墨印刷发展、推广及普及的关键因素有3个方面:一是喷墨印刷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稳定性;二是应用行业对喷墨印刷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包括对技术先进性的认知和对生产成本的认知;三是本地喷墨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的广泛参与,喷墨印刷技术在陶瓷墙/地砖印刷中的应用就是例证。前几年我国陶瓷喷墨印刷技术推广缓慢,主要原因是陶瓷喷墨印刷技术本身存在一些瑕疵,陶瓷行业对喷墨印刷的认识不够和没有本地喷墨印刷企业参加。近几年这些因素都解决了,所以喷墨印刷在陶瓷行业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和应用。

喷墨印刷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前景

1.喷墨印刷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喷墨打印头会更加精细,但更精细的喷头应用于些特别的场合,在大多数场合并不是越细越好。墨水的通用性和可替换性是个近期难以解决的难题,这是由墨水和承印物的特性决定的。随着多种新型墨水的研制成功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喷墨印刷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个行业,除了上述陶瓷、纺织、标签行业外,还会应用于玻璃、地板、PCB、可变数据、3D喷墨成型等行业,特别是在个性化、小批量的印刷领域,将会优先发展应用。

2.喷墨印刷的发展前景

喷墨印刷是一个朝阳产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喜人。

①喷墨印刷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下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喷墨印刷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将会助推下游数字喷墨印刷的需求。据派诺国际集团(Pira International)统计,2010年全球印刷品的整体市场增长3%~4%。到2015年,数字印刷将从现在占总印刷市场的4%增加到14%,其中喷墨技术将占到数字印刷的一半;到2015年,全球数字喷墨印刷产值将达到624亿欧元。我国数字喷墨印刷市场需求虽然滞后于欧美地区,但是近年发展速度加快,市场潜力巨大。图5为全球喷墨印刷市场预测。

未来,所有印刷领域都将出现改进生产效率和印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活动,这将使得喷墨印刷替代部分丝网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和胶印等的市场。

②喷墨印刷设备向大规模生产型扩张

未来,随着数字喷墨印刷设备的喷印速度的提高,喷头阵列化应用技术的发展,喷印稳定性的提升和墨水工艺的改进,喷墨印刷有望在成本、速度和质量上不断进步,替代部分传统工业印刷的应用,更好地满足各下游大批量生产应用的需求。如图6为2003年与2013年工业喷墨印刷占喷墨印刷比重变化对比。

③环保喷墨印刷将成为未来主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长,环保印刷成为全球特别是北美和西欧一些市场较为成熟的地区的主流趋势。今后,喷墨印刷技术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除了在喷印作业过程中要求喷印作业节能、作业环境无危害外,下游应用领域(如食品、饮料、医药和烟包等)的印品也需要符合低溶剂残留。异味小、无毒、无污染的要求。未来喷墨印刷设备的设计将倾向于低能耗、简化作业流程、降低作业有害气体排放等方向。

随着全球对环保、低碳要求的不断提高,墨水的品种也受环保因素的影响。在世界发达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通过了与环保相关的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法律,其中对印刷过程和墨水产品的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作出限制性规定。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战略发展目标下,也对墨水的制造过程及产品提出相应的环保技术要求。墨水也必将以使用弱溶剂、UV等环保型墨水为主。

④企业服务质量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我国喷墨印刷设备的制造商有100多家,其中多数以生产低档产品为主,大多数产品性能差异不大、产品同质化竞争明显。喷墨印刷设备的应用不仅多元化、批量化、散点化,客户对喷墨印刷设备的性能、稳定性、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下游用户无论是中小型广告、商业客户,还是大型陶瓷砖、纺织等生产型企业客户,购置相应的喷墨印刷设备的成本投入都相对较大,客户在选择设备时会反复比较。特别是在工业应用领域,设备连续使用时间长,相对于产品价格,客户更加注重产品的稳定性。拥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完善服务的设备制造商,将极大地减少客户因设备故障而带来的生产损失,减少维护成本,降低下游客户的运营风险,从而为下游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篇2

很多企业将Drupa看作新印刷技术最大的平台,将4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展会上集中展示,使得Drupa展会发挥着印刷技术“里程碑”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印所”)则肩负着将这些新印刷技术快速带回国内传播、研发创新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届Drupa展会,中印所都组织强大的参观阵容到现场学习考察,并将Drupa上展示的先进技术传播到国内。从CTP技术的引进,到“德鲁巴来到中国”国际印刷技术报告会等活动的推出,以及“科印传媒”品牌的建立,中印所紧跟时展,有效推动了Drupa展示的先进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研发创新,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图1 1986~2012年历届Drupa的展出主题

20世纪80年代桌面出版系统风起云涌

关键词:桌面出版系统(DTP)——Drupa 1986

在激光照排技术兴起前,铅字排版在中国印刷业极为盛行。1976年,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激光照排系统(Laser typesetter),正式开启激光照排时代,为桌面出版系统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79年,经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了北京新华照排研究实验中心,1984年归属中印所。照排中心对蒙纳英文激光照排系统进行消化吸收,开发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中心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中国第一套计算机中文字库,用激光照排系统排出了中国第一本正式的印刷出版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激光照排机逐渐被激光图像输出设备(Image setter)所取代,由黑白图像扫描仪、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和激光图像输出设备组合而成的桌面出版系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rupa 1986展会上,桌面出版系统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热点。在这场对印刷业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中,Adobe、Apple、Aldus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Adobe的努力下,PostScript成为出版印刷行业的标准语言。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使前端实现了黑白图文组版及后端黑白图文整版输出,产生了出版社来盘加工这一新的业务方式。

中印所在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的开发方面走在国内前列。1985年,中印所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的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科印”电子出版系统。能对科技类、五线谱等复杂版式进行组版输出。在政府支持下,“科印”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大部分新华印刷厂中得到了应用,加速了铅字排版的淘汰,并迅速成为当时我国书刊电子出版系统的主流产品,有效地迎合了桌面出版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中印所旗下《印刷技术》杂志经多次改版后发展壮大,与中印所一起承担起印刷新技术宣传与普及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杂志,带动了业内一批媒体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rupa 1990

以往的桌面出版系统只能实现黑白图文的编排。Drupa 1990上出现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印前彩色图文处理实现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化。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印前处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彩色图文合一、计算机组版成为现实,在屏幕上可看到图文合一的版面,还实现了分色出片。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硬件包括彩色扫描仪、工作站和图像输出机,软件包括Photoshop、PageMaker等等。在传统工艺流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分机逐渐被淘汰。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这一革命性变化,中印所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1990年,中印所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介绍到国内,并于1993年组织召开国内第一次“彩色桌面系统专家研讨会”。自1994年起,中印所成功举办了6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EPmedia),对我国彩色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有效地推动彩色桌面出版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1995年,中印所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杂志《桌面出版与设计》,该杂志是第一本采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组版输出的中文杂志。

1994年,由中印所与美国苹果公司合作成立苹果彩印技术中心,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万国全和苹果公司总裁迈克尔·斯本德拉也专程出席成立仪式。苹果彩印技术中心以推广世界先进的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技术、促进国内行业发展为目标,为国内印刷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极为系统、全面、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当今世界最新成果的窗口,为国内培养了大批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需要,1989年,中印所与台泥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合作进行专业字形设计和字库产品开发,1993年合资成立汉仪公司。2009年,汉仪公司正式成为中印所全资企业,更名为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迄今为止,汉仪公司已经向国内外市场推出近两百款数字化中文字库,承担了研发生产中文字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CTP等数字化技术集中爆发

关键词: CTP(Proof、Plate、Plate on Press、Print)——Drupa 1995

1995年的Drupa是CTP技术的舞台,在这届展会上,包括CTProof、CTPlate、CTPlate on Press、CTPrint在内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追捧。其中,CTProof是数码打样,CTPlate是计算机直接制版,CTPlate on Press是在机直接制版,CTPrint是数字印刷。由于CTP(主要指CTPlate)设备及版材在Drupa 1995上大规模展出,并开始付诸应用,因此许多人将1995年称做“CTP元年”。Drupa 1995也是历史上数字技术应用于印刷、产生划时代技术最多的一届。数字印刷技术在1993年首度亮相后,在Drupa 1995上又进行了集中展示,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Xeikon公司的DCP-1彩色数字印刷机等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产品,生产型的数字印刷设备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CTP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在1996年的EPmedia展览会和报告会上,中印所将CTP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关于CTP技术的研讨会和数字式彩色打样研讨会。2001年,印刷技术杂志社首次推出了“CTP在中国”市场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中国CTP现状与发展,迄今为止成功推出了10期调查,已成为分析国内CTP市场发展的权威之作。

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推动CTP在中国的发展,中印所在CTP配套耗材的技术研发方面也不遗余力。2000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地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热敏、紫激光等CTP版材,有效地推动了CTP在中国的发展。CTP技术的出现,加速了激光图文输出系统和传统胶片的淘汰。

21世纪初网络技术深刻影响印刷业

关键词: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Drupa 2000;JDF——Drupa 2004

进入2000年以后,网络化浪潮迎面袭来。在21世纪初举办的两次Drupa展会中,网络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在展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Drupa 2000的主题是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它们的出现表明了印刷技术在数字化之后向网络化迈进。Drupa 2004的主题是JDF,在DTP、CTP及数字印刷技术出现并趋向成熟之后,印刷技术由“局部创新”走向印前、印刷、印后的“全流程整合”。

在数字印刷时代新技术大爆炸的局面下,为了将更多关于Drupa的信息带入中国,中印所旗下媒体《印刷技术》等杂志,对两次Drupa展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并于2000年、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德鲁巴来到中国”国际印刷技术报告会,有效地传播了Drupa的新技术信息,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

为了适应印刷新技术的发展,2002年1月,在桌面出版时挥了巨大作用的《桌面出版与设计》杂志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更名为《数码印刷》。中印所又尝试举办“数字印刷技术研讨会”,成立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积极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的发展。2002年,数字印刷大型系列市场调查报告“数码印刷在中国”正式推出,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暨“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也应运而生。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促进数码印刷在中国全面、深入应用的重要力量。

在举办EPmedia同时,中印所也逐渐积累了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经验,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印所、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同Drupa印刷展主办方杜塞尔多夫国际展览公司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举办,并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全印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2003年,中印所以《印刷技术》为基础,将旗下《数码印刷》、《印刷经理人》等印刷媒体整合为“科印传媒”,以统一的形象组织市场活动。2005年,中印所又紧跟时代需求,推出印刷行业门户网站科印网(),向网络媒体进军。经过几年的发展整合,2006年4月,隶属于中印所的北京科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0年,经营印刷耗材、辅助器材、零配件以及专业图书的网上商城——印贸网()正式上线。为了紧跟移动互联时代新的市场需求,2011年又推出了“科印手机报”……

目前,科印传媒已经成为中国印刷包装行业领先的综合性专业媒体服务机构,在中国印刷包装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科印传媒肩负起向国内传播新印刷技术的责任,也意味着中印所对于Drupa新技术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0年、2004年两届Drupa展会的数字化、网络化蓄势,最终迎来了2008年喷墨技术的大爆炸,数字印刷的大发展时代正式来临。

进入21世纪喷墨印刷技术独领

关键词:喷墨印刷——Drupa 2008;喷墨与胶印相结合——Drupa 2012

严格意义上讲,伴随着数字化印刷技术的兴起,喷墨印刷早已登上印刷舞台,但多应用于大幅面广告喷绘和小幅面票据可变条码喷墨领域。在Drupa 2008上,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高速、彩色、高质量、宽幅面、生产型、广适性为特征的喷墨印刷机纷纷亮相,有30多家公司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喷墨印刷概念机。崭新的喷墨印刷技术领域呈现群雄纷争的局面,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新技术,就已经直接进入广泛应用的集中爆发阶段。因此,Drupa 2008也被称为“喷墨Drupa”。此后,一些当初在Drupa 2008亮相的喷墨印刷设备已经逐步正式投入生产。在刚刚结束的Drupa 2012展会上,又有一批成熟、稳定的喷墨印刷系统亮相,喷墨印刷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伴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成熟,喷墨印刷与胶印工艺、数字印刷系统供应商与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结合日益紧密,Drupa 2012上展出的兰达(Landa)纳米彩色喷墨印刷系统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个号称掀起第二次彩色数字印刷革命的喷墨印刷技术,采用胶印橡皮布转印技术和纳米墨水,将喷墨印刷技术的灵活性,与胶印在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完美适性结合起来,有效地拓展了喷墨印刷技术的适应范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喷墨印刷与胶印相结合并在印刷材料和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早在2006年,《数码印刷》杂志就推出了“喷墨印刷系统用户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中印所通过第三届“德鲁巴来到中国”报告会向国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Drupa 2008喷墨印刷技术的最新进展。2011年3月,中印所在广州举办了中国喷墨应用发展论坛,共同探讨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推动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喷墨印刷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时,中印所开始进行喷墨印刷新技术、喷墨与传统印刷结合的研发,以及喷墨印刷的应用开发。2012年3月,中印所与伊士曼柯达公司、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位于中印所的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共同开发高速喷墨技术的组合印刷系统应用,探索市场推广营销模式,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目前,中印所正在建设印刷环保技术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其中等离子技术在数字喷墨印刷及表面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环保型喷墨CTP胶印版的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与喷墨印刷有关,这些研究在推动绿色印刷进程的同时,也推动着喷墨印刷在中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递Drupa展会上的前沿资讯,2012年5月,中印所及科印传媒派出了强大的记者团和专家考察团前往Drupa 2012展会现场,并通过科印网、科印手机报和科印微博等网络平台第一时间传递展会信息,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介绍了备受关注的兰达纳米喷墨印刷技术以及数字印刷的精进,包装及标签印刷的快速发展,传统胶印的增值,印前、印后领域的新方向以及中国展团的风采。

2012年7月,中印所还将主办2012德鲁巴高新技术报告会,第一时间权威、全面、立体地展现Drupa 2012上的国际最前沿技术,让国内同行不出国门也能了解Drupa的技术动态,助力印刷企业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及其所预示的印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市场中抢占先机。除此之外,2012年9月,由中印所主办的iDigital 2012数码印刷主题公园将在天津举行,该公园以“数字生活、印刷时尚”为主线,为数字印刷技术应用企业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在印刷领域中的无限魅力。同期还将举办相关技术论坛、“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及数字印刷应用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Drupa看印刷技术发展趋势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其发展趋势便是取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对已经成熟的生产方式进行补充和创新,这对于印刷业来说也不例外。万众瞩目的Drupa展会,既是新印刷技术的推动者,也是传统印刷中落后技术的终结者。

数字技术的普及,加速落后印刷工艺的淘汰

Drupa展示的众多新技术加速了印刷业的新老交替,并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逐渐将铅字排版、电分机、激光照排机等工艺取代:从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出到铅字排版被完全取代,经历了大约15年的时间(1976~1990年);从Drupa 1990上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大放异彩到电分机的消亡,也经历了近15年的时间(1990~2005年);从Drupa 1995出现的CTP技术到激光图文输出技术走向边缘化也走过了15年左右的时间(1995~2010年)。

网络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推动印刷技术发展创新

200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飞跃性的发展。新兴的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使得古老的印刷业焕发出新的活力。Drupa 2012展会上,许多厂商展示了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其中不乏“云计算”的身影。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断地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以喷墨印刷为代表,数字印刷技术前景无限

篇3

drupa展会全称为“德国印刷媒体、出版及纸品加工展览会”,被誉为印刷行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世界上展出面积最大,展商、观众数量最多,展品范围最广,对世界印刷技术发展影响最大的第一大印刷展。drupa展会历来都是印刷创新技术最重要的展示舞台,是印刷市场的“晴雨表”和印刷技术发展的“风向标”,桌面出版系统、CTP、数字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JDF、喷墨印刷等划时代的技术和产品无不是在drupa展会上首次展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

drupa历程回顾

很多公司都将drupa展会看作印刷新技术的最大平台,将4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展会上集中展示,这使得drupa展会发挥着印刷技术“里程碑”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印所”)则肩负着将这些新印刷技术快速带回国内进行传播、研发、创新的重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drupa展会,中印所都组织强大的参观阵容到现场学习考察,并将在drupa展会展示的先进技术带回国内。从CTP技术的引进到“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等活动的推出,以及“科印传媒”品牌的建立,中印所紧跟时展,有效推动了先进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研发创新,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 桌面出版系统风起云涌

关键词:桌面出版系统(DTP)——drupa1986

在激光照排技术兴起前,铅字排版在中国印刷业盛行。1976年,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激光照排系统,正式开启了激光照排时代,为桌面出版系统的问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1979年,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了北京新华照排研究实验中心,1984年将其划归中印所。该实验中心在对蒙纳英文激光照排系统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出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该激光照排系统通过使用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出的中国第一套计算机中文字库,排出了中国第一本正式的印刷出版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早期激光照排系统逐渐被激光照排机所取代,由黑白图像扫描仪、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和激光图像输出设备组合而成的桌面出版系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drupa1986上,桌面出版系统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热点。在这场对印刷业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中,Adobe、Apple、Aldus三家公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Adobe的努力下,PostScript成为出版印刷行业的标准语言,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实现了印刷前端黑白图文组版及后端黑白图文整版输出,产生了出版社“来盘加工”这一新的业务方式。

中印所在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的开发方面走在国内前列。1985年,中印所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的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科印”电子出版系统,该系统可对科技类图文、五线谱等复杂版式进行组版输出。在政府支持下,“科印”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大部分新华印刷厂中得到了应用,加速了对铅字排版的取代,并迅速成为当时我国书刊电子出版系统的主流产品,促进了桌面出版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中印所旗下《印刷技术》杂志经多次改版后发展壮大,与中印所一道承担起宣传和普及印刷新技术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杂志,带动了业内一批媒体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 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rupa1990

以往的桌面出版系统只能实现黑白图文的编排,在drupa1990上出现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印前彩色图文处理实现了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化。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印前处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彩色图文合一的计算机组版成为现实,而且还实现了分色出片。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硬件包括彩色扫描仪、工作站和图像输出机,软件包括Photoshop、PageMaker等。在传统工艺流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分机逐渐被淘汰。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这一革命性变化,中印所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1990年,中印所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介绍到国内,并于1993年组织召开了国内第一次“彩色桌面系统专家研讨会”。1994年,中印所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及报告会(EPmedia),该展会共连续举办6届,对我国彩色印刷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有效推动彩色桌面出版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1995年,中印所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杂志《桌面出版与设计》,该杂志是第一本采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组版输出的中文杂志。

1994年,中印所与美国苹果公司合作成立苹果彩印技术中心,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嗣泉和苹果公司总裁迈克尔·斯本德拉也专程出席成立仪式。苹果公司彩印技术中心以推广世界先进的开放式的彩色桌面出版技术、促进国内印刷行业发展为目标,为国内印刷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极为系统、全面、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当今世界最新成果的窗口,为国内培养了大批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需要,1989年,中印所与台泥公司开始合作进行汉字专业字形设计和字库产品开发,并于1993年合资成立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汉仪公司正式成为中印所全资企业。迄今为止,汉仪公司已经向国内外市场推出近200款数字化中文字库,承担了研发生产中文字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CTP等数字技术集中爆发

关键词:CTP——drupa1995

drupa1995是CTP技术的舞台,在这届展会上,包括CTProof(数码打样)、CT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CTPlate on Press(在机直接制版)、CTPrint(数字印刷)在内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广泛展示,受到全球印刷业者的追捧。由于CTP(主要指CTPlate)设备及版材在drupa1995上大规模展出,并开始付诸应用,因此许多人将1995年称做“CTP元年”。

drupa1995也是历史上划时代的数字技术呈现最多的一届。数字印刷技术在1993年首度亮相后,在drupa1995上又进行了集中展示,如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Xeikon公司的DCP-1彩色数字印刷机等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产品,生产型数字印刷设备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CTP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在1996年的EPmedia展览会和报告会上,中印所将CTP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关于CTP技术的研讨会和数字式彩色打样研讨会。2001年,《印刷技术》杂志首次推出了“CTP在中国”市场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中国印刷行业CTP发展与应用,这一调查迄今为止成功推出了12期,已成为全面展示印刷业CTP技术应用情况、分析国内CTP市场发展的权威之作。

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推动CTP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之外,中印所在CTP配套耗材的技术研发方面也不遗余力。2000年,中印所和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热敏、紫激光等CTP版材,有效推动了CTP在中国的发展。CTP技术的出现,加速了印刷行业对激光图文输出系统和传统胶片的淘汰。

21世纪初 网络技术深刻影响印刷业

关键词: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drupa2000;

JDF——drupa2004

进入2000年以后,网络化浪潮扑面袭来。在21世纪初举办的两次drupa展会中,网络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得到了充分体现。drupa2000的主题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它们的出现表明印刷技术在数字化之后开始向网络化迈进。drupa2004的主题是JDF,在DTP、CTP及数字印刷技术出现并趋向成熟之后,印刷技术由局部创新走向印前、印刷、印后的全流程整合。

在数字印刷时代新技术大爆炸的形势下,为了将更多关于drupa展会的信息带入中国,中印所旗下媒体《印刷技术》等杂志,对两次drupa展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并于2000年、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有效传播了drupa上最新的技术信息,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

为了适应印刷新技术的发展,2002年1月,在桌面出版时挥了巨大作用的《桌面出版与设计》杂志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更名为《数码印刷》,旨在迎接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印刷浪潮的洗礼。此后,中印所又尝试举办“数字印刷技术研讨会”,积极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的发展。2004年,数字印刷大型系列市场调查报告“数码印刷在中国”正式推出,引起业界强烈反响。2005年,“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暨“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也应运而生,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促进数字印刷技术在中国全面、深入应用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印所还致力于行业服务,成立了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为国内印刷行业搭建了数字印刷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行业合作和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受到明显冲击,不少以传统出版印刷为主的印刷企业开始向包装印刷转型,drupa展会上展出的印刷设备及相关配套软硬件也将关注点向此领域转移。为此,中印所也加强了对此趋势的关注与宣传,相继推出《标签技术》《包装财智》等期刊杂志,全面关注和报道包装印刷发展,并多次举办相关会议,迎合了印刷行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包装、标签等领域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1994年举办EPmedia开始,中印所也逐渐积累了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经验,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印所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与drupa展会的主办方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举办,并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全印展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有力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2003年,中印所以《印刷技术》为基础,将旗下《数码印刷》《印刷经理人》等印刷媒体和出版机构,整合为“科印传媒”,以统一的形象组织市场活动。2005年,中印所又紧跟时代需求,推出印刷行业门户网站科印网(省略),向网络媒体进军。经过几年的发展整合,2006年4月,隶属于中印所的北京科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接下来的几年,科印传媒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又相继推出专业的印刷电子商贸平台——印贸网(省略),以及科印电子期刊、科印手机报等新媒体阅读平台,在电子营销和数字出版领域走在了行业的前列。目前,科印传媒已成为中国印刷行业领先的综合性专业媒体服务机构,在中国印刷包装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凭借科印传媒这个优秀的印刷行业信息传播平台,中印所对于drupa新技术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1世纪10年代 喷墨印刷技术独领

关键词:喷墨印刷——drupa2008;喷墨与胶印相结合——drupa2012

drupa2000、drupa2004的数字化、网络化蓄势,最终迎来了2008年喷墨印刷技术的大爆发,数字印刷的发展时代正式来临。

严格意义上讲,伴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兴起,喷墨印刷早已登上印刷舞台,但此前多应用于大幅面广告喷绘和小幅面票据可变条码喷墨印刷领域。在drupa2008上,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高速、彩色、高质量、宽幅面、生产型、广适性等为特征的喷墨印刷机纷纷亮相,有30多家公司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喷墨印刷系统(样机)。崭新的喷墨印刷技术呈现出群雄纷争的局面,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新技术,而直接进入广泛应用的集中爆发期。因此,drupa2008也被称为“喷墨drupa”。此后,一些当初在drupa2008亮相的喷墨印刷设备逐步正式投入使用。

在刚刚结束的drupa2012上,喷墨印刷技术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又有一批成熟、稳定、速度高、质量好的喷墨印刷系统亮相,喷墨印刷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伴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成熟,喷墨印刷与胶印工艺、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与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的结合日益紧密,在drupa2012展出的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个号称掀起第二次彩色数字印刷革命的设备,采用胶印橡皮布转印技术和纳米墨水,将喷墨印刷技术的灵活性与胶印在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完美适性相结合,有效拓展了喷墨印刷技术的适用范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将喷墨印刷与胶印结合,并在印刷材料和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实际上,早在2006年,《数码印刷》杂志就推出了“喷墨印刷系统用户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中印所通过第三届“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向国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drupa2008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成就。2011年3月,科印传媒《印刷技术》杂志在广州举办了“2011喷墨印刷供应商大会”,共同探讨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旨在推动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喷墨印刷市场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中印所开始进行喷墨印刷新技术、喷墨与传统印刷结合的研发,以及喷墨印刷的应用开发。

2012年3月,中印所与柯达公司、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位于中印所的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共同开发基于高速喷墨技术的组合印刷系统,探索市场、推广营销模式,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目前,中印所正在建设印刷环保技术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其中等离子技术在数字喷墨印刷及表面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环保型喷墨CTP胶印版的研究等多项技术与喷墨印刷有关,在推动绿色印刷进程的同时,也推动了喷墨印刷在中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递drupa2012的最新信息,2012年5月,中印所及科印传媒派出了强大的记者团和专家考察团前往drupa2012现场,并通过科印网、科印手机报和科印微博等平台第一时间传递展会信息,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介绍了备受关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2012年7月,中印所还将主办“2012德鲁巴高新技术报告会”,在第一时间权威、全面、立体地展现drupa2012展会上最前沿技术,让国内同行不出国门就能了解drupa展会的技术动态,帮助印刷企业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及其所预示的印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市场中抢占先机。

2012年9月,由中印所主办的“iDigital 2012数码主题公园”也将在天津举行。该公园以“数字生活、印刷时尚”为主线,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在印刷领域中的无限魅力。展会同期还将举办相关技术论坛、“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及数字印刷应用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drupa看印刷技术发展趋势

任何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都是取代落后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或者对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补充和创新,对于印刷业来说也不例外。万众瞩目的drupa展会,既是印刷新技术的推动者,也是落后技术的终结者。

1.数字技术的普及加速了落后印刷工艺淘汰

drupa展会展示的众多新技术加速了印刷工艺的新老交替,并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逐渐取代了铅字排版、电分、激光照排等工艺:从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出到完全取代铅字排版,经历了大约15年的时间(1976~1990年);从drupa1990大放异彩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到电分机的消亡,也经历了近15年的时间(1990~2005年);从drupa1995CTP技术的出现到激光图文输出技术走向边缘化也走过了15年左右的时间(1995~2010年)。

2.网络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自200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了飞跃性发展。新兴的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使古老的印刷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在drupa2012上,许多厂商展示了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甚至有“云计算”的案例。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断地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3.以喷墨印刷为代表的数字印刷技术前景无限

如果以2008年作为喷墨印刷技术发展的元年,那么探讨喷墨印刷技术能否在15年左右的时间淘汰CTP和取代某个传统印刷技术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未来的几年内其都将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