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日趋凸显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毋容置疑,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理念已逐步为英语教师所重视,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学习是语言技能和和文化技能双重能力的学习,只有将这两种技能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效进行实施仍然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文化教学的进行既有教师和学生不同层面的认识差距问题,也有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因素制约,使得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难以具体实施,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现象。要使文化教学同步于语言教学,融合于语言教学,教师要具备文化理解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更新和充实,重视文化教学的作用,创造文化学习的氛围,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使跨文化教育真正融合于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跨文化语言教学的现状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基于语言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与时俱进的文化视角,还要客观地研究语言教学实际中的文化元素,对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不同的文化现象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过程、风俗习惯、期望值、交往风格、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尽可能扫清跨语言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为语言学习的深入和准确服务。…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不能单纯理解为用英语在英语文化层面上的交际,或者说英语文化的融入影响着英语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在学习、了解、认识目的与文化的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异同比较,深刻理解,要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对本族语的文化越了解、越熟悉,才能在目的语的文化理解上越宽容,越敏感。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置于中国本土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个很大的挑战,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本身就是困难的,领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更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难度,了解跨文化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1.文化内容广博,语言基础薄弱。文化学习本身伴随着英语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是深厚的和发展的,文化本身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在语言教学中所涉猎的文化现象也就像是冰山显性的一角,广大的隐形部分要靠在实现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加以注意,逐渐增加文化意识的敏感度。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学习好语言。语言基础的夯实是多方位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才能深刻理解和体验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目前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上看还是有失平衡的,学生对语境下的篇章理解和听说交际能力普遍薄弱,学习的重点长期以来放在语法、词汇和做相关的考试型的练习上了。
2.忽视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训练。多数学生愿意花大量的时间记单词、做练习,而涉猎到文化内涵内容的学习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的点缀,另一方面,一提到异国文化,就会想到西方文化,一讲到西方文化,就认为是美国文化,讲到美国文化,便认为是时尚优等文化,对文化的欣赏和理解比较肤浅,缺乏一种客观辩证地评判的文化观念。而跨文化的内涵不是单一地吸收和肯定或否定,而是在学习体验中,比较差异,鉴别优劣,增加理解,同时要拥有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指导,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
3.从教师层面上看,在系统的英语教学策划中,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视不够。教师整体素质不一,缺乏文化教学培训,另外还受综合教学能力所限,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忽略文化内容的渗透,缺乏宏观上对语言中呈现出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整合,对文化现象及时的把握,以及合理地把握主次等问题。
4.从教材上看,与教材相结合的文化现象内容缺乏系统介绍。教材中的语言学习材料是非真实语境材料,其文化现象也不够突出或与现实脱节,因此就形成了一带而过不能扫清语言障碍,仔细讲解会破坏整体教学的尴尬现象。
5.从教学方法上看存在着比较单一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放,学生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学习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不够,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够,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语言交际活动不够等方面。
6.从考试导向上来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以语言能力测试为主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较少。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对四级考试十分重视,四级考试通过率往往成了学生英语学习和教Jsili教学成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因此考试这种终结性的评估手段常常是大多数学生平时英语学习的动力和教师教学中的指挥棒,应试学习和应试教学当然是偏离了英语学习的目标,只顾狭隘地忙于通过考试,顾不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发展创新能力,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学习能力发展显然不平衡。
二、跨文化语言教学的思路及对策
要在教学实际中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驾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以达到设定的预期目标,这些教学活动应是有目的、任务型的,合理安排的,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互动的。图示表现为:
强调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引导学生采用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形成语言文化合一的交际能力是我们实现跨文化教学的目的,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要通过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形成自觉意识和跨文化学习意识。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可以看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文化信息的导人学习,学生首先知道要了解的文化信息是什么,形成要学习的文化观念,通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怎样去学,来体验学习文化现象,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收获,了解了学习的目的所在,会形成良性的学习动力,化为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多地去扩展自己的学习,输入更多的文化知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信息的适当输入,使学生逐渐明确了学到什么语言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会进一步探求怎样学习来获取更多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体验和实践练习,与语言学习相得益彰,增强了语言综合能力,更加清楚文化学习的目的,同时提高跨文化意识,达到语言与文化学习的双重目的。
在进行跨文化教学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采取适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循序渐进,适度导人。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不能刚一开始就向学生大量灌输深层文化知识,否则文化教学就成了高不可及的“空中花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要适度,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基础是语言教学,基础英语课中文化输入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讲授的重点、份量和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教学对象及教学目的要求,合理安排。
2.优化语境,改进教法。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显而易见地感受到文化导入、跨文化意识培养这些方面比较薄弱,因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是在非目的语语境的环境下进行的。我们很少有机会亲身感受到目的语的文化,因此,只能凭借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创造良好语境来获得他人已经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理性认识。在教法上除了传统的认知派教学法之外,要多采用联结派的外语教学法,比如: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来进行大量的言语训练和交际活动,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创造良好的英语语境,加速促使学生建立外语与客观事物不经翻译为中介的直接联系,并提高学生直接用外语理解、表达思想加强交际的能力,多方位地增加学生在语境中参与体验文化的机会。
3.讲究实用,灵活教学。从培养学生掌握所学语言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对直接影响语言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知识,就应在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相应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讲解到哪里,文化知识就输入到哪里。同时注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结合语言学习灵活导入。
一、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习者掌握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留学生对于汉字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他汉语技能的提高。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尤其是对母语是字母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学习并非易事,这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并不十分理想,在大多数对外汉语课堂中,汉字教学只是局限在生字学习环节,缺乏专门的系统化的汉字教学,从而造成汉字学习的薄弱。有的学生口语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汉字的读写却始终处在初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留学生汉字教学的现状
目前,留学生汉字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比率偏低,这非常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我们通过调研及分析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中,听力、口语、语法、精读、写作课占主导地位,很少把汉字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偶尔某个别院校开设了汉字课程,也大都是选修课,而且课时比例很低,这样就使得与汉字相关的文化信息根本不能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也无法理解汉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这一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文字,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不仅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且书写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衍生出精深繁复的文化现象。汉字是由形、音、义三要素构成的,如果不了解其语义,不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容,很难真正达到对汉字的透彻理解和牢固掌握。因此,在开展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容,就会对汉语的读写等其他技能的掌握造成不容置疑的影响。调查了解到,由于对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视不够,课时少等原因,目前高校留学生汉字教学中,对汉字文化内容的讲解很少,文化教学缺失严重。
三、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文化导入
鉴于上述留学生汉字教学得到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教学缺失的问题,我们认为文化导入是留学生汉字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从表面上来看,汉字、汉语、中国文化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但实际上这三者却一脉相承,互为表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汉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汉字的特殊性和汉语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容。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的构造特点、历史背景及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意识。
汉字中有很多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它们的音义都可以从字形上得到说明或部分说明。比如,上边“小”下边“大”构成的会意字“尖”;上边 “不”下边 “正”构成的“歪”;三个“木”字构成的“森”,表示树多;三个“人”字构成的“众”字,表示人多,等等。这些字通过会意给学生讲清楚了,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记住了。再如,形声字的“洋、湖、抱、枪、桩、抓”等,可以从音义两方面得到提示,左边表意,右边表音。我们知道“月”这个偏旁部首是由“肉”演变来的,表示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器,比如肝、脾、肺、肾、脏、腹、肚、胸、腿、臂、腰等, 也有表示人体状态的,如胖、肥、肿、胀等;“月”同时也是月亮的意思, 而因为月亮有圆有缺的变化,所以“月”字旁还可以构成表示时间周期变化的字,如“期”“朝”。另外,月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亮,所以“月”字旁还可构成“明”“朗”等字。再比如,“仙”字可以组词成“仙人”,仙人给中国人的感觉多是生活在高山上的人,我国道教、佛教中的高人或仙人多在高山上修行,所以,生活在高山上的“人”+“山”就成为了我们汉字中的“仙”字。
在对外汉字教学文化导入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实用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循序渐进等原则,一定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分难度。也就是说,要在充分了解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实际水平和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汉字教学的文化导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汉字知识和汉字文化。
四、结语
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成就与不足总会并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汉字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但是只要我们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为基础,积极探讨,勇于创新,就一定会在汉字教学方面登上新的台阶,从而推动对外汉语事业再攀高峰。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视野。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并归纳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34
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世界呈现出全方位的密切沟通和相互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这种沟通和影响下的必然产物,高校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使命,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1 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并没有“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1924年,国际跨文化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简称IAIE)在英国伦敦成立,其后协会着手创办了《Intercultural Education》杂志,专门探讨“跨文化教育”的问题。国外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1)对跨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论证。德国的克里斯托弗·乌尔夫(2010)教授曾指出:“对未来的人类而言,有必要在教育体系中引入以和平与社会公正为导向、旨在可持续性的跨文化教育视角”。
(2)对指导跨文化教育实践理论流派的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有:①“文化变迁论”,指出“文化接触的作用和影响具有双向性”;②“文化同化论”,以1964年高顿的“ 同化七阶段说”、7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葛瑞利的“同化六阶段说”最为著名;③“文化融合论”(20世纪初),主张“在互相吸收其他民族包括主流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部分地放弃或修正本民族的文化,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从而共同创造一种综合的、新的第三种文化”;④“跨文化适应论”,即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在对异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反应和变化过程;⑤“跨文化交流论”,提出了文化交流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是不发达民族向发达民族学习,第二种是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移植和普及到其他民族中,第三种是平等看待民族文化异同并能相互理解;⑥“多元文化论”(1915),主张尊重各阶层、各民族的文化,实现社会的多样一体。
(3)对跨文化教育在各国的实践现状研究。Slgrid Luchtenberg,Philip Hermans,Nektaria Paleologou, Mikael Luciak和Gabriele Khan-Svik,Rosa Maria Rodríguez Izquierdo、Abdeljalil Akkari分别研究了跨文化教育在德国、荷兰、希腊、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建议。
1.2 国内研究现状
田雨、张荣华在论文中明确出现了“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国内对“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大部分都融入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跨文化境遇”研究。这部分研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将视野集中在多元文化背景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带来的巨大影响。较具代表性的有:方国才;马进甫;许国彬等;马艳妮;李辽宁;邹磊磊等。第二类是对跨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研究。如:付用兰;林青;张荣华等。第三类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实践的对策研究。如:李炳元提出,要“通过跨文化选择、协调、化解冲突和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第四类是对国外跨文化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借鉴研究。如:黄志成;陈正、钱春春;赵萱;彭静敏;徐斌艳等。
总的来说,“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研究相对不足。一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分析跨文化教育的意义、目标、原则的论文较多,而系统地从实践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二是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多停留在经验层面,尤其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多聚焦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层面,对于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在文化碰撞、选择、融合中的思想深层问题少有涉及。三是研究的时代性不突出。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去研究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的很少。
2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2.1 主动性与互动性统一
与“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相提并论的一个概念是“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逐渐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张非主流文化能被主流文化被动接纳,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的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是主动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促进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平等交融的一种动态过程,即在教育中主动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相互理解、共同学习;是通过教育活动在不同文化团体之间发展一种能够平等共处的生存方式。
2.2 民族性与融合性并存
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并理解文化差异,这要求教育过程既要强调民族性,又要兼顾融合性,也就是说我国的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保留中华民族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育环境,发展新的教育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品质。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人才流动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我国很多优秀学生留学海外,给他国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元素,同时,国外优秀人才也不断涌入中国,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2.3 主导性与自构性结合
一方面,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施者应是学校。学校教育对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贡献巨大,学校通过教学与实践,不仅教会学生了解自身文化,还教会他们了解他人以及世界的文化与历史,增强对社会的包容力。以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依然应该成为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另一方面,“每一代人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开展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正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构建,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对自身文化系统的调适功能,建立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把握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作为跨文化教育的教育:一场全球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4)
2 王军.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3 李炳元.论跨文化教育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4 简·奈特.刘东风,陈巧云译.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