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44-02

语言学习应以交流为最终目的。涉外警务英语的教学,更应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应结合涉外警察特殊的跨文化角色进行教学观念,重点,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与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的概念很复杂,社会学家Goodenough对其的定义为“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Goodenough,1957)。

“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不同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创造。”(贾玉新,1997)。中国和西方,由于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活动方式。人们通过交际确认和强化了这些规则和模式,因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不同的交际规范,也就是说习得了不同的群体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正因为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的,能够被彼此理解和认可的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很好地掌握对方的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被理解,不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在国际合作频繁,信息交换飞速的21世纪,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要求对目标文化的语言有很好的应用能力,另外还要掌握众多的文化层面知识,以及非言语的文化交流手段。就是说,除了能够在语法层面流利的表达,还需要深层的文化背景知识支撑话语的得体性。

二、跨文化交际的特殊主体――涉外警务人员

(一)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涉外警察,作为新兴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同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际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是担负着服务与执法的双重任务。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执法困难和沟通失败,顺利履行职责,为不同文化的公民服务是其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涉外警务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角色

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担负着三种不同的文化角色:其一,作为公众服务人员,能够流利顺畅的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理解不同文化种族人群的需要,为其进行服务是涉外警务人员应尽的职责。其二,作为执法者,用目标语言能够得体,权威性的表达执法法令,是增强执法力度的要求。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禁忌、宗教习俗的尊重都影响着执法的效果与力度。其三,作为合作者,能够与国际警务工作者进行正常的工作交流,是对我涉外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更高要求。在国际化的今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警务合作。如针对的跨境联合行动,针对境外逃犯的猎狐行动,都需要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涉外警务人员的主体是全国各大政法警官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来源于其在中学学习的英语文化知识,及大学期间的警务英语课程。

然而,当前各警官学院的英语课程大多停留在和普通大学近似的语言层面的教学上,没有真正地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学转化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学,更不要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提升其交流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虽然可以在语言层面掌握最基本的对外沟通能力,但是其交流的效果不能保证,也不能保证不因文化差异,语用迁移产生不应有的误会和冲突。因此对警官学院在校生的英语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游刃有余的承担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特殊角色――服务者、执法者和合作者。

这对我国政法类高校的警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法层面知识输入,满足他们语言表达的基本需要。其二,要在课程体系内结合警务工作的实际,警务人员的角色,引入跨文化的理念与意识,选取合适的教材,设置合适的模拟情景,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扩充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有一段关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论述:话语是意义的载体和反映,在承载意义时它具有双重表达功能,也就是说在表达话语本身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特的文化语言。外语学习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特定文化的反映,都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这种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语言学习才能达到较高的造诣。

因此,政法类院校的外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跨文化交际的重大影响,尤其对未来的涉外警务人员,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他们的课程传授上,不再以语言知识的习得为目标,而是以语言使用的得体和特定警务情景下能够完成特定任务为课堂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重点的转移

警务英语课堂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即使学生获得了元语言层面的知识,并不能提高其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无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应将教学重点从元语言层面转移为文化与交流层面。利用特定的情景,在特殊的文化差异背景下,为学生展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语境。从警务英语的特殊性来说,更应针对涉外警察可能担当的跨文化交际主体角色,还原真实的警用语境,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掌握目标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提高执法的权威性。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基于警务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重点的变化,笔者认为警务英语应抛弃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进行多维立体的文化情景式教学。在一个完整的警务英语教学体系里,应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情景浸入式教学

浸入式教学,就是将语言学习者完全置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场景中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多维的立体教学环境,尽量使学生浸入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比如,在警务英语课堂中,大量输入西方警务人员执法、执勤、街头服务的音视频材料。而后,以这些特定的警务情景为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设计真实的警务课堂任务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情景表演,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流和思维文化方面的融合。

2.主题角色式教学

警务英语要设计特定的主题式教学。目前,很多正在使用中的警务英语教材已经开始以特定的主题为学习的单元。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笔者认为,应强调在特定警务情景下涉外警察的跨文化交际角色地位。例如,将警务情景按照角色设定为三大模块:执法、服务、跨境合作。按照三大角色模块下设计主题情景,例如,执法中的交通违法处理,服务中的社区警务,合作中的中外跨境调查等等都可以成为警务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个主题单元。在每个主题单元中渗透此节出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对可能由此出现的误会,冲突加以总结,达到文化融入情景教学,角色体现文化现象的目的。

3.专题对比式教学

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除了在警务特定场景中体现,还要有针对性地将某些中西方文化总体上的差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警务情景毕竟是一些特定的场景,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要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普遍的差异有具体的印象,用自己内化了的文化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变化了的,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应采用每周一次的专题讲座形式,抛开警务范畴,为学生集中导入中西文化差异的若干层面。如可设计题为“中西文化在时间概念上的差异”的专题讲座,将学生在警用情境中潜移默化的跨文化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整合,或将警务情景下未能涉及的文化差异表现补充给学生,进一步扩充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兴趣拓展式教学

(1)建立警务英语文化词句库

尽管警务英语的讲授形式应以主题角色式教学为主,专题讲座为辅,对语言形式的学习还是不能全然放弃。重视听说,不等于放弃文字与书面表达。针对政法类大学生的特点,为课程体系建立警务英语文化常用词句库,让学生以其为重点,加强对书面文字的记忆,进一步促进听说能力的综合提升,提高警务英文写作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2)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日常交流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本身传达的,而另外70%的信息蕴藏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其中就包括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因此,除了重视在课堂,专题讲座里展现的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还应重视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手势、眼神、肢体语言的表达。

这种很难在纯粹的语言课堂进行体现的拓展训练,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内以兴趣小组的作业形式进行展现。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世界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每周在主题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加以补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化。

(3)跨文化兴趣培养

想要更加深入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促使其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警务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时事评论、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文歌曲,拓展其文化视野,使其意识到原来中西文化的迥异不是只能成为交流中的障碍,而是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中有趣的现象,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警官类院校的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程的重心放在:着力锤炼口语,重在得体交流;创造真实语境,再现警务情景;突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冲突;加强西方文化的输入,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警务英语的教学要争取做到让我们的学生――未来的涉外警务工作者不但可以成为能得体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执法者,服务者,还能够成为中西方警务合作的参与者,甚至成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篇2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们完成日常生活的任务所必须知道的东西,只有少数人才需要部分或很多音乐、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古迪纳夫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是指为了在社会中以其他成员可以接受的方式活动并按照他们认同的角色行事,人们必须具有的知识和观念。”[2]

“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3]第一个观点坚持,语言决定思维;第二个观点坚持,语言的结构多样化是无止境的。

二、直译与意译

无论直译、意译,都要符合“忠实、通顺”的标准[4]。英语中有丰富的习语,其中大部分可以直译或用汉语中相应的习语套用,但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往往造成习语的不对应而出现空缺项,所以在习语翻译中可适当意译,且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混淆习语的不同含义,不要把英语习语译成具有鲜明特色或浓厚地方色彩的汉语习语。例如:as gay (cheerful) as a lark 兴高采烈,crocodile’s tears 伪善的眼泪;to teach a pig on a flute 对牛弹琴;Judas kiss 背叛行为;as easy as ABC 极其容易;a dark horse 出人意料的获胜者;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想热锅上的蚂蚁;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主要针对三种事物:诗歌是不可译的;风格是不可译的;部分修辞是不可译的,如双关、押韵、对仗及回文等等。文化交流,特别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的必然性决定了在其中起到重要媒介作用的翻译的不可避免性。一种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必然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一时难以找到准确、完整地表达,最终总有人会找到的。

例如:罗伯特?彭斯的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中的第三节诗歌:

Till all the seas gone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

I will love you 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f life shall run.

王佐良译为: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

郭沫若译为: “直到四海海水枯,岩石融化变成泥,只要我还有口气,我心爱你永不渝。”

篇3

一、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结合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边缘学科。它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认为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包括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认为语言的词汇,语法等都是语言的形式;其实际的运用,如:表达得体,符合文化语境等是运用一门语言的重点。

二、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纽带;文化的不同势必形成语言间的个性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使者和媒介,既根源于文化又服务于文化。因此,学习一门语言更像是学习这门语言的交际能力,学习指导我们在人类活动中各种具体情形下如何恰当使用语言的知识。但是,很多的语言学习者往往把学习语言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这种缺乏对语言内部结构及其社会文化因素的认识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造成了不少的误解和失误。在学习和使用一门外语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这门语言背后隐藏的各种文化信息。同样,把语言独立于其所属的文化和社会之外也是不明智和错误的。除了目的语本身的难点外,学习者的母语也在随时不断地给学习者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语言是其文化中一系列规律和准则的系统运用。文化的不同势必形成语言间的个性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使者和媒介,既根源于文化又服务于文化。因此,学习一门语言更像是学习这门语言的交际能力,学习指导我们在人类活动中各种具体情形下如何恰当使用语言的知识。但是,很多的语言学习者往往把学习语言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这种缺乏对语言内部结构及其社会文化因素的认识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造成了不少的误解和失误。在学习和使用一门外语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这门语言背后隐藏的各种文化信息。同样,把语言独立于其所属的文化和社会之外也是不明智和错误的。

三、当代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

笔者结合相关资料研究,及自身英语教学经验发现,在当代中国英语教学中,忽视目的语文化的教学的问题日趋严重,大多数英语老师只注重语言本身的教学,强调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教条式的英语习得只能在应试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多数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而让英语作为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子,这一目的远远没有达到,这也造成了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花大力气传授的,是学生考试过后就忘记的东西。综上对语言和社会的分析,说明了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学生真正获得语言知识不可或缺的。比如,英语大部分词汇都源自于圣经,很多词的被创造都和和西方价值观有关联,圣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却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被导入,造成学生对词汇的机械记忆,最后运用不到实际中,失去了语言真正的作用,也没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我们从事英语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时,不时停下来寻找适当的词语表达,这正是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了解不够所致。

四、导入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前分析,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1)对相关西方文化没有充分的了解,交际中忽略语境,造成交流的不顺畅;2)缺乏实际交际能力,在交际中不够自信;3)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没有全球性的眼光,对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本土文化的层面上,对多元文化没有包容性的眼光。因此,文化的导入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相关课堂内容,补充文化知识点,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习俗,历史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而不是停留在英语表面的形式上。例如:英语的词汇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单词的构成或起源进行文化导入:“holiday”一词,源于圣经“holy+day”,“神圣的日子”,表示大家在闲暇的日子里去教堂祷告;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英语国家宗教和文化有一定了解。再如,讲到西方饮食时,可以导入“饮食习惯”,“饮食禁忌”,“餐桌礼仪”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文化知识点;或,在课堂中,设计多种教学模式来创造文化情境,如角色扮演,编排戏剧;组织观看英语电影;以此了解英语国家的文件,以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开启心智。

五、结语

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反映着全民族的全部文化,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讲授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应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学,历史,以及社会习俗等,不应只是单纯的考点记忆。太过表面的东西有悖于语言这一产生的本质。一门外语的习得不仅仅是语法的认识和词汇的积累,更应包括文化的习得。如果学习者达不到对目的语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足够理解,各种问题必然层出不穷,接踵而至。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达到心态上的包容与认可,更有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永林,张彩霞. 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文化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J]. 现代外语,2007(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